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Dewey - Wikipedia

我想了很多过去想忘记的记忆,我尝试把这些连续起来。

杜威晚期1938-1939

经验与教育

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

人类喜欢从极端对立的方面思考问题。人们倾向于用“非此即彼"(Either- ORS)
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信仰,认为两个极端之间没有调解的可能性。
当不得不承认极端的主张行不通时,他们仍然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而只是实际环境让他们不得不作出妥协。教育哲学也不例外。教育理论的历史表
明内发论和外保论两种观念的对立:内发论认为,教育以自然禀赋为基础;而外
铢论则认为.教育是克服自然倾向.通过外部强制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就现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内发论和外稣论的对立趋向于采取传统教育与
进步教育对立的形式。如果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思想作精确的阐述,那么可以概略
地将其表述为:教材的内容由过去已经成型的知识和技能组成,因此学校的首要
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给新的一代。在过去,已经建立了各种行为标准和
规则;所以.道德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形成符合这些规则与标准的行为习惯。最后,
学校组织的一般模式(我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构成了学
校与其他社会机构大相径庭的一种惯例。只要回想一下普通的教室、课程表、班
级的划分、考试、升级制度.以及维持各种秩序的规则,我想,你就会理解所谓的
“组织模式”到底意味着什么了。例如,你将学校的场景与家庭的场景作一个对比,
就能认识到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明确区别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如果想要确切地阐明蕴含在新教育实践中的教育哲学,那么.我想.我们可
以在现时存在的各种进步学校中发现:某些共同的原则.即与自上而下的强加相
对的,是个性的表达和培养;与由外部强加的纪律相对的,是自由活动;与向文本
和教师学习相对的,是向经验学习;与通过训练获得孤立的技能和技巧相对的,
是将技能和技巧当作实现直接而切身之需要这一目的的手段;与为未来做准备
相对的,是充分利用目前的生活所有的机会;与给学生静止的目标和材料相对
的,是使学生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

相反,如果将教育立足于个人经验,那么,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接触就会比
传统学校中曾有过的接触更为频繁,也更为密切。因此•未成年人受到的指导也
会更多。这样一来,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在不违反“通过个人经验学习”这一学
习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这些接触?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应该对
形成个人经验所具有深刻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加以思考。

毫不过分地说,正如它曾经反对过的传统教育一样,一种基于自由思想的教
育哲学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教条。任何理论和实践,如果不以批判自身的基本原
则为基础,都会变成教条。我们说新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由,这非常好。但是,
接下来问题就出现了:自由意味着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我们说,
传统学校常见的是外在的强迫限制,而不是促进青少年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这
也非常好。但是,承认这个严重的缺陷却又衍生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促进未成年
者的教育发展中,教师和书本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承认,传统教育应该用
过去的事实和观念作为研究的材料,但对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并没有帮助。
这非常好。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要在经验中找出过去的成就和现在各种困境
之间实际的联系,即如何把过去的知识转化为应付未来的有效工具。我们可能
反对把过去的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而只强调它作为一种手段的重要性。当我
们这样做的时候,就会遇到教育史中的一个新问题:青少年如何才能了解过去,
如何才能使这种了解成为鉴定和评价现在生活的有效媒介?

需要一种经验理论

在传统教育中,有很多上面所提到的消极经验的例子。如果认为传统的课
堂不是青少年获得经验的地方.即使这种想法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也是一个巨
大的错误。然而,当进步教育强调通过经验学习而与旧教育形成尖锐对立时,这
种想法依然是人们所默认的。在传统教育里,学生或教师所具有的经验大部分
是错误的,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恰当的。例如,有多少学生变得对观念麻木不仁•
又有多少学生因为受其体验过的学习方法的影响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多少
学生通过机械地练习而获得一些专门的技能,以至于其判断能力和明智行事的
能力在新的情况下受到限制!有多少学生一提起学习过程就感到无聊和厌倦!
有多少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与校外的生活情境如此大相径庭,学校并没
有给他们以控制校外的生活情境的力量!有多少学生一提起书本就联想到枯燥
乏味的苦差事,以至于他们能接受其他一切东西的“约束”,却唯独不能接受华而
不实的阅读材料的“约束"!

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荃面地非难旧的教育,而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
事实:第一,青少年在传统学校确实具有了种种经验;第二,困难不在于缺乏经
验,而在于从与未来经验相关的立场来看,这些经验是不完整的和错误的。这个
观点积极的一面与进步教育联系起来看,甚至更为重要。强调经验的必要性,甚
至强调活动在经验中的必要性,这都是不够的。所有事情都依赖于经验的性质。
任何经验的性质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即令人愉快的或令人不快的;
另一方面,是它对后来经验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容易判断。而第
二个方面.即一种经验对后来经验的影响.却难以从表面上作出判断。因此,它
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安排那种不仅不会让学
生感到厌恶,而且能激发其活动兴趣的经验;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快
乐,而且能促使学生获得未来值得向往的各种经验。正如人的生死是不由自主
的,经验的生死也是不由自主的。经验不依赖于欲望或意图,每种经验都在未来
的经验中获得生命。因此,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从现在的各种经
验中选择一种能够富有成效和创造力地活在后来经验之中的经验。

新教育在原则上比旧教育更简单,对此,我欣然承认。新教育的原则与成长
原则相一致,而在旧教育中.教材选择、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有许多人为之处,
并且总是人为地导致不必要的复杂性。但是,容易和简单不是等同的。发现什
么真的简单,但基于这个发现去行动.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旦人为的和复
杂的东西在制度上确立起来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惯例之后,人们沿着
这条道路走,会感到更加容易。而相比之下,采用新的观点并从新的观点出发而
找出实际的内容,却更加困难。旧的托勒密天文学系统其周期和本轮,比哥白尼
的体系更为复杂。但是,在实际的天文现象还没有按照哥白尼体系的原则加以
解释之前,遵循旧的知识习惯是最简单的,所遇到的阻力也最小。于是,我们又
回到这个观念,即尝试给学校工作以新的方向,需要一种首尾一贯的经验理论,
这种理论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与组织提供一种积极的指导。这是一
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障碍物妨
碍成长,并使成长偏离正道而走上歧途。

经验标准

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更喜欢民主和人道的安排,而不是专制和粗
暴的做法?我说的“为什么”.指的是偏爱它们的理由,而不仅仅是指那些导致我
们偏好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个可能是:我们不仅从小在学校里受到这样的教育,
而且通过报刊、讲坛、演说、法律和立法机构受到这样的教育,因而认为
民主是所有社会组织方式中最好的组织方式。我们可能由于环境的原因而被民
主观念同化.民主已经成为我们精神和道德习以为常的一个部分。但是,类似的
原因却导致其他人在另外环境中得到了与我们极为不同的结论—— 例如.那些
人更喜欢法西斯主义。我们偏爱某种东西的原因,与我们应该偏爱它的理由并
不是一回事。

成长,或作为发展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而且是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是
对连续性原则的证明。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成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例
如,一个人开始了他偷盗的职业生涯.他可以在偷盗这个方向成长;并通过练习,
可能成长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盗贼。因此,有人争辩道:只说“成长”是不够的,
还必须指定成长的方向以及成长所趋向的目标。对此,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分
析,然后再断定这种反对意见是无可争辩的。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确可以成长为一个高明的窃贼、一个黑帮老大,或者一
个能干但腐败的政客。但是从成长即教育、教育即成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于,
总的来说.这种方向的成长是促进还是妨碍一般成长。这种成长是为进一步的
成长创造条件,还是设置种种障碍.使在这种特定方向成长的人丧失在新方向上
继续成长所需要的动因、刺激和机会? 一种特殊方向的成长,对于其他方向的发
展所要养成的态度和习惯有什么影响?我将让你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我仅简
单弛说.当且仅当一种特殊方面的发展能引导继续成长时.它才符合教育即成长
的标准。这是因为.“成长”这个概念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不是局限于特殊的
应用。

另一方面,如果一种经验激起好奇心,增强创造力,并树立起足够强烈的愿
望和目的,使其在将来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那么,经验的连续性就会以一种
非常不同的方式起作用。每种经验都是一种动力,其价值只能根据它所推进的
方向而进行判断。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者,应该拥有更加成熟的经验,这种经
验使他能够对年轻人的每一种经验作出评价,而经验尚不成熟的人就无法做到
这一点。教育者的任务是注意一种左验所引领的方向。如果教育者不用较强的
洞察力去帮助经验不成熟者组织经验所需的情景,反而放弃他自己的见解,那
么,他拥有更成熟的经验这一点就没有意义了。不把经验的动力考虑在内,以致
不把经验所推动的方向作为判断和引导经验的根据,这是对经验原则本身的不
忠诚。这种不忠诚有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对他应该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获取
认识的理解是错误的;其二,他不忠于所有人类的经验最终都是社会性的,它涉
及联系和沟通。就道德方面来说,经验成熟的人无权对年轻人保留他自己经验
所给予他的富有同情的理解力。

总之,我们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人和物的世界中。因为前人所获得的经验被
流传了下来,所以这个世界大部分与以前是一样的。假如忽略了这一事实,就会
把经验看成似乎是个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不言而喻,经验不会发生在真
空中。个人以外还有产生经验的种种来源。经验不断地从这些来源中汲取养
分。一个住在贫民窟的儿童和一个生长在文明家庭中的儿童.拥有不同的经验;
一个乡村的男孩与城市的男孩相比.具有不同的经验;海边长大的男孩与内陆草
原长大的男孩的经验也不一样,没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
这些事实太司空见惯而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事情的教
育作用.就发现它们表明了第二种方式.即教育者不必强制实施,就可以直接指
导儿童的经验。教育者的主要职责是:不仅要知道利用周围环境形成实际经验
的一般原则,而且要认识到哪些环境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经验。他们尤
其应该知道如何利用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以便从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中提取
一切有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

传统的教育并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它可以有条不紊而巧妙地避开这个责
任。人们认为,有课桌、黑板和一个小操场的学校环境就足够了。人们也不要求
教师熟悉当地的社会条件,如物质的、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并利用这些社
会条件作为教育资源。相反,以经验与教育的必要联系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如果
要忠实于自己的原则的话.就必须经常将上述这些东西纳入考虑之中。这是为
什么进步教育比传统教育更难进行的又一个理由。

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积极生动地结合,为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提
供了标准。因此,一个教育者与发生交互作用的情境有着随即和直接的关系。
作为交互作用中一个因素的个体,就是特定时间内的他之所是。交互作用中的
另一个因素.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被教育者所调节的各种客观条件。正如上面指
出的那样,所谓“客观条件”,这个词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教育者做了什么和
怎么做的,不仅指教育者说话的内容,而且指他们说话的音调» 它包括设备、图
书、仪器、玩具和游戏。它包含个体与发生交互作用的材料,而最为重要的是,它
包括个人所参与的各种情境下的整个社会的结构。

不用牛排喂小孩,并不是否定牛排的营养价值。不教小学一年级或五年级
学生三角函数,也不是对三角函数反感。具有教育作用和有利于成长的.并不是
学科本身。如果不适合学习者达到的生长阶段,任何一个学科的内部。或者说任
何一个学科本身,都不具有教育价值。不考虑个人能力和需要的观念其根源在
于:认为某些学科和方法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或者对心智的训练具有内在的好
处。没有抽象的教育价值。传统教育之所以大幅度地缩减教育资料,使教育资
料变成预先消化好的食物,其理由就是认为:某些学科及其方法,加之熟悉一定
的事实和真理,这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根据这一观念,只要按照教材的数量和
难度,把教材分为逐年逐月的份额,制订出年级教学计划,并期望学生接受所规
定的东西。如果学生不接受这些东西,如果他逃学或心不在焉,以至于最后对这
门功课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感.那么被认为是他自己的过错。至于是不是因为教
材或指导教材的方法有问题,则不予以追究了。交互作用的原则清晰地表明:教
材如若不适合个人的需要和能力,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如若不适
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

儿乎每个人都有过机会回想起他的学生时代,并且自问一下:他在学校教育
中累积的知识产生了什么结果,而他所获得的技能为什么必须在改变了的形式
下重新学习,才能加以利用。的确,很幸运,为了取得进展,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
智力.他没有忘掉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说那些科目没有被真正学好,
并不能解释这些问题,因为那些科目至少被学到足以让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了。
问题在于,用于学习的教材是孤立的,就像把知识放在互相隔开的封闭的船舱
里。如果要问,这些知识会怎么样?会去哪里?那么,正确答案只能是:它们仍
然在之前储存它们的那个封闭的船舱里。同样,如果未来的情境和学习教材时
的情境一样,那么,这些知识可以被回忆起来并被付诸应用。但是,由于这些知
识在当初学习时是孤立的,与其他的经验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它在实际生活的情
境中便无法发挥作用。这样的学习违背了经验的规律。这种学习无论在当时多
么精深.都不能给予未来以真正的准备。

自由与文化

极权主义经济与民主

如果用物理学来类比的话.大概是这样的:先假设曾经有一种“自然憎恨摩
擦”的理论。然后人们发现,没有阻力,无法做任何机械功;而没有摩擦,也就没
有阻力。然后,人们得出结论:通过放弃润滑和放大摩擦,普遍的摩擦状态由于
其自身的辩证法会导致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调适,这将给做有用功提供最有可
能的条件。社会的特点是利益集团的冲突和摩擦;对利益集团进行某种扩展以
及更进一步的团块化.可以用来定义阶级。也可以承认在某些条件下,阶级冲突
可以刺激社会进步;甚至可以承认,一个没有利益集团对立的社会,将会沉沦为
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社会。但是,通过尽可能地加强冲突来获得普遍和谐的观
念,和前述物理学的事例是类似的①。非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把“经济上利益集团
之间的激烈冲突是存在的”这个命题.等同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即认为
这种冲突乃是导致社会向可欲的无阶级社会方向变化的唯一的原动力。

压制信仰、言论、出版和聚会的自由,不在有争议的事实之列,因为这是独裁
的本质,因而也是革命宣称所实施的学说的本质。对所有异端人士的残酷迫害
和惩罚,也不是一个有争议的事实。一系列的审判.使发动俄国革命的男男女女
中的每一个都被剥夺了生命(正如被剥夺了政治活动的权利一样)。除了少数相
对次要的角色之外。每一个早期重要的领导人被流放、囚禁或处死,在事实性上
并无争议。只有证明这种行动的正当性,才是一种有争议的事情。我们断定这
些受迫害的人对他们自己的人类解放事业来说是叛徒,或者断定他们是某个小
圈子希望将所有权力独揽于手中的这-欲望的牺牲品,就判断阶级斗争的革命
方法背后理论的标准来说,并不十分重要一正如我们对事件中所涉及的各方
当事人的性格的判断.对判断这些行动正当与否无关紧要一样。

当占统治地位的教条是明明白白的神学教条时,有一套术语来描述这种恶的意志;
当占统治地位的教条是政治教条时,措辞就不同了,“反革命”取代了“异端”。

苏联,就其作为压迫性的统治权力来说,并没有在不断地变弱.这是
另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相反.国家行为在强度和范围上都增长了;党内派别、
工会和原来苏维埃的独立活动.现在至少被判定为与维持无产阶级是敌对
的-如果不是被判定为反革命的话。这是原初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分,即
任何拥有权力的阶级都不会放弃权力,除非有更强的力量迫使它放弃权力。将
这个学说的特定方面应用到现在掌权的那些人身上.是这个辩证法理论必有的
"矛盾"之一。也许值得一问:宣称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分裂为各个宗派.宗派之
间的斗争同他们与所宣称的敌人的斗争一样残酷。这种现象是否和阶级斗争学
说有着同样的关联①?

更为公正的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忽视了人性作为有效能的因素的一
切方面.仅仅注意到它之前被生产力的状态所决定。在宣称取代“乌托邦式空想
的"社会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既排斥了心理的考虑,也排斥了道德的考虑。
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在事实上能做到它所宣称的东西(做不到的话.它的“唯物主
义”就是无意义的),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看起来.似乎至少需要某些机体的需
要和肉欲来推动“生产力”。但是.如果这种生理-心理的因素被承认了,那么
这种因素就必然和“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并且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点上,都不能说
相互作用的运行停止了。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效应,又有实践上的效应。例如阶级问题
和阶级意识问题,在其中,阶级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正
统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大规模工厂生
产为代表的经济状态.使得工薪工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同雇主几乎没有互动
或直接的互动—— 曾经有过这种工人和雇主的互动,比如在使用手工工具的工
场中就是如此。因此,物理的条件划分出了经济上的阶级,并且将雇主和雇员的
利益冲突转化为界限分明的冲突,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使这种利益是“悲惨的” 
也将雇员们结合为利益共同体。作为观察.现在的这种立场有一种无可否认的
真理的因素—— 特别是和社论式的布道相比。那种布道告诉人们,没有什么“资
本”和“劳动”的冲突,因为它们二者互相依赖。但是.观察所涉及的事实与最终
的理论并不相容。阶级的形成,特别是阶级意识的形成,要依赖于理论所没有提
到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一而心理因素,已被这个理论排除出去了。

另一个例子是:在生产力的状态是国际化的时代.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
题。在这里,还有一个采用哪些政策来调整国内和国际关系这样困难的问题。
这个全有或全无的理论使俄国发生了完全的政治分裂.在原来的共产党内部形
成了两个完全敌对的派别.商议,妥协.在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政
策,这些可能性都事先被排除了。②甚至为了努力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抛弃
原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采取抛弃正统的政策,在实践的理由上有很
多东西可以用来证明它-也一定要将抛弃正统的政策证明为是这个“拒绝容
忍无法调和的观念"(因为这是“科学的”学说的特征嘛)的全有或全无理论所核
准的一个且唯一的政策。要证明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是:将所有持相反看法的
人都当成叛徒和反革命而砍掉他们的脑袋。

一个最为炫耀和最自吹自擂具有科学基础的理论.恰恰是最系统地违反科
学方法每一条原则的理论,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我们从这种矛盾的情形中所
学到的,是民主和科学方法潜在的联盟.以及有必要在立法和行政的技术中实现
这种潜在性。科学的本性不仅在于容忍不同的观点.而且在于欢迎不同的观点。
同时,科学所坚持的是:探究过程用观察事实的证据来达成结论上的一致--甚
至因而主张,此时的结论要服从新的进一步研究所探明和公布的东西。我并不
是宣称任何既存的民主制度在决定其政策时,曾经完全或充分地利用了科学方
法。但是.探究的自由、对不同观点的宽容、交流的自由.以及将所获得的发现传
达给作为智识的终极消费者的每一个人.这既与民主方法相关.又与科学方法相
关。当民主制度公开地承认问题的存在.把问题作为问题而探究并以此为荣时.
民主制度将使以拒绝承认对立观点而自傲的政治团体黯然失色一这早已是科
学上类似团体的命运了。

民主与人性

所需的具有民主特征的行为.要获得适当的权威性,绝非易事-----旦具备
这样一些条件,它们将使人性潜能开花结果。因为这并非易事,所以民主是一条
人们要走的艰谁的道路。这条道路.将最大的责任重担压在最大多数人的身上。
这条道路上有倒退和偏差'并且一直会有倒退和偏差。但是,它在特定时刻的弱
点,从人类历史长期来看.乃是其力量所在。正因为民主自由的事业是人的潜能
最可能充分实现的事业,所以,当民主自由受到剥夺和压制时.人的潜能就会在
适当的时候起来反抗.要求有表达的机会。对美国民主的奠基者们来说,民主的
要求,是人生而就有的对公平和平等的道德要求。我们现在不能照搬他们的词
汇。知识上的变化,使他们常用的词语已经丧失了意义。但是,无论他们的诸多
语言如何不敷当前之用,他们所肯定的乃是:自治制度是确保人性在最大多数人
之中获得最充分实现的手段。自治手段所涉及的问题,现在要复杂得多。但正
因为如此,坚持民主信仰的人们.其任务就在于要科擞精神地去复兴和坚持民主
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质这个原始信念,现在要将它以与目前文化状况相协调的方
式陈述出来。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可以说这样的话了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
式-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它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为个人
的行动提供了道德标准。

科学和自由文化

启蒙时期有一个简单的信念:既然愚昧和迷信是人类遭受奴役的根源和压
迫性政府的支柱,那么,一定会不断进步的科学必将通过驱除愚昧和迷信而产生
自由制度。但是.现在的情况已无法让人保持这样的信念了。自然科学的进展,
甚至比所能预见的进展都更迅速和更广泛。但是,自然科学在商品大规模生产
和商品流通上的技术应用,需要资本的集中;这导致了产生拥有广泛的法定权利
和豁免权的企业股份公司;同时.众所周知.也导致了一系列巨大和错综复杂的
新问题。它提供了由独裁者们支配的、用以控制意见和情绪的有效手段,这些手
段之有效,使之前专制统治者所有的机构都黯然失色。它用各种观念和所谓消
息的宣传手段替代了消极的审查制度;这种宣传的触手遍及每一个人.通过每一
个新的或旧的宣传机构,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灌输。结果,极权国家实际上在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宣称,自己的存在基础是被统治者主动同意的。虽然专制政府的
历史与政治的历史同样古老,但是这种特殊现象.如同它所拥有的权力一样,令
人始料不及,大吃一惊。

民主与美国

对杰斐逊来说,追求幸福的权利几乎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职
业.依照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行动,免于他人专断的意志所强加的限制和强制。
这种限制和强制,无论来自杰斐逊尤为担心的政府官员.还是来自控制着资本和就
业机会因而限制了别人“追求幸福”的能力的那些人。杰斐逊式的权利平等原则
并不特别偏袒任何一类人,它所论证的是:当个人权利和财产权利发生冲突时,
将个人权利摆在首位是合理的。当他的观点足够恰当地被引述来反对那些对既
定时代经济关系的鲁莽攻击时,如果认为在杰斐逊的民主主张里,禁止用任何政
治行动来产生经济状况上的平等,以维护所有人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的平等权
利,那么,这样的想法是对杰斐逊主张的彻底颠倒。

人们认为,个人主义与经营性的谋取私人利益的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
从一方面来说,给予了个人主义以一种扭曲的意义①。然后,与个体的神圣性相
联系的那些想象的观念和情感的弱化(甚至那些名义上保留了古老的神学信仰
的人,也有这种弱化),则从道德的正面意义上,扰乱了民主主义的个人主义。曾
与精神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推动力量,已经消退了;我们现在不太情愿地使用
“理想”( ideal)这个词.“道德”这个词所能赋予的力量
也已很难超过个体间彼此亲善关系这样有限的范围。“人受造为社会交往的;
无正义感便无社会交往的持续;故"人必受造为有正义感者。" -
曾经对杰斐逊这样的实务家具有鲜活意义的三段论,对现在的人来说,几乎不可想象了。

在现有条件下.战争迫使各个国家.甚至那些宣称为最民主的国家。向权威
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转变,如同1914年到1918年的世界大战。这导致在非民
主国家的意大利和德国产生了法西斯极权主义,在非民主国家的俄国产生了布
尔什维克极权主义,并加速催化(promote)®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智识上的各种反应。
将物质上的相互依赖转变为道德上的相互依赖.或者说“人"的相互依赖,
乃是民主问题的一部分。甚至现在仍然有人认为.战争是把民主国家解放出来
的途径!

安全和保护是自由的前提.只有与他人协合.个体才能获得安全和保护;而
协合会采取组织的形式.作为保证协合的手段.组织又会限制加入协合的人的自
由。过去一百年来,组织的重要性增加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组织”这个词通常完
全被当成协合(association)和社会的同义词。既然在最好的意义上.组织也不过
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协合得以进行,那么,将两者等同起来就证明仆人成
为主人、手段(手段本是为了目的才被创造出来的)篡夺目的的位置已经到了何
种程度。困局在于,要发展和保持个体性,就需要诸个体协合起来,而协合需要
对其各个成员进行安排和协调.或者说,将他们组织起来,否则的话,协合组织将
是无序的和缺乏力量的。但我们现在有一种软体动物式的组织,内部是软弱的
个体,外部是紧缩的硬壳。诸个体自愿加入协合组织,但这些协合组织除了是组
织之外.什么也不是;诸个体活动的条件①,控制了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如果人类经验明白无误地作出过什么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结论就是:民主
的目的要求用民主的方法来实现。权威主义现在将自身打扮成新的样子,出现
在我们的面前。它们来到我们中间,宣称说它们服务于无阶级社会的自由和平
等这样的终极目的。或者,它们推荐采用极权体制来与极权主义作斗争。无论
它们将自身打扮成何种形式,它们的诱惑力都是来自宣称它们服务于理想的目
的。我们首要的防护措施必须意识到:能服务于民主的,只能通过慢慢地、日复
一日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中采用和不断地扩展与所追求的目的相一致
的方法①,求助于一元论的、笼统的、绝对主义的程序。这是对人类自由的背叛,
无论它们将自身呈现为何种样子。一种美国的民主制度.只有它在自己的行为
中,证明了多元的、部分的和实验的②方法对于保障和维护人性力量仍在增长的
效能,以及证明了这些方法服务于合作的且是自愿合作的自由的效能.才能对世
界有所贡献。

评价理论①

I . 评价理论的难题

如果让一个有怀疑主义倾向的人评论当前关于评价(valuing)和价值(values)
问题的讨论状况.他一定会找到证据来证明这种讨论是一件费力极大但收获甚微,
也许一无所获的事情。因为这一讨论的现有状况表明:人们不仅在
运用事实作出恰当的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一-这也许是理论健康
发展的标志.而且在价值理论所运用的事实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价值理论可
以运用的事实这些问题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纵观目前有关这一主题的
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所谓“价值”,不过是情感的别名,或者说,“价值”就是一种喊叫;另一种观点认
为,先验的、具有必然性的、合乎标准的、具有合理性的价值,是艺术、科学、
伦理学赖以获得有效性的根据。在这两种极端性的观点之间.还有大量介乎其中的
观点。通过考察目前关于价值问题的文献,我们还可以发现,对价值问题的讨论
深受唯心论和实在论的认识理论的影响,也深受关于“主观的”和“客观的”形而
上学理论的影响。

如果人们是在这种背景中考虑评价问题.那么,他们就会立即发现这样一个
事实:在天文学、物理学或化学这些学科中.根本不包含价值事实(value-facts)
或价值观念(conceptions)这样的表达。即使想入非非,
也不可能将这些学科中的表达看成是意指价值事实或价值观念的。
但是,在所有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人类行动中,无论在个人行动中,
还是在群体行动中,似乎无一不受对欲达目的之价值鉴定的左右(如不说受其控制的话)。
在实践事务中,“好”的意思通常与“相对的价值(relative values)的意思是一致的。
自然科学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这种 明显的差别,导致了一种分歧,
导致了一种彻底的分裂。在关于物理现象的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与方法.
和关于人类活动的那些被看作最重要的观念及方法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的基础。
因为自然科学的命题涉及的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命题构成了被公认具有卓越科学地位的学科的主要内容,
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指导人类行动的科学命题是否可能?
包含“应该”理念的科学命题是否可能?如若可能.那么.
这样的命题属于何种类型?它们的基础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物理学和化学已经穷尽了所有可得到科学证明的命题。
对于这些人而言,不存在任何名副其实的价值命题或价值判断,
不存在任何陈述价值的命题或判断,无论肯定命题还是否定命题,
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可以得到实验证据支持或检验的有关价值的命题.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讨论非人类问题的领域和讨论人类(包括个人的或人类的)
问题的领域之间存在着区别,并认为作为存在的两个领域 物理领域和精神
或心灵领域是彼此独立的。这些人主张将价值范畴从物理领域中清理出去,以
保持物理领域的纯净,而将价值范畴仅放置于精神领域。第三种观点,即利用在
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中没有发现价值表达这一事实,来证明物理科学的题材仅
是科学题材的一部分(有时也称物理科学为纯粹的“现象的”科学),因此需要有
一种“更高”类型的题材和知识来补充;在这些题材和知识中,价值范畴高于事实
范畴。

1. “价值”这一表达.既被当作名词.又被当作动词。在此存在一个根本性
争议.即“价值”一词的原始含义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如果有些东西在与活动
没有任何联系的条件下,它们本身就是价值或具有价值的特性,那么“价值”的
动词形式(t。value)就是派生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之所以把某种理解行为称之为“评价",仅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所要把握的对象(object)。
然而.如果“价 值”一词的动词形式是其原始含义的话.那么作为名词的“价值”.
就是指那些通常被称为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一些活动的对象。这些东西,像钻石、
矿山或森林.它们的存在本身并不受制于评价。当它们成为确定的人类活动之对象的时
候,它们是有价值的。许多标示事物的名词所标示的。并不是事物的原始存在,
而是事物作为活动的素材或目标(如某物被称为“靶子”)时的性质。当一个东西
或一种性质被称为价值的时候,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这也是争论的一个
焦点。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种说法。有人说,最好将价值“界定为一个理解过程
的质的内容……价值是呈现于注意或直觉的一种特定的质的内容”。这一说法
看来好像主要是把“价值”当成名词,或者至少是当成形容词来使用,以表示一个
对象或对象的内在性质。但是,当说这句话的人谈到直觉和理解的过程时,他却
说:“看来,使评价行为与单纯的直觉行为区别开来的是,评价行为显而易见是以
感情为必要条件的。……感情有意识地另眼看待了某些特殊的内容。同时,评
价行为也是激发情感的;评价是一种兴趣、一种以情感为动力的态度的自觉表
达。”这段话,与前面那段话给人的印象截然相反。这个人又说,“经验的价值性
质或经验的价值内容,已经与价值行为或心理态度区别开来了,价值内容是心理
态度直接的对象”。当他说这番话时,并没有使问题更加清晰。他的做法就好像
为到达一个目的地.却骑上了两匹背道而驰的马!

