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pocratic Oath - Wikipedia

《医学原本》

医学是最有特色的艺术。在医学中只存在两种东西:科学与成见。前者孕育着知识,后者则产生愚昧。

— —希波克拉底

古代医学论

通常来说,人们生病时都会选择名医或出名的诊所,而庸医所开的诊所则无人问津。
在民众的普遍意识中,没有经验的医生代表着他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
当然也不可能治好自己的病。这个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医学的确是一门艺术,
它是医生在从事医学研究时发现的主题,正如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工匠一样,
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也是一位名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是可以从大自然的产物中直接获取营养的。
就好比牛、马等动物能够从水果、树木、青草等自然产物中获取营养一样。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类不需要其他的生活条件就能生存和成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的体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饮食习惯也随着体质的变化而变化。
远古时期的人们吞食粗糙的、未经调和的或包含着巨大能量的食物,
他们肯定会遭受巨大的、如同野兽一样的痛苦。
或许一些体质强的远古人类能够承受这些痛苦,从而能够活得更久些,
但是体质差的远古人类却会因为无法承受这些痛苦而死亡。
这正如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能够消化坚硬的食物,
而有些人却会因吞食坚硬的食物而招致病痛一样。
所以,在我看来,古人也是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经过漫长时期的淘汰演化,
终于创立了类似于今天的饮食习惯:于是小麦经过播种、收割、打磨、糅合、
烧烤之后变成了面包;大麦经过相同的步骤后被制作成烤饼。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其他的一些饮食经验:有些食物过于坚硬,
就把它们与一些柔软的食物进行糅合,以便各种体质的人都能食用,从而能健康地滋养和生长。
这些发现和进化都是以人体的健康作为出发点,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疾病和死亡,
难道我们不应该称其为医学吗?

如果病人在生病时与健康时所享受的营养条件相同,这就不利于其康复,
而这之间的差别也正是我们必须去寻找和发现医学内在规律的缘由。
当然,除了生活方式和营养条件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还有一些因素也能产生同样的影响,
尽管这些因素中有一部分仍然是未知,但是为了进一步追寻医学的真相,
我们会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些未知因素。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同一种生活方式既能被病人适应又能被健康的人适应,
那么就不会有人去寻找医学的内在规律,就像某些希腊人或其他外国人一样,
他们只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地生活着,从不求助于医学。
但是,那些致力于寻找医学内在规律的人却在努力地工作着。
他们发现,对于一些病人如果采取减少摄食的治疗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又不会改变病人原本的体质。然而他们又发现,这种疗法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效,
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病人。对于那些特殊的病人,
应该如何按需要去减少他们的营养需求呢?

他们不断地探索,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最终促使了流质食物的产生。
所谓流质食物,是指把大量的水与少量的坚硬食物进行混合,
然后通过煮沸、调和来使其变得柔软。可是,仍有小部分病人身体无法吸收这些流质食物。
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减少他们摄取流质食物的数量,
并把流质食物中的液体成分和食物进行适当地调剂,
这样就能使病人可以不吸收其他任何东西了。

流食疗法看起来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然而在使用时,也必须注意:
有些病人不宜摄取流食,一旦对他们采取流食疗法,他们的发热和疼痛症状反而会加剧。
这是由于他们吸收到的东西虽然能够调节自身营养状况,却加重了病情,
这反而更会削弱病人的体质。对于这一类病人,更不能让他们食用面包、麦饼等干质食物。
即使食用量很小也不可以,因为这种食物所带来的损害要十倍于流食。
在这种时候,吃干食越多,对身体的危害越大,病情也将更为严重,
这都是由于干质食物过于坚硬的缘故。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目的,前者是为了消除某一种暂时不能被人体消化的东西,
立足点在于全人类;后者则是为了消除无法被健康人所吸收食物的粗糙部分,
立足点在于健康人群。

人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会意识到:如果不合时宜地禁食,这种痛苦与进食过量时几乎无异。
有些健康的人日进一餐就足够,有些人则需要日进两餐。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种进餐方式并无区别。
但是如果在他们从事劳动时,将自己的饮食方式改变一天,或者哪怕是半天,
他们就会立刻觉得难受: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或思维变得笨拙、迟钝,
这是因为他们当天的用餐量超过了身体原本习惯的用餐量。
有些平时不吃午餐的人,如果某天突然吃了午餐,他们就会哈欠连天,
如果他们再进食晚餐,就会出现腹胀、肠绞痛或者是剧烈腹泻的症状。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吃午餐,一旦他在某天忘记吃午餐了,
就会觉得疲乏无力、心慌颤抖,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眼睛凹陷、尿色清白、头昏眼花、
淡漠无欲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又去补食午餐,却又会觉得饭菜没有味道,
而且也无法吃下原本固有的饭量,严重的话,补食的部分食物,还会刺激他的肠子,
从而引起腹痛和肠鸣,甚至会让他晚上的睡眠质量下降并导致噩梦连连。

