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Stuart Mill - Wikipedia

David Ricardo - Wikipedia

[威廉·汉密尔顿爵士,第九男爵 -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Charles Babbage - Wikipedia

我找到了英文版的穆勒全集,然后转成html,在线机翻。

《1843逻辑体系》

Attributes: and, first, Qualities.

当医生说鸦片具有可恶的美德时,他没有解释,而只是再次断言鸦片产生睡眠的事实。
就像我们说雪是白色的,因为它有白度的质量,我们只是用更技术性的语言重新断言,
它激发我们白色的感觉。如果说感觉一定有某种原因,我回答,
它的原因就是现象的集合的存在,这被称为对象。当我们断言,虽然物体存在,
我们的器官处于正常状态,但感觉就发生了,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对此事的了解。
在指定了某种可理解的原因之后,没有必要为了使真正的原因产生其效果而假设一个神秘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物体的存在在我身上引起这种感觉,我分不清:
我只能说,这是我的本性,也是物体的本质:这个事实构成了事物构成的一部分。
为此,我们最终必须来,即使在插值假想实体之后也是如此。
无论原因和影响链可能由多少个链接组成,任何一个链接如何产生它旁边的链接,
对我们来说仍然同样令人费解。很容易理解,物体应该直接和同时产生感觉,
因为它应该产生相同的感觉,通过帮助其他的东西称为产生它的力量。

数量

12.我们想象两件事,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即没有差异),除了数量本身:
例如,一加仑的水,超过一加仑的水。一加仑的水,像任何其他外部物体一样,
通过一组它激发的感觉来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十加仑的水也是一个外部物体,
使我们以类似的方式知道它的存在:由于我们不会误以为十加仑的水是一加仑的水,
很明显,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组感觉或多或少不同。以类似的方式,
一加仑的水和一加仑的葡萄酒是两个外部物体,使它们的存在被两组感觉所认识,
它们的感觉彼此不同。然而,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说,差异在于数量:
最后在质量上存在差异,而水和葡萄酒的数量是相同的。这两种情况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分析它不在逻辑省内:也不要决定是否易受分析。对我们来说,以下考虑是足够的:
很明显,我从一加仑水中得到的感觉,以及我从一加仑葡萄酒中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即不完全一样:他们也不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是部分相似,部分不同:
而它们所相似的正是单单一加仑的水和十加仑的水就不相似。
其中一加仑的水和一加仑的酒是彼此一样的,其中一加仑和十加仑的水是不同的,
被称为他们的数量。这种肖像和不同, 我不假装解释, 不超过任何其他类型的肖像或不同。
但我的目标是表明,当我们说到两件事情,他们在数量上不同,就像当我们说,
他们在质量上不同,断言总是基于他们兴奋的感觉的差异。我想,没有人会说,看到、
举起或饮用十加仑的水,本身并不包括与看到、举起或喝一加仑水的感觉不同:
或看到或处理脚规则, 看到或处理一个完全像它的院子测量, 是相同的感觉。
我不承诺说感觉有什么不同。每个人都知道,没有人能分辨出来:
没有比任何人都能告诉什么是白色的人谁从来没有感觉。但就我们院系所认识的不同之处在于感觉。
无论我们说什么事情本身有什么不同,是,在这一切的情况下,脚踏实地,
并完全基于他们兴奋的感觉的差异。

关于政治经济一些悬而未决问题的论文

论文一、国家间交流规律:以及商业世界各国之间贸易收益的分配。

例如,假设10码宽的布在英国的劳动力成本高达15码的亚麻布,在德国高达20码。
如果英格兰向德国运送10码宽布,并能够根据德国的生产成本将它们换成亚麻布,
她将获得20码的亚麻布,用大量的劳动力,她不可能生产超过15:因此,
每15码获得5码,即33-1/3%。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将只得到10码的布20亚麻布。
现在,10码的布料成本与德国20块亚麻布的劳动力数量完全相同:
因此,德国从贸易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如果不存在,德国将拥有更多的优势。

因此,另一方面,如果德国向英国运送15码亚麻布,
并找到由英国生产成本决定的该国两种物品的相对价值,则可以购买35码的亚麻布10码:
德国现在获得了5码,就像英国以前一样——她用15码的亚麻布买了10码的布,
什么时候生产这10码,她必须雇佣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这样她才能生产出20码的亚麻布。
但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将一无所获:她只会得到,她的10码布,15码亚麻布,
这正是比较成本,她可以生产他们。

这不是一个错误,而仅仅是对里卡多先生的疏忽,因为他把优势的划分问题完全忽视了,
这在《米尔先生的政治经济学要素》第三版中得到了首次纠正。
然而,很难说米尔先生已经起诉了调查:事实上,
这与他的计划性质和里卡多先生的计划非常不一致。

1. 当两国建立贸易时,这两种商品将以两国相同的互换速度相互交换--降低运输费用,
其中,目前省略考虑将更加方便。因此,为了论证,
假定商品从一国运输到另一国可以不分劳动力和不加成本地进行,贸易一开张,
不言而喻,这两种商品的价值,相互估计,将在两国达到一定水平。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水平会是什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两国在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当每个国家为自己生产这两种商品时,10码宽的布在英国换15码亚麻布,
在德国换20码亚麻布。他们现在将交换相同数量的亚麻。为了什么号码?如果 15 码,
英格兰将和她一样, 德国将获得所有。如果 20 码, 德国将一如往日, 
英格兰将获得整个好处。如果在15至20之间有任何中间数,则优势将在两国之间分享。
例如,如果用10码的布换18个亚麻布,英格兰队每15码就获得3码的优势,
德国队每20码就节省2码。

问题是,决定英格兰和德国布料相互交换比例的原因是什么?