2 .如果我们采用通常被认为是价值表达那些语词的话,就会发现,在理论讨论中.
关于这些词的恰当地位根本没有统一的见解。例如.有人认为,
“好”是指对什么而言是好的(good for),有益的、有用的、有帮助的,
而“坏”是指对什么而言是有害的、不利的。这是暗含一个完整评价理论的概念。
而另一些人认为,“对什么而言是好的”的“好”和“自在的好"
(good in itself)之“好”是极为不同的。
另外,就如上面所言,还有人认为,
“令人愉悦的”和“令人满足的”是最基本的价"值表达方式,
而其他人则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讨论者对作为价值语词(value words)
的“好”与“正当"(right)各自的地位也存在着争议。 

II.被当成喊叫的价值表达

如先前所提到的,我们的讨论将分析应该引起关注的事实,而不是抽象地谈
论理论的功过得失。让我们从大家公认属于什么也没有说的那些现象开始。像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微笑.或早期的咿呀之语、咯咯笑声和尖叫声,
这些就什么也没有说。若说它们“表达(express)了感情”,
那么“感情”和“表达"这两个词不免含糊其辞。
如果我们可以弄清楚流泪和微笑中所涉及的问题,那么,同样
能弄清楚关于无意识发出的声音中所涉及的问题。流泪、微笑和这些无意识的
声音本身并没有含义.但它们是更大有机体组织状态的组成部分。它们只是有
机体活动的事实.在任何意义上,它们都不是什么价值表达。然而,它们可以被
当作某种有机体状态的信号。如此一来.它们作为信号或被当作征兆就会唤起
其他人的某些行动.以对这些信号或征兆作出反应。婴儿哭了。母亲就会把婴
儿的这种哭声当作一种有充分证据的信号.从而推论出这哭声表示孩子饿了,或
是有钉子之类的东西刺痛孩子了。于是,母亲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变婴儿
的身体状态。

因此,如果我们后面的思考能够集中于具有经验意义的部分,也就是集中于
那些能引起他人某些反应的.而且如果集中于那些想使它们产生就能使它们产
生的有机体的活动上,那么.下面这些说法就是有正当理由的:(1)我们所讨论的
现象是社会现象,所谓“社会”这个词,在此仅是指在两个人之间,或者多个人之
间,存在一种性质为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一个人,比如一个母亲或
一个护士,将他人有机体行为所附带的声音当成一种信号,并对这种声音的性能
作出反应,而不是对这种声音的原始存在作出反应。有这类行动,就表明人与人
间存在着一种交互活动。我们所谈论的那些以唤起他人的反应为目的的有机体
的活动,更明显地表现了这种交互作用。如果我们追随前面提到的那位作者,把
他当作价值表达的东西也当作价值表达,那么,在剔除“表达”的模糊性和“感情”
的不相干之后,我们就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价值表达”只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行为相关,或者说,它只存在于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关系中。(2) 一旦手势、姿势和
言语被理解为信号,尤其被用作信号时,它们就是语言符号。它们就表达意义.
并具有命题的性质。例如.有一个人装出病人特有的样子,并且发出病人通常发
出的声音。对这件事,合理的做法就是弄清楚这个人到底真的病得不能工作了,
还是装病。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反应中,一定会“引出”作为调查结果的结论。
这个调查要做的.就是弄清经验上可观察的事情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而不是去
弄清内在的“感情”到底如何。医生们设计出了具有很强实验性的检验方式。每
位家长和学校老师都知道,需要警惕孩子们假装作出某种“表情”和姿势,因为他
们的这些表情和姿势是为了让大人得出一种结论,而这种结论会使大人去照顾
他们。对于这类例子(这类例子很容易拓展为包含更复杂因素的例子),如果人
们对行为只进行了短时间的观察,那么包含推论的命题就很可能是错的;但是经
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或者根据多种经过仔细观察的事实材料而建立的命题,就可
能是有充分根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在讨论的命题与一切真正的物理学命
题的特点是相同的。(3)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关于人与人之间交互活动这
种情形的命题是否具有评价命题(valuation-proposition) 的性质这一问题。
我们的推论是假设性的。如果所涉及的表达就是评价表达(valuation-expressions),
即像那个特别的学派所认为的那样.那么,
(i)评价现象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或人 际间交互行为现象;
(ii)评价现象就与那些能为可被经验证实或驳斥的事实命题提供素材的现象是同样的。
当然.这个假设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假设。它引出了一个问题,即那些以影响他人行动、
唤起他人具有特定结果的活动为目的的语句,是否就隶属于评价范畴的现象。

让我们以一个人喊“着火啦”或“救命”为例。.无疑,这种喊叫就是为了影响
他人的行为,从而达到某种结果。这种喊叫所欲达到的结果是可观察的,并且是
可用命题表述的。发生在可观察的情境中的这种喊叫,表达了某种复杂的东西。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这种喊叫表达了:
(i)存在一种将带来不良后果的境况; 
(ii)做出这些表达的人不能应付这一境况;
(iii) 如果能得到他人的援助,那么,这种境况将得到改善,
喊叫者所期望的就是这种境况的改善。这三点都可以得到具有经验证据的检验,
因为它们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可观察的。例如,第三个(即期望)命题,
就可以通过观察确定情形中发生的事情而得到检验。先前的观察可以证实:
如果语言信号真的像它被设计的那样产生效果了,即喊叫的确引起了想要引起的援助,
那么无论如何,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将会减少。

III-被当成喜欢或讨厌的评价

如果把,“喜欢”这个词用作指称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指称一种私人的、难以捉摸的感情,
那么.它所代表的是哪一类活动呢?它所指称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对下面这些词的说明来回答这些问题。作为行为方式,
“关心”和“照料"与“喜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有一些词汇与"喜欢”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期待”、“寻求”、“珍爱"、"致力于专注”,"趋向于照顾 ”、“抚养“等。
几乎所有这些词都与"珍视“是同义异形的。而“珍视”,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的,
是词典中所认可的价值的两种主要含义之一。当人们在行为的意义上使用这些词,
或者用它们指称那些为维持或促成某些情形发生的那些活动时,
就有可能将它们所指的东西与像“享受”这样一些意义含糊的词所指的东西区分开来。
因为“享受”一词可指一种从已经存在的东西中.
而不是指从由以情感为动力的行动中获得满足的情形。
以情感为动力的行动是产生满足的前提,是满足得以延续的前提。
也许,“享受”一词也可以指称由以情感为动力的活动,但在这种情形中,
“享受”是力求欢悦的同义词.它有着明显的“欣赏玩味”的含意。
在我们看来.只有“煞费苦心”、“想方设法”,
才能使那些能让我们从中而获得满足的条件延绵不断。
行动的意义上的享受,以花费精力赢得作为满足之源泉的那些条件为特点。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为了使理论免于那种脱离所指的对象而界定词意的徒劳。
它引导我们去注意那些能够作出详细说明的实际存在着的情形,
去观察在现实情形中所发生的事情。它告诉我们,
要去观察我们的精力是否被用于创造某些条件和维持某些条件。
用日常术语来说,就是去注意是否已经尽力了,是否
已经尽力去创造那些条件而不是其他的条件了。之所以需要花费精力.这表明
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与我们所需要的条件相反的东西。如果一个母亲说她珍视她
的孩子,乐于(在该词的行动意义上)与孩子为友,但实际上却接二连三地忽略孩
子,而且也不找机会和孩子相处.那么,她就是自欺欺人。另外,假如她只有在他
人在场的时候,才做一些像抚摸孩子等显示爱的事情,那么.她八成就是想欺骗
别人。只有通过足够的时间和在足够的场合对行为进行观察.才能作出评价。
就像我们上面所列举的那个例子。只有通过观察这个母亲花费精力的多少和坚
持时间的长短,才有资格将诸如“微不足道的”或“伟大的”这样的形容词恰当地
加在特定的评价上。观察精力的去向,看它是趋向还是离开所说的目标,就能使
我们有根据地确定究竟应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还是“否定性的"评价-即使另
外还存在“感情”,那么感情的存在,也与可证实的、能够形成评价的命题无关。

对这种鉴定的考察表明,鉴定必须借助它们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或手段与
结果的关系的相互支撑。对任何包含所谓更好或所谓需要的行动规则的鉴定,
都必然包含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鉴定就是对事物的适用性和必要性的评价。
如果我们用前面所举的例子,那么显然,鉴定地产的目的是为了征税或决定售
价;鉴定治疗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康复;鉴定材料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建造
桥梁.或制造收音机和汽车等。如果鸟儿筑巢是出于所谓纯粹的“本能”,那么,
它就不必鉴定材料和程序是否与目的相适应。但是,假如鸟儿把“巢”这个结果
当作自己欲望的对象,那么,它要么采取一种最为任意的操作—— 试错法,要么
考虑采用什么材料和通过怎样的步骤才能使欲望的对象成为现实。而对材料和
步骤的权衡过程,明显地包含了对作为可选择手段的不同材料和步骤的比较。
除了那些纯粹的“本能”和完全的试错法之外.在每一个例子中都包含了对实际
材料的观察,和对这些材料就获得特定结果而言所具有的潜力的鉴定。人们总
是会在所获得的结果与所预期的结果的比较中,观察所获得的结果。那么观察.
就使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那些被作为手段的东西的实际的适用性。这样也就为
将来更好地判断这些东西的适用性与用途提供了可能。根据这样的观察.某些
行为方式被认为是愚蠢的、轻率的或不明智的,而其他行为方式则被认为是明智
的、谨慎的或英明的。这一辨别是以已完成的鉴定的有效性为基础的。而这一
鉴定的对象,是作为手段者与作为目的者之间的关系,或作为手段者与实际取得
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例如,人们想到了一个目的,但当他们在权衡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时,
发现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这个目的,或者发现一旦实现这个目的,
随之而来会招致一堆麻烦,或将来可能会碰到一些麻烦,
就会将这个目的鉴定为“坏的”,从而放弃这个目的。

假设已经承认了珍视和评价之间的联系,也承认了欲望、兴趣与珍视之间的
联系。那么,对于作为手段者的鉴定和作为目的者的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采取了以下形式:对目的价值产生直接影响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有人更喜欢用
“喜爱”这个词也行).是不受对作为手段者的鉴定的制约,还是本质上受到对作
为手段者鉴定的影响呢?假如一个人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要付出巨
大的努力才能获得作为满足这种欲望所必需的手段的条件(也许还需要牺牲其
他目的价值,而通过付出相同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其他目的价值),那么,这个事
实会不会使他修改原来的欲望呢?根据上面关于欲望与评价联系的那种界定,
这个事实会不会使他对原来的评价也作出修改呢?审视深思熟虑(deliberate)
的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肯定的回答。何谓“深思熟虑"?除了
根据作为实现欲望的条件,即除了根据作为手段而决定结果能否实现的条件,而
权衡各种可选择的欲望(包括各种目的价值)之外,还有所谓的“深思熟虑”可言
吗?除非控制促成结果实现的那些条件.否则无法控制所期望的结果的实现。作
为所期望的结果的对象是可陈述的,或可以明确陈述的。这样的命题,仅仅在已
经从作为手段的角度通盘考虑和鉴定了现存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被认为是有正当
理由的。对这种陈述来说.唯一可能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进行
深思熟虑,也不构建所期望的结果.直接按照恰好出现的冲动行事。

1. 一种通常的假定认为,有用的或有帮助的东西与内在好的东西之间存在
着明显的区分,并且因此何谓有利的、何谓谨慎的、何谓明智这样一些命题.与什
么是本来值得想望的命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分。这种假定,无论如何都不
能声称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像“审慎的”、“有判断力的”和“有利的”这样的词,最
后经过全面考察所有条件之后,会轻而易举地融入“明智的”这个词中。这一事
实表明(当然,不是证明),脱离对作为手段者的考虑而设计目的,已愚蠢到荒谬
的程度。

2. 常识把某些欲望和兴趣看作目光短浅的、“盲目的”.而把另一些欲望和
兴趣看作有见识的、有远见的。常识从来没有主张就目的价值而言,一切欲望和
兴趣的地位都是相同的,也从来没有将所有的欲望和兴趣混为一谈。每种欲望
和兴趣各自的短视和远见都被作了准确的区分。区分的根据就是:特定欲望的
对象本身,是否反过来被当作手段,这一手段是实现下一步结果的条件。常识并
不赞成“直接的”欲望和“直接的”评价,它认为,拒绝中介恰好就是短视判断的本
质。这是因为,认为目的纯粹是直接的、唯一终极的东西,就等于拒绝考虑在特
定的目的实现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以及因为这一目的的实现而会发生什么。

3. “固有的”(inherent)、“内在的"(intrinsic)和“直接的,!(immediate)这些词
在使用中如此含糊不清,以至于导致错误的结论。一些实际上属于任何一个对
象或任何一个事件的任何一种性质或特性,统统都被称为“直接的”、“内在的”和
“固有的”。它的错误就在于,把这些词所指称的东西解释为与其他东西没有联
系的、因而是绝对的东西。例如,按照定义,所谓手段是表示关系的,是通过中介
得到的和起中介作用的,是媒介性的。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情形,与通过它而使
之成为现实的情形之间的媒介。但是,被用作手段的东西的这种表示关系的特
征,并没有妨碍它们具有直接的性质。如果我们所讨论的东西受到珍视和喜爱,
那么,根据把价值特性与珍视联系起来的理论,这些东西就必定具有一种直接价
值的性质。评价手段和工具(instruments)所得到的结论是:
它们的价值性质只是工具性的。这种看法与一个糟糕的双关语没什么两样。
就珍视或想望的性质而言,没有什么会妨碍它们被用于指称作为手段者;
就手段的性质而言,也没有什么会妨碍它们被想望和被珍视。
在经验事实中,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目的的价值衡量,并不在于他说这个目的如何珍贵,
而在于他多么在意地去获得和使用那些对于实现这个目的而言必不可少的手段。
根本没有显著的成功事例可以证明,一个人对实现目的的手段和中介毫不在乎,
但却实现了目的。除非意外。所实现的目的,依赖于所采用的手段。
实际上,这与上面的陈述是同义反复。对所需的手段的忽视和冷漠,
证实了欲望和兴趣的匮乏。因为如果没有全身心地投入,
就不可能实现公开声称被珍视的目的。因此,只要关于欲望和兴趣的看法被
逐渐地展开,我们所讨论的欲望和兴趣的问题,就会自动地将它们自己与被看作
达到目的之必需的手段的那些东西联系在一起。

对作为目的之对象的评价,与欲望和兴趣的联系越是明显.那么.对作为与
其他手段相联系的欲望和兴趣的评价,是有效地鉴定作为目的之对象的唯一条
件这一点也将越加显著。因为欲望和兴趣如果离开与周围条件的相互作用.就
不起作用了。如果人们早就知道,科学知识的对象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已探知的
诸多变化的相关关系.那么,人们就会看到(而不是否认),任何被当作目的的东
西在其自身内容和构成的成分方面,都是一种能量的相互作用,是作为手段的人
的能量与非人的能量的相互作用。和其他任何科学分析的结果一样目的”作
为一个实际的、存在着的结果,仅是使之发生的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因此必然
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欲望和兴趣之对象的想法,即“所期望的结果"不同于事实
上已经实现的目的或已经获得结果,它是根据起作用的各种条件而构建的.因而
是有正当理由的。

4. 现在流行的那些评价理论.即把评价与欲望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理
论.其主要缺陷在于:没有根据具体欲望和兴趣的实际存在状况.而对欲望和兴
趣进行经验的分析。如果进行这样的分析,那么,马上就会有一些相应的思考呈
现在它们自己面前。

(i) 欲望易受挫折,兴趣常遭失败。不能实现,,想要达到的目的”的可能性. 
与在多大程度上未能在认识障碍(负价值的东西)或是以资源方式存在的先决条
件的基础上形成欲望与兴趣成正比。合理的欲望和兴趣与不合理的欲望和兴趣
之间的区别.恰好就是下面两种欲望和兴趣的区别。一种欲望和兴趣是偶然产
生的,不是在考虑了那些实际上将对结果产生制约作用的条件之后重新建立起
来的;而另一种欲望和兴趣是根据现存不利条件和潜在资源而形成的。欲望产
生之初.是由于纯粹的有机体倾向和已养成的习惯使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使欲望变得成熟的所有发展.都不会立刻就对有机体的倾向和已养成的习
惯俯首称臣.而是考虑如果按照这些倾向和习惯行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通过这
种思考而改变欲望原初的表现形态。这一过程等于把欲望作为一种手段而对欲
望进行判断和评价。作为手段的这种欲望,在与同样作为手段的、人之外的各种
条件的联系中发挥作用。将评价与欲望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评价理论.不能既
想得鱼又想得熊掌。它们不能总是在下面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一种观点把
欲望和兴趣等同于偶然产生的冲动,即当作有机体机能的产物;而另一种观点将
欲望看作人们通过对行动结果的深谋远虑而对原始冲动作出的修正,并认为,只
有这种被修正了的冲动.才是欲望。对“所期望的结果”之想望,和对作为已预见
其结果的对象之想望的存在.将欲望与冲动完全区别开来。预见是根据对未来
在事实上将对结果产生制约作用的条件的考察而建立的,因此是可靠的。如果
硬要灌输这种看上去有些强人所难的观点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件事举足轻重。
因为它不是别的.它就是具有特别意义上的评价命题是否可能的问题。因为不
能否认在对作为手段者的评价中,有证据证明的、根据实验检验的命题是可能
的。因此,这必然得出:如果这些命题参与了评价目的的欲望和兴趣的形成,那
么,欲望和兴趣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以经验为根据的、可以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 
题材了。

( ii) 我们通常说“从经验中学习”.或称某个个体或群体“成熟”。这些说法意味什么呢?
起码意味着,我们想表达,在个体发展和人类种族发展的过程中,
发生了一种变化,即原始的、较为鲁莽的、冲动的和不容变通的习惯,变成了包含
批判性研究在内的欲望和兴趣。在考察这一过程时.我们发现,这种变化主要是
以对一种差别的小心观察为基础而发生的。这种差别就是:所想望的、所计划的
目的.即所期望的结果.与所达到的目的或实际后果之间的差别。所想望的和所
期望的与实际上所获得的目的之间的一致,肯定了对作为想要达到的目的之手
段的条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即人们体验到的挫折与失败,促
使人们进行探究,以发现失败的原因。对形成冲动与习惯之条件,和对冲动与习
惯得以发挥作用之条件越来越仔细的考察,就构成了这一探究的要旨。探究的
结果,是一些欲望和兴趣的形成。这些欲望和兴趣,是通过以情感为动力的行动
的条件与理智或观念的结合而形成的。只要有所期望的结果,就有理智和观念,
无论其形成是多么偶然。同时,正是在根据实现条件而确立目的这一点上,所期
望的结果才是恰当的。因为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所期望的结果,就有以情感和观
念为动力的行动;或者根据评价的双重含义,只要有所期望的结果,就有珍视和
鉴定的结合。对所获得的结果和实际的后果与所预期的目的或所期望的结果之
间是否一致的观察,为检验和完善欲望与兴趣,从而检验和完善评价提供了条
件。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会比下面这种观点更为与常识相悖的了。根据这种观
点,我们不可能通过对按照欲望和兴趣而行动所导致的后果的了解,或者像有时
候所做的那样.通过对放任欲望和兴趣所导致的后果的了解.改变我们的欲望和
兴趣。我们倒也没有必要明显地去针对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和不能“面对现实”的
成年人。然而,就评价和价值理论而言,只要一种理论把对目的的评价与对手段
的鉴定割裂开来,那么,它就是将被宠坏的孩子和不负责任的成年人当成了成熟
和明智(sane®)的人。 

(iii)每一个有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人,只要他参与构建和选择各种相互竞争的欲望和兴趣,
就能将“所想望的" (desired)和“值得想望的" (desirable)区分开来。
在这一说法中.既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任何“说教”。所涉及的差别只存
在于下面两种对象之间,一种是由冲动和习惯所引起的最初欲望的对象;
另一种是在批判性判断了将对实际结果产生决定作用的条件之后,而作为最初冲动的,
“修正版”的欲望的对象。“值得想望的”东西,或被评价为,"应该想望的”东西.
既不是来自先验的高贵(blue),也不是来自摩西十诫的命令。它之所以出现,
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经验表明,受未经批判的欲望而支配的鲁莽行动不仅会导致失败.
而且可能导致灾祸。使“被想望的”有别于“值得想望的”,并不在于它显示了某
种具有普遍性的或先验性的东西'而在于它显示了未经审视的冲动的作用和结
果,与探究条件和后果之后而形成的欲望和兴趣的作用和结果之间的差异。社
会条件和社会压力是影响欲望实现的那些条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根
据有效手段来确立目的时,我们必须把社会条件和社会压力考虑在内。但是,在
由某种原因引起的欲望之对象意义上的“是”,与在实际条件的联系中构建欲望
这一意义上的“应该”之间的差别,就是人们成熟前后的差别。即当人们逐渐成
熟以后,就不会像小孩儿那样,放纵自己的每一个冲动了。

如我们所知.欲望和兴趣本身就是对结果而言具有原因作用的条件。就是
以这种身份.欲望和兴趣是潜在的手段,而且必须像鉴定手段一样,对欲望和兴
趣进行鉴定*这无非是重复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而已。但是,这样做是值得的,
因为它令人信服地表明,一些评价理论的观点与实践中常识的态度和信念是那
么的格格不入。不知有多少谚语实际上已经阐明:决不能在欲望和兴趣一出现
的时候.就把它们当作最终的、不可改变的东西;相反,必须把它们当作手段。也
就是说,必须根据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结果来对它们作出鉴定,进而构建对
象,构建所期望的结果。“三思而后行”、“鲁莽行事,空余悔恨”、“亡羊补牢,犹未
晚矣”、“稍安勿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这不过是众多格言中的点滴
而已。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就是“要考虑后果”。“要考虑后果”标示了一种区别,
即仅有一个能满足任何欲望的“所期望的结果”,不同于通过寻找、考察而确定一
种结果;这种结果一旦产生,就会得到珍视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只有那种有先
入之见的理论,即受到未经批判而接受的“主观主义”心理学严重影响的理论,才
会对由于评价而揭示的“喜欢"和“珍视”、欲望和兴趣在内容上具体的差别视而
不见。这种评价是以“喜欢”和“珍视”、欲望和兴趣被当作手段时,它们各自所具
有的引起某种结果的能力为根据的。

V.目的和价值
如果我们不只是玩弄“欲望”的一般概念,而是探究欲望及欲望对象的实际
出现,探究被认为属于欲望对象的价值性质的实际出现,那么再明显不过的是:
欲望只在现存境况有“问题"、有“麻烦”的时候才会出现。分析表明,所谓“有问
题”来自下面这个事实,即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缺少某些东西和需要某些东
西。在实际存在的多种因素中,这种匮乏就造成了冲突。如果事情进展得非常
顺利,就不会出现欲望.也没有必要设计所期望的结果了这是因为,“进展顺
利”意味着此处不需要努力和斗争,让事情“顺其自然”足矣。在“进展顺利”的情
况下,没有理由去探究将来发生什么会更好,也没有必要去规划什么目的-对象。

在这种情形中,生命的冲动和已养成的习惯,通常是在没有所期望的结果或
意图介入的情况下运作的。如果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脚被踩着了,会马上推开踩
着他的脚的人,以摆脱这种不愉快的状况。他不会停下来构建一个明确的欲望
和提出一个要达到的目的。一个由习惯使然开始行走的人,会一直地走,而不会
不断地停下脚步,问自己“我迈下一步要达到什么目的”。在很多人类活动中,这
些初浅的例子具有典型性。行为经常是直截了当的,根本不受什么欲望和目的
的干预,也没有什么评价发生于其中。只有那些具有偏见的理论的要求,才会导
致这样的结论,即认为饥饿的动物寻找食物,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关于“想要实
现的目的-对象”的观念,或者说,因为它根据欲望而对这个对象作了评价。有机
体的紧张状态足以使饥饿的动物继续寻觅。直到它找到能减轻这种有机体紧张
状态的东西为止。但是.如果在生命冲动或习惯性倾向的产生与行动的实施之
间,介入了欲望和所期望的结果,那么,这种冲动或倾向就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修
正和改变。用一种纯粹同义反复的说法就是:与所期望的结果相联的欲望的产
生.就是先前冲动或常规习惯的改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发生评价。如我
们所知.这个事实要比那种乍看起来似乎将评价与欲望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理
论①重要多了。因为这个事实证明了:评价只发生在有问题的地方,发生在需要
去除某种麻烦的地方.发生在需要改变困窘、匮乏、贫困的地方。发生在需要依靠
改变现存条件来解决各种倾向相互冲突的地方。反过来,这一事实也证明了.只
要有评价存在,就有理智因素,即研究因素在场。之所以构建和设计所期望的结
果,就是因为如果按照这个结果行动.就会满足现存的需要或者改变现存的匮
乏,从而解决现存的冲突。由此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同的欲望和与此相关
的所期望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对现存境况中匮乏和冲突的
探究是充分的;二是对某种可能性的探究是充分的。这种可能性是指:如果按照
被确立的特定的所期望的结果行动的话,那么就会满足现存的需要,满足那些由
匮乏所构成的各种要求;就会通过指导活动而消除冲突.以开创一种统一的
局面。

1 . 心灵主义(mentalistic)心理学把以情感为动力的行动归结为纯粹的感情。
这种心理学也影响了对所期望的结果、意图(purposes)和目标的解释。
所期望的结果、意图和目标并没有被当作与关于未来事件的论断相同的,
当作关于结果的预料来看待。无论如何.它们的内容和有效性都没有被看成是由
关于结果的预料这样的论断而决定的。相反,它们仅仅被看成是一种精神状态;
因为当这样理解时.只有这样理解时,目的、需要和满足才会以曲解整个评价理
论的方式受到影响。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目的、目标或意图.是不依赖于使
其实现的生物手段和物理手段的。任何有欲望存在的地方,就有需要、匮乏或贫
困。因此,需要、匮乏或贫困就被解释为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而不是某种境
况中缺乏或缺少的东西,即不是将它们理解为了完善它们所在的经验境况中应
该补充的东西。在后一种意义上,如果要实现所期望的结果.那么,所需要的或
必需的东西就是那种在存在意义上所必须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中.究竟需要什
么.不能由对精神状态的考察来断定,而只能根据对实际条件的考察来判定。至
于对“满足”的解释,是将“满足”当作一种精神状态.还是将其当作对条件的满
足.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将“满足”当作对条件的满足,也就是将
它当作满足一定条件的某种东西,那么,连带的可能性与因匮乏使欲望产生和
发挥作用的环境就会对这些条件产生影响。匮乏是引起欲望产生之环境的特
征。欲望的满足就意味着匮乏已经得到了满足,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满足
的:根据字面的意思,就是所使用的手段使实现目的所需要的条件充足了。由
于对目的、需要和满足的主观主义的解释,一种词语上正确的陈述—— “评价就
是人的态度和人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动力因素(motor),
进而包含了身体因素”一 就被解释成一种包含手段和目的的分离,以及鉴定和珍
视的分离的陈述。于是,一种“价值”被断定为一种“感情”、“感觉”。
这种感情、“感觉”,很明显不是对他物的,而是对价值自身的。
如果有人说“感到了某种“价值那么,这一表述就会被解释为:
它表示一个人的动力态度(motor attitude) 
和人之外的周围条件之间的确定的现实关系,是直接经验的内容。

2.作为欲望-兴趣(desire-interest)的评价和作为享受(enjoyment)的评价, 
其基础的转换(shift)进一步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之所以容易发生这样的转换,
是因为实际上既存在由那些不用想望和努力,就可以直接得到的东西所带来的享受;
也存在由那些只是因为有了为获取那些可以满足欲望的条件而采取的行动.
才获得了所得到的东西带来的享受。在后一种情况下.
享受与欲望或兴趣处于一种函数关系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违背以欲望、兴趣的方式界定评价。但是.由于使用了同一个词“享受”,
而“享受”一词也被用于表达一种与在先的欲望和随后而来的努力彻底无关的满足,
评价的基础就转换了。“评价”就被 等同于享受的任何状态,
而不管这种满足是如何产生的.即使这种满足是以最为不经意、最为偶然的方式得到的,
也无所谓。“偶然”在这里是指远离欲望和兴趣。
例如,当获悉得到了陌生亲戚留下的遗产时所感到的喜悦.就是一种偶然的满足。
这里有享受的存在。但如果是以欲望和兴趣来定义评价的话,
那么,这里就没有评价.也没有“价值”。“价值”只有在出现该用这笔钱做什么这样的欲望, 
出现该如何构建所期望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时才会形成(coming into being) 
因此.这两种享受不仅不同,而且对评价理论的影响是彼此矛盾的,
因为其中一种享受是与直接拥有连在一起的,而另一种享受却是以先在的匮乏为条件的.
而先在的匮乏恰好有欲望参与其中。

为了强调起见,让我们用一个稍作变动的例子来重申这一观点。让我们想
一下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意外地得到了一笔钱而喜悦,这笔钱是他走在路
上时捡到的。在捡钱那一刻,他的行动与他的意图和欲望丝毫无关。如果价值
与欲望的联系涉及对价值的界定,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个行动中还不包含评价。
当捡钱者开始考虑该怎样珍视和照管那些钱的时候,评价就开始了。例如,他把
这钱当作一种手段,用它去满足一些他以前一直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或者.他
把这笔钱当作被托管的东西而保存好,直至找到失主为止。根据定义.无论在这
两者中的哪一种情形.都有评价活动的存在。但明显的是,在这两种情形中,价
值性质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对象。当然,这笔钱的使用和它将满足的所期望的
结果,都相当合乎标准。因此所引用的这个例子选得不是特别好。让我们以一
个小孩发现了一块发亮而光滑的石头为例。小孩对石头的外观和手感都很满
意。但是,在这儿并没有评价.因为这里没有欲望,也没有所期望的结果。直到
他提出“应该拿这块石头来干什么”这样的问题,直到这个小孩珍爱(treasures) 
他偶然发现的这块石头时,才有了评价。在他开始珍爱并喜欢这块石头的一瞬
间,他开始“用”这块石头,开始把这块石头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至于他是
否在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关系中对这块石头进行判断(estimates)或评价(values), 
或是否将这块石头判断或评价为达到目的的手段,那就取决于他的成熟程度了。

与欲望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评价.被转换为与任何欲望和兴趣毫无关系
的“享受”,就产生了理论的混乱。获得欲望和兴趣的对象(获得评价的对象),
本身就是令人喜悦的,这一事实很容易导致那种理论混乱。这种混乱的症结,
就在于将享受与享受得以产生的条件相分离。然而.作为欲望得以满足,兴趣
得以实现之结果的享受,之所以是享受,就是因为在作为所期望的结果的观念
指导下,经过努力满足了某种需要,改变了某种匮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条件。
在这一意义上,“享受”包含了与拥有(possession)之匮乏的内在关联;
但是,在另一意义上,“享受”是对纯粹拥有的享受。拥有之匮乏和拥有是矛盾的,
这当然是同义反复了。而且,一种通常的经验是:人们一旦获得了所想望的对象,
就不再喜爱①它了。这个道理非常普通,对此有一些众所周知的说法。
像“乐在寻觅而不在得到”。不需要逐字逐句地领会这些说法,
就能意识到我们所讨论的事情,
证实了与欲望相联系的价值和纯粹享受的价值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最后,作为日常经验问题,享受提供了评价难题的原始材料。
人们可以完全不受“道德”问题的约束.而不断问自己:
当需要付出很高代价才能获得这种享受的时候,这种享受是否还值得?
是不是无论需要付出多高的代价.这种享受都是值得的?