论述这些人为何会出现以上症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看来,那些每天只吃一餐的人,多吃一顿就会难受,
这是因为他们的消化器官运转较缓慢。在多吃的时候,消化器官还处于不平静的状态,
尚未将前一天所吃的食物消化完,因此吃下超量的食物后,消化器官需要更长时间来休息。
而那些习惯吃午餐的人,偶尔忘记吃午餐时就会难受,
这是因为没有新的营养来补充器官的消耗,前一顿饭的食物已经被消化殆尽,
却得不到后续的支持,人体自然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因此我认为,那些对于食量的偏差会产生较快或较重反应的人,他们的体质要虚弱些,
这些人几乎与病人无异,真正的病人只是更虚弱一些而已。

他们还发现,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极端的成分,
如:人体内有咸、苦、甜、酸等成分,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数目和力量,
如果一个成分的数目过多、力量过强,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当这些成分互相混合在一起进行化合时,它们就会被中和,性质就会变得柔和,
从而也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于是,他们对各种食物进行化合,
去除其中最尖锐的部分,然后把这些经过化合的食物作为人们饮食的主要来源,
如面包、麦饼等就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人们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不会受到伤害,
反而能从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以及营养。

在某些病人身上,首先也是先表现出寒冷的颤抖,然后就会出现急骤的发热。
这时,病人会觉得体衰无力,而且这种发热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这种发热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为奇特的是,病人的这种热会蔓延全身,
一直延续到脚部才会停止,之后发热就会伴随着病人的出汗而消退,
这时病人就会觉得非常非常凉爽,甚至比他在健康时还要凉爽得多。
我们从这种事实中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在这个过程中,
伴随着流汗而出现的冷恰恰与病人的发热相反,并且前者自发地消除了冷对病人的影响,
这种源自身体内部的“治疗”又需要什么呢?

对我的观点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会说:“那些患有肺炎或其他恶性疾病的人,
并不会迅速地摆脱发热的困扰,在这些病人的身体内,热和冷并不是交替的。”
直到现在,我认为最有力的证据就在于此,一个人不发热仅仅是因为身体内有热量,
一个单独存在的热量并不会伤害人体。只有当一种力量既热又苦或既热又酸、既热又咸,
才会对人体产生损害,而引起损害的正是这样的原因。
“热”仅仅是一种伴随物,尽管它是主导因素,但是必须借助其他因素才能增强,
所以我们不能夸大热的力量。

当人体发生胀气的现象时,在中间、宽敞的部位如肠部或胸腔内,自然就会发出“咕咕”的声响。
因为当气塞满整个器官而器官尚且能够运动时,器官还能变换位置,
于是就产生了可被觉察的运动和声响。不过,当那些柔软而多肉的器官出现麻木梗死的现象时,
我们将其称为“中风”。胀气若遇到这些宽大的器官阻挡时,就会绕过它。
在这种情况下,质地不坚硬的器官能够经受气体的冲击而不会有所损害。
如果它并不很柔软且像海绵一样多孔,在给气体让路时就会吸收这些气体。
这种器官柔嫩、多肉、多血、紧密,如同肝脏一样。
肝脏内部结构紧密而宽大,当肠胀气增加,受阻而变得坚硬时,
肝脏就会长时间而猛烈地对抗这些气体。但是,由于肝脏性本柔软,含血多,就会出现疼痛,
这就是肝脏区域为何时常会出现尖锐疼痛的原因。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与自然相统一,强调气候、土壤、水质、空气、
居住条件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他认为医生新到一地,必须先了解当地气候、
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气候水土论

任何人如果打算对医学进行严肃的研究,都不得忽视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考虑一年四季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要注意观察和区别各个季节之间的不同点,
即使是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之间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次,必须认识到气候——如天气冷了、热了,风的大小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
尤其是比较常见的影响,当然也包括特殊的影响;第三,必须熟悉各地的水质,
这得从水的味道与轻重的不同,来判断其迥异的性质。
除了以上三点,不同方位的城市在风向以及太阳升落的影响下,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性,
这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土壤也与当地人体的健康休戚相关,
这就意味着医生还必须考察各个地区的土壤状况:干旱或是湿润,高寒还是低热。
当然,各地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对健康有一些影响。