因此,这是一个关于可交换价值的问题。必须有某种东西决定另一种商品将购买多少商品:
没有理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交换价值法比其他案件更难确定。

然而,法律不能完全与普通案件相同。当两篇文章在彼此的附近生产时,这样,
资本家在不外流或搬到远处时,可以选择生产一种或另一种物品,那么,平均而言,
这两篇文章的交换数量将是按同等数量的劳动力生产的。
但是,这不能适用于两种条款在两个不同国家生产的情况:因为男人通常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
甚至为了利润的微小差异而将他们的资本汇往国外,
这些微小的利润差异足以决定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和邻里中选择企业或投资。

这一原则,即价值与生产成本成正比,因此不适用,我们必须回到生产成本前的原则,
并因此而最后流动——即需求和供应原则。

为了将这一原则运用到解决现在占据我们的问题中,
必须精确构思原则本身和附加在术语要求中的想法,而使用词语的松散方式通常可以防止这种想法。

众所周知,任何可以处置的商品的数量都随价格而变化。价格越高,
购买者就越少,销售数量就越少。价格越低,购买者的数量一般就越大,处置的数量就越多。
几乎所有商品都是如此:尽管有些商品,要减少任何特定程度的消费,
就需要比其他商品更大的价格上涨。

无论商品是什么——任何市场供应,都会有一定的价格,整个供应品都会找到购买者,
而没有更多。不管是什么,这就是商品在竞争的影响下被出售的价格。
如果价格更高,整个供应将不会被处置,卖方,通过他们的竞争,将降低价格。
如果价格较低,将发现购买者为更大的供应,这些购买者的竞争将提高价格。

因此,当我们说价格或可交换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时,这就是我们的意思。
我们应该更准确地表达这个原则,如果我们说,价格如此调节自己,
需求应该完全足以保持供应。

现在,让我们把供需原则应用于英德之间的宽布和亚麻布的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可交换价值,就像在其他情况下一样,是证明是波动的,
当我们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是否有任何固定点,
它振荡-它有一个倾向,总是接近,并保持。

那么,让我们假设,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10码的布,在这两个国家,
交换17码亚麻布的影响。

对商品的需求,即能找到购买者的数量,和我们之前所说的一样,根据价格而变化。
在德国,10码布的价格现在是17码亚麻布:或任何数量的钱相当于在德国17码亚麻。
现在,作为价格,有一些特定数量的布码,这将是需求,或将找到购买者,在这个价格。
有一定数量的布料,超过这个价格不能处理的量——低于这个价格,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让我们假设这个数量是,1000倍10码。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英国。在那里,17码亚麻的价格是10码的布,
或者任何数量的钱相当于在英国10码的布。有一些特定数量的亚麻,以这个价格,
将完全满足需求,没有更多。让我们假设这个数字是1000倍17码。

由于 17 码的亚麻布是 30 码的布, 所以是 1000 倍 17 码到 1000 倍 10 码。
按照现有的可交换价值,英国需要的亚麻布将完全支付德国要求的交换条件相同的布料数量。
双方的需求正好足以满足对方的供应。满足了供需原则所要求的条件,
这两种商品将继续按照我们所认为的10码布的17码亚麻布的比例进行互换。

但我们的假设可能不同。假设,按照假定的交换速度,
英格兰被处置消耗的亚麻数量不超过800倍17码:显然,以应该的速度,
这还不足以支付1000倍10码的布料,我们假设德国要求在假定值。
德国将能够采购不超过800倍10码,以这个价格。为了获得剩余的200,
她将没有办法做,但通过出价更高,她将提供超过17码的亚麻布,以换取10码的布:
让我们假设她提供18。也许,以这个价格,英国会倾向于购买更多的亚麻。
她可以消费,可能,在那个价格,900倍18码。另一方面,布匹价格上涨,
德国对布匹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如果,而不是1000倍10码,她现在满足于900倍10码,
这些将完全支付900倍18码的亚麻,英格兰愿意采取改变价格:
双方的需求将再次完全足以起飞相应的供应:18 码和 10 码将是布交换亚麻布的速度, 
在这两个国家。

如果不是800次17码,我们本以为英格兰队以10比17的速度拿下1200次17码的亚麻,
那么这一切就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是英国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是英格兰通过竞购更多的亚麻,将交换率改变到她自己的劣势:在这两个国家,
10码的布料将低于17码亚麻布的价值。到今年秋天的布,或什么是同样的事情,
亚麻的上升,德国对布的需求将增加,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将减少,直到交换率已经调整自己,
布和亚麻将完全支付另一个:一旦达到这一点,值将保持原样。

因此,可以认为,如所确立的那样,当两国以两种商品进行贸易时,
这些商品相对相互之间的可交换价值将根据双方消费者的倾向和情况自行调整,
使每个国家所要求的数量,即它从邻国进口的物品的数量,应完全足以支付对方。
由于消费者的倾向和情况不能归入任何规则,因此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也不能降低。
我们知道,限制这种差异的限度是它们在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
与在另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之间的比率。十码布不能换超过20码的亚麻布,
也不能换不到15码的亚麻布。但他们可以换取任何中间号码。
因此,两国之间可以划分贸易优势的比例是多种多大的。
每个国家的比例份额更偏僻的情况,只承认一个非常笼统的迹象。