如果合理性作为一种理想,或者作为一种广义的所期望的结果用于指导行动,
那么,人们在由它指导的行动的结果中经验到的东西实际上会更加合理,
对它的要求仅此而已。所蕴含的这两种观念是如此奇怪,
以至于人们只有在某些未明说的偏见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它们。
就所能断定的而言,这些偏见是:(i)理想不应该依赖于存在,也就是说,
理想应该是先验的。关于理想起源于生命冲动的证明,实际上是对这种先验观点的有效批评。
它规定了一个范围,即除非接受这种先验观点,否则就不能将理想称为任意的。
(ii)另一种偏见看起来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有或者应该有“自在目的"(encls-in-themselves);
也就是说,目的或理想不能同时又是手段。
但是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如果根据理想的功能来判断和评价理想的话,
那么,理想恰好就是手段。如果你认为,由于广义的所期望的结果或理想源于存在、
源于经验,所以是任意的.那么.你得出这一结论的唯一方式就是首先将
“目的不能同时又是手段”确定为最终的判断标准。
我们所引用的这整个段落以及由这一段落典型而有力地代表的观点,
使人想到一种信念的残余,这种信念就是:“自在目的”是唯一正当的且终极正当的目的。

VI.目的与手段的连续性

这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说的是:人们第一次尝到烤猪肉的美味.
是一间有猪在里面的房子意外地被大火烧毁了的时候。当房子的主人们在废墟中搜索时,
他们的手碰到了那些被火烤过的猪.而且被烤过的猪烫伤了他们的手指。
于是,他们一冲动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去吮,想由此而减轻疼痛。
可就在这时,他们尝到了一种从来没有品尝过的味道。由于喜欢这种烤猪肉的味道.
他们就开始盖房子.把猪关在这些房子里,然后烧掉这些房子。
到此为止,如果“所期望的结果”是完全脱离手段的.
并且它所具有的价值与对手段的评价是无关的.那么,这一过程就无所谓荒谬,
也没什么可笑了。因为所达到的目的,即事实上的结局.就是享受烤猪肉,
而这一过程的结果恰好就是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有根据所采用的手段来评估所
获得的目的时.即在将所采用的这种手段与其他能够实现其所想望、所期望的
结果的有效手段进行比较,而对盖房子和烧房子这一手段作出评估时,才会认为,
这种盖房子和烧房子而获得烤猪肉之美味的方法是荒谬的.或者是不明智的。

烤猪肉在首次被享用时,并不具有目的价值,因为根据描述,
它并不是欲望、预期和意向的结果。
但在后来的情形中,它是精打细算(foresight),欲望 和努力的结果.
因而它处于所期望的结果这个位置。有些时候,先前的努力会增强对所获之物的享受①。
但也有很多时候,人们在得到了作为目的的东西之后,
却发现自己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并牺牲了太多其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对享受所达到的目的这件事情的评价,就不是根据目的的直接性,
而是根据达到这一目的所要付出的代价。
“代价”这一事实对于享受被当作“自在目的”来说,
是具有毁灭性的。无论如何,“自在目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术语。

这个故事使“目的证明手段是正当的”这一格言通常所指的意思清晰地显示
出来.也使拒绝这一格言的理由更加显而易见。将这个格言用于烤猪肉这个例
子,它的意思就是:所获目的的价值证明了 .为实现这一目的所用的手段是正当
的,即吃到烤猪肉,就证明了烧毁盖得好好的房子和牺牲为盖房子所付出的代价
是正当的。“目的证明手段是正当的“这句格言中所包含的观念,与“自在目的”
概念中所包含的观念基本相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从,'自在目的”概念中
衍生而来的,因为只有主张“某些东西是以自身为目的”,才能相信目的与手段的
关系是单向度的,才能相信从目的到手段是唯一的路径。如果将这一格言与通
过经验而发现的事实相比较,就会看到,采取以下这两种看法别无二致,它们都
是与经验事实相矛盾的。其中一种看法认为.只有那个被特别选出来的所期望
的“目的”,才能被采用的手段真正地实现。某种东西不可思议地介入.阻止了所
采用的手段发挥它们通常具有的其他的作用;另一种看法(它更为可能)认为,与
所选择的而且是唯一被珍视的目的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其他的后果都可以完
全忽略不计,置之不理,无论这些后果实质上多么令人讨厌。从已获得的各种后
果中任意地选出一部分作为这一目的.并因此而将这一目的作为证明所采用手
段正当性的根据(无论这个手段所带来的其他的后果多么令人讨厌).之所以会
这样,原因就在于,认为这一目的之作为目的.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因此具有与所
有现存关系都无关的“价值”。有一种观点假定:能够脱离对作为实现目的之手
段的那些东西的鉴定,而对目的作出评价。这种观念蕴含在下面的各种见解中。
一种见解认为,这一目的是从实际结果中任意选出来的.作为目的,这种实际结
果的一部分就证明手段的使用是正当的.而无需考虑这一手段所产生的其他后
果。对这种见解,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欲望、所期望的结果和已经取得的结果反过
来,当作实现下一结果的手段,从而对它们作出评价。在实际结果的意义上,目
的为手段的使用是否正确提供了证明。这种见解,不过是“目的证明手段(是正
当的)”这句格言的一个幌子。实际上,它说的是:某个实际结果的片断、一个
由于一心想得到而被任意选出来的片断,证明使用获得它的手段是正当的,没
有必要再对作为使用这一手段所产生的结果的其他目的进行预测和权衡。这
样,它就以惊人的方式暴露了包含在这一立场中的一个谬误,即目的具有价
值.与对与其相关的手段的鉴定无关,也与它下一步作为原因所具有的作用无关。

每个特定的时期,社会群体中的成年人都会拥有一些确信无疑的目的,习俗
使这些目的如此符合标准,以至于人们未经审察就对这些目的信以为真。于是.
所提出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最佳手段是什么?对这个群体来说,
赚钱是目的;对那个群体而言.掌握政治权力是目的;而在另一个群体的眼里,科
学知识的进步才是目的;但有的群体则会认为,军事威力才是目的.诸如此类,不
一而足。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这样的目的:
(i)或多或少是一些留有空白的框架。
在这些留有空白的框架中,名义上的“目的"规定了所限定的目的应与之相
符合的限度,所限定的目的是由对作为手段者的鉴定而决定的;同时,
(ii)它们仅 仅是表达了 一些没有经过对手段和目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审察就建立的习惯,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没有为评价理论提供一种可遵循的样式。如果一个人经历过
极为讨厌的严寒并对此深有感触,那么,他会立刻断定烧毁他的房子来取暖是值
得的。唯一能将他从这种由“强迫性神经症”导致的行动中拯救出来的办法,就
是让他理智地认识:失去房子将会发生的其他后果。将某些被设定为目的的事
情,与这些事情将发生于其中的运动变化的世界这一背景割裂开来.它不一定是
精神错乱的标志(就像我们引用的这个烧房子取暖的例子),但起码是不成熟的
标志,如果一个人不能将他的目的同时看作下一个结果的一个变化着的条件,
而把这一目的当作“最终的"(在这儿,所谓“最终的意味着事件的进程已经完
全中止),那么,这至少说明他是不成熟的,人就是在这种诱惑中沉沦!然而.如
果把它们当作构建目的理论的样式.那么就是将概念从它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情
境中抽象出来,就是玩弄概念,而不是从对具体事实的观察中得出结论。
这要么是精神错乱、不成熟、死板地例行公事的标志.要么是狂热的象征.
即上述三种状态混合的象征。

在人类经验中,诸如麻烦、匮乏、失败、挫折这样的“灾难”几乎无处不在。人
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它们作出解释,然而“麻烦”的一种具体功能却被人类行
动理论奇怪地遗忘了。这种功能就是:当“麻烦”被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麻
烦”就具有一种训练功能。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就得去探究问题的条
件和结果。刚才引用的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这两个例子,在这一
点上最富有启发性。只要医学技术和科学研究还坚持:只有对照那些作为标准
和规范的绝对的目的价值,才能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它们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
进步。只要健康的标准、满足的标准、条件的标准、知识的标准是根据对现存条
件的分析性观察而构建的(这种分析性观察揭示了问题中可阐明的麻烦),那么,
判断标准就可以通过在查找麻烦的根源和表明有效解决办法这一观察过程中的
使用而不断地自我矫正。这些方法构建了具体的所期望的结果的内容,而不是
某种抽象的标准或抽象的理想。

强调需要和冲突作为控制因素在制订目的和建立价值方面的作用,并不意
味着目的和价值本身在内容上和重要性方面是消极的。在根据短缺、需要、贫
困、冲突等消极因素设计目的和价值时,目的和价值的功能是积极的;并且通过
发挥它们的功能而得到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要想直接达到一个目的.就必须让
作为经验到的麻烦之根源的所有的条件都发挥作用,而且要在不改变它们显露
自身的外在形式的范围内增强其作用。根据消极的信息(诸如一些麻烦和问题)
而构建的所期望的结果是一种手段,它被用以遏制产生令人讨厌结果的那些条
件而发挥作用;并使积极的条件成为最大程度地产生积极结果的源泉。目的作
为所朝望的对象.其内容是理智的或是方法论的;已经获得的结果或者作为结果
的目的的内容.是有关存在的(existential) . 
它标志着致使所期望的结果产生的那些匮乏和冲突已经得到了解决.在这个意义上,
它是积极的。消极因素的作用,在于它是形成某一目的恰当观念的条件;
如果人们按照这个观念行动,这个观念就对积极结果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对处于手段与目的关系之中的事物采取轻率而目光短浅的研究,
那么就会使一种具体的评价失效.并且难以使下一步的评价合理.
如果欲望和兴趣的构建建立在批判性通盘考虑那些作为手段
而对实际结果起制约作用的条件的基础上.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因为如果这样.所获得的那些结果就像被评价过了一样,
在行动的延续中更容易被用作手段。

VII.评价理论纲要

1 . 即使,,价值表达”是一种喊叫.而且以喊叫的方式而影响他人的行为.关
于评价表达的真正的命题仍然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探究它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
结果,并且通过进一步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地获得预期结果的事例.与不
能成功地获得预期结果的事例的条件是不同的。在此.
区别“情感"(emotive)语言表达和“科学"(scientific)语言表达是很有用的。
即使“情感"语言表达没说什么.但它们仍然能像其他自然事件一样,
作为一种可以对其条件和效果进行检验的结果.成为“科学”命题的题材。

2 . 另一种观点将评价和价值表达与欲望和兴趣联系在一起。既然欲望和
兴趣都是行为现象(至少包含了“动力的”方面).那么对于由欲望所引起的评价,
就可以根据欲望和兴趣各自的条件与结果而对评价进行探究。评价是在经验上
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可以把评价当作这样一种行为方式而进行探究。这种探究
所产生的是关于评价的命题,而不是价值命题。这类命题与事实命题没有任何
区别。

3. 无论何时.只要对事物的鉴定是根据它们作为手段的适宜性与有用性而
作出的,那么.就存在一种独特类别的价值命题(valgproposition)。
因为这类命题并不是关于已经成为现实的事物和事情的,或关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和事情
的(尽管在与前一句所提到的那类命题相分离的情况下,这类命题不可能被有效
地确立),它就是关于准备使之成为现实的事物和事情的。而且,虽然这类命题
在逻辑上要以实际的预言为前提,但它们不是单纯的预言。因为.除非在现实的
条件下受到人的行为的干预,否则,我们所谈论的这类事情不会发生。这种差异
类似于以下两个命题的区别:“无论如何,某一确定的日食都会发生”;“假设那些
人采取某种行动的话,他们就会看见或体验到这一日食”。尽管作为对手段的鉴
定,评价命题发生在所有的艺术和技术之中,并且是以严格的自然科学命题为基
础的(比如,在先进的工程技术中看到的),但是评价命题仍然不同于自然科学命
题,因为评价命题内在地(inherently)包含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4. 只要有欲望,就有所期望的结果。所期望的结果不单是纯粹的冲动、嗜
好和日常习惯的结果。所期望的结果作为影响特定欲望的预期结果.按照定义.
或同义反复地说,是观念的(ideational)。
就“所期望的结果”依赖于作为充分观察活动之结论的那些命题而言,
它所包含的远见、预测或预料与任何一种理智的推论性因素一样,是有正当理由的。
因为其观念性要素,所以一个特定的欲望是在其实际内容或在“对象”之中的。
可以把纯粹的冲动或嗜好描述为“以情感为动力的”;但是,那些将评价和欲望、
兴趣联系起来的理论就根据这一事实.
将评价和那些“以情感和观念为动力的”行为联系起来。这个事实证明了,
具有特殊意义的评价命题存在的可能性。
鉴于所期望的结果所发挥的引导活动或实现欲望.或挫败欲望的作用.
如果欲望有可能是理智的.目的有可能不是短视和非理性的,
那么,评价命题存在的必要性就得到了证明。

5. 对作为产生实际结果的行动之手段的欲望.与所期望的结果所作的必需
的鉴定,依赖于对一种结果的观察,这种结果是在将它们与所期望的结果的内容
进行比较和对照中获得的。欠考虑而轻率的行动是没有经过一定的探究就采取
的行动,而这类探究是确定实际形成的欲望(评价也因而得以作出)与依据这种
欲望而进行的活动所实现的东西之间是否一致的关键因素。既然欲望与对被作
为目的而提出来的对象的评价天生(inherently)联系着,
既然有必要将欲望和所期望的结果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而进行鉴定
(这种鉴定是以得到证明的自然科学的一般法则为基础的),
那么.就应该用实际上随之而发生的结果来检验对所期望的结果的评价。
如果对所期望的结果的评价与实际上随之而发生的结果一致,那么,
这一评价就得到了证实。万一经过仔细观察而发现这一评价与这一结果相背离.
那也不是纯粹的失败,
因为这种不一致为将来更好地建构欲望和构建所期望的结果提供了手段。

VIII.评价和社会理论的条件

1 . 事实上存在着评价,而且评价可以接受经验观察,因此关于评价的命题
可以被经验地证实。个人和群体认为宝贵或珍贵的东西,以及他们之所以如此
珍视这些东西的根据,在原则上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无论所遇到的实际的困难有
多大。但是,总的看来,过去价值是由习俗而确定的,这些习俗在当时之所以受
到称赞,是因为它们有利于某种特殊的利益,而这些称赞是随着强制、劝诫或两
者的混合物接踵而来的。科学地探究评价的实际困难是巨大的,这些困难如此
之巨大,以至于它们极容易地被误认为是一种不可克服的理论障碍。而且,目前
关于评价的知识远不是有条理的,更谈不上是充分的。认为评价并不存在于经
验事实中,因而必须从经验之外的源泉中引入价值概念,这是人类心灵曾有过的
最稀奇古怪的信念之一。人类从未间断过评价,而这些评价就为后来的评价和
关于评价的一般理论提供了原始材料。

2 ,这些考虑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即关于过去和现有评价的知识成为构建新
的欲望和新的兴趣的评价工具,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在这里.这些新的欲望和新
的兴趣是经过经验检验而表明最值得培育的。这么说吧.根据我们的观点,这一
点很明确,即任何抽象的评价理论都不能作为判断实际存在的(existing)评价活动的标准,
与实际存在的评价活动等量齐观地放在一起。

答案就是:改进了的评价一定是在实际存在的评价中产生的。探究,将实际
存在的评价置于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关系之中,而实际存在的评价受到探究的
批评方法的影响。就一般而论,实际存在的评价大部分可能是有缺陷的,所以要
改进它们,就要使它们处于与其他观点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一观点乍看起来,就
像是说一个人用靴带将自己拎起来一样滑稽。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是因为没有想过实际上如何才能将它们置于相互联系之中;换句话说,正是对它
们各自条件和结果的考察,将它们置于相互联系中的。只有遵循这种方式,我们
才能将它们化为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同类项。

然而.妨碍我们的困难大多是实践的,它们来自未经系统经验探究就存留下
来的传统、风俗和制度。这些传统、风俗和制度成为对后来欲望和目的最有影响
力的源泉。而一些先验理论又加强了这一点。总的来说.这些先验理论将这些欲
望和目的合理化.从而使它们获得貌似理智的地位与声望。因此•值得注意的是:
同样的障碍曾一度存在于现在已由科学方法所支配的题材中。这方面的一个显
著事例,是几个世纪以前哥白尼天文学在获得发言权的过程中曾经历的种种困
难。得到强权体制认可与维护的、传统的、习俗的信念.曾将哥白尼天文学这一新
的科学观点视为一种威胁-然而,这些产生了在实际观察和实验证据意义上具有
可证实性命题的方法却保存了自己,拓展了自己的范围,并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那些已经产生并且现在是物理学、化学,乃至生物学的实质内容的命题,恰
好提供了这样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在声称处理人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信
念和观念中引起所需的变化。只有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一种能
够反过来作为方法调控新的评价产生、有充分根据的经验主义的评价理论才有
可能。只有当表达欲望和兴趣的活动.通过与物理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在环境中
见效时,欲望和兴趣才展现出结果。没有关于物理条件的充足的知识,没有关于
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的有充分根据的命题(即没有已知的“规律”),就不可能预测
包含在评价中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欲望与意图可能导致的结果。一旦我们注意
到,相对于人类在地球上所存在的时间跨度而言.用于严格的物理事件中的艺术
与技术获得科学的支持是多么晚的事情,就不会对与社会、与人的政治事件有关
的学科的落后状况而感到奇怪了。

心理科学目前的状况与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最初作为真正经验科学而出
现时的状况极为相似,然而如果没有一门作为真正经验科学的心理科学,就不可
能有对评价系统的理智控制;因为如果没有合格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对与周围
的非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的人类因素的力量作出判断。这一说法完
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关于人类各种条件的知识就是心理科学。再者.一百多年
来,对被视作心理学知识起关键作用的那些观念,实际上就是妨碍对控制所期望
的结果之形成所需要的因果关系深谋远虑的东西。因为当人们将心理学的题材
用于形成一个相对物理环境而言的心理领域或精神领域时,探究会偏向(实际上
也是这样)心理和物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能。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远离评
价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远离揭示人类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问
题,而恰恰是这一周围环境决定了欲望与意图的实际结果。一个有充足根据的、
关于人类行为现象的理论,是评价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自然(即在不涉及
人的意义上的)事物变化过程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关于生命现象的科学发展,
是健全的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绝对的先决条件。在生物学提供存在于人类与非人
类之间的重要事实之前,人的表面特征与非人的表面特征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
这二者之间存在绝对鸿沟这一教条似乎是唯一言之有理的。在以有充足根据的
评价命题为终点的知识链条中,所缺少的一环就是生物学。因为这一环正在锻
造之中,所以我们可以期盼着那一刻早日到来;到那时,阻碍经验主义评价理论
发展的障碍将是那些来自制度的和阶级利益的习惯和传统的东西,而不再是智
力的缺陷。

有一种观点认为,撇开个体生活于、活动于并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只考虑个体,
就能够形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于人类行为的、
特别是关于包含欲望与意图现象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恰当地称为形而上学个人主义(metaphysical individualism)。
而且,这种观点已经与精神领域的形而上学信念合成一体,
而将评价现象(valuation-phenomena)置于臣服 于未经审视的传统、
习俗与制度化的习惯统治的地位。
① 只有将评价现象视为在行为的生物学模式中有其直接源泉,
并且将评价现象的具体内容归因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时,那种所谓存在于,
"事实世界"(world of facts)和“价值领域"(realm of values)之间的分离,
才会从人类信念中绝迹。 

① 人们经常会说,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这种说法通常没有考虑这样一个事实.
即人文学科的言语在具有重大文化影响这一意义上,它们决不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上,在任何浅薄的玩岸概念都无法消除它们的意义上,它们绝非是“无意义的”。
因为只有具体地运用那些能够对文化环境进行改造的科学的方法,
才能消除形而上学的命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具有经验证明的命题是无意义的. 
只有在这些命题声称或自命它们所言不能清晰明白地被理解这一意义上,
认为这些命题无意义才是有道理的。这个事实大概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想要的吧!
在它们被解释为实际存在状况的表征或迹象时,它们可以是、也通常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且对它们最有效的批评,就是公开它们作为证据的那些条件.

论 文

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取决于前件或先验推断还是实际或经验探究

I . 哲学观念的另一种选择

哲学,常常被表述为获取所谓终极和永恒实在知识所作的系统化的努力。
很多思想家之所以捍卫这一任务和目的.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生活只有通过植根
于终极实在的理念和标准,才能获得永恒的指引。另一方面,质疑哲学价值的
人,通常把反对意见建立在获得终极实在的理念和标准这种知识的可能性上。
当以这种方式理解哲学的使命时,就会确信,不同哲学的对立和论战是因为它们
在关于终极和完美实在本质的观念上存在着分歧。一派认为完美实在的本质是
精神性的,而另一派认为它是物质性的;一派认为使宇宙的各部分联系在一起的
是外在的机械纽带,而另一派认为宇宙的各部分的联系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都服
从于一个宇宙的各部分都要达到的最终支配性的目的和意图。只要哲学被界定
为关于超越经验之外的终极实在的知识,这种区分就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关于哲学的观念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最深层的哲学分歧不在于关于
终极实在的不同观念,而在于对哲学本身的含义、目的和任务两种截然相反的观
念。根据这种哲学观念,哲学的工作就仅限于实际经验的东西。哲学的任务是
对经验进行批判;哲学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是对价值的一种建设性规划
(constructive projection):当以哲学为依据而行动时,经验会更统一、更沉稳.不
断地得到改善。经验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需要对它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彻底的
批判。然而.这个阶段的探究不是最终的;批判也不会随着纯粹的理智辨别而结
束。批判.为那些尚未实现的、有待于转化为目的.以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价值规
划提供基础。因此.这里所理解的哲学并非超越经验的坦途和避唯所哲学所
关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发挥其最大的可能性。日常生
活充满了这种可能性.在深思熟虑和系统的理智指引下,这些能性将会使生活
更加充实丰富和更加统一。

在任何时候.经验中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和矛盾。但需要根据经验.
而不是通过远离经验来处理这些缺陷和矛盾。这些缺陷和矛盾,是对规划、
对经过系统的反思而得到-种更有序、更具综合性的经验的一种挑战。
而以系统的努力来面对这项挑战.就构成了真正哲学的实体(reality)。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哲学任务的第一种观念,其根基就在于质疑经验形成根本价值的能力.
质疑经验指导深思熟虑的努力而实现根本价值的能力。
这种质疑是实践理智(practical intelligence)信心的缺失,
并以依赖一种所谓的先验直觉(a priori intuitions).依赖一种所谓能够领会绝对的、
菲经验的真理的纯粹理性,取代了实践理智的位置。

因此.在这两种关于哲学任务的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根本分歧。根据第一种观点.
知识——倘若这是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是最终的目标.
因此哲学任务的完成不依赖于实践活动。
根据另一种观点,思想和知识本身不能解决 存在和生活的冲突。
即使在经验世界的东西之上和背后存在一个实体 (Reality),
即使关于这个实体的知识是可能的,
关于这一实体的知识对我们生活 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所具有的缺陷和矛盾也无济于事。
只有行动.才能使事物朝 着统一和稳定的方向改变。要实现这一结果,
就必须以在先的原则(leading principles)来指引行动;
而这种行动,作为实际经验基础上的反思成果,揭示了各 种新的、尚未实现的可能性。
哲学在规划价值和目的的建设性阶段所进行的这种系统的批判性工作,
要求通过价值和目的的建立而在行动中运用这些目的和价值.
并指导这些价值和目的所投射(project)的实际操作。

每一种绝对哲学都必定声称掌握了唯一的终极真理.否则就违背了它们自身的主张。
绝对哲学不可能容忍竞争者.也不可能向对立的哲学学习。
历史表明.只有在政治权力机构和精英权力机构的支持下,
这种绝对哲学才能得到普遍承认。绝对哲学的实践逻辑,
需要外在的权威迫使人们降服和惩罚异端的背离。绝对真理需要绝对服从。
相反.通过经验而形成的对哲学的各种观念与各种条件关系的认识,
会进一步深化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通过这些步骤.
使各种信念的分歧朝着达成共识的方向趋于缓和。各种不同的信念是可以磋商的。

II . 两种观念任哲学与科学关系上的举止

从关于哲学(特别是教育哲学)目标两种对立的观念的分歧衍生出的最重要
的实践差异,是关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不同举止。因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
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根据第一种哲学观点.因为经验的主题内在地从属于终极
实在,所以除非科学像仆人服从主人一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否
则,哲学和科学必然是对立的。这种哲学的追随者,会傲慢地蔑称科学为"纯粹经验的”。

但从第二种哲学观点来看.在科学和哲学之间并不存在竞争。也就是说,哲
学与科学尽管相互联系.但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维度。作为知识而言,科学的至高
无上性(primacy)和终极性(ultimacy)是被认可的。因为“科学”单纯意味着关于自然、
人以及社会的最可靠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方法
和技术是可以获得的。哲学工作作为批判和构建,并不是要提供任何科学可及
范围之外的额外知识。不如说.哲学所关注的是已知的事实和原则应该有益于
价值和1=1的。这种关注表现在哲学所声称的这一观点中,即成为有效实现目的
和价值之行动的权威.而非成为呈现任何高高在上的“实在"和知识的权威。

人们通常会说,每个人都奉行一种哲学。这种说法在如下意义上没有错,对
于那些不是漂浮在生活川流表面的人来说,他们对那些加入其信仰与行动的价
值有总的筹划(scheme)。工匠和建筑师,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艺术家和政治家, 
只要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实际或潜在需要而努力,就例证了观念与行动之间的操
作关系(working connection) „ 一定程度和一定性质的哲学,
对于表达和谋划构成生活众多的细节和环境而言是必要的。这种哲学作为规则是片面的,
因为它们的形成是非批判的。“哲学”,在其更专业的意义上,
是通过将这些具有更多局限性的哲学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
置于一种更具深度的价值和目的视野中而形成的。
即使被意识到的目的足以统一某个特殊个体的各种行动,
也无法满足相互关联的有序和循序渐进的行动的需要。

因此,哲学主要的竞争者不是科学,而是惯例;是各种不为人知地发展为
成熟而具有强大的情感和推动力量的信念;是直接环境的压力;是未经批判的
范例和训诫的影响;是对既存习俗和传统要求的顺从性适应。就与这些影响
的对立而言,哲学是一种系统性批判;这种批判运用自由的力量,力图通过开
启新的可能性将人类活动从习俗中解放出来。正是通过彼此冲突的风俗和习
惯之间的比较,理智才能筹划新的价值,才能在新价值的基础上行动,从而创造
新的习俗。

III.教育哲学

1. 教育哲学是一般哲学的一种形态

对于教育哲学是不是一般哲学最重要的形态,可能有人会提出严重的质疑。
对于教育而言,如若它是真正教育的,那么就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而且形成心
态和性格.而心态和性格决定了运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倾向。在个体性格与社
会需要及价值的能动关系方面,尽管教育哲学不是形成个体性格已有手段中最
有效的,但它是专门处理个体与社会这一基本关系的实际解决方式的媒介。此
外,教育哲学传承文化中的积极价值,通过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体的性格之中,而
使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得以相传;教育哲学还创造着产生更好未来文化的心态、理
解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哲学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关于知识的起
源、性质以及作用的所有哲学问题.都是教育中尚在争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锻
炼理性思辨能力的练习题。的确,一般哲学中的任何一个重要问题,都会把最吸
引人的焦点集中在决定合适的研究主题、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学校的社会组织
和管理上面。

2.一个典型问题: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作为一种引导人类事务的力量.科学方法是非常新的;作为教育中的一种力
量,科学方法更是新生事物。教育中的科学,就像一般生活中的科学一样,不过
是古老的习俗、社会制度和习惯性观念深厚积淀外的一件薄薄的外衣。科学,只
要它将自己仅限于提供更有效的手段以达成与继承的文化价值体系一致的成
果,就能持久地存在并得到支持。假如科学具有一种威胁,假如它会影响或改变
原有目的系统而非为原有目的系统的实现而提供更好的手段,那么,它就会受到
人们的质疑,引起人们的担忧。比如说,在工业生活中,只要科学被应用于生产
与商品流通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它就会受到欢迎。但是.只要科学被用于改变现
有经济和政治制度框架内的人类关系,或者改变由现有系统所产生的价值,那
么.这些努力和尝试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会遭到质疑和强烈的敌意。有时人们
甚至会认为.科学破坏了社会秩序的根基。

类似的事情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科学研究成果若被应用于改变那些受到
墨守成规的传统所支持的教学科目的方法,就会遭遇惯性的抵抗。不过,总的说
来,只要科学研究成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写作、算术、地理等的教学效率,它们
就会被欣然采纳。而运用人和社会关系的新知识.赋予学校教育的所有科目以
改变了的社会方向的尝试,就可能被视为对现有人类关系制度的颠覆。

不过,先前所述并非暗示.在教育中,科学和哲学之间有着严格而不容改变
的区分。现有的条件及其影响能够被科学地检验.在这种意义上,尚未实现的可
能性则不能被科学地检验。不过,在现有条件与可能而非现实的价值、目的之
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比如说,科学能够决定生产炸药的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却
不能在有限的物理和化学领域内决定炸药应当被用于何种目的,究竟将它用于
战争以形成对生命的毁灭和财产的毁坏.还是为更好的交流清除障碍.为人类提
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在秉承客观的科学精神下,检验追求战争与和平的结
果还是可能的。战争很容易受到批判性的全面考察.而这种全面考察只有在采用
追踪因果关系之方法的情况下.才是深思熟虑的。追踪因果关系的这一方法.在
获得关于物理事件的知识中是有效的。当其所考虑的结果确认战争有利于人类
福祉时.相对而言.这一探究就进入了哲学领域,因为它是与价值相关的。

