忧虑和兴奋对一件事情的结果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充满兴奋的人似乎更有竞争力,强迫力。
假设我成为一个对事物充满兴奋的人,能否产生不同的结论和未来呢?
最近看了神经智能AI算法简述的文章,它的算法启发了我的思考,归类然后做作出决策。其中归类和
决策这两个变量会受到多种原因,它们不仅相互影响还受外来变量的加权减权,至于算法完全不懂。
我知道人的神经反应非常复杂,显卡所谓的神经算法就是一个超级大的数据库,抽取符合的数据。
算法就是找出特点,然后加权,所谓的计算机神经AI跟人类的神经相差甚远,文字识别,图像识别,
导航,自动驾驶都不算人工智能,就是普通的算法配合机器,尤其是人工智能速成班,交智商税。
思想算法
一个正常人了解人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去匹配人的地位,在加上大脑猜想做出行为。
视觉,嗅觉,听觉转化为神经信号让人的大脑作出反应。猜想大脑是根据经验来作出行为。
语言的词可以从书本里面搜出来,图像可以从地球进行匹配,这是现在机器可以完成的事情,
帮我更快的得出来源,然后我根据经验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进行反驳。
(语言+图像) 影响 先天的基础感情 => 行为
先天的基础感情 = 社会大众逻辑+动物天性逻辑
因为人是不断学习的,要从语言图像表现中往基础感情添加逻辑。
打水的故事
在乡下,因为水浑浊,我必须去山脚下一个水潭打水。
有个人在打水,我看它太慢因为他不用漏斗打水,我问:”你为什么不用漏斗打水啊!”.
他跟我说:”没听过炼油翁倒油的故事吗,练习一下, 熟能生巧”。推测我的行为
图像1 = 角色:衣服脏烂灰尘样,皱纹斑点明显黑,拇指比较宽,像压扁一样 => 农民
图像2 = 行为:打水老是漏出来 => 漏水导致打水慢 => 我不想排队打水便催促他 =>
看他这么苦有可能不知道,使用委婉的提问 => "你为什么不用漏斗打水啊!"
语言1: 没听过炼油翁倒油的故事吗,练习一下, 熟能生巧。=> 卖油翁是初中课本上的,
想表达的是你的特长只不过是你练习久而已,不要骄傲 => 这跟打水有什么关系,
难道我打水很骄傲吗,漏斗打水更快你不用,反而去练习这个没用的技能。
我的最终行为: 我认为他的理解有问题,而且年龄大,说他理解错了不好。
即使向他说明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也没有价值,我选择闭嘴。
最主要的观点:面对大聪明的时候,想起了文西的发明,忍住不笑。
我蹲下打水把漏斗放在水桶上面,老头看到就说:
“把漏斗抬高一点点,桶里面有空气知道吗?”。
图像1 = 老头: 白头发,但是他会骑电动车,我很少见这么老的人骑电动车,没有异味
语言1 = "把漏斗抬高一点点,桶里面有空气知道吗?" =>
把我当作了一个没学过物理的人,或者是出于好意为了让我打水更快。
=>如果我回答"哦",那不就承认我是一个没有常识的人。如果我说我知道,
我刚才舀的第一勺水的确这么干的,他要是反驳。我没有必要和一个陌生老年人争吵这个。
=> 怎么说都不好,我选择闭嘴。
最主要的观点是:我跟老人的谈话可能会引发争论,他要是反驳你刚才就这么做的,
我还没有道理。因为通过一句话无法分辨他是个怎么样的人,是出于好意,还是自大。
这两个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没有推算,因为都是站在我的角度来想的。
人的语言无法通过一两句话就能得出结论。说话的目, 贬低,虚荣,讨好,
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图像行为进行判断。我的大脑里面其实默认了第一句话就挖苦人,
往坏的方向发展,按最坏的发展方式来处理。
我也从两个故事知道人的思想是有很多方向的,就是写下来有点烧脑。
如果我把别人说话的两个目的告诉他,你的目的究竟是哪一个,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分叉,
也可能造成无限分叉,因为人可以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