甚至有可能设想一个极端的情况,即交换所产生的全部优势将由一方获得,
另一方则一无所获。假说中没有荒谬的,即某些特定商品的一定数量是任何价格所想要的,
当获得该数量时,可交换价值的下降不会诱使其他消费者站出来,
或那些已经供应的人采取更多。让我们假设,在德国,用布是这样的。
在与英格兰开始交易之前,当10码的布料花费她高达20码的亚麻布时,
她仍然在任何情况下都消耗了尽可能多的布料,如果她能以10码的布速获得15个亚麻布,
她就不会消耗更多。让这个固定数量是1000倍10码。然而,以10比20的速度,
英格兰想要比这数量的布更多的亚麻布。因此,她将提供更高的亚麻价值:
或者,什么是同样的事情,她会提供她的布在一个更便宜的价格。
但是,由于没有降低价值,她可以说服德国采取更多的布,没有限制的亚麻的上升,
或下降的布,直到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减少其价值的上升,到一千倍于十码的布将购买的数量。
也许,要产生这种需求的减少,减少下降是不够的,比一个将使10码的布交换15亚麻布。
然后,德国将获得全部优势,而英格兰将完全像她之前的交易开始。
然而,德国自己也希望,将亚麻放在略低于英国生产水平的水平,
以防止自己被本土生产商取代。因此,英国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贸易的存在,
尽管它可能处于一个非常琐碎的贸易中。

但总的来说,两国的需求因价格变化而异的程度不会存在这种极端的不平等。
优势可能会平均分配,往往比任何可以命名的不平等比率更严重:
虽然分裂将更频繁,总的来说,不平等比平等。

2. 我们现在将审查,在引进资金之后,我们已证明适用于易货假设的同一交换法是否有效。
里卡多先生发现,他更笼统的命题经受住了考验:
由于我们刚才所表明的命题只是他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
仅仅改变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模式(因为它不再是),就会受到一点影响。

我们一开始可以就金钱的价值提出任何假设。因此,让我们假设,在贸易开放之前,
两国的布价是一样的,即每码2先令6先令。由于10码的布料应该在英国换5码亚麻布,
在德国换20码,我们必须假设亚麻在英国每码卖4先令,在德国卖3先令。
运输成本和进口商的利润与以前一样,不考虑。

在这种价格状态下,布料显然还不能从英国出口到德国。但是亚麻可以从德国进口到英国。
情况会是这样,而且,首先,亚麻将支付的钱。

来自英国的资金外流,以及流入德国的资金,将提高后者的货币价格,
并降低前者的资金价格。在德国,亚麻将上升到每码三先令以上,而布料将超过六先令。
英国的亚麻从德国进口,将(因为运输成本不计算)下降到与该国相同的价格,
而布将下降到六先令以下。一旦英国的布价低于德国,它就会开始出口,
德国的布价将下降到英国的水平。只要出口的布料不能支付进口的亚麻布,
资金将继续从英国流入德国,而英国的价格一般将继续下降,德国的价格也会上涨。
然而,到英国的布料秋季,德国的布料也将下降,对布料的需求将增加。
随着德国亚麻的增多,英国的亚麻也必须上升,对亚麻的需求将会减少。
虽然布料出口增加,价格较低,亚麻进口减少,但出口的总货币价值可能会增加,
进口总值可能会减少。随着布价下跌和亚麻价格的上涨,
出口的布料和进口的亚麻布将会有一些特定的价格。在这一点上,价格将保持不变,
因为资金将停止从英国转移到德国。这一点可能完全取决于双方购买者的情况和倾向。
如果布料的掉落没有增加德国对它的需求,而亚麻的上升也没有迅速减少英国对布的需求,
那么在平衡恢复之前,必须通过大量资金:布会掉得很重,亚麻也会涨,直到英国,
也许,不得不支付几乎一样多,当她为自己生产它。但是,相反,
如果布料的下降导致德国对布料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德国亚麻的上升则迅速减少了英国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受到贸易开放带来的第一次廉价的影响:布将很快足以支付亚麻布,
很少的钱将通过两国之间,英国将获得贸易的大部分利益。
因此,我们在假设货币的就业方面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
我们发现这些资金是在易货的假设下持有的。

两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以何种形式产生,这已经足够清楚了。
德国在贸易开始前,每码花六先令买了宽布。她现在以更低的价格得到它。
然而,这并不是她全部的优势。随着她所有其他商品的货币价格上升,
她所有生产商的货币收入都增加了。这对他们彼此购买没有好处:
因为他们买的东西的价格已经以相同的比例上涨,他们支付它的方式:
但它是一个优势,他们购买任何没有上升的东西:还有更多,任何已经下降的东西。
因此,它们不仅在布料下降的程度上,而且在其他价格上涨的程度上,
都使布匹消费者受益。假设这是十分之一。与以前一样,
他们货币收入的比例足以供养他们的其他需求,而其余的,增加十分之一的金额,
将使他们购买的布比以前多十分之一,即使布没有下降。但它已经下降:
使他们是双重收益者。如果他们不选择增加布料的消费,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获利者。
他们用更少的钱购买同样数量的,并且有更多的花费在他们的其他欲望。

相反,在英国,一般货币价格已经下跌。然而,亚麻的跌幅大于其它的:
价格已经降低, 从一个更便宜的国家进口, 而其他只从随之而来的钱的外流下降。
因此,尽管货币价格普遍下跌,但英国生产商在所有其他方面都将与上一样,
而作为亚麻的购买者,他们将会获利。

恢复平衡所需的资金越多,德国的收益就越大:无论是由布的下降,
和她的一般价格上升。所需要的资金越少,英国的收益就越大:
因为亚麻的价格将继续下降,她的一般价格不会降低这么多。
然而,不能想象高钱价本身就是一种好,而低钱的价格本身就是一种邪恶。
但是,任何国家的一般货币价格越高,该国购买那些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手段就越多,
这与国内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无关。