但作为指导行动的原则.人类价值的可能性所呈现的价值是应该
(should)被实现的东西,而不是有待于我们发现的、一直存在的东西。
这种建设性的哲学观念所蕴含的是:人类价值的可能性具有高于促使可能价值实现之行
动的威望;但却不像在科学中那样,科学假说所表现的可能性之所以有权获得认
可,这是因为,这些可能性已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摆脱现有教育困惑和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对现有经验可能性进行批判和
建设性探索.只要那种经验是在科学方法所代表的理智的充分掌握之中。现有
的学校系统.就像现在的生活和文化一样.展现了一种从新的或旧的事物中推演
出来的价值标准的无序混合。学校既无存在于若干世纪之前的文化价值的优势(benefit),
也无现在可以通过对科学方法更彻底的使用而实现的那些经验可能性的隐含价值的优势。
一方面,由于深受传统和未经批判之习俗的影响,学校还包含着过去的科目和目的;
而另一方面,现有条件下的需求压力,
尤其是那些从当代工业和经济制度中产生出来的需求压力,
又促使学校引入新科目和新的学习课程。然而,后一种情况中的教育回应.
和那些展现在传统认可下所采纳的价值和目的中的回应,几乎一样都未经批判。
第一次机械时代和当今电力时代的科学及其应用,都是在纯粹社会压力的条件下,
才投入科学科目的教育系统以及职业训练中的;但在很大程度上,
这些新的科目覆盖了旧有的科目,
像近代的地质层会带着“缺陷”和歪曲覆盖旧的沉积物一样。

3.科学和科学方法在学校中的地位

如果科学被看作专门的、纯粹孤立的事实和原则,那么.它就只适用于相对
成熟的理智能力,因为它包含着专业的科技术语和专业的技术程序执行技能。
于是,年轻人的理性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就由那些缺乏科学方法控制影响的力量
任意摆布了。

其结果就是:新的科学科目,与表达了前科学时代的理智习惯的科目,在包
含的价值、目标、标准上同化。相反,作为方法的科学会渗透到所有的学校科目
中去。作为方法,科学以充满生机的精神促进了所有科目信念的形成及检验。
作为方法,科学坚定不移地尊重来自一手经验证据的权威性,坚持不懈地关注建
立具有论证力量观察的实验活动,高度地评价作为解释和组织可控观察鉴别的
那些事实之手段的观念。科学只有成为应用于所有科目的精神,并植根于所有
的学习过程之中,才能创造内在于它的作为方法的价值。在事实和原则之间存
在着根本的不同,不管这些事实和原则是通过他人的探究而建立的,是被给定
的.还是接受现成的,它们都随着科学方法引导的现实经验的发展而发展。第一
种.构成了很多的信息。第二种,在根本形式的意义上.成为所有科目的理智的
回应。

4.知识和经验的关系

关于知识与经验关系的争论,是由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而特别提出的。根
据这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其中之一,知识本身就是最终的目的.除非知识是通过
推理能力和独立于经验的理性直觉而获得的,否则无权冠以“知识”(在其最充分
的意义上)之名。把知识自身当成目的本身,就等于隔绝知识与行动。因而,这
些人的哲学信念就是:仅当知识是通过脱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而获得时,教育才
是“理智的”。而另一种哲学则坚持,教育是用来培育和发展理智的。同时,坚持
认为,理智不应被视为一种孤立的能力.即不应被视为传统古典哲学所谓的“理
智”;这种理智是一种经训练而获得的判断力,它能够在生活呈现的所有境况中
选择手段而达成目的。否则,替代通过科学的运用而形成生活经验的态度和习
惯.形成赋予生活有序连接的价值和目的根本态度的,就是惯例、偏见、习俗和相
信那些愿意相信的渴望,或者相信那些因与个人所属特殊团体的期望和要求相
一致的诉求。

认为当经验贯穿科学方法时,知识是内在地与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哲学,
要求学校为一手经验提供条件。就像所谓的“进步”学校有时所假设的那样:任
何经验,只要是一手的就可以。像一些常规传统影响下的学校所假设的那样,经
验的功能是产生自动技能的形式,这样的假设是不够的。一手经验必须能够激
发反思性观察.并且要求在合适的行动形式中检验观念。而且,经验还必须有连
续性,而不是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在利用各种熟悉的日常经验的条件下,
在校园外所获得的经验,为在校园外无法实现的价值和目的引入校园内的各种
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这些价值是诸如与科学方法的要求相一致的理智习惯,以
及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能力。

曾经有一度,前工业、工业、职业和专业教育显著增多。但从整体上说,这些
科目都服务于相对狭隘的实践目的。它们被当作工业和金融所需的信息和技能
的手段.被当作在现有社会条件下找到工作和赚钱的手段。相对而言,人们却忽
视了这些科目所具有的更广泛的实践价值.即忽视了它们作为理解科学方法的
本质和应用科学社会效用之手段的价值.以及作为洞察创造更人性化和更公平
的社会秩序的各种力量之手段的价值。

只要制度压抑和限制个体,那么,旧经验主义就有用武之地;旧经验主义宣称,
个体对否定他们的自由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但是在说明替代它所批评的社会组织的新的社会体系方面,
旧经验主义却捉襟见肘。在教育应用中,
旧经验主义强调引入有助于个体成功的信息和技能的各种形式;
但就其影响而言,它在培养合作态度和统一努力方面,是软弱无能的。
旧经验主义的缺陷和所留下的空白,引发了赞成绝对哲学的反应.
似乎只有以绝对哲学为基础,才能维持社会统一的各种利益.

先验(“ priori)哲学、非经验(non-empirical)哲学和反科学(antiscientific)哲
学的拥护者们.仍然把他们对经验哲学本身及其教育意义的批评,建立在早期经
验哲学所形成的经验概念的基础之上。这一事实增添了一种哲学的重要意义。
这种哲学认识到实践的建设性理智在经验中的内在位置和功能.认识到知识与
行动的统一,认识到经验与社会价值的渗透性. 这表明了一个事实,即能够与诉
渚外在权威的反应倾向相抗衡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承认理智的解放和导
向作用为基础的经验哲学的深思熟虑的发展。这种经验哲学充分利用科学与社
会制度变革和人类关系变革之间的紧密联系。假设经验不能发展出那种最珍贵
的价值,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恐惧;假设理智不可能理解最珍贵的价值,也不能赋
予价值以引导组织有序的集体努力的形式,是对理智的不忠;假设人性不能积极
主动地回应这些价值的要求.理智不能促进这些价值的实现.是对人性的一种失
败主义者的诋毁。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继续引入科学科目和职业活动,而在于这些科目中内在
包含的相互矛盾的价值混合物;在这些混合物中,一些价值来自教育系统中依然
存在的前科学和前民主时代的传统和习俗。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在于:在科学
地形成的理智控制下,系统地发展个人和社会经验中各种潜在的价值。教育哲
学的直接任务就是从一开始通过大学来澄清这种发展的意义、主旨,澄清学校活
动和学校学习的方法。只要批判的对象是前科学时代的传统习俗流传下来的教
材、方法和目的,那么.这一任务就是消极的。只有当它揭示经验中通过由实践
和集体理智所激励的努力而改造的那些价值时,这一任务才是积极的。在这一
方面,教育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期许是一致的。忠于经验和科学方法可能性的
教育哲学,本身不可能带来所需要的改变,但它可以通过理清要走的路和要达至
的目标而为所需的改变提供帮助。

作为社会问题的科学统一①

1 .科学态度

当工程师的成果在“应用”科学的名称下遭受贬损之时.被遗忘的是产生这
些成果所需的探究和计算,就如那些被称之为“纯粹”科学所需的探究和计算一
模一样。纯粹科学对自身成果的运用.并不是自动的;它要运用一些方法,如果
硬要将这些方法与那些在实验室或观察台所使用的方法区别开来,那就专横无
理了。之所以提到工程师.这是因为,一旦认可工程师.那么.我们就不能将农
夫、技工、司机排除在外了;因为他们做事是通过理性的选择方法,并且根据目的
来调整手段.而不是按照惯例或者猜测行动。另一方面,当科学家的信念脱离他
的特殊对象.并让这些信念受制于既有的传统或者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下形成预
设时,就很可能变得极不科学。

科学态度是探究、分析、区别,并在努力搜集所有可用的根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的决心。而这一决心,是在观察到的事实基础上获得信念并验证那些已经获得
的信念,识别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实-除非这些事实指向计划(ideas)①。依次, 
以实验为基础的态度,认识到计划对于处理事实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计划仅
仅是仍需要由它们所产生的结果来验证的工作假说。

“形而上学”一词有很多含义.但所有含义一般都设定为高度理论性的.
与在大街上的人毫无关系。但是,在“形而上学”于经验之外、经验之上和超越经
验的意义上.所有的人只要被那些并非源自经验的问题所困扰,并且在经验之外
寻求解决方法时,他们就是形而上学的。他们不仅在技术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
而且在宗教、道德和哲学上的信念和思维习惯上也是形而上学的,因而导致能量
的消耗非常严重。但是.与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发展智力的合适方式 科
学态度的阻止、偏离、歪曲相比.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II.科学的社会统一

科学的统一,通常是指与所得到的科学结论的统一。在这一领域,
关于获得科学统一的问题.是把大量分散的专业发现整合为一个系统的体系。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并且不容忽视。但是,同样存在着关于人的、文化意义上的科学统一。
比如说,统一那些在自身事务中采取科学态度的尝试,
从而使这些尝试获得一种源自统一的力量。
即便个体尝试在关乎自身生活事务的行动中深思熟虑,他的尝试也常常会受到牵制,
受到种种阻碍的影响而站在科学态度的对立面。这些阻碍不仅因为无知,
还因为偏见、教条、集体利益、外部权威、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感.
或者具有类似作用的力量。从这个方面看,
科学的统一问题构成了一个在根本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问题。

当前,科学态度的敌人数不胜数且具有组织性,它们远比表面看上去更加严
重。科学的声望确实显赫,尤其是它在工业和战争方面的运用。在抽象的意义
上,几乎很少有人公开地站出来说他们反对科学。但是.这一少数并不是那些通
过完全非科学和反科学的方法而借用科学的成果,以牟取个人、阶级和民族利益
之人所产生影响的量度标准。比如.人们可能崇拜科学,因为科学使他们用上了
无线电广播设备,从而创造出各种条件来阻止科学态度在人类活动最重要领域
的发展,而这些领域因无法运用科学方法而受到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当科学
“侵入"( invade这个词常被用到)现在被宗教、道德、
政治和经济的制度习俗所占据的领域时,科学是不受欢迎的。

那么,科学态度如果要得到统一,就必须促使那些接受科学态度的人在科学
态度的基础上彼此积极合作。科学态度的统一问题,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各专业科
学成果的统一问题;在程序上,它也先于前者。因为如果说现在的科学正处于一
个关键时刻,那么,即使在更专业的意义上,这种表述也不为过。为了保持所获得
的成就,科学必须向前发展。如果停滞不前,科学就会局限于已经获得胜利的领域,
并将看到,一些人为了无人性的残暴的目的,以反科学的手段窃取科学的胜利成果。

先前所述并没有减少产生于高度分离的专业化的困难,这种专业化现在既
是科学的特征,也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那些科学不同分支的
追随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彼此之间很难理解;不同分支之间,也难以相互转换。
其结果是产生出一种剥夺劳动者有效的理性工具的倾向,假如劳动者能够更自
由地使用这些理性工具的话,那将有助于他们的专门工作。

自由的科学方法所享有的短暂历史,与丝毫感受不到科学影响的力量所享
有的漫长历史形成了对比。前科学时代流传下来的观念在我们身上依然可见,
并且变得清晰而明确。通过重复“科学”一词,并不能消除这些观念。每个科学
工作者在其工作领域之外,甚至在工作领域之内,都依旧容易受到前科学时代流
传下来的观念的影响。只有坚持批判性关注,以科学的精神进行练习,才能逐渐
消除这些观念的影响。最终,对前科学时代流传下来的观念的批判,一定会成为
一种自我批判。但是,自我批判的力量和效用只能通过与其他人充分而自由的
合作,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在感受到科学方法影响力和宽容增多的地方.就会带来科学方法的进步。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不宽容与日俱增。我认为,造成不宽容增长的部分原因,
是因为目前把宽容当作一件消极的东西。我们需要把接受消极宽容的责任,转
变为积极扩展的科学方法。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进一步深化相互理解和自由
交流的责任。

III.教育和科学的统一

经过一场斗争之后,各种科学都在教育机构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但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只是与其他科目并列地存在.而那些与之并存的科目却几乎
感受不到科学的力量。然而,与科学受到尊崇的地位相比,这远非是教育现状最
让人沮丧的特征。这是因为.被教授的科学精神,以及在教授科学精神时所使用
的说明方法,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科目中来的.而不是从科学科目中来的。

最后一点是一种推论。冠以“科学”之名的东西.自己画地为牢。有一些强
大而专门的兴趣就是要保持科学的隔离.以免日常生活受到科学的影响。具有
这种兴趣的人,害怕科学方法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即使这种影响并非是构成他们担忧的本质和基础,他们依然感到害怕。当
然也有一些教育系统内部科学状态本身的影响.造成了其隔离状态。如果学校
是为了用某些教条的形式逐渐灌输信念.那么被称作“教育”的这个地方就有灌
输信念这种功能.学校就仅仅成了一个宣传机构。现在,学校灌输信念的这一功
用还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可归结于:科学并未被当作理智地处理所有问题
的唯一的普遍方法。统一科学不同领域工作者的运动.本身就是对参与科学不
同领域的人的一种教育。该运动同样是争取赋予科学态度在教育机构中以位置
的前提,从而使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人,这些人在处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时能够
采取科学态度。

我前面说过.关于教育的讨论仍在当前的话题之内。一方面.科学态度的未
来作为一种社会统一力量,更多地依赖于对孩子和青年人的教育,而非其他单个
力量。另一方面.除了那些受到科学态度鼓舞且关心科学积极统一和拓展的人之
外.教授科学几乎不能代替科学作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态度。需要满足的先决条
件是:这样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对科学态度是什么和科学态度是关于什么
有自觉的认识,而且热忱而坚持不懈地演示科学态度的正当主张。

先前所述的要点在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自由、有
效、理智的方法。特殊科学揭示了科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功能。要让所有人都成
为某种特殊科学的开创者.既不切实际.也不可取。但让所有人都具有科学态
度,既是值得追求的,在某些条件下也是可行的。科学态度之所以可行,是因为
所有正常的人都具有让它可行的潜力。科学态度之所以值得追求.因为这种态
度是对抗偏见、教条、权威以及代表某种利益的强制性力量的唯一且最终的选
择。那些更多地在技术意义上关心科学的人.显然是在使所有人了解科学方法
普遍性的相互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

作为教育之基础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如果人仅是且仅仅是知识动物,那么就可以推导出上述的结论。但是,事实
却并非如此。人是行动的动物,人还是一个具有欲求、希望、恐惧、目的和习惯的
造物。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本身是重要的,因为知识支撑着他的需求方向和目
标。知识帮他澄清自己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目的.并找到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换
言之,价值、已知事实、原则和哲学主要是关乎价值的,关乎人们行动目的的。即
使有最广博和最准确的知识系统.人还是要直面这样的问题:他将用知识来做什
么,他应该怎样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

教育哲学并不是一般哲学的穷亲戚,尽管哲学家常常这么对待它。教育哲
学归根到底,是哲学中最重要的方面(phase)。因为正是通过教育过程,才获得知识,
尽管教育过程并不仅仅以获得知识和相关技能为终结。教育过程试图把
获得的知识整合到持久的性情和心态中去。在将起作用并带来实际行动的价值
与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中,教育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杰出的手段;这么说,并非言过
其实。一种是受到充分思考(well-thought-out)的哲学影响的教育实践,
另一种是没有受到这种影响的教育实践.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前一种教育有着明确的
关于目的的观念,而且这一观念支配着关于欲望和有待创造的目的之态度;而后
一种教育盲目地受未经审视的习俗传统控制的东西所引导,或回应直接的社会
压力。这种差别并不是由所谓的哲学内在神圣的东西所导致的,而是由澄清要
达至的目的之努力所引起的,就目前来看,所要澄清的就是哲学所要达至的
目的。

教育机构也许忽视这一状况,而学校则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将自己的任务
大部分限定于只有在面临临时社会压力时.才会作出修改的标准化知识和作为
目的本身的技术形式;或者,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境遇的需要及可能性的关系问
题。如果面对这一问题.那么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社会组织
之类的问题.就会随即而来。教育哲学不能一劳永逸地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
案.但有助于理解这些问题的性质,并给出有价值的建议,即给出能完满解决这
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受到教育哲学这种观念感染的管理者和教师,能够在他们
的实际T.作中检验和发展这种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哲学将充满
活力并向前发展。

但是.如果不了解实际环境以及因果关系,那么.
任何作为目的的价值都只是缺乏实现手段的乌托邦意义上的理想。

哲学和科学另一个共同的兴趣点是科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尤其是形成科学
态度和方法的那种习惯在学校中的地位。科学需要战胜根深蒂固的危害物.以
获得课程的认可。这场战争在形式上已经取得了胜利,但在实质上却并非如此。
因为科学主题仍然或多或少地被视为事实和真理的特殊混合物。创造力、观察
力、探究、反思和检验能力是科学才能的核心能力。只有在教授每个科目和课程
时.同时创造和培育这些科学才能的核心能力,这场战争才算赢得了彻底的胜
利。在努力获得科学方法这一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实验哲学与科学态度的真正
精神同在。

最后.科学和教育哲学能够并且应该共同工作,以克服知识与行动、理论与
实践的分裂。目前,这种分裂如此严重、如此有害地影响着教育和社会。毫不夸
张地说,最终建立理论和实践的美好婚姻,的确是科学和教育哲学为了一个共同
的目标而共同工作的首要含义。

人的本性是变的吗? ①

然而,这种说法本身太过简单,逃避了问题,所以无
法让人满意。因为只要一个问题是实践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那么,它就是
一个真实的问题。我认为,对此恰当的回答是:人的本性的确是变的。

对于食物的需要是如此必不可少.如果一个人拒绝吸收营养,会被认为是精
神失常。但是,渴求并且摄取何种食物.却是一种同时受到物理环境和社会习俗
影响而习得的习惯。对于当今的文明人来说,食人肉完全是不正常①的事情。
不过,它却曾被人们视为正常的,因为它被社会允许甚至被给予高度评价。同
样.有一些得到公认的故事.说有些人需要得到这样一些人的支持.因为他们不
习惯而拒绝味美且有营养的食物:那些陌生的食物是如此“不正常",他们宁可挨
饿也绝不吃这些东西。

当亚里士多德说奴隶制是自然的时,他是为整个社会体制同时也为他自己
辩护。他认为,在社会中废除奴隶制的企图是改变人性的无意义的徒劳,因为本
性是不可改变的。根据他的观点,成为主人的欲望,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而
且,有些人生来就有内在的奴隶的根性.解放他们就是对他们人性的暴虐。

据称,当社会变革作为生存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而出现时.人性是不会改变
的。当被提议的制度或者各种条件的改变,与现实存在的制度和条件尖锐对立
时,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保守派更明智一些的话,在大多数情况
下,他们应该把反驳建立在习俗的惯性上,建立在习惯一旦获得就抗拒改变上,
而不是建立在人性的不变性上。教一条老狗耍新把戏很难,让一个社会接受那
些与原先主流相悖的风俗就更难。这种类型的保守主义会深思熟虑.而深思熟
虑会减缓想要实现的那些变化的速度.而且要弄清如何才能以最小的冲击和混
乱而引入他们想要的变化。

战争是最古老、最为社会所重视的人类惯例。争取持久和平的努力常常招
致反对的理由,就是基于人是好斗的动物,好斗是人无法改变的本性。过去和平
运动的失败,可以作为此观点的论据。然而事实上,就像古代人认为奴隶制度是
不可改变的事实一样,战争也不过是一种社会样式。

前面已经说过,我认为,好斗是人性的构成部分。但是,我同样认为.这些与
生俱来的特性的表现形式,会在习俗和传统的影响下发生改变。之所以存在战
争.并不是因为人好斗的本性.而是由社会条件和各种力量所致.几乎可以说,是
社会条件和各种力量迫使这些“本能”大行其道。

这一天也许十分遥远,那时候,人们会结束通过自相残杀而满足他们好斗的
需要;那时候,人们会在协同抗击人类共同敌人的努力中表达这种好斗的需要。
但是.困难在于某些已经养成的社会习俗的持续性,而不在于人的好斗需要是不
可改变的。

好斗和恐惧是人性与生俱来的要素。但是,怜悯和同情也是人性与生俱来
的要素。就如我们自然而然地以刺刀相向和打机关枪一样.我们也“自然而然”
地为战场派去护士和医生,以及提供医疗设备。在早期,好斗和打仗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因为战争的进行多半是肉搏。对于今天的战争来说,好斗只发挥了很小
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公民并非出于本能而憎恨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当他们彼此
攻击时.并不是近距离肉搏.而是远距离地朝着素不相识的人狂轰滥炸。在现代
战争中.愤怒和憎恨随着已经开始的战争而产生;愤怒和憎恨是战争的结果,而
不是战争的原因。

持续一场现代战争,是一种艰苦卓绝的工作;它必须激发全部情感的反应。
我们要征集宣传鼓动以及有关敌方残暴行径的故事。除了这些极端的方法,还
要有特定的组织去提高哪怕是非战斗人员的士气,就像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看到的那样。而士气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情绪保持在某一水平;不幸的是,更
容易被激发的是恐惧、仇恨、猜疑等情绪。

我以战争为例,说明了人性中的不变因素、可变因素以及它们与社会变革计
划的关系。之所以挑选战争,不是因其简单,而是因为它在影响持久的变化上极
其复杂。要点在于是社会力量而非人性中固定不变的因素所设置的障碍,确实
不时地发生着变化。和平主义者单纯地呼吁用同情悲悯来达成和平目的的尝试
终究失败,也表明了这一事实。尽管我也说过.友善的情感同样是人性中固定不
变的要素.但其表现的途径取决于社会条件。

在战争爆发时.各类友善的情感会呈爆发状态。同情、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愿
望,在战争中会非常强烈.这些情感就像看到或想到巨大灾祸临头时一样。但
是.可以对它们的表达因势利导;将它们限制在支持我们一边。它们与反对另一
边的狂热与恐惧的症状同时出现.即使它们不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至少也
常常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体中。因此,那些诉诸人性中友善因素的和平主义者
最终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考虑这些因素时,往往忽略了社会和经济力量的
作用。

法律是人类制度中最保守的;通过立法和司法判决的累积而影响它发生变
化,这种变化有时较慢,而有时则迅速。工业和法律制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人
性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而这又带来进一步的制度变化.带来人与人的关系的变
化,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说,那些(即使是深刻的)认为由于人性是固定不变
的,所以改变社会的建议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的人,混淆了抗拒改变习得的习
惯与改变与生俱来的人性的不同。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野蛮人,比文明人更近乎
一个纯“自然的”人。文明本身就是改变了的人性的产物。但即便是野蛮人,也
受到大量部落习俗和流传信念的约束,而这些约束改变了他的本性。恰是他所
习得的这些习惯,使他转变成一个文明人会如此困难。

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就不会存在像教育这样的事情,而且所有试图
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因为所谓教育的含义,就是要改变人与生俱来的本
性,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情感、欲望和信念方式,而这些对于人的原始本性
来说是外来的。如果人的原始本性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只有训练而没有教
育。训练和教育相去甚远,训练只是意味着获取某种技能。与生俱来的天赋可
以被训练得更高效.但却没有新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而教育的目标,就是新的
态度和倾向的发展。这就像一个音乐家能够通过练习获得更高的技巧,但他的
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却不能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

但是,我想质疑这样一种观念:他们宣称个体只能有这样一种固定不
变的表现方式。要用大母猪的耳朵制作丝绸钱包.确实是困难的。但是,(例如)
一种音乐的自然天赋的特殊形式却要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贝多
芬生在一个原始的部落里,他毫无疑问也会成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但绝不是创
作交响乐的贝多芬。

以人性是固定不变的为由,断言所设想的变革是不可能的;这将注意力离开
了是否想要这一变革的问题,移转到如何实现这一变革的问题。它把这个问题
扔到了肓目情感和非理性力量的竞技场.最后.这种断言激励了那些认为可以
通过纯粹的暴力手段而随意进行巨大变革的人。

当我们关于人性和人与人关系的科学就像物理性质的科学一样发展时,它
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改变人性。问题将不再是人性是否可以改
变,而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改变。这就是在最宽泛意义上的教育最根本的问
题。因此,无论哪一种压制或歪曲那些能在最小的损害条件下改变人类倾向的
教育过程的东西.都会助长那些将社会陷于停顿状态的势力.从而鼓励人们把暴
力作为改变社会的手段。

当今世界的民主和教育①

墨索里尼曾评论说:民主已经过时了,已经完成了.因为人们厌倦了自由。
在他的这个评论中.确实有真实的成分。然而不是民主已经完成了—— 至少我
们希望不是这样,而是人们确实厌倦了自由,厌倦了政治自由,厌倦了责任,厌倦
了义务.厌倦了接受政治解放所带来的沉重的责任。有一种比我刚才提及的更
深刻的教育原则和政策,事实上(如果不只是口头上),恰恰是向社会的每个成员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自立的自由人,承受一个发挥作用的社会成
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吗?

询问别人他们喜欢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这是民主理念
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项民主政治的实践,我们对此如此熟悉.以至于常常忘
记这一点。上述实践是教育的事情,因为它赋予作为民主社会的个体成员以责
任。让我们考虑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需要和烦恼是什么。

投票箱和多数原则是民主的外在表现,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主的操作标志。
它们是临时的手段,是某个时期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策略,但在其表面的背后隐含
着两个观念:首先,每一个体的机会、权利和义务构成并表达了他在社会秩序中
的位置的信念,以及这种社会秩序与他个人福祉关系的信念;其次,在人人平等
的基础上.每一个人都算一个、并只能算一个,所以最终的社会意愿是许多人观
念的共同表达,即最终的社会将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我认为,也许直到最近.我
们才意识到这种观念是所有健全教育的本质。

我说过,民主和教育享有一种互惠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在于民主本身就
是一种教育原则;而且在于没有教育民主,这种关系就不可能持续,更不可能发
展。这种教育是指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狭义的教育,即家庭所给予的教育,特别是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学校的教育。学校的确是传播社会团体所珍爱的价值和目的
必不可少的媒介。学校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却是首位的、基本的和最深思熟虑的
手段。任何社会团体珍视的价值、期望实现的目的,都能通过学校而被传播,并
因此而成为个体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从欧洲的反民主国家学到了一件事情,即我们应该认真地为民
主的义务和责任准备好我们的社会成员,就像他们为了他们的目的和观念而认
真地打造他们全体居民的思想、心灵和品格一样。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模仿他们开展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意味着我们要滥用
学校、广播和报刊去灌输单一的观点而压制其他的观点;而是意味着我们应该认
真、充分、大力地利用民主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民主方法,应当教育自由国家的年
轻一代参与自由社会。也许因为与欧洲的麻烦场景有一定距离的优势,我们可
以从那里正在发生的惨剧中吸取教训.从而更认真地对待民主的观念,扪心自问
民主的含义,并且采取措施来确保我们的学校成为准备明智地参与自由社会的
自由主体的机构。

如果你读过那些时代的那些人的著作.你就会知道:那时的学校有多么稀
少.资源有多么匮乏,学期有多么的短,教师的准备又有多么不充分。从霍拉斯•曼的话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那时候.有钱人除了自己的孩子以外,对其他人的教育一概漠不关心。

也许你能回忆起霍拉斯• 曼所提起的对有钱人阶级的那个极其令人敬畏的
指控。他指出.正是因为富人阶级对大众和体力劳动者教育的漠不关心.他们正
走在一条危险的路上,即不管他们多么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果他们让大众无
知,那么,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最终都将成为受害者。正如霍拉斯• 曼所说:
“我们不打算将国外的独头暴君换成本土的九头暴君”;但是,除非我们教育我们
的公民.不然那就是我们的报应。

我们都知道.如果民主在全世界范围内或多或少处在一个危险的位置,而且
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民主的敌人越来越强大,那么.我们就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
民主一定会持续存在。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那么其中一种原因就是:我们对于
民主的观念过于自负,以至于或多或少不知不觉地假设民主已经由国父完成了,
或者在内战废除奴隶制后就已经完成了。我们倾向于认为,民主就像某种已经
建立起来的东西一样,留给我们的只是去享受它罢了。

我已经努力地既从教育、学校方面.又从民主的真正含义方面.唤起你注意
民主和教育之间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我所尝试做的,只是简单地给出
一些或多或少随意的例证,以说明在让国家的年轻一代积极而理性地参与建设、
重建和永远重建(因为就如我所说的那样,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不可能被一劳永
逸地完成)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的准备方面,目前学校所存在的问题。我希望以
此作为结尾(就如我的开场语一样):民主事业是关乎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道
德事业。通过相互尊重、宽容、交流以及经验的积累.它最终将是人类能够成功
地完成这场试验的唯一的方法e 这是一场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每一个人都加入 其中的试验,
是一场人性的试验。在这场试验中,我们以既有利于
(在“有利于”这个词最深层的意义上)自己、
又有利于他人且有助于构建彼此个体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教育、民主和社会化经济①

的确,有些人试图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观点强加于他人,甚至有一个政党
涉嫌在教师中安插代表,并认为社会主义的秩序是如此重要.因此应当压制民
主,通过阶级独裁来获得这种秩序。

或者.用不那么极端的术语来陈述方法问题
的话,虽然一直存在使用与民主迥异或敌对的灌输和教化方法的危险,但是为什
么一定认为蔡尔兹博士的立场就是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不考虑一个具体的问
题:事实上,用什么方法能够适合促成民主倾向和对社会目的与社会价值的热爱
呢?我看不出这个问题就民主自身来说,与其他社会目的在原则上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学校如何在学生中实现真正的民主倾向呢?在实现这一结果的过程中,
使用的方法是不是包括非民主的条件反射呢?这并不是一个修辞问题。我认
为,当今学校如何赋予民主观念一种栩栩如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实性,并将
民主观念传授给即将成为这个国家未来公民的年轻一代,这个问题比其他任何
问题都更为关键和具有实际重要意义。如果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实践
的事实问题和因素问题来讨论的话,也许我们应该离开炫耀理智冲突的笼统含
混之地。