现代科学认为,生物体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学物质都来自土壤、空气和水。
不同地域的水质与土壤的化学成分不同,人类体质也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中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性气候。
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东南方人,体型多瘦弱,腠理偏疏松。

比如,温暖而不流动的水,夏季一定是性热并稠厚的,
因为在夏季时雨水不断注入,水又无法流动,
经过强烈阳光的照射,水必定会呈现出胆汁样的颜色,散发出臭味,所以不宜饮用。
冬天的时候,大雪纷飞,天气寒冷,这些水都结冰了,但仍然是污浊的。

如果饮用了这种水,就会嗓子疼,还容易患上黏液病。还会呈现出脾大而硬、消瘦、腹中发热、
双肩与锁骨以及两颊消瘦的症状,消瘦的原因是他们的皮肉化成黏液而被脾脏消耗了。
有这些症状的人们大都贪食、多欲,以致上下消化道都干燥发热,
因此需要强力而有效的药物才能克制这种病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
还容易患水肿,而且病情比较严重。
他们在夏季的时候,又多为痢疾、腹泻、“三日热”等病症所困扰;
到了冬天,年轻人容易患肺炎,老年人则因消化器官僵硬而易患疟性热。
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面容肿胀,容易得炎症,很难受孕且容易出现难产;
有些妇女腹部巨大,类似怀孕的样子,临产时腹部却开始变小,这是因为子宫水肿的缘故。
刚出生的婴儿体形大而臃肿,儿童常患疝气,成年人易患血管怒张和小腿溃疡。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不能长寿。

各个地方的水质都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会告诉大家,方位对水源产生的影响。
水源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最好,其次是面向夏天日出和冬天日落之间的,
最差的水源是面向南方和冬天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在泉水的饮用上,必须注意:
健壮的人可以饮用任何泉水。可一旦身体有恙时,就必须依照不同类的消化器官来遵从下面的原则:
消化器官强健易热的人,最好去饮用味甜、质轻、清凉的水,这些水最适合煮饭,而且溶化力最强,
能自然使消化器官放松;而腹部软、多湿、多黏液的人最好去饮用涩而咸的水,
因为这种水能帮助腹部变干燥。有的人认为含盐的水能够缓解腹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含盐的水味涩,不适合用来煮饭,消化器官遇到这些水后则会变得僵化而非软化。

泉水讲完了,我们再来看看雨水和雪水。雨水质轻、味甜、细腻且清亮,
这是因为太阳在升起的时候吸收地面一切水源中最轻、最细的成分。
这个原理,明白晒盐过程的人都能懂。当太阳照射到海水时,海水中粗糙、沉重的部分变成盐,
而最细、最轻的部分则被阳光所带走。当这些最轻的成分被带到高空后,与大气相互结合,
中间少许混浊黑暗的成分被分离出来,形成了雾。而那些最清亮、最轻盈的成分则被保留下来,
在阳光的“烹煮”下变甜,这就如同所有东西经过烹煮都会变甜一样。
当这些水分子散而不凝结的时候,它就在高空自由地翱翔,当它被风吹得聚集起来,
并挤压到一个小角落时,它便会沿着这个压缩区域倾斜下来,这种情形多发生在有云彩的时候。
这些带着水分子的云彩不断地随风移动,一旦突然遇到其他云彩或迎面而来的风,
云彩的前部就会受到压缩,后部则继续前进,在这一前一后两种力的作用下,云彩浓缩、
变黑,集中到一起,结果其重量压垮了空气,于是就形成了降雨。
因此,雨水自然是最好的水。不过在饮用前我们还是需要煮沸它。
这是因为雨水混合了多种水源和人体中的液体,腐坏的速度也比其他水快得多。

与雨水相比,冰水和雪水则要逊色得多,这是因为水一旦冻结就无法再恢复其天然的性质了,
清亮、轻盈、甜味的部分就消失了,而泥泞、沉重的部分则保留在冰水和雪水中。
我们可以通过试验来证明这个论点:在冬天,把一个盛满水的计量杯子放在露天中,很快就会结冰。
在第二天再将这个杯子放进温室里,待冰块完全溶化后,我们会发现水少了许多。
这个试验表明,冰冻可以导致水当中最清澈的部分消失,而只留下沉重和粗糙的部分。
所以冰水和雪水并没有营养,这也正是我认为冰水和雪水最差的原因。