3. 我们迄今一直认为,运输是无劳动或费用的。如果我们放弃这一假设,
我们必须稍微纠正案件陈述。两国贸易开放后,两国的价格将不再相同,
两国的文章也不再以相同的价格相互交换。在德国,十码布将购买比英国更大的亚麻,
其价格相当于将布运送到德国和向英国运送亚麻布的全部成本。以亚麻运输成本计算,
英国的亚麻价格将高于德国。在德国,布料的货币价格将高于英国,
以运输布料的成本计算。

运输费用显然是从建立贸易所产生的节省劳动力中扣除的。
因此,两国共同通过贸易获得的收益因两种商品的运输成本而减少。
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两国中哪一个国家承担这一扣减,
或在它们之间按多大比例划分。

在第一次检查中,似乎每个国家都承担自己的运输费用,
即每个国家支付其进口商品的运输费用。根据这一假设,
每个国家将获得联合节省劳动力的任何份额,否则将下降到其地段,
减去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的成本。刚才提到的情况表明,
进口商品的国家的商品价格将高于出口商品的国家,运输成本的数额,
这一解决办法是合理的。如果亚麻在英国以高于德国的价格出售,
价格相当于亚麻运输成本的百分之一,那么很明显,英国为亚麻布的运输买单,
而德国则以理性的平价支付亚麻布的运输费用。

但是,如果我们适用于已经解释的原则这些问题,我们将看到,
这绝不是一部普遍的法律:事实可能与它相符,也可能与事实不符。

假设价格已经调整自己,无论如何,进出口平衡,每一种商品,当然,
是昂贵的运输成本,在进口的国家比在出口它:并假设现在运输成本,
无论是一个和另一个,突然奇迹般地被消灭了,商品可以免费从一个国家转到一个国家。
如果每个国家以前都承担自己的运输费用,每个国家现在将节省自己的运输成本。
在德国,布料将完全属于英国:亚麻在英国,它是什么在德国。

现在,价格的下跌,假设它发生,可能会影响双方的需求:它要么在两国都影响它, 
要么不平等地影响它。如果价格下跌根本不影响需求,或者两国的需求同样受到影响,
它也会同样影响需求。如果这些结果中的任何一个发生,
布和亚麻将继续像以前一样平衡:没有钱会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
两国的价格在下跌时都会继续上涨,每个国家都将完全节省从对方进口的商品的运输成本。

但结果可能是,价格的下跌对两国的需求可能并不完全相等。
例如,假设由于运输成本的节省,德国的布料下降并没有增加德国对布料的需求:
但英国亚麻布的下降也增加了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
进口的亚麻布将比出口的布料支付的还要多:差额必须用钱支付:
两国贵金属分配的变化将降低英国(因此在德国)的布料价格,
而德国(因此在英国)将提高亚麻的价格。因此,德国通过消灭运输成本,
将节省比运输布匹成本更多的价格:英格兰节省的价格将低于亚麻运输成本。
但是,如果奇迹般地消灭了运输成本,英国将无法节省全部运输进口货物,
因此英国以前没有支付全部运输费用。

因此,贸易成本的划分和贸易优势的划分完全受同一原则的制约:
唯一可以肯定尊重成本的一般命题是, 它有利于从优势中扣除。
甚至不能维持成本与优势相同的比例分担:因为随着价格的下跌,
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不受任何固定法律的制约。例如,假设优势碰巧是平均分配的:
这一定是因为建立贸易所产生的更大廉价,要么根本不影响需求,
要么对双方的公平比例产生影响。现在,由于进口与运输成本相加的廉价程度增加的影响,
因此,由于运输本身成本的额外节省,
进一步节省的廉价程度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两国的需求。
但是,我们不能说要承担一项开支,如果存起来,这笔费用将存到别人身上,
而不是我们身上。两个国家可能享有贸易的明显利益,而如果运输成本得到节省,
它们将不平等地分配这一节省。如果是这样,
他们按一个不平等比率(另一个不平等比率的成本)划分总收益,
尽管他们从收益份额中扣除的成本份额留下相等的剩余部分。

4. 这个问题自然表明,任何国家,通过自己的立法政策,
能否在外国贸易利益中占有更大的份额,而不是自然或自发地属于它。

答案是,它可以。例如,通过对出口征税,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可能会产生更有利于自己的贸易优势的划分。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可能以牺牲外国人的利益为代价,不仅以整个税收为代价,而且以税收为代价:
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应该获得完全的税金——在另一些情况下,比税收少。
在最后一种情况下,部分税由我们自己承担:可能整体,甚至可能,
正如我们将显示的,比整体。

假设英国对她出口的布料征税:税收被认为不够高,不足以诱使德国为自己生产布料。
在德国销售布料的价格由税收增加。这可能会减少消耗的数量。
它可能会减少这么多,即使在价格上涨,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需要如此巨大的货币价值。
它可能会降低它这样的比例,消费量的货币价值将完全一样,像以前一样。
或者,它可能不会减少它在所有,或这么少,由于更高的价格,
将购买比以前更大的货币价值。在最后一个案例中,英格兰将不仅以牺牲德国的利益为代价,
获得全部关税,而且还将获得更多。由于她出口到德国的货币价值正在增加,
而她的进口保持不变,资金将从德国流入英国。在英国,布料的价格将会上涨,
因此在德国,但亚麻的价格将下降在德国,因此在英国,我们将出口更少的布,
进口更多的亚麻布,直到平衡恢复。因此,乍一看似乎有些引人注目的是,
通过对她的出口产品征税,英国在一些可以想象的情况下,
不仅会从她的外国客户那里获得全部税额,而且还会让她的进口商品更便宜。
她会从两个方面买到更便宜的——因为她会用更少的钱买到它们,
而且会有更多的钱来购买它们。另一方面,德国将遭受双重打击:
她将不得不为她的布支付价格,这不仅是关税,而且是资金流入英国,
而流通媒介的分配的同样变化将让她用更少的钱购买。