新社会的经济基础①

当民众发现他们不能干他们可以干好的事.
他们对世界所持的态度要么是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要么是充满痛恨和敌意。
如今像这样的一类事也许已变得一目了然,它们不是什么新东西。战
前人们就曾对失业和诊治它的问题开展了许多讨论,但战争的所作所为使这类
意识变得更尖锐和更普遍。它也表明了,这个问题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通过
人的管理活动得到解决。这场战争证明.人们有可能把他们的智力和经验积聚
和组织起来,并得到政府权威的支撑;即使在战时蒙受如此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人们也可以掌握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保证其顺利运行。那些能够干活的男
人和女人也不会缺少那份有益、稳定和有合理报酬的工作。

最低工资标准不应是各个国家只在战时而非在平时才能长
久想象的东西;它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梦,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念头:它已成为
事实。英国已经花费巨额资金为劳动者解决住房问题.就我们查明的与运输业
相关的规划来看.这里首先要做到为人们提供体面、舒适和卫生的住房设施,
不然什么事都办不成。英国已提出的这个要求或许有助于战后对失业问题的处
理.这项靠着国内社会各界的支持而运作起来的宏伟的住宅工程将继续推行下
去,直到贫民窟及其散发的恶浊朽败之气消失。每个人都拥有居住的房屋以及
适于居住的环境;在这些住宅中,可以看到为人的生活所必备的各种居家设施。
自然,争取意外事故保险、疾病保险、老年不测情况保险等战前就很活跃的运动
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在他们自己的商业中实施生产控制的那些人大声疾呼:
政府要仿效他们的例子进行干预,杀掉活猪,犁埋棉花,减少谷类作物,而且是在
最急需食物的时候这样做。就像在公共救济中一样,在这里,批评者更愿意抱怨
各种症状,而不愿直面问题是这个根源:现存社会经济体系内在的紧急事务。任
何人都可以谈起那些劳作者的高级的社会功能而滔滔不绝.那些劳作者耕作、开
采和挖矿.他们不仅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所的原材料,还提供所有下一步生产的
原材料,提供资本和消费品。任何人都可以渲染农业困境的悲哀。但是在当前
的情况下,前一种做法是将支撑社会的重担压在现在最不能胜任的阶级的肩上,
让他们来承担;而后者则陷于毫无意义的多愁善感。

关于生产的终极问题,是人类的繁衍。与这个目的相比,商品生产是次要的
和辅助的。正是根据这个标准,当前的体系一直遭受诟病。对于一个独立的社
会手段而言,“安全感”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机械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同样只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个体需求和能力的探索是通达目的的一个手段.但也只
是一个手段而已。这些手段要通过社会系统得以完善.社会系统要为自由人的
产生建立和运用相应手段,并使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只有当这些
手段成为目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被挫败或自我毁灭时.才不会带来
新的罪恶或产生新的问题。

当前的问题仍然是利用可用的才智,仍然是使用已经处于我们处理之中的
极其丰富的科学资源:这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具有整全性的社会才智,而不是那
些尽管有着高智商却处在散乱孤立状态下的个人才智。仅限于个体化的才智,
和个人的善良意愿一样无用。只有社会的具有客观性的才智.才能将我们带回
我们的出发点。通过有组织地运用社会才智而实现的社会控制,是使我们最终
能够和必将摆脱现有的罪恶、又免于遭受来自上级和外部的强迫控制的唯一的
社会控制形式。

过去20 年间所发生的事情表明,通过暴力夺取政治权力,意味着也必须依靠暴力维持权
力,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个体最宝贵的精神自由的长期镇压。使用暴力维持
权力.就成了实际的目的。所用的手段.决定实际达到的目的。只有当所用的手
段达到了所欲求的和值得欲求的目的时,目的才会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只有在能够自由地反思手段和自由地选择目的时,才会有真实的社会规划。
对才智的每一种遏制(各种形式的社会教条就是一种对才智的遏制),都会妨碍
并最终抑制自由地考虑和选择手段。社会才智的方法主要与对自由判断所使用
的手段有关。在采纳自由地判断所使用的手段这种社会行动方式之前,我们只
能存在于漂泊不定、动荡不安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后果可能是武力和武力的抵
抗,而在这种武力对抗中,控制着大部分武力的一方将会暂时获胜。

人的统一性①

我们常常听到如家庭的统一性、民族的统一性诸如此类的语词。这些语词
代表了某种东西。但在社会和政治历史的思考中,人们常常会将这些语词脱口
而出,而从不探究它们所指称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不过.这些“统一性”用法的例
子,提供了一种如何妥善阐释统一性的建议。无论统一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
至少表达了一些不同的人或物朝着共同的目的而努力。
这种共同协作(working together)表现在行动中、表现在合作中,
而非表现在一个静止的物或物的集合中。对我而言,
正是“表现在行动中”和“表现在合作中”这种类型的统一性,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统一性。

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下这些温和的关于“脱离”的例证(从日常的白日梦到完
全脱离现实的幻觉),就可以认识到所涉及的环境是人的环境、是社会环境这一
点的重要性。当一个人不仅构建起关于财富的一系列妄想,而且处于占有了一
大笔钱财的白日梦时.他想到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金钱.而是金钱赋予他高于其
他人的声望和权力。如果一种幻想具有了习惯性和主导性,那么.它退早会从物
理环境中撤出。但是,这种与物理环境的脱离.源自与人类环境之关系的烦扰。
他们再次堕入宠爱和溺爱,自我拒绝,无法获得认同和支持.对权威人士的恐惧,
以及由于社会条件所导致的希望和欲求的挫败之中。

于是,我们可以预期:会有某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传统心理学都被认为是非
常片面的.因为它们只关注行为和人对物理环境的反应,而忽视人与人的关系。
固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名为“社会心理学”的章节和书籍。但是.我们还远远没
有看到,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后者能够通过与其他人或其他
团体的交流和联系而转化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除了像膝跳反应这样的无条
件的本能反应之外.可以对不受社会及文化环境深远影响的个别人类行动或经
验的存在表示质疑。如果没有社会的产物 语言.我们会有任何智力活动吗?
至于我们的情感生活,请允许我引用一个物理学家的两段话:“人们之间的联系
是引发情绪和内心反应的催化剂。它不是火车和汽车发出的喧嚣.不是人们常
常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如说是因为纯粹人类关系中的
骄傲、嫉妒、野心、愤怒、失望以及挫败感,激发了这些内容。”并且.“关于这个瞬
息万变的时代所引起的心理紧张,有太多的老生常谈,尽管电话、收音机、电冰箱
是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工具。事实上,情感生活并不以机器为转移,而是依赖
对生活境遇的反应,而这一境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联系所创造的。”①

我们可以拒绝传统的二元论。根据我的信念,我们应该拒绝它。除非我们
在所有的情感、理智和意志经验中探索生理的、物理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是科
学的。随着人们对生理的、物理的因素了解得越来越多,我们所能掌握的知识资
本和知识资源也将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物理学家的例子中,这是自明之理。一
个物理学家拥有解剖学、化学、免疫学的知识越多.他对工作的准备就越充分。
还有一点也是对的,即与我们掌握的物理知识相比,我们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
以及关于社会关系对与生俱来的和原初的生理过程的影响的知识,就既缺乏又
不系统.

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一方面发展和维持着人类经验中的情感
因素和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对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干扰,造成情感因
素和智力因素的失调。这一事实要求在观察每一个人时,必须对那些相对未知
的因素投入持续的关注。知识没有满足这种需要,即使当今已经存在的最前沿
的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没有满足这种需要。因为很不幸.这种心理学在很大程
度上对问题的关注是单向度的:它未能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试想一下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我的脚尖被大街上的一个东西刺疼了;
另一种情况.我爬山时,我的脚尖被一棵树的树根刺疼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
的反应肯定会截然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我觉得那个东西无关紧要;是某人不
小心所致,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再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私人因素缓解了其他方
面纯粹的物理反应。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可能遭受同样的痛苦或者更大的痛
苦.但假如痛苦是引起愤怒的一部分原因,那么,愤怒就会转向怪自己太笨。一
个小孩因为疝气而承受的痛苦,和一个敏感的孩子因为受到某人一-他期望从
他那里得到另番对待的人—— 不公平或刻薄的对待而遭受的痛苦,我无法想象.
有人会将这两种痛苦看成是一样的。

多愁善感的人会将一个在活体解剖过程中的狗所遭受的痛苦,与丧失孩子
的父母所承受的痛苦等量齐观。在其他人看来,这种等量齐观的态度似乎是对
特殊的人类痛苦的极大漠视。人类的痛苦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痛苦,是因为人
类有机体的痛苦过程.深深地受到与其他人关系的影响。

智力活动能够显示出差别。当我们谈到实质问题时.它们会将事情聚焦,会
切中要害。但当我们生气或者压抑时,会疯狂、愚蠢或者完全沉入忧愁悲伤之
中。身体的痛苦.可能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准确的位置。但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
当我们感到异常煎熬和压抑时,会有对所发生的事情总体性的经验反应。这种
反应是通过有机结构运作的,尤其是通过内脏运作的。但是,如果这种经验反应
指的是专为有机结构所有而排除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它就不是悲伤。

我记得小时候在炎炎夏日试图复原冬天的经验,不仅仅在思维中回忆冬天
的寒冷,而且是要重新获得冬天实际上的感觉。当然.我从未成功过,也没有意
识到.即使成功的话,也不过是一个幻觉。然而.我所尝试的是,几乎与当我们经
验一种强烈的情感时,要获得或者引入与其他心境相伴随的观念一样困难。得
意洋洋和强烈的希望如此占据着我们的大脑,以至于只要上述情感持续存在,我
们就不可能想到有失败的可能性。而一个极度抑郁的人.无法想到成功或者想
到必不可少的希望。

老话说:“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大脑。”我可以把它重新表述为“有健全
的人类环境.才有健全的人”,以此来表明我前面的观点。仅仅改变措辞是没有
用的。目的和工作方法方向上的改变所具有的意义,将超出我们任何一个人的
估计。在整个政治、经济、道德、教育事务中.实际上在任何行业中,具有什么才
能有助于构建一个适宜的人类环境,通过这个环境的存在而有助于形成健全和
完整的人.并通过健康而完整的人的形成,反过来维持一个健全和健康的人类环
境呢?

我不禁想到,预防性药物和公共健康政策的观念对上述要点是有意义和适
用的。因为人的统一性.因为人的成长过程无法摆脱身体和精神的相互缠绕,因
此仅提供环境卫生、纯净水、牛奶、污水处理和有益健康的家这些物理条件,并不
能彻底地完成预防疾病和预防失调的工作。为了统一、有力、明智快乐的人.也
要将社会条件纳入图景之中。我们可以在不触及社会和个体痛处的情况下,在
理论上令人满意地解决二元论和一元论的问题;但是,社会和个体痛处才是二元
论和一元论的问题必须被实际地解决的地方。

何谓社会研究? ①

我追问从教育的意义来看:所有这些研究的极限函数离社会有多远时.我
所想的问题是:比如.所提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能否被孤立地看作独立的
科目;或者从一开始.这些学科就应该从其社会意义和结果方面着手,这些结果
一方面是要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是机遇。人类的和文化的东西毕竟具有一
个包罗其他一切事情的范围。当然,在学校教育的更高层面.需要提供专家和专
门人才的训练。在这一训练中.从其社会背景和功用中分离出某些相对独立的
科目是正当的。但是,因为这些专家缺乏把自己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与社会条件、
社会运动以及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教育背景.社会是否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这是一
个合情合理的问题。

学习科目的充斥和目的偏离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肤浅现象,是今天迫在
眉睫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主张改革者和反对改革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都站
在否定的一边。双方都坚持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目标不统一,存在着分散和混
乱。在我看来.获得所需统一性的唯一希望,就是我上述给出的建议。各种学科
的自然焦点、汇集点.就是它们的社会根源和功能。我认为,其他形式的一致和
关联都是虚假的.其成功也注定是暂时的。进步教育已经到了要寻求一种引导
的时候,这种引导能够统一其努力并为其提供方向。我相信,它能在这里找到。
对现有的混乱和分离而言.强调社会研究各自为政的做法.最终无疑是火上浇
油!并不是因为这些社会研究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非常重要;它们应该给所有
的研究分支以方向.用社会研究组织所有的研究分支。

各自为政的社会研究.很有可能成为专门事实信息的堆积;
或者在过分热情的教师手中变成宣传一种特殊社会目的的灌输工具,
学生也许会满腔热情地接受下来,但仍然作为教条而接受。
已经接受了所有寻找社会关联的科目训练的那些年轻人.
将来也会通过教育而看到当前危害的根源,他们将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中获得力量,
从而学会发现新的可能性和实现这些可能性的手段。未被强加任何教条,
他们将在“灌输”这个词更深层的意义上得到教化。

致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者①

物质或金钱方面的报酬,并不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原因。这一职业所赋予
经济上的回报和商业、法律甚至医疗领域优秀的医师所获得的回报,是无法等同
的。另一方面,教育也不像其他行业那样,充满差异和风险。因此,尽管报酬不
高,却是合情合理且稳定可靠的。而且,直到大萧条之前,教育界的报酬都是相当
稳定地增长的。如果我们把假期也算作教学的物质奖励的话,这一职业的回报还
是很高的。没有哪个行业像教育行业一样,允许有如此长的假期去旅游、学习和
娱乐。对很多人来说,教育在这个方面的优势抵消了所有物质上的缺陷。

这一职业所提供的机会,也以一种总的方式说明了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
个人素质;对于那些正在考虑加入这一行的人来说,还是有一些需要满足的要
求。在一般的情况下,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所有职业中获得成功的前提。但是,就
教学而言,需要强调一种特殊的健康要求。那些特别容易紧张或担忧的人.不应
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为这对他们自己或对他们负责的学生,都没有好处。
教师这一职业最令人沮丧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看到太多操碎心的教师,他们的
面部线条布满了焦虑,这种焦虑反映在他们紧绷而尖锐的嗓音和焦躁的举止中。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与年轻人接触是一种荣幸;但对有些人来说.这却是一种重
负、一种他们不堪承受的重负。在一些学校里,一个教师要带的学生太多,要教
的课程太多,而对学生的教导是以一种机械而非人性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非自
然的状况.与人类的天性是背离的。

对于精神平衡和全面健康的这一要求,和下面一点要求是相联系的。那些
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应该天生喜欢和年轻人接触。有些人觉得,跟孩子.甚至跟
年轻人打交道,很无聊*他们在其他职业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当教师
的话,他们很快会变得马马虎虎而机械呆板.即使还不会用语词来表达的孩子也
会意识到教师缺乏自然而然的回应。这一缺陷是任何熟练的教学技能都不能弥
补的。只有那些天生无限制地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并对年轻人的精神产生共鸣的
人,才应该长久地待在教育行业中。

最后,教师应该将对某一类知识主动而强烈的兴趣,和被动地回应他人的兴
趣和技能结合起来。我并不认为,一个教师应该在他或她所教的所有领域中努
力奋斗成为一个高级学者;但我认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对某一学科非同寻常的
热爱和才能,如对历史、数学、文学、科学、艺术或者其他任何学科。只有这样.教
师才会对所有学科中的真知灼见有感觉;才不会沦为死板的、马虎的,只会“照本
宣科”的人;才能把对学问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别人。

无论一个学者多么优秀,教师和学者的区别就在于:教师有兴趣观察别人的
思想过程.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反应信号;教师是否具有这种
反应才能.对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非常重要。个体通感对一个教师来说非常重
要。当一个教师能够对别人的精神活动产生共鸣,对复杂的事物或问题十分敏
感,能够洞察问题的原因,有智慧或谋略地指出失败的原因,能够迅速地看到可
能性的每一个信号并促进其发展成熟.那么对他而言,个体通感的作用就发挥得
淋漓尽致了。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些从未学习过教学艺术的人,能够成为非
常优秀的教师?原因很简单。他们对与之交往的人的思维过程和运作有快速、
准确而不间断的通感。他们自己的思维就是在与他人思维的和谐一致中运作
的;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困难,对别人的问题能够感同身受,并分享他人的智力
激荡。

我并不想通过大谈特谈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困难而为那些有志成为教师的人
设置障碍。对于任何积极而充满活力的人来说.这些困难只会成为他们更加努
力的动力。但是.没什么事情比把一个圆钉放进一个方洞里面更不幸的.也没有
什么事情比一个人在并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更加不幸的了。因此,那些走
上教师岗位的人应该提前意识到,这一职业对某些人来说太稳定、太具保护性,
并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与同事们竞争以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对某些人来
说.年轻人是下级.他们可以用一种专制或施以恩惠的态度居高临下地教导年轻
人。这种人不应该执教。在一些群体中,政治力量的运作无可匹敌。那些即将
成为教师的人,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具有一种性格力量以对抗这种影响,保持自己
人格的完整性;应该扪心自问是否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避免随波逐流,不务正
业,只当和尚不敲钟。一个比廉价政客好不了多少、整日琢磨自己利益的所谓教
育者,只是一个可悲的笑话。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经验中摸索出他可能
遇到的困难.并扪心自问是否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

对于那些能够胜任教师这项工作的人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包括三种回报,每
一种回报都是特别而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对知识的热爱,对智力成长、道德成
长的同感.以及通过使组成社会的个体更好而使社会更好的兴趣。    

杂记

艺术哲学①

舞蹈是所有艺术的起点,它与音乐、歌曲、舞剧.以及至少某种形式的布景装
饰上的雕塑艺术,都紧密地联系着。我想.作为一个历史事实,这是绝大多数研
修艺术的学生都知道的。但是.孩子往往忘恩负义。也许这不是故意的,但当他
们成熟、独立且开创自己的事业之后.就会遗忘自己的出身。戏剧、诗歌、器乐、
造型设计和艺术、戏曲等的制作和演出等等,也是如此。这些艺术形式起初都和
舞蹈密切相关,但随着它们日趋成熟,便很自然地自立门户了。它们必须发展各
自的协议(accord),如果它们没有独立地以自己的方式发展、
成熟.那么.艺术的景象将会更加狭隘和贫乏。

不幸的是,当想到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会把它们和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
馆、音乐厅、歌剧院那些我们可以去观赏或者聆听已被视为艺术作品的那些地方
联系起来。如果从我们的目的出发而探究问题,那么.我们的手段就更加灵活,
更具有涵盖性和包容力。我们会在所有这样一些事物前拥有审美经验,如面对
一个人在待人接物表现出的优雅。人们认识到,人的伟大行为不仅仅是那些被
视为英雄的人的行为,还有谦虚的人因为他们打动我们的方式而带有优雅或高
贵的行为。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从这个方面考虑问题,就会促使我们成长。如果
我们更留意这类我们不认为是经验的那些经验瞬间的话,就不必去某些地方。
我们每天任何时候都可能处在与物、与事、与人的联系当中,而所有这一切都不
属于艺术作品。

现在,从艺术作品的立场看,其一大功能就是冲破我们养成的生活习惯所形
成的、阻碍我们的敏感与热诚的藩篱,冲破我们特殊的职业在我们的周围竖起的
层层屏障.而让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视觉、我们的听觉和运动感接受清新的洗礼,
使它们重新意识到环绕着我们的事物,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认为,
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绝大部分是浑然不觉的;而这正是我们接受各种形式的
人工艺术教育结果的产物。而且,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和
回应,以及解释人的行为和姿态的能力,我们中的一些人是直接从教育中获得
的.而大多数人是通过伟大的文学家而获得的。

也许,我可以这样来作一总结。毕竟-能被我们称之为审美经验的东西.如
果我们曾经拥有这种经验,如果它们是足够的正常,我们就会舍弃“审美的”这个
形容词;我们就会知道,对于它是其所是,对于纯粹的审美经验本身,就是最好最
全面地拥有它。

《科学家是人》序言①

科学当然已经对很多人的信念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信念本身可能是
表面的。所有问题只要与直接的、基本的人类冲动无关,或者与植根于有机体生
活的需要无关.它就是特殊的和专门化的;
而与这些特殊的和专门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信念.就是表面的。
很明显.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仅在头脑中.而且在与事物打交道的实际操作中。
但是,只要“思维”不与感觉、情感、欲望、
冲动这些直接的深层的个人的东两或深层的公共的东西融为一体,那么.
它本身就是一件专门的事情。因为感觉、情感、欲望、冲动是公共的而不仅仅是
个人的,所有人都共同分享它们;而且,人类自由合作生活的根本问题是:所有人
都平等地培养它们,并和谐地表达它们。

蔡尔兹博士和民主教育①

“训练"的危险

一种民主中的教育有责任培育这种态度和观念,也就是说,民主不仅必须被
实践而且必须被理解。除非一个人得到民主情操的“感觉”,否则,民主就是一个
空洞的名词—— -"福哉,爱的捆绑"。仁慈和蔼,为他人着想,对理解的加深感到
欣慰并乐于同他人合作,这些品质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它们通过与之相衬的行为
模式而得以实现。因此,学校成为保持某种方式生活的地方。在不同的变化限
度内,我们都相信民主。到目前为止,学校这样的组织并不是一种灌输的体制。
如果我们用蔡尔兹的概念给灌输下个定义,就是“系统地使用任何一种可能的手
段,将一套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刻在学生的脑子里,而这套政治和经济观念是
排他的”。也许科学态度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类比。提供一个机会以科学精神
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科学态度的一手经验开辟道路。这样做就背叛了党派性,
因为它与这种可能的观点是相抵触的。这种观点就是:这样的经验是危险的,而
且是应该避免的。然而,在“灌输”这个词的任何有用的意义上来说,提供这些经
验都不能说是灌输。


科学的这一假设可以显而易见地或者被用来培养一种对超自然以及迷信的不容忍态度,
或者鼓励努力地弄清这种自然主义的假设是否可以被一路延伸下去。
在科学的情况下,显而易见,只有这一条路。科学教育的“训练”,
意味着学生用他自己的经验和结论取代教师的经验和结论。
这个结果同样可以运用于民主展望中。教育的“训练”.是对民主
的否定。所以,我再次重申:“灌输”这一说法似乎并不恰当。关于民主原则,
中庸之道是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承担重建他个人经验的责任。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与作为方法

有足够的余地怀疑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否有资格或者是否负有使命为未
来的社会秩序提供蓝图。无论如何,只要误把手段当作目的,“基本民主”必将淡
出。我们剩下的就只是一个这样的事实:另一只狗已经进入争夺同一块骨头的
战斗之中。无论有没有规则,这场战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例如,在民主哲学
中,一种健全的劳工政策是什么?是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为标
准来衡量进步吗?说得更直截了当一点,把雇主们赶出去,每一个劳工都被养得
脑满肠肥而成为公司副总裁时.我们就能自动地走向民主吗?如果用一种自私
自利替代另一种自私自利就是发展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了,恰如
诗人所言:上主行事高深莫测.伟业神妙稀奇!

一旦忽略了从道德和哲学角度对工业改革的表达,我们就迷失了方向。废
止劳工和雇主之间关系的愿望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缘由,这些缘由从抽象的“权
利”感一直到只要有机会就剥夺雇主的倾向。如果我们为蔡尔兹博士所为之斗
争的特殊的所有权和分配方案提供“新意识形态模式”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基
本民主”就将成为武装营地的代名词,而这恰好是用与自己的敌手相同的武器来
实现自己的目的。

教育作为结果的一个概述

如果学校成为促进某一具体类型的改革之主体,那么.学校
就可能犯严重的错误。剩下的选择是将我们的计划集中在现代世界的民主之重
要性或内涵上。不幸的是,这个建议太具有革命性,因而不可能被广泛地采取;
但是,看起来似乎没有别的选择。根据趣味.如根据“对个体性的尊重”.或根据
头脑冷静地对“走自己的路是愚蠢的”领悟,或根据对常人持久的信念,而拒绝通
过一个也许是被指定的训练过程而预先确定结论。一个通过训练过程而推进民
主的规划,在其开始实施之前就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简言之,我与蔡尔兹博士的分歧在于:他几乎不叙述他自己立场的大概内容,
而更多地讲述他赋予这一立场的具体应用。他的一般哲学提供了一个民主
概念,这是对进步运动的精神和意义非常珍贵的解释。根据我的判断.进步教育
必须朝着那种哲学指示的总的方向发展,否则在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运动
之后不久就将终止。然而,如果认真地对待蔡尔兹博士建议的这种哲学的特殊
应用.那么将无法形成进步教育的发展.相反,却形成对进步教育的否定。进步
教育需要的不是在学术独立和采纳一种社会改革的具体方案之间作出选择,而
是需要一种对民主原则焕然一新的忠诚。

杜威晚期:1939-1941

经验、知识和价值:一个回复①

我曾经以为,语境(它一方面关涉在探究过程中命题的工具性,涉及作为一
个问题的有保证的解决方案的知识;另一方面关涉已获知识的工具性,关涉通过
发展理智对未来经验加以丰富)可以防止把一种工具性和另一种工具性混淆起
来。不过,也可能是我没有尽心尽力地描述清楚从一种工具性的讨论到另一种
工具性讨论的转移。再者,两种手段具有某些相似性,这可能引起一些读者的混
淆。比如,在认识过程中,作为以前获得的知识的产物,理智的行动一直发挥着
作用。探究的结束一一和导向它的探究的程序相关联,意味着一个得以解决的
问题境遇(这一境遇的原初状态和价值是认知性的)。但结束处的材料也是一个
当下已有的境遇,因此它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很有可
能,我没有总是清晰界定一个既定讨论的语境范围,而上面提到的相似性或重叠
性却要求这样的清晰界定。拉特纳博士指出,我在早期的著述中使用“知识”一
词,而在后期的著述中转而使用“理智"一词,这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一以
贯之地表明,获得的知识生成意义(meanings),
这些意义能够与它们最初出现的特定知识场合相脱离;能够被整合变为习惯,
并得到习惯的持续支持,从而形成心智(mind);
能够在运用新的经验时形成理智(intelligence),那么,我的观点也
许就不会遭到如此多的误解。作为经验模式的知识-经验的功能(通过在行动中
提供理智,它是规范完美经验的产生和分配并给予它们不断深入的意义的唯一
手段)就将凸显出来,不会引起任何误解。

经验情境是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中产生的,因而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
情境:一类是在最低眼度的控制之下和少有预见、准备和意愿的情况之下产
生的;另一类部分地是由于事先采取了理智行为而发生的。这两类经验情
境都是我们所占有的……第一类经验情境是没有被认知的,是没有被理解
的……第二类经验情境,当我们经验到它们时,是具有意义的;而这种意义
是我们以明确的连续性代替经验到的不连续性或由于孤立所产生的片面性
时进行操作的丰富结果。①

一方面批评我的“实用主义”为实践而牺牲知识,另一方面批评我的“工具主义”
过分地夸大知识的潜在功用,过分地夸大理智指导和丰富日常经验的潜在功
能.当读到这两种批评的混合体时.我忍俊不禁。我的理论观点也许有值得商榷
的地方,但是它的结构不会如此松垮,以至于论述的锋芒互相抵捂。

自早期的论文—— 它们首次发表于《逻辑理论研究》—— 开始,我就指出,认
识所处理的素材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针对某个阶段素材的论述不适用另
一个阶段的素材,否则会引起混乱。有一个和认知无关的初始阶段,认识在其中
开始发展;有一个获得知识的结束阶段;还有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主题是
什么,受到认识的条件制约(因此,它是试验性的、临时的、有条件的、有待完整的
认识)。在最近的《逻辑》中 ,我有意使用了主题(subject-matter), 
对象(object)和 内容(content)这样的词,以从技术上区分经验素材的不同阶段。
显然,这样的区 分属于对认识的哲学-逻辑分析;
对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不需要作出这样明确的区分,
因为如我在早期论文中指出的那样.
开展研究的紧迫要求阻止了研究者
把属于某个阶段的素材所具有的属性赋予另一个阶段的素材。
然而,认识论意义上的讨论恰恰充满了由此引发的混乱。因此,
有必要阐明知识对象(object-of-knowledge)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如果否认一个特定认识的特定对象与哲学-逻辑意义上的知识对象的区别,
那么,便不存在任何哲学问题或知识理论。在这方面,如果一个人有时间的话,
他可以不假思索地罗列出所有特殊认识的例子。就我而言,
在倒掉认识论的洗澡水时,从未打算把孩子也倒掉。

根据我的思路,在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我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境况之间,也存在
着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始终认为,在最严格的意义上,哲学不能
解决重大的问题,只能解决那些起源于不同的语言习惯可以通过分析来澄清的
问题。如果基本问题只能在它们产生的地方,即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文化境况里
得以解决;如果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评,通过明确的阐述解释廓清这些问题;如
果在阐述之后,哲学所能做的只是指出理智行为的方向--那么,任何哲学理论
所能提供的最大功用无非就是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讨论中的互相迁就为
手段的批评,是辨析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中介。讨论是一种交流,通过交流,思
想观点被分享而成为共同的财富。

我相信①

我说:"体永远是经验的中心和终点,但是
个体在其生活经验中具体什么样取决于共同生活的性质和运转。”我对经验的信
念以及对个体性是其中心和终点这个信念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在我比以前更愿意强调,个体最终决定共同生活的性质和运转。

造成这种侧重点转移的原因是这些年发生的事件。专制和集权国家的兴
起、民主的衰落始终与这样的呼声交织在一起:只有国家,只有社会政治组织,
才能保障个体。还有更为喧嚣的声音(也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效果):
作为对这种保障的报答,个体的一切属于国家。

这个严峻的挑战迫使所有相信自由民主的人重新思考个体选择、信念、行为
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反思哪种社会变革能使个体真正成为经验的中心和拥有者。
在集权国家兴起的背景下重新考虑这个问题,我想强调,只有通过个体自愿发
起、自愿合作产生的社会制度,才能保护真实的个体性的发展所必须的自由。

这种侧重点的转移丝毫没有改变我的下述信念:个体发展真实个体性的能
力与个体彼此联合起来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但是,它特别强调个体活动对于
决定其生活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过去一些年来已经表明,民主制度并没有保
障民主个体的生存;反倒是珍视自己和他人自由的个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是
民主的个体,成为民主制度存在和维持的唯一和最后的保障。

我相信个体在互相之间的自愿联合中的自愿活动是民主制度的唯一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退回到旧个人主义哲学—— 它是旧物理学类推的产物。个体
在其中是中心,但没有领域;个体之间的关系机械而外在,就像牛顿力学中原子
之间的关系;自由可以通过挣脱束缚自动获得;个体唯一需要的就是请勿打扰。

这种个人主义的消极和空洞帮了同样武断和片面的集体主义的忙,其结果
就是新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兴起。民主的衰落和集权国家的兴起—— 号称能为个
体做到个体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现在.政治集体主义在所有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很突出,尽管还没有达到集权
主义的极端状态。这是工业和金融领域私有资本集体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因
此,那些想返回去去修复这种体系的人注定要失败。因为国家社会主义和国家
资本主义的趋势是经济集体主义的产物,后者表现为大规模生产和分配造成资
本和劳动力的高度集中。这两种形式的集体主义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私有
集体主义和公共集体主义的代表们吵吵嚷嚷,掩盖了这一点。双方都宣称代表
个体利益,一个为了个体的创造性,另一个为了个体的安全。

政治集体主义和私有集体主义的内在一致性还体现为:政府解决问题的方
法一直是制造匮乏而不是提高生产力。很显然.无论以私人利益的名义还是公
众救济的名义不断强化对生产力的限制,只能对个体自由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或
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不过,根据目前的情况,政府行为的唯一选择是废除对
自愿行为的种种限制,这张废除清单很容易进行细化,内容众多。

而且,把政治行为限定在为自由个体的自愿联合提供政策支持,这样的原则
并不意味着政府行为只是消极的。比如,政府提供由税收来支撑的道路、教育、
消防等服务,就是积极的政治活动。毫无疑问,这类活动的扩展将提升而不是限
制个体的自由。这里制定的原则并不会阻碍政治活动实施建议性措施.但它的
确设定了据以判断每一项政治计划的标准:它是否确实提高了个体自愿自由的
选择和行为的程度?