首先亚细亚地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 ,都长得美丽高大,而且这个地域的居民性格温和、文雅。
之所以会拥有这种特质,是因为这个地域位于冬日和夏日太阳升起方向之间,气候温和,
而且与欧罗巴相比,亚细亚地区更远离寒冷的方向。当没有独断专行的力量,社会平等随处可见时,
生育和自由就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不过,亚细亚地区生物的形态和性质并不完全一致:
位于寒带和热带中间的地区物产比较丰富、
树木比较茂盛,气候非常温和,这里水源充足,没有酷热和干旱。
人们丰衣足食,播种就能有好的收获,即使不播种,大地上也有自然产出的丰饶物产。
在这里,野生的果树被人们移植栽培到适宜的土壤中;牛、羊等家畜非常兴旺,
人们从自然中获得丰厚的营养,身体自然健壮。总体来说,这个地区几乎四季如春、物产丰富,
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勇气、忍耐力、勤奋和热情自然不会萌发,所以对于这个地区的居民来说,
无论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移民,快乐是他们永久的享受。

由于亚细亚地区气候不会有剧烈的变化,此外,由于这里没有精神打击和剧烈的肉体变化,
而这些因素是促成性格坚强,引起激情防止死板呆滞的主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亚细亚人是虚弱的。另外,亚细亚人的风俗习惯也影响到他们的性格。
亚细亚的居民大部分被国王们所统治,他们自己不做主、不独立,完全听命于国王,
而且对军事丝毫没有兴趣,不好战。这些经历与欧罗巴人不同,
这就造成他们主观上倾向于被奴役、劳累和死亡;为了有利于主人,他们必须与妻子、朋友分开;
他们中杰出人物的行为只能表现在为国家的扩张而牺牲,如此下去,
他们的土地必然会因敌人的增多以及自身的懒惰而荒芜。于是,那些即使是天生勇敢而且勤奋的人,
也会因自身的地位而出现变化,对于这一点我可以进行证明。
所有的亚细亚人,无论是希腊人抑或非希腊人,只要不受到国王的统治,而是独立的自由民,
他们就会辛勤地为自己劳作,而且他们也会因此而好战,
这是因为他们都在为自己考虑,为自己冒险。

多变的气候会使人性格野蛮、不合群以及精神振奋,这是因为天气的剧烈变化激发了人的野性,
破坏了驯服和文雅的素质。所以根据上面的道理,我认为欧罗巴人比亚细亚人要勇敢得多。
另外,平静和统一产生懒散、呆滞;波折则能使精神变得坚强。
呆滞和懒散是懦夫的土壤,坚韧和振奋则是勇士的源泉。
所以欧罗巴人好战也是因为他们的制度——他们并不受国王的奴役。
如同我前面所讲的,有国王存在的地方就是懦弱得以产生的温床,因为一旦人的精神被奴役,
就不愿去冒险,而自由民则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冒险,
以便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就显得更为勇敢。

居住在凹地的居民,身体不高也不强壮,不过肩膀较宽、多肉、黑发、黑皮肤,易呈黏液质,
而不是胆液质,这是因为凹地多草场,空气沉闷,多热风、少冷风的缘故。
勇敢类似于耐力,并不属于人类的天生性格,而是通过后天认为的法律责任所培养出来的。
凹地上应该有些河流,把那里的死水和雨水带走,这些河水是干净而清亮的。
如果凹地上没有河流,人们饮用一些苦涩、停滞的沼泽水,就会出现肚子大、脾肿大的情况。
居住在平原上多风多水地区的人们,身材高大、彼此之间差距较小,但性格通常懦弱、羞涩。
如果土地贫瘠、干旱而荒凉,并且气候变化剧烈,那么居民的体格就会坚实、
挺拔,头发深黑,性格顽强。所以,生活在气候多变、四季分明地区的居民,
在体魄、性格、素质等方面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素质的因素就是以上几个。
通常来说,我们能看到居民的体格、性格与土地特点有相类似的倾向:肥沃、柔软、灌溉良好的土地,
这里的地下水由于接近地表,通常夏天较热、冬天较凉,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居民体格肥胖、
不喜说话、体质多湿、行为懒惰,性格懦弱;而那些缺水、粗糙的不毛之地,
冬天受到暴风雨的袭击,夏天遭受烈日的曝晒,这里的居民体格清瘦结实、身材挺拔、
头发浓密、善于辞令、精神饱满、机警聪慧,性格粗犷而不驯服。以上就是典型的、
对比鲜明的性格和体质,医生只要记住这些观察结果并以此作为判断的标准,
在下结论的时候就不会犯下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