然而,这只是三种可能的情况之一。如果在征收关税后,德国要求减少一定数量的布料,
使其总货币价值与以前完全相同,贸易平衡将不受干扰:英格兰将获得责任,
德国将失去它,仅此而已。如果再次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征收关税,
德国要求的货币价值比以前少,我们的出口将不再支付我们的进口,
资金必须从英国转入德国,德国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将增加。随着货币分配的变化,
布料将落在英国:因此,它当然会在德国下降。因此,德国不会支付全部税款。
从同样的原因,亚麻将上升在德国,因此在英国。当价格的这种变化如此调整需求,
以至于布匹和亚麻再次相互支付时,结果是,德国只支付了一部分税款,
而我们国库中收到的剩余部分则间接地来自我们自己的亚麻消费者的口袋,
谁为进口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由于我们的出口税,同时,他们,
由于金钱的外流和随之而来的价格下降,有较小的货币收入,
以这个先进的价格支付亚麻布。

这不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设,通过对我们的出口产品征税,
我们不仅可能从外国人那里获得任何好处,从我们自己的口袋里支付的税款,
甚至可能迫使我们自己的人民向外国人缴纳第二次税。
假设德国对布料的需求在征收关税时会大幅下降,以至于她需要的货币价值比以前要小,
但在英国,情况与亚麻布大相径庭,以至于当价格上涨时,需求要么根本不会下降,
要么要求的货币价值比以前更大。与以往一样,
交税的第一个效果是出口的布料将不再支付进口的亚麻布。
因此,资金将从英国流入德国。一种效果是提高德国的亚麻价格,
从而提高英国的亚麻价格。但是,根据假设,这并没有阻止金钱的流出,
只会使它变得更大,因为价格越高,所消耗的亚麻的物有所值就越大。
因此,这种平衡只能通过同时发生的另一种效果来恢复,即英国布的下降,
因此,在德国市场。即使布价下跌得如此之低,
以至其关税价格仅等于其最初没有关税的价格,也并非必然导致下跌停止:
与以前相同的出口额现在不足以支付进口货物的增值:
虽然德国消费者现在不仅以旧价格购买布匹,而且同样增加了货币收入,
但不确定他们是否愿意利用收入的增长来增加购买布料。因此,布价或许必须下降,
才能恢复平衡,超过全部关税:德国在征税时,可以比未征税时以更低的价格进口布料:
而这一收益将以亚麻布出口关税的名义获得,而亚麻布的英国人消费者将因此而获得这一收益,
此外,他们将成为以出口布匹关税的名义在自己的自有海关收到的全部商品的真正付款人。

这种影响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客户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对我们的出口征税:
和确定的情况的性质是如此不完全确定,它必须几乎不可能决定任何肯定,
即使在征税后,我们是由它或输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我们获得什么,
都被别人失去,而且还有征收的费用:因此,如果国际道德得到正确理解和采取行动,
这种与普遍征税相悖的税收将不复存在。
此外,由于其他国家未征税的出口商或其出口国的国内生产者的竞争,
经常征收这种税将而且总是使一个国家完全失去其贸易的这一分支,
或以削弱的优势继续征税。因此,即使在最自私的原则下,
这种税收的好处也总是极其不稳定的。

5. 我们有一个出口税的例子,即对外国人征税,部分落在自己身上。
因此,如果我们发现对进口商品征税,即对外国人征收部分关税,
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

假设我们对我们进口的亚麻布征税,而不是对我们出口的布征税。
我们现在所承担的责任,绝不能是所谓的保护责任,即足以促使我们在国内生产文章的责任。
如果它有这种效果,它将完全破坏布匹和亚麻贸易,
两国将失去以前通过相互交换这些商品而获得的整体优势。
我们认为,这项关税可能会减少该条的消费,
但不会妨碍我们继续像以前一样进口我们消费的任何亚麻布。

如果征收的税额丝毫不减小,所消耗的亚麻的数量就会受到干扰,
贸易的平衡就会受到干扰。因为,由于该税是在我们自己的自有关税所征收的,
因此德国出口商只得到与以前相同的价格,尽管英国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更高。
因此,如果购买的数量有所减少,虽然实际上在文章中可能列出了一笔较大的资金,
那么从英国到德国的购买量将减少一小笔:这笔款项将不再等同于从德国到英国支付的布料金额,
因此必须用钱支付余额。德国的物价将下跌,英国将上涨:亚麻将在德国市场下跌:
布将在英国上升。德国人将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布料,并会有较少的钱收入购买它:
而英国人将得到亚麻更便宜,也就是说,其价格将超过它以前少于关税的金额,
而他们的购买手段将增加他们的货币收入。

如果征收该税不减少需求,它将完全像以前一样离开贸易。
我们将进口尽可能多的,出口一样多:全部税款将由我们自己掏腰包支付。

但是,对商品征税,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地减少需求:它永远不能,
或几乎永远不会增加需求。因此,可以规定一项原则,即对进口商品征税,
如果真正作为一种税种,而不是作为一项禁令,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
几乎总是部分落在消费我们货物的外国人身上:
这是一种几乎可以肯定一个国家可以自行占有的模式,以牺牲外国人为代价,
由于各国之间商品的交换,世界劳动力和资本的总体生产率增加,所占份额比本来要大。