目前的危险是:为了摆脱私有经济集体主义的恶果,我们急于扎入政治经济
集体主义的怀抱。危险是这样的严重,以至于前面的建议被看成是在荒野中狂
呼的不切实际的声音。如果说轻视目前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是脱离实际,那么
忽视卷入国家社会主义的危险更是脱离实际。因为这些年发生的事件已经证
明,国家资本主义导致苏联或法西斯集权国家。

马克思主义者支持行业自治,但他们认为,这是最终目标,
要通过无产阶级一个阶级夺取政治权力来实现。他们设想的国家消亡也没有证据支持。
相反,把夺取政权作为在功能性的职业团体中组织起来的个体获得最终目的的手段,
这将导致一个更加专制国家的出现。

辩证法被认为有望解决政治权力的崛起和消亡之间的矛盾。
它之所以引人瞩目,乃在于它的缺席-历来如此。法西斯主义者也赞成合作政府的理念,
不过,它要依赖不受约束、不负责任的政治权力。
它不是一个功能性组织的合作社会,而是处处充满对个体自愿联合组织的压制。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说,封建城堡的主人最不可能料想到的是:
社会的未来取决于卑贱的商人所代表的力量,而这位商人曾经在他的城墙下摆货摊。

我不十分乐观地相信个体的自愿联合将会迅速地逆转政治集体主义的趋
势,尽管它们正在建立,并伴随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秩序的嚅啪破碎声。但是,
我坚信,摆脱目前社会僵局的最终出路在于这些个体自愿联合发起的运动。对
自己和他人还没有丧失信心的个体,将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些组织。他们退早会
找到摆脱目前困境的方法。这一天越早到来,混乱和灾难的时代就越早结束。

时间与个体性①

希腊有句谚语:“判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只能等到他死后。”这句话提醒人们 98
注意人生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一年中甚至一天中会发生什么。健康的人一
病不起,富有的人一贫如洗,呼风唤雨者一蹶不振,鲜花荣誉转瞬化作流言蜚语。
人活在他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支配之下。对好运厄运的信念,对善恶的信念,是
人类最为广泛持久的信念之一。机遇已经被很多民族神化了。命运变成了就连
诸神也要顶礼膜拜的至高君主。虽然对幸运女神的信仰被虔诚的人士所不齿,
但他们相信神的眷顾,这证明了以下事实:没有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在欧洲最发达的三个国家的启蒙见证了一个广泛传播的信念:
光明最终普照大地,扫除愚昧、迷信和妄见指日可待,理性必定所向披靡。
在人们的心中,理性就是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同义词。
先是发现统治自然世界的规律,然后是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规律。
一个无比完美的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这个前景在相信自动进化的乐观主义理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后来人们在赫尔伯特•斯宾塞的哲学中看到了它的经典表述。
这种信念也许有些可笑,但自有其可贵之处。

最终,时间被认为是站在善的一面,而不是一个破坏者。事物朝向一个美好
的结果运动,尽管道路还很远。

我们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传记,还是自传。故事从出生开始,一个时
间性的事件,并扩展至父母和祖先的时间性存在。故事没有随死亡结束,它会对
其生平已被叙述的人的言语和行动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每一个被记录的事情都
是一个历史的事件,它是某种时间性的东西。每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个体,苏格拉
底或者尼禄,圣•佛朗西斯或者亚伯拉罕•林肯,都是一个延伸着的事件;或者
是由众多事件构成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事件都对之前的事件有所吸纳并开启
了之后的事件。传记作者的技巧和艺术体现在他的一种能力,即发现和展示一
个事件从之前的事件生长出来、又进入下一个事件的微妙方式,这种方式连传主
本人也难以觉察。个体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生涯;因为这个缘故,他的一生
只能作为一个时间性事件来叙述。后面的解释了前面的,正如前面的解释了后
面的。以林肯1 岁、5 岁、10岁和30岁为例,想象一下这几个阶段之间的一切都
被抹去,尽管他在这四个时段的生活被详尽记录。不用说,我们并没有得到他的
完整传记,只是一些其意义没有被揭示出来的片断。因为他所生活在其中的时
间不是从外面环绕着他,时间就是他生活的核心。

谈到无生命元素,一个流行的观点是:时间和连续的变化对它们而言,是完
全外在的和异质的。根据这种观点,这些事物没有过程;它们只是在空间中变换
彼此的关系。我们必须考察一下经典的原子概念。例如,在牛顿学说中,原子移
动和被移动,由此改变了它在空间中的位置,但它自身并没有任何变化。它总是
与开始时—— 或者根本没有开始—— 一模一样,并永远如此。因为其他事物的
撞击,它改变了运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改变了与这些事物的距离。但是,这一切
被认为是外在于它的实质性存在。原子没有发展,没有历史•因为它没有潜能。
它像上帝,昨天、今天、明天永远合为一体。时间没有进入它的存在.没有侵蚀
它,也没有发展它。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终极的元素,原子被认为具有某种个体
性,是它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在物理学中.时间仅仅被用来测量在空间中发生
的运动。

顺便提一下,认识到科学研究对象的关系特征,这彻底清除了一个旧的形而
上学问题。现代科学发展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源于这个事实,即在科学定义和
描述的语言框架内,完全没有性质的地位。性质完全是多余的。只要存在下述
理念(它是希腊形而上学的遗产):认识是为了深入对象的内在,性质的存在(如
颜色、声音)就会很尴尬。通常的解决方法是:宣称它们是主观的,只存在于个体
认知者的意识里。如果考虑到旧的理念一一认识(以科学为最佳代表)是为了深
入现实的中心,揭示其“实”质,那么,这个结论就合乎逻辑。然而,科学知识的对
象仅仅是关系性的,这一发现使上述问题变成一个假问题。它不需要答案,因而
也就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履行科学的功能和职责迫使人们放弃了性质。用旧
的语言来讲,所谓的第一性质与所谓的第二性质,如气味、颜色、声音等一样,并
不是终极对象的内在属性,因为前者也是关系性的;或者如洛克(Locke) 所洞见. 
是对象处于与其他事物关系之中的“保留物”。因为绝对空间、绝对运动和绝对
时间在经验上无法证明,也没有必要,它们是非科学的;这个发现给予传统理
念一一强度、质量、体积等是终极个体的内在属性一 以致命的一击。

只要科学知识被认为关乎个体的内在本质,就没有办法消除人类个体发展
和自然个体发展之间的差异,除非人们认为变化和时间在人类个体生命历程中
具有的根本性地位仅仅看上去如此,是表面上的。无可逃避的结论是:正如人类
个体只能根据时间这一基本现实来理解,对于自然个体,时间不仅是测量它们相
对位置中已经预定了的变化,而且深入它们的存在之中。规律不“统治”个体的
活动,它只是说明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行为的频率分布。

一旦摒弃下述理念:发展是由于某个内在目的而这个目的控制着变化的过
程,那么潜能必须根据与其他事物的互动结果来认识。因此,对潜能的认识必须
在互动发生之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个体没有实现其潜能,原因在于存在着
其他事物,个体还没有与这些事物互动。举个例子,今天人们已经知道牛奶的潜
能,而在一个世纪之前却没人知道,这是因为牛奶被带入了与非有机体事物的互
动中,因此也就有了提供营养之外的其他结果。据有关预测,未来人们将穿着由
玻璃制成的衣服,衣服被扔进高温炉子里进行清洁。这个特定的预测能否实现,
不影响其作为例子的价值。每一项新的科学发现,都会带来某种过去没有的技
术类型。新的程序把事物带入新的接触与互动中,由此产生新的结果;产生这些
新结果的能力,被认为是这个事物的潜能。认为潜能是内在的,由一个既定的目
的确定,这一理念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技术类型的产物。因为这种限制,人们认识
到的潜能只能是那些符合既定文化习惯的结果,而这些结果也因此被认为是“自
然的”。当牛奶的唯一用途被认为是一种食品时.人们很“自然地"推定牛奶具有
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天然向。随着牛奶被用作塑料,被用于这种或那种用途,没
有人能说出新的技术-一将牛奶置于新的互动—— 还会带来哪些新的结果。因
此,唯一合理的结论是:潜能不是固定和内在的,而是属于个体可能与他物互动
的不确定性范畴。

作为时间性发展的个体性,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个体性是世上所有不
可预知的事物的根源。不确定性并不是违反规律意义上的变化,因为规律表示
变化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不管变化的原因何在,这种可能性总是存在。一个变
化发生了,在它发生之后,它属于可被观察的世界,与其他变化相联系。林肯被
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他的选举、他的解放宣言、他的被刺杀可以被认为与其他事
件相关,也可以被认为与林肯自己的过去有某种联系。但上述事件的任何一种.
其发生的环境或条件却不是林肯自己能够创造的。就林肯作为个体而言,这些
事件具有偶然性;就环境或条件而言,他在特定时间中的行为也具有偶然性,或
者如果你愿意,可以说是运气使然。

使大多数个体屈从于某个被认为是超人的个体,这反映了社会的倒退。
独裁与集权国家,还有相信这种或那种结果的必然性,
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否认时间的真实性和个体的创造性,虽然这听上去很奇怪。
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不仅仅是有待伸张的权利。
它们深深地植根于在时间中发展的个体的存在之中,
对这些自由的否定和剥夺是对个体性的压制,也在实质上否认了作为机遇的时间。

民主理念和实践的根基是相信个体的潜能,相信如果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或
条件,个体具有积极发展的能力。最初为民主运动辩护的哲学的弱点是:它把个
体性作为某种给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个体性从时间中抽象出来,不再是一种发
展能力了。

另一个结论是:艺术是科学的补充。科学,如前所述,全然关注关系,而非个
体。而艺术,通过对环境不拘前例的回应方式,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个体性,也
呈现了创造未来的个体性。在对可能但尚未成形的事物的洞见中,一些艺术家
成了自觉的反叛者。但是,有意识的反对和决裂不是艺术家在创造未来的劳动
中一定采取的形式。对事物现在样子的不满,通常表达了对它未来可能情形的
一种洞见或想象,而体现了个体性的艺术就是这种预言式的想象。统一管理艺
术家,使他们服务于某项特定的事业,这粗暴地扼杀了艺术创造的活力。不仅如
此,它还背弃了一个它要服务得更好的未来这一事业,因为它使艺术家的个体性
变成受支配的附属的东西,从而完全堵塞了创新的源泉。如果这种统治胜利,它
带来的未来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新编排。

艺术家在实现自己的个体性时,展示了在他之前不曾实现的潜能。这种展
示激发别的个体也去实现潜能,因为激励人们进一步探索的,除了对事物现状的
不满,还有对未来可能发生之事的想象与洞见。使艺术家服务于某个特定事
业—— 无论其价值如何,不仅侵犯了艺术家本人,而且堵塞了通往一个崭新的更
好未来的源头活水。艺术不是少数受人追捧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的专利,它是
所有个体性的真实表达。那些具有创造性表达天分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以一种
不同寻常的方式,向一些人揭示了另外一些人的个体性意义。通过参与艺术工
作,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变成了艺术家。他们了解在各种形式中出现的个体性,
并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被发现,泉水喷涌而出。自由的个体
性是艺术的源头,也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创造性发展的最终源头。

我的法哲学①


因为纯粹从理论角度看,不同的法律哲学相互冲突,似乎暗示它们在尝试不可能的任务。
实际上,它们和它们所反映的运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它们之间的冲突反倒证明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真实性。同样的,
如果这本书中的学者立场不能相容,那是因为,针对应该做什么、
怎么做最好这样的实践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不管在哪里,
我必须说的都是以这种 精神提出来的。其基本原则是:在行动中检验行动,
而不是依据纯粹理论判断某物(这种判断超出对事实和逻辑一致性的断定)。

我的立场是:法律完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来源、目的和运用上都具有社会
性。人们当然知道“社会”和“社会的”歧义迭出,充满矛盾;所以他们可能反对我
的立场.理由是以一个更模糊的“社会”概念来解释法律的本质,后者已经够模糊
了。但是,就目前的主题而言,只需要说明“社会的”包含两层意思。我们假定,
不管其他什么意义,首先,它应用在人类活动中;其次,它应用到作为行为形式、
作为互动的活动中去。说社会事实或现象是活动,从否定方面来看,是说它们并
非那种已经做完、已经实现、已经结束的事实;从肯定方面来看,则说它们是正在
进行的过程。在要考虑社会事实的时候(即使是过去的社会事实),重要的也是
认识到它们代表了具有延伸度的某段时间,往前可以涵盖初始条件,往后可以涵
盖结果阶段,后者本身又是正在进行的过程。就法律而言,这个立场意味着法律
不仅自身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且处于和其他活动过程的复杂交织中,而不是完成
了的或者在某一时间中发生的事情。“社会的”,首先与人类活动关联,这意味着
不能把法律看作一个孤立的存在实体,而必须根据法律产生和发挥实质作用的
社会条件来讨论它。正是这个事实,使得“法律”作为一个单数的全称术语使用
相当危险,必须说明它是一个概括用法,包括法律条文、立法和管理活动(只要后
者对人类活动过程有影响)、法院判决等等。

社会过程拥有稳定持续的条件,它们不像构成社会过程的特殊行为那样短
暂多样。人们的某些确定行为成为习惯,习惯体现在互动行为中,就变成习俗。
根据这样的观点,这些习俗是法律的来源。我们可以用河谷、河流、河床来作个
比喻。处于与周围村庄相联系中的河谷,或者所谓“地理走势”,是首要事实。河
流可用来和社会过程相比较,它的各种各样的波浪漩涡类似构成这个社会过程
的特别行为。河床是稳定的持久的条件,它约束并规定着河流的方向,类似于习
俗。但是,河床的稳固只是相对于湍急的河流而言的,它并不是绝对静止的。考
虑到地理走势,河流从高处向低处奔流不息,长此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其力
量可以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河床。社会习俗包括传统和制度等,与具体的行动和
对形成过程的行动的系列安排相比更为稳定,但这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社
会习俗的沉淀,法律规定也具有这种特点。它们迟早,或慢或快.要与进行中的
社会过程发生摩擦。尽管它们规定了社会过程的结构,但它们本身也是在这个
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而不是外在的强加。

习惯和风俗为人类活动的构成引入了一些因素,早期自称自己是经验主义
者的哲学家们对这些因素没有注意到,而现在,它们深刻地改变了在时间外寻找
法律起源的要求,改变了对超越或独立于经验的法律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关于
第一点,早期经验主义哲学家在反对自称水恒不变、超越批评的普遍性原则时,
常常损害了经验,把经验中所有普遍持久的因素全部还原到普遍性名下。但是,
每个习惯和风俗都具有某种限度的普遍性。它产生于环境条件和人类需要兴趣
的互动之中,前者变化缓慢;后者虽然稳定,但时间一长,也会有细微的变化。空
间限制并不足以说明习惯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特性。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将
某个习俗设立为法律一一不管是怎么设立的,强化和延伸了习俗相对持久稳定
的特性,从而改变了它的普遍特性。

如果社会的事实不被看作连续性的,外在的目的和标准就是必需的。当我
们说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有很多有道理的地方时.这并不意味着偏爱这件事很有
道理,即把这些标准应用到在定义上与它们没有什么关系的社会实际条件上。
毋庸置疑,过去,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使用不同乃至冲突的标准。冲突本身足以
证明它们不是来源于一个先在的绝对标准。否认可以从现实社会活动中提取标准,
实际上,是否认绝对标准具有任何作用或效果(即使存在的话)。因为有什么
理由认为,源于非经验的绝对目的的标准比那些过去提出的标准命运更好呢?

解决这类困难的通常做法是:承认必须区分绝对的形式和历史相对的内容。
这对绝对目的学说所要满足的所有条件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根据这种区分,
所有具体评价必须以被承认是经验性、暂时性的事物为基础。

而根据我的观点,标准在结果中,在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功能中。如果这
个观点被普遍接受,那么可以肯定,对法律制度的具体评价将引入大量的理性因
素。因为它要求使用理智、运用最好的科学方法和可用的一切材料,根据实际情
况探究法律规定、法律决定、立法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目前的趋势是:在讨论法
律问题时.把它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内,而不是从相对空疏的彼此关系入手。
这个趋势虽然还在初始阶段,但一定会得到系统的法律理论的支持。而且,当人
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事实是持续性活动,法律问题居于其中,那么,就有可能
获得一种新知识.而这种新知识会影响永无止境的对判断标准的改进。

怀特海的哲学①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不管在哪里.我们都听到怀特海这样说:"所有最终的个体实现都具有经验
条件的形而上特征。”理解这句话,要与下面的这个观点联系起来—— 一个人现
在的直接经验条件和他过去的直接经验条件之间的联系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
明自然之中所有条件的联系。"①如果这句话的意思还不是很清楚.那么下面这
句话将解除疑问:“包含人的精神活动的经验条件是构成自然的所有事物中的极
端例子。”②我相信,这句话显示了下述命题的意义:“把自然和人分开是错误的。
人类是自然之中以最浓缩的方式展现自然的可塑性的那个要素"③

在我看来,要把所有现实存在看作“经验的条件”,这个观点与我前面引用的
关于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命题,二者精神一致。人类经验的独特性只是所有自然
事件中的特殊例子,这不仅要彻底否定在自然主题和心理主题之间存在不可逾
越的鸿沟.而且更重要的,它使我们—— 作为致力于以普遍化形式描述自然的哲
学家,有权利用直接经验的特点来解释我们对非人的无生命的自然的观察。它
也使我们有权利用自然科学的结论,来解释和描述以“意识”为标志的人类经验
的神秘特点,它使我们能够这样做,却不必陷入用牛顿物理学解释独特的人类
经验时必然导致的僵化机械唯物主义。一旦消除物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客体
和主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基础,就为自由地观察任何种类的经验所揭示和指向
的东西开辟了道路—— 即,从任何先在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有现实存在都是“经验的条件”,怀特海关于经验的这种普遍化观点有两
个结果,二者互为补充。一方面,人类经验的特点可以用来指导对全部自然一般
性特点的观察,因为它们是随处可见的自然条件和因素的浓缩体现和特别发展。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生活现象,个
人的或社会的。给我的印象是:怀特海早期更愿意从自然角度出发,之后推出一
个一般性的自然学说,没有明确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看到的经验;但是后期,他采
取了一个相反的路径,从自然经验中特有的人类经验推出一个综合的自然学说,
补充深化自己以前的结论。他早期著述中的“事件”,因此变成后期著述中“经验
的条件”。这个印象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述事实:怀特海的理论体系
建立在这样的理解基石上—— “经验中的世界与超越经验的世界是等同的,经验
的条件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在条件之中。概念必须解释清楚事物联系的这个矛
盾:存在许多事物.但里里外外只有一个世界。”①

我以这样的方式解释怀特海哲学,毫无疑问,是有意强调那些与我自己的哲
学思路相通的地方。我不否认,他的哲学如此博大,一定有其他的解释方式,批
评家、评论家认为比我的方式更有意义。不管怎样,不能否认的是:我所选择的
路径在怀特海的著作中明确地提到,并且越来越直接,所以我的解释即使不是唯
一的,起码也是合理的。如果合理,那么,我有权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即怀特海
哲学方法的一致和敏锐是他思想原创性和丰富性的源泉。因为我相信,只有借
助于这样的自然观,哲学才能逃离它一直因循的道路,明摆着那条道路通往死胡
同—— 学术技巧可能争奇斗艳.哲学思想却一片贫瘠。

在我看来,一种经验哲学,如果对经验的理解彻底而系统,那么.它也会把哲
学本身理解为一种经验。它会认为,这个陈述不仅适用于别人提出的哲学,也适
用于一个人正在参与的哲学。它会认为,包括自身在内的众多哲学学说并不外
在于对经验(是完整的,在其自身中完成)主题的理智描述;当哲学在知识(极其
广泛和精确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时,哲学是一种实验性努力,它对已经经历过的
事物要素进行净化、连缀和扩展(这些经验的事物被批判性的判断赞扬为是有价
值的)。这种经验哲学必然关心实验线索和实验手段,但它不把自身界定为一种知识。
它要做的,不是前后一贯地报告和解释过去经验中那些合理的事物。它
关注的是这些事物产生的条件,这种关注是为了更好地提出强化了的和扩展了
的计划。就此而言,它是对于经验的生成性描述。当一种新的经验模式或经验
物体被预见或真实出现时,它立刻会追问其结果。它是关于经验的功能性说明。
即使是以最系统的方式报告主题和内容,报告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也要服从随
结果而来的对事物的规定—— 并最终服从具体的存在发挥善恶的方式。

好像我抛开了怀特海的哲学,在发表自己的哲学观。实际上,我只是想表达
我对怀特海先生所走的道路不是很确定(当所有的都被说了和做了的时候)。不
过,有一件事我很肯定。他为后来的哲学开启了一条富有成果的新路子,也作出
了自己的贡献:把观察自然经验和观察人类经验结合起来。这对于所有研究都
具有无可比拟的启发性一一只要心灵不对新的启发紧闭大门。但是我有点怀
疑,当他使自己的结论屈服于各种考虑的混杂时(他试图把数学和他对自己从之
受益很多的前辈哲学家的过分虔敬结合在一起),他是否阻碍或偏离了自己开辟
的事业。

在我看来,认识到自然科学材料和人类经验中出现的情绪、观念、情感、欢乐
等材料有类似之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出于发现更好的可能性和批评
现实的目的.最需要的只是二者功能的相似性。我相信,对内容一致性的坚持,
导致了重要的哲学问题被遮蔽了。一个人可能完全认同怀特海,比如他说,“物
理科学是一种抽象“,光这个说法就是承认哲学的失败。理性思想的任务是描述
产生这种抽象的更为具体的事实”。但是,他也会非常遗憾地读到前面的这句
话;“必须认识到,作为物理学的基础,物理能量这个概念是对复杂能量的抽象,
复杂能量是情感性目的性的,内含于每一个际遇在其中完成自身的最终综合的
主观形式之中。”①这个声明看上去与他自己的理论矛盾:一个主观形式的获得
不是最终的,它只标志着一个持续过程的某个特定时刻,但这种矛盾只是一件技
术上的事情。从上面引用的话可以看出,怀特海又一次把道德唯心主义、行为唯
心主义转化为本体论的唯心主义或“唯心论”。思想史已经表明,这个转化是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基的哲学事业的致命缺陷。确实.诚如怀特海先生所说,反
对历史上如此多的哲学所具有的教条和体系化,导致了一些思想家不恰当地忽
略那种重要的思想体系。但是,根据数学模式定义体系化而带来的抽象形式化,
并没有排除这种体系的可能性,在其中,关于自然(包括物理和人类)的知识将影
响人们对现存事物(因此也是能够被认知的)的理智批判,以及对其他选项和可
能性的建构(而自由的批判性理智显示这种可能性更具价值)。我发现,怀特海
思想体系的实质属于后者,而他的正式陈述经常偏向于前一种方向。

经验中的自然①

一个哲学观点及其所建构的视角的特别重要性,这一点被下述事实强化:在
哲学史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观点,它们是人们据以理解世界的方式或主要范畴。
在几乎每一个体系中重复出现的词汇和观念,其含义会逐渐变得固定;人们除了
接受某个哲学观点赋予它们的内涵(及其所附带的问题),似乎再无其他选择。
一种哲学意味着与旧观点和旧视角的告别,就此而言,新哲学的创立者和他的听
众都发现自己面临困难。前者必须使用一些词汇,其意义由一些多少陌生的观
点来规定和固化;而后者,必须参与某种想象性的转译。

在理解经验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一种观点循环。一方面,对自然的分析和
解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结论,尤其是生物学的研究结论(这个生物学依赖于物理
学和化学)。当我说“依赖”时,我的意思是说,理解经验客体的特殊新材料的理
智工具和媒介由自然科学提供,而不是说被经验的事物必须根据物理学中的物
质术语来解释。后者导致一种否认经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主义,并最终把自
然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等同起来。

这个循环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认为,经验本身(包括日常的宏观经验)包
含这样一些材料、过程和运作,如果它们被正确地持有和运用,会得出自然科学
的方法和结论,这个结论正好为形成一种经验理论提供了手段。这个循环的存
在是得到人们承认的,但没有被接受。人们也承认它不是恶性循环;它不是逻辑
的,而是存在的、历史的。当我们观察人类历史,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时,我
们发现相对原始经验而来的进步,当时人们对自然和自然事件的看法与今天科
学的权威解释完全不同。同时我们也发现,后者能使我们形成一种经验理论,根
据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说明从粗糙的原始经验到高度精确的科学结论的发展是
如何发生的。

这儿有一个任何经验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回避挑战,只能带来危险。然而
问题不限于经验主义;经验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凭借经验的器官—— 身体、神经
系统、手、眼、肌肉等,我们才能通向物质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如果一种
哲学认为被经历的事情和过程不可能成为我们进入自然世界的路径,那么,这种
哲学显然为一种更为深层的观点支撑—— 在自然与人、自然与人类经验之间存
在着断裂。无论如何,这里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经验本身是自然的吗?是自然
的活动或者表现形式吗?或者,在真实的意义上,它是超自然的—— 在自然之
下、之上,或者外在于自然与自然异质的东西?我将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回应对我
的重要批评。

(1)在经验的事物中,尤其是那些典型的、明显的人类经验中所存在的特点
和关系,并不出现在物理科学的对象之中,例如直接性、价值、目的等。那么,这
些事物对于一种关于自然的哲学理论来说,是不是天然相关和重要的呢?我一
直认为,哲学的经验主义对此必须采取肯定的立场。我曾写道(如科恩所引):
“原子在时间中,在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之下,产生悲伤和甜蜜、痛苦和美丽等性
质,这些都是原子真实存在的一部分,正如原子在某个时刻拥有广延、质量和重
量一样。”现在,姑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它仅仅表明了任何理论如果从经验
与自然的统一这个视角来看问题必须是怎么样的。①

我还认为,人类受欲望和幻想主宰,这一点与哲学的自然理论相关,正如它
与数学物理学相关。如果从经验与自然的连贯看,这一点也毋庸置疑。自然,下
述说法也丝毫不构成威胁;“为理解自然在时空中的一般过程,人的欲望和幻想
显然不如数学物理学的考虑更有解释力。”因为我的全部要点在于说明,对于自
然哲学来说.被经验的事物的特性 对理解自然科学中的自然并不是毫无贡
献.与那些最具启发性的数学物理学的东西一样重要。这一观点为任何认为经
验与自然连贯的理论必然秉持。

这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因为事物的特性与价值一它们与那些现
在确定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是不同的—— 曾经与科学的材料完
全混淆在一起。传统的宇宙观或自然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是自然科学自
身的发展.破坏了这种宇宙观。现代哲学史证实,这种破坏导致的危机,直接体
现为主观与客观、心灵与物质、经验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没
有哪种哲学可以回避。任何一个观点,比如我刚刚提出的,只能从另外的理论
角度才能对之进行合理的批评;但是,二元理论自身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
代哲学史已经充分证实这一点。①认为经验与自然相一致也有自身的难题,但
无论对这个连续性理论的把握,还是对它的反驳,都不能通过下述方式进行,
即把这种理论解释为:经验中人的因素的存在.阻碍了从经验通向非人类世界
或物理世界。

(2)上面关于原子“真实存在”的引文包含一个明显的对比,即一个短的时
间跨度里或时间截面上的自然和一个长的时间跨度里的自然(长得足以覆盖人
类的出现和人类经验)。为方便理解,我所说的关于起源与功能、前提与结果必
须被放置于这样一种视角下,这种视角强调有必要制定一种自然理论、一种以时
间连续性为基础的人在自然中(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的关系理论。

这里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有些变化—— 比如那些在人类经验中结束的
变化—— 形成了历史,或者成为一套被标志为发展或进步的变化。以前人们争
论,在制定自然理论时是前提重要还是目的重要;当发展、进步、历史被提到首要
位置时,这种争论自然不复存在。起源与目的同样重要,只是它们的内涵变成了
限定历史因而可以对历史进行描述的界限。关于原子的那句话之前有一句
话—— “对知识来说,’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是局部的、被删剪了的”。整个一段
话是要批评下述观点:原因和结果都是实在,但前者比后者更高级。有人认为,
这种流行的观点是由于把原因的作用实体化而造成的:原因本来只是控制结果
的条件或手段(最终说来,也是唯一的控制手段),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本体论意
义上的存在。而且,那段话所在的章节也是要表明:尽管作为过程和历史的存在
包含着“目的”,但古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变,迫使我们必须相对地、多元地去解
释目的,因为目的是特定历史过程的界限。