几乎没有必要观察,如果这种优势作为一种保护义务运作,则不能因该义务而产生:
如果它诱导强加它的国家,为自己生产,否则她会进口。劳动力的节约 -- -- 
世界首都总体生产力的提高 -- -- 这是商业的影响,
非保护性义务将使强加于它的国家能够全神贯注,不能全神贯注于保护义务,
因为这种义务阻止任何这种增加的生产。

因此,为了切实可行的立法,进口关税可分为两类:
鼓励国内某些特定部门的关税,以及没有鼓励进口关税的税种。

前者纯粹是调皮的,既对强加于他们的国家,也对那些与之交易的国家。
它们防止节省劳动力和资本,如果允许这样做,
进口国和购买该国或可能出口的国家之间将按一定比例或另一部分分配。

另一类职责是那些不鼓励以牺牲另一种方式购买物品,但允许交换的方式进行,
就好像该税不存在一样——并产生节省劳动力的工作,这构成了国际和所有其他商业的动机。
其中,对进口任何国内不可能生产的商品征收关税:关税不够高,
无法抵消国内产品生产与其进口之间的费用差额。
在通过最后描述的税收进入任何国家的国库的资金中,只有一部分由该国人民支付:
其余由外国消费者购买其商品。

然而,后一种税收原则上与前者一样没有资格,尽管并非完全基于同一理由。
保护责任永远不能成为利益的原因,但总是,而且必然是损失的原因,国家强加于它,
只要它是有效的,以达到目的。相反,非保护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征收的收益来源,
因为将部分税收的重量扔给其他人是一种收益:但这将是一种收益手段,
它很少可以建议采取,很容易被对方的精确类似的程序抵消。

如果英国本已预料到,通过对布征收关税,试图为自己争取比与德国贸易更多的自然份额,
德国只需对亚麻布征收关税,就足以减少对该物品的需求,
就像英国因税收而减少对布匹的需求一样。然后事情将一如往日,
每个国家将支付自己的税。除非这两项关税的总和超过整个贸易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其优势,将完全停止。

因此,以已指出的方式强加这种义务,以图由他们获得利益,是没有好处的。
但是,只要保留任何其他种类的商品税,作为收入来源,
这些税收往往与其他税种一样无可争止。此外,显然,在讨论取消其他描述的义务时,
互惠的考虑具有重大意义,而当辩论事项是一项保护义务时,互惠的考虑就相当重要。
不能指望一个国家放弃对外国人征税的权力,除非外国人会以同样的忍耐作为回报。
一个国家能够避免因其他国家对其商品征收的关税而成为失败者
的唯一模式是对其商品征收相应的关税。只有它必须注意,这些关税没有那么高,
以超过所有剩余的贸易优势,并完全停止进口:导致该产品要么在国内生产,
要么从另一个和更昂贵的市场进口。

没有必要将我们所述的原则适用于出口或进口的赏金。
申请很简单,结论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重要性。

6. 任何改变从一国出口或进口到另一国的原因,都改变了两国之间交换优势的划分。
假设发现了一个新的过程,通过这种工艺,
某些出口商品或一些以前没有出口过的产品可以生产得如此便宜,
以致于在其他国家对它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当然会产生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入,
并降低从这些国家进口的所有物品的价格,直到这一事业产生的进口增加恢复了平衡。
因此,获得新出口商品的国家的进口商品更便宜。这不是仅仅改变优势划分的情况:
这是一个新的优势,由发现创造。

但是,假设这项发明,国家感谢这种增加的回归其工业,也在另一个国家使用,
这个过程是一个可以完美和廉价地执行在一个国家一样在另一个国家。
新的出口将停止:贸易将恢复到原来的渠道,流入的资金将再次流出,
而发明这一进程的国家将失去贸易收益的增长,而贸易收益的增加正是它从这一发现中获得的。

现在,机械出口属于我们刚才描述的情况。

如果事实是,通过允许外国人参与我们的机器,
我们允许他们以低于我们出售这些物品的价格生产我们任何领先的出口产品,那么,
除非我们在机械本身的生产方面拥有与通过机械生产其他物品一样的巨大优势,
否则我们肯定会,允许其出口将改变我们的不利贸易利益的划分。我们的出口正在减少,
我们应该支付一笔钱的余额。这将提高我们从国外进口的所有物品的价格:
虽然我们的收入因货币价值而减少,但即使这些物品没有上涨,
我们购买这些物品也能力下降。只有当一些出口和进口变得如此珍贵,
以至于我们可以在国内生产更便宜的产品,或者一些以前没有出口的物品因价格下跌而出口时,
进出口的平衡才会恢复。在一个案例中,我们完全失去了进口的好处,
不得不在国内生产,成本更高。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继续进口,但支付昂贵的进口。

我们认为,尽管现在观察到的情况,但机械出口的限制,
无论是在国际道德方面还是在健全的政策方面,都是没有道理的。
显然,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它们每个人都应放弃减少商业世界总财富的每一项措施,
尽管这一数额较小的国家可能因此能够吸引到更大的份额。
当然,当各国普遍感受到这一规则的重要性,并会如此直接地认可和不服从规则,
以强制遵守这一规则的时候。此外,拥有机器的国家应考虑,
如果将类似的优势扩大到其他国家,它们将首先在生产这些物品时利用这种优势,
在这些物品中,它们已经拥有最大的自然优势:
如果前国家因其销售的物品的改进而成为输家,那么他们购买的物品的改进就会使前国家受益。
然而,机械出口可以按照互惠原则,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调整的适当主题。
除非得到各国的共同同意,取消对贸易的所有限制,
否则不能要求一个国家取消那些她从中获得真正优势的国家,而不规定同等限制。

7. 我们刚才审查的案例就是一个例子,
说明每一个对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业对进口价格的运作方式是多么显著。
根据古代贸易平衡理论,以及时至今,所谓的实用人的一般性关联,
从商业中获得的唯一好处在于出口,而进口则是邪恶的,而不是其他的。
政治经济学家看到这些观点的愚蠢,并清楚地认识到商业的优势包括而且必须完全由进口构成,
他们偶尔会利用语言来证明对事实的漠视,即出口虽然本身并不重要,
但因其对进口的影响而很重要。这种影响是如此真实和广泛,
以至于我们为任何商品开放的每一个新市场,以及我们在国外对商品需求的每一次增加,
都使我们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向自己供应外国商品。

让我们回到我们最早和最简单的例子,
但它比金钱进入的任何公式都更亮地显示了交换的真正规律:简单的易货的情况。
我们表明,如果按照17个亚麻布10码的速度,德国对10码布的需求是1000倍10码,
那么两国将以这种交换速度进行贸易,前提是英国所需的亚麻布正好是1000倍的17码,
既不是多也不是少。因为布和亚麻布将完全支付对方,
任何一方将没有义务提供他必须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以获得他想买的东西。

现在,如果德国财富和人口的增加能大大增加德国对布料的需求,
那么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就不会以同样的比例增长——例如,
如果德国愿意以上述速度采取1500倍10码:难道不明显,
要诱使英国采取交换这唯一的文章,德国的假设必须给,
后者必须提供它的速度更有利于英格兰-在18,或也许19码,10布?
因此,随着外国对其商品需求的增加,优势的划分对一个国家越来越有利。

甚至没有必要,其货物的国家,应该向它提供任何商品。
假设一个国家应该向我们的商人开放,愿意从我们这里大量购买,
但几乎不能卖给我们任何东西,因为它提供的每一种商品都可以从其他季度开始被我们更便宜。
然而,我们与这个国家的贸易将使我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从所有其他国家获得他们的商品。
在这种单纯的出口贸易的首次开放时,我们一定收到了大量的付款:
我们的客户将得到其他国家的赔偿,以换取她的商品。
因此,所有其他国家的价格必须低于新贸易分支开业前的价格,
并与我们合作的价格必须更高:因此,我们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既因为我们为它们支付的钱更少,而且这些钱的价值更低。

8. 同一原则的另一个明显应用将使我们能够解释,并将一个出口国和另一个出口国之间的竞争,
或所谓的商业体系语言的敌对性,置于一个卖空的统治之下:
政治经济学家几乎没有费力去阐明这个问题,
从以前在纯科学调查中几乎完全无视那些通过立即在出口上运作而影响一国贸易的情况的习惯。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老榜样,回到我们的老人物。
假设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布和亚麻贸易已经建立,17个亚麻布的交换速度是10码布。
现在假设在另一个国家出现,例如在佛兰德斯,亚麻生产:同样的原因,
在英国和德国的工作已经取得了10码交换17,将在英国和佛兰德斯,使德国的问题,
使交换率10为18。显然,德国还必须给18码亚麻布10块布,这样继续交易,
优势份额减少,或完全失去它。如果英格兰和佛兰德斯的需求发挥使得交换率不是10比18,
而是10比21(10比20是德国的比较生产成本),那么很明显,德国不可能保持竞争,
而且会输,而不是她所占优势的一部分,但所有的优势,和贸易本身。

说德国可能仍然可以通过出口其他东西从英国进口布料,这是没有答案的。
如果她用其他东西购买了布料,她就会买得更贵:事实证明,有了自由选择,
她发现用亚麻布购买布最有利。当她可以得到 10 码的布 17 亚麻布, 
这是她可以得到它与最少的劳动模式。在竞争的压力下,她先后给了17、18、18:
但她也许宁愿给19码的亚麻布,不如给她10码的丝绸,因为花掉她相当少的劳动,
(我们假设这是在英国购买10码布的数量。显然,尽管德国找到了向自己提供布料的手段,
通过出口与她卖得少不同的文章,但她和英国之间的贸易优势现在所占的比例远不如德国。

毫不费力地表明,通过资金代理,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生同样的后果。
英格兰和德国之间的布匹和亚麻贸易应该像以前一样存在,
佛兰德斯生产亚麻布的价格比德国迄今提供的价格要低。德国的出口暂停:
而德国,继续进口布料,支付它的钱。这样做,她降低了自己的价格,
并提高了那些在英国:她必须支付更多的钱的布,并支付更高的货币价值。
因此,作为布料的消费者,她遭受了越来越多的痛苦,直到价格下跌,
她要么有能力出售像佛兰德斯一样便宜的亚麻布,要么出口一些她以前无法出口的其他商品。
在这两种情况下,她的贸易都恢复了发展方向,但优势在她身边逐渐减弱。 

4.
正是在刚才描述的模式中,那些以前向欧洲提供制成品,
但将其力量不在于任何自然和永久优势,而在于它们与其他国家相比,
文明状况更为先进的国家,随着其他国家相继获得同等程度的文明,它们已经丧失了其优势。
伦巴第和佛兰德斯在中世纪为整个欧洲制作了一些服装和装饰品的描述:
荷兰在较晚的时期向世界大多数其他地区提供了船只和几乎所有的船舶物品。
所有这些国家目前可能拥有比以往更多的资本,但由于其他国家卖得不足,
它们迄今已经丧失了它们从商业中获得的利益而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很大一部分份额:
因此,他们的资本收益比例回报较小。我们知道,其他原因也促成了同样的效果,
但我们不能怀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与上次战争期间据称给资本带来的巨大回报确实如此,但肯定源于类似的事业。
我们对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的海洋的独家指挥权,我们本应被低估。