我所认为的正确的哲学方法与连续 时间的视角或立场直接相关。

(3)从自然与经验的连贯出发,另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目的的关系,
尤其是物理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科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此,
他从另一个视角解释了那些他的批评以之为基础的段落,而不是从这些段落被提
出时的视角。我一贯坚持认为 在这一点上.我很执著,
探究应该遵循它的主题或问题的指导,②而不应该受制于任何外来目的或动机。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别的观点都会背离我的主旨一一当涉及
(i)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目的与价 值的形成中的地位,
(ii)作为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
者社会和道德科学的典范的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4)这些考虑引出了我关于哲学性质与功能的看法。它们对于解释(或批
评)科恩关注的那些段落十分重要,正是根据这些段落,科恩认为我使研究、反
思、科学系统地服务于外在的实践目的。说到哲学(而不是科学),我始终坚持认
为,既然它自身包含着价值考虑(这对与科学区分开来的哲学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必然具有实践或道德的功能;既然这个特点是哲学内在具有的,那么,正是
因为各种哲学学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呈现出来,他们就把不好的特性带
入哲学之中,从而导致了:一方面,这些哲学宣称自己是纯粹认知,从而使自己变
成科学的对手;另一方面,它们忽视了自己本该大放异彩的领域,即在价值领域
对人类行为进行指导。

下面这段话典型地表达了我的看法:“如果哲学从整体上停止处理现实问题
和认识问题,那么,它的作用将何在?实际上,它的功能将是促进我们的认知信
念与我们关于价值、目的和目标的实践信念之间富有成效的互动,前者仰赖于最
为可靠的探究方法,后者在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中指导人的行为。”现在,
不管这个与典型的科学探究不一样的哲学的本性的观点是否正确,其中牵涉的
几点必须考虑.否则便不能理解这个观点。(1)它是由经验事物的不同模式(在
这儿是科学与道德)交互而成的经验连续体这一普遍立场的一个方面;(2)它赋
予哲学一个研究主题,这一主题不同于科学研究主题,但又内在地与后者相联,
也就是说,科学(探究最可依赖的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会影响人类行为中包含的
价值因素;(3)不使知识的结果从属于任何预设的价值构架或先在的实践目的
(例如,界定“改革”的通常意义),而是强调对现有目的和价值(这些目的和价值
代表了更加广泛自由的人类活动)的重建。

回到我一开始说的关于主题的选择。我想重申我只回应了那些有关自然与
经验之关系问题的批评,这种限定不是一种故意逃避,也不表示我对其他没有提
到的批评缺少尊重。我过去并非像好朋友霍金幽默提示的那样,一直对批评不
在意。相反,如果如我所愿,我的观点有所进步、更为清晰或适用范围更广,这主
要归功于对我的批评和我对批评的反思。假如有一个观点,它决定了一个视角
以及从这个视角看到的自然和事物的秩序,那么,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是最没有
价值的。实际上,除非旧的观点发生变化,它将永远不会被看到。

批评是一种手段,通过它,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新观点—— 至少可以在想象
中.并借此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原来的视域。如果今天对别人来说,我使自己的
观点比以前更加明晰,那是因为,我的批评者使他们自己的意思对我来说更加明
晰了。为此,我感谢他们,一如我要深深地感谢协会和我的朋友科恩和霍金,感
谢他们为我的著作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现代哲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I.
怀特海在《观念的历险》中说:“人们习惯于把古希腊哲学的客观路径和现代
哲学的主观路径作对比……但不管我们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只能应对被经验的
事物。”②我完全赞同这样的看法,只想补充一句:它反对这样的观点,即经验的
路径事实上是主观的。怀特海还有一个声明,我希望利用它来说明自己的某些
观点.就像传教士援引圣经。他说:“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差异在于前者追问我们
经历了什么,后者追问我们能够经历什么。”③我打算进一步发展对“已经经历
的”和“能够经历的”的区分来说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差异。这种方式,怀特
海不曾尝试;实际上,它的方向与怀特海接下来的论述背道而驰。因为这个原
因,我感到更有必要说明他对“已经经历的”和“能够经历的”某些解释--一在他
设定的范围内,我完全赞同。因为他主要想展示某些现代人为判断“能够经历什
么”而设定的标准如何限制了经验概念。毫无疑问,这种标准是存在的,而且造
成了限制性的后果。

如怀特海所示,限制源于两个错误。“第一个,假设了与外部世界的确定的
沟通渠道.比如五个感觉器官。这导致下述预设:资料的探寻被缩减为这个问
题:感觉器官的活动直接提供了哪些资料……第二个错误,预设了检查经验的唯
一方式是有意识的内省的分析行为。”①把这些话应用于洛克、休谟,还有康德,
再正确不过了。其后果是明确地(在我看来是灾难性地)限制了经验的领域。表
面上看,我将要阐述的观点似乎与事实相悖。因为我想说的是:古代哲学是限制
性的,因为它不能冒险越过经验事物中已经完成的东西—— “事物”被用来指活
动、制度,还有物体;而现代的经验是扩展性的,它总是关注尚未实现的经验中的
潜能,比如经验对发明发现的兴趣。这样一来,“能够经历的”比“已经经历的”范
围更为宽广,内容更为自由。

①"错误表现为总是把感觉行为作为所有经验行为的基础"

II.

承认怀特海正确地指出了“能够经历的”这一概念如何缩小了经验领域,承
认我这里所采用的立场,会涉及一种不可否认的分歧。就那些现代经验主义哲
学家或先验学派所表达的关于经验的观点而言,我无意通过解释来消除这种分
歧。我想指出的是:现代哲学的精神和方向完全是另外一种,因为它一直致力于
清除顽固的障碍,沉浸于以前不曾料想的新奇、辽阔、生发和潜能。一句话,它面
对一个开放无限的世界,不像希腊哲学面对一个封闭有限的世界.如果这种看
法对现代哲学的一般发展和潜在意图不适用。则我们面临一个较之刚刚提到的
那个分歧更为严重的分歧:现代经验的实际发展趋势和依据这种经验产生的哲
学之间的分歧。

关于托马斯-杰斐逊①

杰斐逊认为,必须严格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这既有一般的原因,也有特殊
的历史原因。法国革命的爆发难道不是因为一帮政府官员篡夺权力?在杰斐逊
看来,如果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反对,人们会因为羡慕英国政制而希望在美国也建
立一个“强势的,,政府,这摆脱不了对腐败手段的使用。这个政府自身不是目的,
而是取得民众效忠的手段,这种手段比直接强迫更有效更经济。就一般规律而
言,杰斐逊知道.拥有非同寻常、无需负责的权力使人堕落,毕竟官员也是人,
无法逃脱人性的弱点,“他们是来自同一车间的器具,用同一材料制成因此.
他们始终需要被观察和检验,需要赋予他们权力时在制度上加以限制。

他甚至还构造了下面的三段论:“人天生喜欢社会交往;如果缺乏正义感,
社会交往无法维持;因此,人一定天生具有正义感。”把正义或公正,
与权利义务的平等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道德传统中很常见。杰斐逊对待这个传统很认真。
杰斐逊去世前不久说过的话,再次证实了他关于《独立宣言》起源的声明。
他说:“我们不可能去搜索发霉的记录,猎取高贵的羊皮纸文稿.
或者调查处于半野蛮状态的先人的法律和制度。
我们求助于自然,发现它们已经烙在我们的心上。”

时代不同,用词和看法也不同。杰斐逊表达他的下述信念时所使用的术语
现在不流行了:评判所有的政治制度有道德标准;共和制是道德上唯一合法的制
度。但是,值得怀疑的是:捍卫民主是否不需要像杰斐逊那样诉诸它的道德基础
和目的,即使我们不得不发明另一套词汇来解释民主服务的道德理想?恢复对
普遍人性的信仰,相信它的潜能,尤其是对理性和真理的响应能力,可以有效地
防御极权主义。这比展示物质上的成功或者虔诚地信仰特定的法律和政治形式
更有保证。

创造性的民主一 我们面对的任务①

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不想隐瞒这样的事实:我已经活到了 80岁。

无论如何,这就是我的意思:当时我说,现在我们必须有准备有决心重新创
造民主,而150年前的民主雏形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和环境结合的幸运产物。很
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依靠这种在早期人和环境幸运的结合而带来的遗产。现
在的世界局势不仅是一个提醒: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证明这些遗产的价值;而且
是一个挑战:我们如何回应今天复杂棘手的局面,如同前辈们回应相对单纯的局
面一样。

如果我强调这个任务只能通过创新性努力和创造性活动来完成,部分原因
在于,目前的严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归结于下述事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样
行动,仿佛我们的民主自动永存,仿佛祖先成功地建造了一台一劳永逸地解决所
有政治问题的机器,仿佛民主发生在华盛顿、奥尔巴尼或其他州府城市,由每年
一次民主投票推动。不客气地说,我们已经习惯于把民主看作一种政治机械。
只要市民忠实、理性地履行政治义务,它就能正常地运转。

民主作为个人生活方式并无新鲜的内容,它不过赋予旧观念一种新的现实
意义。它意味着,只有通过每个个体的创造活动,才能成功地应对目前民主的
劲敌。它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克服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即认为民主与构成个体
性格的稳固的个体态度相分离,维护民主只能通过军事或市政这样的外在
手段。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由对人性可能性的生动信仰所支配。
相信普通人,这是民主信条中为人所熟知的内容。它所理解的人性体现在每一
个人身上,与种族、肤色、性别、出身、物质或精神财富无关。这种信念也可以明
文规定,但除非在日常生活所有的事件和关系中,人们彼此的交往态度体现了这
种信念,否则,这些规定就是一纸空文。如果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触动我们
的是种族、肤色或其他阶级偏见,而不是对人性潜能的真诚信仰—— 它使我们感
到必须为这些潜能的实现提供条件,那么,嘴上抨击纳粹的狭隘、残忍、制造仇
恨.无异于助长虚伪。民主的平等信念认为,每一个人,不管天赋如何.都拥有与
所有其他人同样的发展天赋的机会。民主对领导原则的信念是真诚的、普遍的。
它相信,如果具备适当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过自己的生活,不受他人的干
涉或强制。

除了相信人性,还相信人们在适当条件下有能力理性地判断和行为,这些信
念共同决定着作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民主。我不止一次被对手批评过于相信
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教育,甚至被认为是空想。但这种信念并非是我的发明,
而是我现在的环境和那些曾受民主精神鼓舞的环境赋予我这种信念。最终形成
公众意见的咨询、研讨、说服、讨论.其作用从长期来看,就是自我修正。在这个
过程中,除了相信普通人的理性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合理地回应自由发生和表达
的事实和观念—— 自由探究、集会和交流有效地保证了这一点,民主还能相信什
么?就让那些集权政府的左派和右派鼓吹者认为,相信人的理性能力是一种空
想好了。这种信念如此深植于民主固有的方法,如果一位自诩的民主人士竟然
否认这种信念,那他便是背叛了自己的事业。

因为我长期研究哲学,请允许我从哲学角度简要地概括民主信仰。可以这
样来表达:民主相信人类经验能够生发目标和方法,凭借它们未来的经验得以丰
富发展。而其他社会道德信仰的基础是:认为经验在某些时候受制于某种外在
控制,受制于据说外在于经验过程的某个“权威”。民主相信经验的过程比任何
特定的结果更重要,只有当这些结果可以丰富和处理正在进行的经验时,它才具
有最终价值。既然经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相信民主.也就是相信经验和教育。
任何脱离经验过程的目的和价值,都是呆板停滞的。它们试图固化所获的结果,
而不是利用它们开启新经验的大门,指出通向更好经验的路径。

如果有人问这里经验的意思,我的答案是:个体与周围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的自由互动,通过增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促进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对环境的客观认识,是人们之间交流分享的唯一的坚实基础,其他交流则意味着
某些人受制于其他人的个人看法、需要和愿望(目的和方向从中产生)。它们超
出现存的事物,超出知识,也超出科学,不断地开启通往未知明天的方向。

我们的艺术遗产①

在经济大萧条初期,有一次我坐船横穿大西洋,与一位同船的旅客有过一番
交谈。那是一位优雅的白发女士,她说,由于银行破产和股票失利,她损失了大
量的金钱,现在要为自己买一些谁也拿不走的东西。她要去雅典看看卫城和帕
台农神庙。

她具备绝大多数人没有的智慧,知道投资易逝的物质与投资永久性的东西
是不同的,前者受制于外在的偶然事件,后者丰富个人的生命,成为自我的一部
分。不过,这个例子还有另一面,它与我们今晚齐聚于此的原因有关。因为希腊
的艺术,这位女士才踏上朝圣之路,正如欧洲的教堂、公共建筑、绘画、雕塑和文
学吸引无数美国人前往。艺术,丰富了这位女士的个人生活,也使希腊在众多国
家中独放异彩。从来没有哪个人因为获取物质财富本身而在人类记忆中和人类
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新教育①

集权主义的某些做法是对孤立个人主义的反动,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不可避免的倒退。
只有善,才能克服这种恶或其他恶。唯有表达了联谊的社会团结,
才能取代作为武力产物的社会团结。

《老龄化问题》导言①

正像本书章节中清楚地展现的那样,目前的欧洲社会和美国社会正在接近
一个稳定的甚至是逐步下降的总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有巨大的比例(绝对的和
相对的),比世界上过去任何其他国家都更甚。在美国,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对
移民的限制(主要是健壮的年轻人),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即超过
三分之一的总人口将马上超过50岁;到 1980年,超过65岁的人将是今天人数
的两倍。

这带来最明显的社会问题是在经济方面。50岁以上的人很难再找到工作,
这是个常识。甚至是40岁以上,就已经不能免遭工业发展的影响。后者青睐于
年轻力壮,而对于年老者的经验却并不看重。当这一变化成为一种常识,而不仅
仅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数据时,对于后者的记录有可能因其典型而被注意到。对
于将近50万领救济金的人口的调查显示,25岁和35岁之间的人能够被重新聘
用,并且不用靠领取救济金生活;而那些年纪较大的人,即使是35岁到45岁之
间的人.被重新聘用的人数只占前者的一半。

这一经济转变有其政治效应,一方面是老年人争取养老金的运动,另一方面
是对限制使用童工在法律上的努力,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工作向中等年龄的人敞
开。考虑到总人口中较年轻的和较年长的群体,即使是个人的合法权利,也需要
在年龄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定。在考虑特殊条件的过程中进行重新定义,并不
意味最终将导致新的社会标准和理想的自觉的呈现。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危机
已经阻止了年轻人正常地进入工业和专业的职位,使年轻人的问题成为一个在
教育和经济方面显著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群在政治方面的后果,应该注意
到的是:在现存的文化条件下,也许在某种未知的生物学的程度上,随着年龄的
增加,人会越来越偏向于保守主义。所以,随着老年人在政治上不断表达自己,
我们就有了一个有趣而又让人哭笑不得的处境:当我们需要社会变革时,却出现
了越来越多其思考和行动的习惯倾向于抵制社会变革的老年人群。

上面所提及的日益增长的保守主义,只是对一个总问题的一种解读。有一
些老年人喜欢抱怨而且爱发牢骚,所以使他们的家庭和小圈子的生活变得很困
难;他们生活在过去,而且通过回忆过去的好时光而得到快乐。但是,也有一些
老年人具有恰恰相反的特征。没有人知道这两类老年人确切数目的比例。但
是,这两种老年人的存在,使我们有强有力的理由相信:差异的来源不是完全生
物的和固定的,而可能是社会的和文化的,所以应该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和教育
的条件应该为其变化提供条件。

前面所指出的雇佣者对年轻人的偏爱,不完全是由于他们有更大的活力、耐
力和速度;还因为在工业化的条件下,过去的经验在机器操作中价值很小,机器
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精通。与之相反,在过去的手工工业中,经验的长度
是一项有用的资产,意味着判断、技术和品位的提高。换句话说,社会条件起到
了作用。现在将这一点推广到这个常识的信念之上,即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倾
向于墨守成规,失去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趋势是有生物学
基础的,就会得到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因为这意味着成熟既是一种祝福,也是
一种诅咒。

当代教育体制强调对技术的机械形式的生产和对信息的机械复制,这自身
就是对社会条件的一种反映。在目前的文化中,人们对经济的兴趣在整体上是
支配性的,而且对这一兴趣的成功追求是以大量的人进行机械操作为条件的。
这一工作强调重复操作中的精确性和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不允许有一点
点的个人创造和判断,而且其所带来的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创造了在非工作时间
进行人为的消遣和刺激的需要:就像在一个机械运转的学校中的孩子,当他们走
出学校院墙之外,就倾向于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一些活动中包含着张力,与
正规的生物需求相反,所以补充性的活动就被激活了。

杜威晚期1942-1948

威廉-詹姆斯与当今世界①

威廉·詹姆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在科学知识缺乏或有缺陷的地方,科学工作需要提升,已经获
得的结论需要我们最大的忠诚。但这些表述本身并不是科学的结论。它们表达
了一种植根于希望与欲求的信念,表明了一种决心。它们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便
拥有最广泛的科学知识,也仍然遗留下一个问题,即这些知识用于什么人类目
的。这个问题最深刻、最迫切地涉及我们的欲求与目的一一所有情感与意志所
构成的人类天性。

物理学的飞速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向哲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使科学
方法与结论与人类生活方式相关。当今世界危机以毫无遮掩的方式揭示了这样
一个问题,即科学是用于破坏还是用于创造。哲学对此问题无所作为,这一局面
促成了这样一种信念,即世界危机只能通过武力冲突来解决,而科学被用于在武
力冲突中获取优势。哲学的首要任务,其最具特色的功能,是要揭示欲求与思
想、目的与认识、情感与科学,能够为了人类的善而卓有成效地协调起来,是要使
我们站在前辈詹姆斯的立场上。

还要将哲学引上唯一的道路,让哲学不再在科学拥有合法权限的事物上使
自己成为科学的对手,也不使自己仅仅局限于寻求知识;哲学的最佳状态是加强
方法,最糟状态是逃避哲学存在的理由。詹姆斯的教诲是对哲学的挑战.让哲学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世界中,情感与理智的鸿沟在协调人
类个体与其自身关系及与他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哲学迎接这一挑
战,至少能为创造更人性、更友好的世界生存条件起到些微作用。

心灵如何被认知?①

沉溺于事件的这种想象出来的天赋能力不失为一种方法,即注意到,'有”与
认识(和被认识)的不同,这一不同标志着每一事件发生的特殊性。例如.说我牙
痛是私人的,是为我直接知道的.是任何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这样说的时候,只
有一个要素是可以由经验证明的。这个要素与“认识”无关。你有牙痛与我有牙
痛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这一事实是能够证实的。这并不意味着你认识到你的
牙痛与其他人认识到的牙痛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事实是,牙科医生可能比有牙
痛之人更清楚地知道牙痛的性质,这种牙痛的特殊之处以及其他特征。它的,'私
人性”似乎依赖于身体条件而不是任何内在的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技术
进一步发展.神经嫁接或许可以使我感到牙痛或有牙痛,而其发生处则是在你的
颗上,就如同用收音机我们可以听到源于远处的声音一样。

简言之,诸如享受与受苦等事情.就其发生而言是“私人的”。它们被认识的
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认识声音、颜色等的方式,这一断言似乎是建立在认识理
论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某种与其特别相关的证据上的。而且,享受与受苦就其发
生的私人性而言,似乎描述了一个社会事实.就像一个守财奴拥有并贪婪地注视
着“私人的”黄金储备。我在最近读的一本书上偶然看到这样的话:“个人以私密
投票的方式来私下表达他的意志。”无需论辩便能证明,私下或秘密投票是公众
决定的事情,社会公众相信它是可取的。在上述引文中提到的“个人”,只有当年
龄、公民身份、登记等公众参与决定的条件满足之后才能投票。同样,强调商业
中“私人的优先权”作为某种社会政权制度的标志,是这样一些人极力主张的.他
们由于所渭的社会利益而支持将这种优先权作为一种社会政策。我们甚至竟可
以说,认识到享受与受苦是私人具有的,这一认识的意义关乎社会道德。因为它
是随着超出了人种与宗教界限的人道主义与慈善事业近来的发展而产生的。错
误地将“有”作为认识的唯一模式,这一学说的流行可以说是政治学与经济学方
面的“个人主义的”社会运动的混乱的产物。

任何其正确性依赖于假定特殊的认识形式的关于精神本质的理论.如果只
能运用于特殊的对象而不能运用于其他对象.我相信,这种理论如果不是一种用
于交流的特殊形式的认识论理论,就是高度可疑的。考虑到这种交流形式,先前
的怀疑就被依靠检验、在封闭圈中的特殊的推理抵消了。实际上心灵的极其特
殊的本质被说成是需要同样特殊的、唯一的认识心灵的程序。而且,既然精神完
全独特的本质的学说是建立在假设这样一种被认知的方法上的.这一论证并不
能使人信服。

如果被称作精神现象的本质,是根据其他直接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性质,诸如
这种热、这种冷、这种红等被认知的,那么“精神性的”东西就与几乎不需要中介
就被认知的事物是完全相反的。要科学地认识红颜色是什么,需要广泛的实际
的和理论的知识作为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获得仔细检验过的光的本质的观念,
并且会发现这些观念又与电磁学理论有关。我不需要进一步详细说明关于为经
验直接拥有的特殊性质的间接性特征。我在这里并不想描述精神性东西的特殊
性质,而只是提出,为了解释精神性东西的本质,我们或许只能从由生物学观点
得出的关于行为的最佳结论出发,然后综合构成文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交往或语
言,对导致修正这一行为的所有认识加以利用。

最后一段只用于说明这一事实,即认知心灵,不同于有“精神性的”性质,我
们必须转向非心灵的亦非精神的东西,将直接出现的性质转换为事件之间的一
系列联系。它们被用来说明的方法的观念,正如已经指出的,是与完全不容置疑
的直接认识方法对立的,后者彻底排除了反思与探索的需要。由于提出的是方
法问题,我在这里不会提出任何关于心灵的本质的结论,而利用系统研究的方法
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完全可以说,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而
不仅只是预示了积极的结论。

“内在的善”的模糊性①

假设我们不说“善”的性质而说“白”那样的性质,如果我说“白”的性质内在
地属于我书写用的纸,因为即便纸完全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白”这一性质依旧
属于它,那么我认为,我只是说出了事实上确实属于纸的性质,而不管这一性质如
何属于纸。在这个意义上,“内在的”并没有超出断言时空存在的事实。在这个意
义上,我会认为,所有“内在”于事物的性质,它们符合事物发生的时空条件一 假
设只有这些事物真正地“拥有"这些性质。然而,如果我认为“白”的性质属于纸,
是因为纸的“内在的本性”,我就是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内在的”一词。

如果说“善”的适用性依赖于事物的“内在本性”,便无疑涉及这一模糊的词
的两种含义。有一点很不明显,即这一词的模糊性的影响竟至改变了问题,这很
不幸。问题不再是某种事件或存在是否确实具有“善”的性质,与该事件或存在
如何具有这种性质无关,而是转变为内在性质或本质的一般的形而上的问题。
“善”的内在本性的全部问题于是被看作依赖于另一个问题,即直接与内在的不
变的性质或本质的学说相联系的问题。

我不打算讨论后一学说的正确性。显然,任何论述这一主题的人都有权在
讨论伦理学问题界定“善”时利用这一学说。但是我认为,每遇这种情况,应当让
读者清楚,这一道德界定是根据宽泛的逻辑-形而上学说作出的,其正确性依赖
于后一学说的正确性,因此,为了证明提出的“善”的道德学说的正确性,后一学
说需要独立的证明。

不再深入的话,我想,我们会假定,一些论述道德问题的作者会对我所说的
内在的“善”的存在的含义和本质的含义作出区分,认为就其非道德的用法而言,
“善”等同于满意或享受;这种满意或享受确实作为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某个事件
的性质而存在,它仅仅是在下述意义上是“内在的”,即这一事物在那一时刻、那
一地点确实具有或“拥有”这一性质。另一方面.道德的善或许可以被认为是道
德的,恰恰是因为被标志为“善”的东西的性质或本质是永恒的。

我不怀疑,这是一个可以坚持的观点。但如果要接受它,当然需要论证的支
持,因为有可供选择的不同观点。为了清楚地陈述并清楚地辩护,我提出一种可
选择的观点。可以认为,关于作为满意或享受的善的事物的道德问题.只是在下
述条件下提出的,即这种享受成为有疑问的,并导致了反思的探究。在这种情况
下,对照物被认为并非是下述两种事物的对照,即某种仅仅在“外在的”或偶然的
意义上为善的事物与由于其永恒的普遍的本性为善的事物之间的对照,而是直
接为善的事物与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依赖反思被确定为善的事物之间的对照。
我这里并不坚持这是对的。我指出一种可供选择的界定,是为了表明“内在的
善”的观点需要清楚地阐释和证明,以确保它最终不会停留在与尚未阐明的形而
上观点相联系的“内在的”一词的模糊性上。

本质的与技艺的

I.

认识的其他形式.诸如被称为感性认识和意见的形式,也是因其内在本质的
本性而是其所是;或者,更严格地说,是依据不可改变的、根深蒂固的对本质的偏
见或本质的缺陷的。因为内在本质形式所构成的固定的永恒的类的对立面,是
变化的事物,是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变动、可变性、易变性因此本身就证明了不
稳定性和无常变化。这些又反过来证明了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本质。正因为没有
或缺乏独立的自足的本质,因此某些东西是易变的.暂时的,亦此亦彼的。没有
内在本性或本质就相当于依赖外在的环境,这种对外在的东西的依赖在其可变
性中得到了证明。在古典术语中,科学关注的是“形式因”,即关注“引起”事物成
为它们自己的内在本性。感性认识和意见是关于事物的认识的低级形式,这些
事物的本质是非常易变的,因此对于它们的知识本身也是易变的,如对于触摸
到、听到、看到的事物的认识。

科学革命将科学引上了稳定前进和成果丰硕的道路,与之相关联的是用“依
靠技艺的”认识取代据说是“依靠本质的”认识。这一关联并不疏远,也不难理
解。技艺的东西关乎生产、产生、制作和制造。因此,它们属于在古典方案中易
变的东西的领域,根据古典方案,对于易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科学认识的。根据
现代科学的操作及其结论,科学由对于变化的秩序的认识构成。虽然这一事实
标志着与古典观点的完全分离,它自身还不足以证明,可以将科学认识称作是技
艺的,尽管它提供了条件,没有这一条件,这一称谓就没有正当的理由;因为它完
全摧毁了在科学主题和技艺主题之间原来划定的固定的、不可逾越的界限的依
据。因为它将科学与变化相关联。将科学当作技艺的进一步理由,是下述事实,
即任何特定情况下的科学的任务都依靠实验得来的事实。科学目前是有意识地
依照具有假说性质的计划或方案进行操作的产物,这一假说目前是可行的。这
一计划的价值或有效性,与任何技艺的情况一样,都是为它所鼓动并指导的操作
结果来检验的。而且,科学由于下述事实被当作界定技艺的条件,即和在任何工
业技艺生产的情况下一样,相关的有效结果的产生,都依赖于将人工设计的用具
和设备用作实行指导操作计划的手段。

II.

“本质"(nature) 一词有多种含义,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话题。
含义之一上文已经提到。根据这一含义,正在被研究的东西,例如燃烧、
电流或其他东西,它们的本质是科学概括的主题。
我们依然在这个意义上表达某物或其他事物的“本质”,
然我想这种表达的频率在日益减少。
但当我们的确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时,
其含义与在古典方案中的同样表达完全不同。
因为它不再指向固定的内在的本质,这种本质使得事情成为它现在的样子。
相反.它意味着相关变化的秩序,这种秩序被发现在理解和应对特殊变化时非常有效。
词汇含义的不同是根本的。①

“自然"(nature)的另一个含义是宇宙论的。这个词用来表示世界、宇宙、
现实地或潜在地作为探究和认识主题的事实的总和。关于“自然”的这一含义,古
代哲学相对于现代哲学的一般要旨具有重要优势。因为现代哲学消除了永恒之
物与变化之物之间在本体论上的差别,或二者在本质类型上的区别,在这方面它
适合实际的科学实践;不幸地是,它趋于用同样固定的一组区别,即假设的主观
存在序列和客观存在序列之间的区别,来取代上述区别。②“不幸”事实上是非
常委婉和中性的词。因为实际效果会将认识的主体置于被认识的自然的对立
面。因此,“认识者”事实上成为在自然之外的。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容易得到
解释。因为在古希腊观念中,心灵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都是自然事实的终极
形式或最终“目的”,在中世纪观念中(现代理论由之而来并且没有放弃其中某些
主要原则),灵魂和心灵明显具有超自然的特性。这些特性的或多或少弱化的形
式,在现代哲学中再次表现为外在于自然的认识“主体”,它们是作为“客体”的自
然世界的对立面。

① 或许可以这样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的古老含义在讨论道德和社会主题时仍然流行;
这一事实或许能解释这些领域中的探讨为何一直停滞并且没有结果。
② “精神的”与“物质的”序列,“个人的”与“非个人的”序列,
就其内在东西或主题而言都被看作是分高的和对立的。因此,事实上是它们的同义词。

我们通过描绘一幅天文观察或物理实验的图景,便很容易把握这一论述的
意义。我们不得不将收集到的书籍和杂志作为这一图景的部分.这种收集工作
与其他开展科学活动的手段有着最密切和必需的联系。因为印刷品能够使原本
非常严格地被限制的直接感知材料与时空范围宽广不定的主题联系起来;因为
只有与书本材料相结合.直接呈现的东西才能具有科学的资格.并且只有与直接
呈现的东西结合,书本材料才不再是假定意义上的“理论的”;因为只有当文化上
被传播的材料,其深度与广度不断通过由直接的实验观察提供的当前材料确定、
更新并检验,它才能够成为可信的科学的合理部分。

为完善下述论述,即科学方法与结论都是技艺,不得不加上进一步的限定。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每一种形式的认知都是技艺的东西;所有认知,甚至最原始
的诸如归于低等的生物有机体的认知,也表现为一种选择和排列材料的技巧,有
助于保持延续生命的程序与操作。说所有动物至少都知道如何借助于器官构造
和生理过程以及可透过表皮作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流)来做这
类事情,并非一种比喻性的表述。因此.当说科学显然不同于其他认知方式,而
是一种技艺时,“技艺”一词的使用有着不同的性质。构成标志其他认知方式的
技艺或技巧的探索操作发展为再探索。

对构成科学认知的技艺更具体的限制是,它依赖于器官之外的用具和手段,
它们是人工发明的。科学革命或许可以被说成是在下述情况下开始的,这时研
究者借助来自工业技艺的设备与程序,并将它们用作获得可靠的科学材料的工
具。镜头的使用本身就几乎足以使天文学发生革命。当回顾时,我们注意到,早
先的大多数认识事实上都是通过追求工业和机械技艺增进的。工匠的低下的社
会地位(这一阶层包括雕刻匠、建筑师、画匠、乐师,事实上包括除了从事文字工
作的所有生产者)在所有此类知识天生地位低下的学说中得以“合 理 化 技 艺
一词是贬义的,最多是“经验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革命是由“经验的”转变为
“实验的"experimental)。从历史上看,这一转变由于采用了工业中为实现"物
质”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物质”是将“质料”等同于卑贱的、服从的东西—— 使
用的设备与工序,作为获得科学认识的手段,因而得以实现。在自然知识借助工
业技艺得以发展之后,科学开始了依靠有计划地自己发明创造这类器具实现稳
定与不断加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标志属于科学的技艺的这一不同特征,我将用
“技术"(technology)一词。①

由于技术,生产技艺与科学技艺之间的循环关系得到确立。我已经谈到,科
学如今有赖于器具与程序的运用,这些器具与程序一度被限定在“功利的”和“实
际的”目标上,而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次要的和“基本的”地位被归结于这一目标。
另一方面,在科学大规模地回归应用至工业技艺中之前.生产是常规事务。它的
特点是模仿和追随已建立的模式和先例。创新与发明是偶然的而不是系统的。
科学结论与方法的运用将生产从这一状态下解放出来.上述状态证明了在贬义
上使用形容词“经验的”是合理的。通过将科学方法与结论纳入生产技艺,它们
能够在表示褒义的意义上成为“合理的”。短语“生产合理化”陈述了一个事实。
的确可以说,科学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区别不是固有的。它是由文化条件的不同
决定的,文化条件对于科学与工业而言都是外在的。如果不是由于这些条件的
影响,科学与工业之间的不同就会只是约定的乃至语词的不同。但只要某些技
术为了个人利益继续运用,而以牺牲公共福利为代价,“唯物主义”的污名就会继
续被归于工业技术.表示褒义的形容词“唯心主义的”就会被产生认识的技术独
占,特别是如果认识是“纯粹的”一-即在古典观念中未被"实际的”利用玷污。

III.

关于认知理论中许多争议问题的有价值的说明,或许来自前面讨论的根本
原则。其中之 或许在表面上最明显的一是如下事实,即许多被认为是
内在于认知与知识的分类与区别,事实上都归因于一种历史的因而是暂时的和
局部的社会-文化条件。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我在以前的著述中曾详细论述过),
古典哲学传统中在“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认识之间划下的鲜明界限,是武断
的和不恰当的。假设将二者分离的鸿沟事实上只是下述观点的逻辑推论,即认
为科学认识的固有主题是永恒不变的。科学与变化的联系、科学方法与变化的
实验制造的联系,使得这一学说完全失效。在采取实验方法之前对自然的认识
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下述事实,即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将平常观察到
的事物“当作本来如此”,即当作“自然地”给定的现成状态。结果,它所受的唯一
的支配是辩证的。

表面上不那么明显的是,基于科学行为与结论的认识理论断然废除了被认
为存在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不变的区分。认识的感觉方面严格说来确
实是一个方面。它在实现特殊目的的理智分析上是可以区分的。但它并非如长
期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或是认识的独立成分。正是认识系统赖以扩
展到不确定的广阔时空领域的这一方面,是与当下紧密联系并聚焦于当下的。
如果这种联系没有得到显现,任何系统,不论其在内在一致性方面组织得多有条
理,在假设意义上都是“理论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理性方面为现存的认识所组
成,而这种现存的认识又由以前的探究所组成,它被组织好了,因此是可以传达
的,可以用于进一步探究以修正并拓展原有的系统。

作为这些特殊事物基础的原则,是认识理论的合理主题由下述事实构成,即
在特定时间认知的事实;当然,作为这一认识对象得以建立的程序也是其中必需
的组成部分。这一关于适当的认识理论根据的观点,在于公开反对认识论理论
的基础,即假定除非表明它满足了这样的条件,这些条件在一切实际认识之前规
定.独立于在获取具体认识的探究过程中得到的一切结论,否则,一切主题都没
有资格被称作认识。这两个基本原理之间的完全对立或许是依据下述思考来判
断的。依据第一个原理,当主题由在科学中实际使用的探究、检验、证实和系统
排列或组织的方法来决定时,主题有资格被称为认识。依据另一个原理,是将先
在的条件运用于所有好的、坏的、无关紧要的情况。因此.它们完全不同于保证
事实上在褒义上使用“认识”一词的实际调查、检验及证实。

例如.就癌的情况而言,可能性问题意味着我们的认识仍然是存疑的、不确
定的,因此需要继续探究去发现事实的特征、条件以及后果,这些东西的实存向
我们提出了难题。非常奇怪的是(怪在倘若忽略历史-文化事实)下述独断的、矛
盾的假设妄称为认识批判理论,即假设关于认识条件的认识先于每一种具体认
识并是这些具体认识的条件!

IV

我并不打算进一步讨论这一矛盾,只能说任何人只要依据认识的事实看问
题,而不是依据历史上孤立于其他文化事件的哲学体系提供的认识看问题,这一
矛盾就是十分明显的。我打算提出某些历史-文化条件,这些条件通常会导致形
成满足先前条件的认识论假设;特别是这些条件会导致关于这些条件的“主-客"
表达方式。科学革命发生时存在的条件构成了具有影响的因素之一。不能过分
强调下述事实,即这些条件不仅反对长期接受的理性学说,而且也反对作为这些
学说的载体的习俗与制度—— 这些习俗与制度对它们的支持外在于它们自身的
组成部分。因为某些即便事实上不是这样,在心理学上却是恰当的原因,“社会
的”一词会因为这一事实.被当作可用于制度上建立的和运用权威的东西。据
此,形容词“个人的”被认为等同于标志着背离传统上和制度上建立的东西,特别
是如果这一背离具有包含反抗、挑战传统和习俗的公正的权威的性质。

抗议、反叛和创新运动在这些文献中得以表达,并在新的天文学和“自然哲
学”中付诸实践,如果这些运动被限制在“科学”的技术的和孤立的方面,这一危
机就不会实际发生。构成被称为“科学与宗教冲突”—— 或与神学冲突—— 说法
的事实清楚而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创新、抗议和反叛运动不受这些限制。新的科
学被当作道德上的异端,被当作对稳定与公正的社会秩序基础的危险的威胁。
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它被当作对神圣权威的反叛。它以较之“新教”运动更基本
的方式,反对过去在道德和宗教方面建立的基础。它的反对者澄清了这一点.而
它的支持者却没能这样做。

如果我们采取习惯的将哲学的真实历史面貌与其他社会-文化事实分离的
做法,如果将哲学史看作能够孤立地根据被归为哲学的文献来理解的东西,我们
就能将现代哲学的突出特征,看作诉诸“感觉经验”作为终极权威的学说与诉诸
直觉和理性的理论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康德调和“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
东西的过程中按预期得到了解决。当这些哲学被置于其文化环境中时,它们被
看作参与着一个共同的运动.两个学派都反对传统科学的方法、前提和结论,同
时两个学派都致力于寻找理智和道德权威的不同的新根据。在这两个学派之间
确实有着重要的区别。但从历史上来看.这些区别表现为重点的不同,一个学派
倾向于文化制度上“保守的”定位,另一个学派倾向于“进步的”或激进的定位。

当新科学表达习俗的首创、发明、进取和自主这些方面时(理由是习俗更可
能正在扭曲和误导而不是有助于获得科学认识),这些方面是形成主-客表达方
式的必要条件,但它们远非充分条件。不加怀疑地坚持基本传统,支配着反对其
他习俗的主张。中世纪的制度集中于相信非物质的灵魂和精神。这一信仰是完
整的。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灵魂的堕落、救赎和祸福永恒的命运戏
剧,在公认的关于宇宙与人的创生和历史观念中居于统治地位。灵魂信仰远非
仅是一种理智的原则,人能够将强烈的情感和最深切、最鲜明的想象注入这一信
仰。控制着灵魂关切的教会事实上是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教育与政治机构。

世俗化运动逐渐破坏了教会垄断的权威。虽然对自然的兴趣没有取代对超
自然的兴趣,但它们趋于将超自然的兴趣由中心推向外围。但超自然的关注在
道德和宗教事务上仍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科学事实开辟了通向自然的道
路后.认识理论依旧遵循着这种关注所保持的道路。这一兜圈子的道路由于习
俗的力量,比起任何科学事实指明的道路显得更“自然(本质)”。标志现代哲学
的认识论理论与认识事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被建立了起来。

尽管有反叛和创新,基于主导认识理论形成的各种态度.坚持灵魂信仰作为
认识主题,这种坚持是如此牢固.以至于在这一信仰的合法性建立其上的制度明
显衰落之前,这一信仰不会被粉碎。

然而,反叛和创新足以对基督教关于灵魂的学说的一个方面进行清楚明白
的表述,这一方面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制度与习俗中是隐藏着的。这个方面
就是关于有罪、救赎、惩罚和奖励的主体的个人的或单称的性质。新教支持在宗
教事务中使基督教观念的这一方面得以公开并作为核心。关注新科学的作者们
在他们传播的认识理论中完成了一个相同的任务。坚持旧的学说,甚至是建立
在与其神学阶段最无关紧要的基础上的学说,表现为坚持相信非物质的心灵、知
觉等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动因。这一信仰影响着新的科学,甚至影响着它的基本
的反叛和创新,表现为将可靠认识的主体与动因等同于摆脱了习俗与传统的堕
落与僵化的影响的“个人”。甚至今天那些口头上否认心灵和知觉是认识器官的
人,用有机体或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来取代它们,却仍然将独立于自然其他部分的
性质(包括用于传播与交流的文化)归于有机体或其神经系统,这很容易让我们
回忆起中世纪孤独的灵魂。

不可否认的消极事实,是曾经作为认识基础的灵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与衰
退,最终将导致完全的淘汰。新科学运动必须依据其自身的方法和结论,在完全
淘汰发生之前,积极把握与生命和人类历史有关的这些自然事实方面。只有在
最近的一百年中(事实上还不到)生物科学、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特别是有关
“起源”的科学才达到了发达阶段,将人及其作品置于自然之中。科学这样做,便
提供了具体的经过证实的积极的事实,这些事实使得系统的认识理论的形成变
得可能并成为迫切需求,在这种理论中,认识的事实被详尽说明或描述,并被严
密地组织起来,如同作为认识理论的相关主题的那些科学的事实那样。只有以
这种方法,我们的认识体系的事实以及关于认识理论的事实,才能相互协调,它
们之间目前显著的矛盾才能消除。

关于价值的一些问题①

I

并不能认为,“珍视"( prizing) 和“渴望” ( desiring)这些词
(或第一个问题中的 任何一个词)的含义像它们表面上那么明显。
试图界定它们的全部含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珍视”一词在这里用来表示行为的交流。
如果它的力量强度从明确的行动降低为一种态度,
那么这种态度或意向也一定会被理解为是对事物或人的,
即便这种态度与它所对待的对象相隔离.也不会有模糊的含义。
差不多的意思可以用养育、关怀、照料、扶植、悉心照顾、效忠或忠实、坚守等词来
表示,只要这些词是在一种能动的行为意义上使用的。如果“珍视”具有这层含
义,那么第一个问题关注的关系(或关系的缺失),是在特定的行为方式与诸如
“渴望”、“喜欢”、“感兴趣”、“享受"等状态、行动或过程之间具备的,而不论后者
如何界定。

这就是说,如果后面的词被赋予行为描述,既然一切都是行为,问题就依旧
是关乎由同类的各种态度或意向彼此之间相互保持的关系。例如,或许可以认
为,既然被称作珍视、亲爱的,是一种倾向于维护某物实际(时空)存在的行为方
式,兴趣就代表这种天性的一种持久的或长时期的倾向,它将具有不同倾向的各
种行为统合起来。渴望或许是行为态度,当珍视暂时受阻或挫败时,就产生了渴
望,而享受则应当是珍视得以完成的阶段的名称。②然而,如果渴望、兴趣等都
被赋予一种非行为的意义,那么似乎它们就必须代表某些,"内在的","精神作用
的"东西。这样的话,利害攸关的问题就会是在下述两种观点之间作出选择.一
种观点认为评价从根本上说是保持独立存在的具有价值的事物继续存在的一种
行为方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某种精神性的状态或过程就足以产生作为唯一完
满产物的价值。

② 文中使用“或许”一词表明,使用特殊的描述是为了作为同类行动解释的例证,
而不是作为最后的定论。

根据第一种观点,“珍视”(照这里的理解)具有确定的生物学根基,例如,这种
根基在母鸟养育小鸟或母熊攻击威胁幼仔的动物的行为中就很明显。“珍视”的
强度因此可以用投入养育或保护行为的总的精力来衡量。根据这一观点,总会有
一件事情或东西是独立于其被珍视(或评价)而存在的,在特殊的时空条件下,“价
值”这一特性或属性被加于其上。从渴望、喜欢、兴趣或其彳也产生价值的东西仅仅是
“内在的”或“精神性的"这一观点出发,似乎可以推出,如果这种价值被加诸一件事
情或客体(在时空中的某物),那也是出于外在因素的或多或少非本质的联系。因为
如果渴望或喜欢完全是自身的',内在的”状态,那么忽然想到例如一块钻石、一位年
轻女子或得到一个官位,这种事情确实完全是外在的,因此是一种相对偶然的事情。

II

在当前文献中,另一个看来基本的问题关注的是在进行评价的意义上作出评价
与价值评价(valuation)之间的关系或关系的缺失的问题。
价值(values)得以存在(不论如何理解它们和解释它们)与进行评价的条件无关。
并且先于评价条件存在吗?如果真是这样,
后来的价值评价与先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评价是如何继之产生的?为什么它是继之产生的——或者说,
如果价值评价有其功能,它的功能是什么?

我想,可以肯定,认为亲爱和作出评价通常是可以互换的。就用法而言,
这一事实在表面上看似乎表明作出评价完全与进行评价无关。但价值评价与
作出评价也常常被用作同义词,这一事实足以为这一结论划上句号。例如,据
说征税领域的估价师会对不动产进行估价,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专门的估价
师参与买卖财产。的确.他们根据对财产的评估确定价值。这里根本的问题
是:“价值”是一个名词,代表着一个自足的实体.还是说“价值”是个形容词.
在可列举的条件下,代表属于具有独立存在的被评价东西或个人的一种属性或
性质。如果采纳第一种观点,那么说一颗钻石、一位心爱的人、得到一个官位
具有或者就是一种价值,就是肯定在两个分离的并且不同的实体之间以某种
方式建立的联系。如果持第二种观点,那么就是认为一样东西由于可以确认
并且描述的事件,获得了先前不属于它的性质或属性。正如一个先前很硬的
东西因受热而变软。根据这个观点,先前中性的东西,当我们为保护或帮助其
继续存在而去积极关怀它时.它就具有了价值性。根据这个观点,价值性失去
了经常被归于它的半神秘的特征,它能够根据因果条件来确认和描述,就如其
他自然事件一样。①

当假设估价(进行评价)通常可以与作出评价互换时,目的并不是宣布在珍
爱这一直接动作与对于不动产和其他商品的价值评价活动之间毫无区别。这里
有着明显的区别。提请关注通常用法这一事实具有双重意义。它明确地提出了
价值评价与价值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亲爱(渴望、喜欢、享受)的意义上,价
值评价影响或改变事物以前被评估的价值吗?或者价值评价命题仅仅传达一个
事实,即一样东西或一个人事实上被亲爱(被喜欢、被欣赏、被尊敬)?如果是后
者,深思熟虑的功能是什么?有时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即是不是先前被高度尊
敬(渴望、喜欢等)的东西真的应当被这样看待或对待?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确
定这件东西或这个人的价值,看来需要反思的探究(深思熟虑)。

① 如果这一解释被接受,就表明价值性的出现在起源和功能上的延续,
不仅与保护和延续生命过程的生理学活动有关,
而且与在某些化合物部分的变化中维持稳定性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有关。

III

经常有文章讨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如果在这种题目下讨论的主题是
价值事实与其他事实的关系,就不会有刚才提到的独特性假设。但是,任何读了
致力于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的人,都会注意到,只是由于认为关于价值的命题是
某种独特的命题,与生俱来就被从关于事实的命题中划分出来,这才成为一个问
题。可以清楚地陈述这样一些理由,根据这些理由,可以假设关于价值的命题不
是关于时空事实的命题.而且可以清楚地讨论这个观点的推论.比起这种做法
来,我想不出如何更能澄清这一主题当下的混乱。如果提出一个关于地质学命
题对天文学命题的关系,或关于流星的命题对彗星的命题的关系的问题,谁也不
会想到这个“问题”不是两个事实系列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深信,必须清楚明白
地说明为什么在涉及价值问题时,要假定情况是不同的,否则,就不能更好地澄
清目前关于价值问题讨论中的令人不满的状况。

IV

最近出现了一些理论家,他们坚持认为,真正的价值命题(和/或判断)是不
可能的,因为它们具有完全不遵从认识方式的性质。简言之,这一学派认为,关
于价值的口头表达具有感叹的性质,只是表达一个人脱口而出的话具有强烈的
情感色彩。脱口而出的话可以在言辞上扩充成为表达渴望或喜欢或兴趣的句
子。但是据说,能够提出的唯一与认识或理解相关的问题,就是口头表达(不论
是简短的、脱口而出的感叹,还是扩展为一句话)是确实表达了说话的人的情感,
还是隐藏或歪曲了他的实际状况而误导了其他人。

这一观点的实际重要性可以从下述事实中推断出来,即根据这一观点,关于
价值的分歧不能被判定或议定。它们就是终极事实。坦率地说,采纳这一观点
的人最终的严重分歧即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也只能依靠“打破脑袋”。我这里
并不想问这一观点离其下述逻辑结论有多远,即认为某种“内在的”或精神性的
状态或过程足以使价值得以存在。我只限于指出,人们实际上把当代在评价方
面的严重分歧看作只能借助暴力来解决,并且这一观点具有经验的支持。国家
之间的战争是这种情况,比较不明显和不彻底的例子是国内集团之间的争论和
阶级之间的冲突。在国际关系方面,除了战争外,承认“可由法律裁决的”争论与
“不可由法律裁决的”争论之间的最终分歧,实际上就接受了上述观点。

不可否认,这一特殊问题在实践上极其重要。不带成见地使用“偏好”一
词,我认为问题可以表述为:
是否价值事实(valuefacts)就是强烈排他的偏好事实(bias-facts),
这种强烈排他使它不能为任何可能的对根据和结果的思考而改变?
这一问题并非某些价值如今是否确实被当作仿佛它们就是的这种样子。
问题是:它们被这样看的原因在于它们自身作为价值事实,还是在于它们是一
种文化与社会现象?如果情况是后者,它们就能够为社会与文化变化而改变。
如果情况是前者,那么极其重要的社会评价中存在的分歧,就不可能产生于调
查范围内,因此也不能够以合理的方法解决。它们或许不会总是导致公开的
冲突。但是即便没有导致冲突,也是因为相信冲突不能获得成功,或者代价太
大,或者时机不成熟.或者某种更迂回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向往的胜利。

这第四个问题显然与前面讨论的问题有关。如果评价全部并且排他地由内
在地抵触探究和裁决的东西构成,那么必须承认,它不可能高于野兽的水平一
除了手段更能保证其克服冲突的价值评价和价值观。但是如果在回答第三个问
题时,下述这一点是确定的,即在每一种珍视、渴望等等情况下,价值评价的某种
要素或方面都有着“客观的”根据,那么这一要素或方面自身可能被珍爱、渴望和
欣赏,以至于它会放弃非理性的因素来增强其力量。

在这种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坚持评价具有完全非理性特征的作
者,开始接受“内在的”精神性的价值理论,因此赋予这一类似空虚的东西以超
过三重的厚钢板的抵抗力。在我看来.这四个问题或多或少在当前的讨论中
都被公开表达了,我所陈述的事实又使我自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
在论述价值问题的文献中并不经常出现,然而它比经常出现的问题更带有根
本性。价值与价值评价能够被看作是基于所谓“个人的”心理学的东西吗?或
者,是否非常确定它们完全是社会文化的东西,因此只能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有
效地对待它们?①

民主信念与教育①

要提到的另一条信念是一条普遍信念,即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的、几乎
无法计算的增长,必定会将生活标准提高到这样的程度,极端贫困必定会被消
除。人们相信,这将确保每个在身体上和精神上正常的人,都能够由于自足而过
上体面的、自尊的经济生活。

事件进程发展至今.无需详尽论证便足以表明.这些乐观的期望是如何可悲
地落空了。取代普遍和平的.是发生了两次的世界范围的战争.其破坏性超过了
历史上所有已知事件。取代民主自由与平等稳步发展的,是强大的极权主义国
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全面压制信仰和表达的自由,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最专制的国
家。政府立法和行政行为的重要性的增长和范围的扩大,成为保证大多数人自
由的手段。就经济安全和贫困的消除而言,我们今天的工业危机在广度方面大
大扩展,在强度方面大大增强,工人就业的难度也大大提高。社会不稳定到这样
的程度,倘若不加以遏制,将会引发革命。

并非所有以前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哲学在下述方面是积极因
素,即促使那些因现实主义策略而自豪的人扭转乾坤,以达成有利于他们自己及
其阶级利益的结果。进行干预的合作的、集体的智慧和努力的失败,招来了只顾
自己利益的人的短视的介入。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破坏和浪费、社会不稳
定性增加,以人类的将来换取短暂的所谓繁荣。如果说“理想主义者”错在他们
没有做某些事.那么“现实主义者”则错在他们做了什么。如果说前者错在假定
放任(被他们称作进步或进化)必定导致更好的前景,那么后者在行动上更有害,
因为他们坚持相信自然律无疑是为了个人和阶级的利益。

拒绝为向前看、为计划国内国际事务承担责任,是由于拒绝在社会事务、人
类关系领域运用观察、解释和实验这些方法;这些是我们在处理自然界事物过程
中使用的方法,而且我们把战胜自然归因于这些方法。最终结果是一种不平衡
状态,即我们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精神知识的严重不平衡。缺乏这种协调.是导
致当今危机及其可悲前景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知识和物理技术远远超过社会
或人类知识及人类工程。我们没能把使物理知识经历革命性变革的科学方法运
用于人类事务方面,从而使物理知识统治了社会事务。

的确,自然科学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既有恶也有善,将世界带到当今的关口。
但这同样也是事实.即“自然”科学在下面的意义上被等同于物理科学,
而物理的被置于人类的对立面。的确,反对科学的利益集团与制度
习惯是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代表超自然的引力中心,竭力保持人类事务中这
一悲剧性鸿沟。现在问题变得日益清晰了,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退回去,或我
们是否继续向前,在理论和实践上认清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统
一体。

科学主要是被作为现成的知识和技术来教,
而不是为所有有效的智力活动在方法方面提供模式。科学主要教的不是方法,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科学才能真正进入人类生活并由此成为至高无上的人道课题;
但目前的科学似乎必须应对“外在于”人类关怀的世界。科学没有表现为与方法有关,
以这种方法才能真正进入当今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和每个阶段。
几乎不必补充说,科学还很少被当作克服纯粹放任的、致力于人类事务的科学知识来教。
在科学方法和结论被当作指导人类合作行为的最高媒介之前,
科学方法和结论在教育中就不会获得根本性的重要地位。

社会上需要的有用的职业中并不存在某种内在的东西,把这些职业划分为
“有学问的”职业和仆人的、奴隶的、不自由的职业。这一划分事实上的存在,是
先前人类关系的阶级结构的产物。它是反民主的。当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
或许是最重要的—— 问题是用真正自由的内容补充职业导向的教育时,不论人
们是否相信,我们竟然会有这样一个运动—— 例如哈钦斯(Hutchins)主席所发起的.
把职业培训与自由教育完全分开,把职业培训归入致力于教授技术性技能
的特殊学校。以自由精神鼓舞职业教育,用自由内容补充职业教育,并非乌托邦
的梦想。很多学校已经证明了其可能性,在这些学校里,当教授被冠以“实用”之
名的学科时,是包括科学的理解力以及这些学科潜在的社会一道德方面的应
用的。

如果我们用一个大的术语表达,就是建立人性化的科学。
这个任务实际上没有科学的成果是不能完成的,科学成果作为技术,也应当被人性化。
这个任务实际上只能在下述条件下完成,
即把它分解为理智在各个领域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运用,
如此科学和技术就能效力于民主的希望和信仰。
目标能够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鼓舞人的忠诚。但必须把热情和努力与自由的、
广泛的、经过培养的观察和理解的态度结合起来,习惯成自然地运用科学方
法的重要原理。这样,科学、教育和民主事业就汇合成一项事业。或许我们都面
临这样的时刻,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人类希望、人类理智和
人类努力作为媒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挑战①

因而我从这一事实入手:我们正在被告知,真正自由的教育需要回归大约两
千五百年前希腊人设计的模式和标准,需要恢复和实践六七个世纪以前封建中
世纪的模式和标准。的确,将使用“自由”一词的教育理论应用于与“实用”无关
的教育,这一理论是在希腊系统地形成的。我们从希腊继承了这一传统,即将
“自由的”教育与“机械的”教育完全对立起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传统把与工业
和实用的商品、服务相关的一切都看作机械的。

这种哲学是忠实于产生它的社会生活的。它把雅典生活中繁荣和发展起来
的制度、习俗和道德态度转化为理智的术语。自由的教育在雅典共同体是对自
由人的教育,这在当时是适当的。但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个事实从现代民主共同
体的立场看是完全不恰当的.即自由公民在希腊只是少数,他们的自由以一个庞
大的奴隶阶级为基础。享有自由和自由教育的特权阶级正是基于那样的观念,
而现代自由则一直致力于消除这观念。由出身、性别和经济条件决定人的身份,
在民主社会被看作反自由的。在希腊哲学家看来,这些区别是必然的,它们是由
”天性”决定的。这种区别建立在社会制度基础上,即便在当时最贤明的人看来,
其他观点也是毫无道理的。

简言之,现在被如此自信地提出的有关道德的观点一度在自然科学中盛行。
二者的基础是,统一性和不变性在其完美性和真理性方面天然地高于任何具有
变化的东西。从社会角度看,很容易理解这一观点的出现。它适合于由习俗统
治的社会,这种社会害怕变化,把变化看作不稳定和无秩序的根源。当观察由于
缺乏工具而受到限制时,这种看法也是自然的。不使用望远镜,“恒星”位置的变
化就无法被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变化只有当变异显现出来时才能观察得
到。相信人类天性永恒不变的信念,是一度普遍认为的天体和生物永恒不变的
信念的残余。科学方法和结论几乎影响不了主要受文学教育的人。否则,他们
也不会在某个领域继续坚持科学已经抛弃的信念。

教育哲学中出现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标志着哲学每一个阶段和
方面表现出的分裂。它表达了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同:一种观点向过去寻求指导;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哲学想要有助于当前的状况,就必须高度关注现代的运
动、需求、问题和资源。这后一种观点经常被反对者漫画化。据说它无理性地偏
好新奇和变化,致力于现代性只是因为现代性在时间顺序中出现得较晚。而实
际状况是,在当代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要素在起作用,这些要素即便尚未表现出成
功,也表现出极高的价值。这些要素是认识领域的实验科学和实验方法。这一
领域包含确定的道德与伦理,正如它包含确定的关于人与世界的结论一样。现
代性的第二个要素是人类关系中的民主精神。第三个要素是技术为了人类的目
标而控制自然。这三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革命是发明工具和
方法之母,这些发明为现代工业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事实非常明显.是
无法否认的,尽管有一些人肤浅地不把工业中的伟大进步归因于现代科学方法
与结论,而归因于对金钱的追求。或许不太明显的是,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的纯
粹理智的“精神性的”、“更高级”的事物与“实用的”、“物质的”、“较低级”的东西
之间的围墙已经倒塌,正因为这个自然科学才发生了的惊人的进步。

对于所有不愿闭目塞听的人来说.显然下述情况是一个历史事实,即科学方
面从相对贫乏和停滞转变为硕果累累并不断进步的变化.始于探索者利用在社
会上被轻视的工业手段和方法作为媒介以认识自然。日用品生产和服务方面的
变化对于破除封建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便利的交流取代了民族之间、群体
之间和阶级之间的隔离,这成为实现民主运动的动力。

我回到下述事实,即我们过着既相互融合又相互隔离的生活。我们被推向
彼此对立的方向。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现代哲学,这种现代哲学不是在时间顺
序意义上说的。我们至今还没有这样一种教育机构或其他社会机构,它们不是
对立的要素的混合物。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结论的分离及盛行于道德和宗教中的
方法与结论的分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应看作严重的问题。
它意味着一个社会在其最重要的方面是不统一的。

我不理解那些力主在道德和社会制度方面回到古代的人为什么希望在自然
科学方面也回到先前的状况;我也不主张废除作为科学实验的延伸成果的所有
现代发明的使用。这一构架在逻辑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性只是固定这种分离,而
我们受害于这种分离。前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正盛行于“更高级的”领域,而科学
和技术则被归入生活中天生较低的、与前者分离的领域。传道或外在制度习惯
的权威,被用来维持后者的地位。

学校教育是必需的实用工具的一部分,而教育理论或教育哲学的任务和机
会则在于帮助摧毁支持外部权威反对自由合作的哲学。必须对下述观念提出争
辩,即道德是完全同科学与科学方法分离、并高于科学与科学方法的。它必须帮
助消除下述观念,即人的日常工作与文学追求相比是可以忽略的,人类当下命运
与某种超自然的命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为实现现代民主理想.不仅仅在技术
上,而且在生活中.我们都必须完整地接受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