法国、俄罗斯、荷兰和美国采用更严格的商业政策,随后到1815年,
无疑对这些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所确立的职责是,而且确实是,
被称为保护的阶级:也就是说,比如在国内通过更昂贵的工艺强迫商品生产,
而不是从国外进口。但是,这些责任虽然主要伤害强加于它们的国家,
但也对英国造成极大伤害。通过减少她的出口,或阻止其增长,否则,
他们保持了英国所有进口商品的价格,高于如果贸易自由的话,这些价格会下降到什么水平。

从同一推理的另一个明显应用来看,这一概念有一个真正的基础,
即一个国家可能从另一个国家获得过去称为商业优势的特许权,
或限制其殖民地购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国家的商品而受益。
在上次使用的图示(第34页)[不可用,M.D.]中,很明显,如果英国受与德国的条约约束,
只从她那里购买亚麻布,德国将保留我们认为她失去的交易,
并将继续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从英国购买布料而不是在家里通过一个更昂贵的过程来生产它。
假设英国曾是德国的殖民地,我们看到,通过强迫殖民地在她的商店交易,
她可能会获得真正的优势,虽然这种性质,我们可能会冒险断言,
我们的殖民政策的创始人很少梦想。

然而,这种以牺牲另一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获得的优势,至少相当于一种税收或贡品。
现在,如果一个国家有正当理由,或者认为权力优势是足够的理由,
为了向另一个国家致敬,最直接的模式是最好的。首先,因为它是最易理解的,
而且最没有欺骗或伪装。第二,因为它允许该国人民作出贡献,
以他们认为对自己最不压迫的方式筹集资金。
第三,由于对一国通过限制其商业而对一个国家征收
间接税的模式扰乱了对全世界最有利的工业的分配,
并给受限制的国家以及该国本来会与之交易的其他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不是对实行限制的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后,因为一个国家永远无法从一个独立国家获得这种特权,
而且很少如此毫不掩饰地要求压迫者甚至从其殖民地要求他们,
而不会受到某种程度上同等的限制,以利于它因此征税的人的利益。
因此,每个国家通常向对方致敬:为了产生这种徒劳的互惠,
两国的工业和贸易从最有利的渠道转移,两国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回报减少,纯粹是损失。

9. 导致上述结论的相同原则也表明,对于从受限制贸易转向相对自由贸易的可能影响,
有一些重要性。

毫无疑问,我们禁止进口某一条,但为了禁止进口,
使我们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其他进口。
我们需求最大的文章,也是我们需求最廉价增加的,我们自然应该进口到任何其他产品:
现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应该进口必要的数量来支付我们的出口,
在交换方面,我们比任何其他商品都更不利。如果我们的立法机构禁止这种商品,
其他国家将被迫提供任何其他条款,条件更简单,以迫使足够的需求,
它相当于她从我们购买。

这个过程的步骤,资金正在使用,将是这些:-我们禁止进口亚麻。
布料的出口仍在继续,但由金钱支付。我们的价格上涨,那些在德国下降,
直到丝绸,或其他一些物品,可以从德国进口比它可以在国内生产便宜,
并有足够的充分平衡布的出口。因此,通过牺牲一种商品的廉价性,
我们获得了另一种商品的便宜:但我们牺牲了更大的廉价来获得更少的廉价,
我们牺牲了我们最想要的商品中的廉价,并且会优先进口,而我们的补偿是廉价的,
我们要么在国内生产出更有利的产品,或者我们几乎没有欲望,
它需要一种赏金的文章,以创造一个需求。

然而,对进口的限制确实会降低我们剩余进口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并通过在该国保留比本来更多的货币来维持我们所有其他商品的名义或货币价格。
由此可见,如果取消这些限制,我们便须为现时进口的一些物品支付更多费用,
而现时阻止进口的物品,成本会超过它们目前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所推断的。
一般价格会下降:给那些有固定金额的人带来好处;对有固定金额支付的人不利;
和上升,作为价格的普遍下跌总是这样做,出现,虽然是暂时的和谬误的,一般困扰。

应当指出,英国议会被错误地定性为自由贸易措施的措施,
从其极其微不足道的程度上说,在增加我们的进口方面,其效果太少,
实际上已导致以任何程度上值得一提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如果外国能够同时放宽其限制性制度,
以便以目前的价格立即增加对我国出口的需求,这些影响可能完全消除。
诚然,进出口最终必须互相平衡,如果我们增加进口,我们的出口也必然增加。
但这是一个被迫的增加,由金钱的流出和价格的下跌产生:
而这种价格的下跌是永久性的,尽管在一个信用不明的国家,这根本不是坏事,
但一个可能非常严重的是,大阶层的人和国家本身正在参与支付巨额的固定金额。

10. 本文中规定的原则的唯一剩余适用,我们认为必须特别注意,
是每年向外国政权支付酬金或补贴,或每年向缺席的房东汇出租金,
或向缺席业主支付任何其他收入,对一国产生的影响。
向缺席者汇款往往在一般性质上与支付悼念金的笔薪非常不正确:
在这种非常物质的情况下,他们不同,这种致敬,如果不支付给外国,
根本不支付,而租金支付给房东,并由他消费,即使他住在家里。
然而,正如我们即将指出的,这两种付款在它们的影响中有着完美的相似之处。

致敬、补贴或汇款总是在货物中:因为,除非该国拥有贵金属的矿藏,
并将这些金属列入其常规出口物品,否则它不能年复一年地与贵金属分开,
也永远收不回来。当一个国家在外国有定期付款,而外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时,
其出口每年必须超过其进口额,其付款额必须超出其所受约束的付款额。
为了迫使其出口需求大于其进口产品,就足以支付,
它必须以更有利于外国的交换速度提供出口,而不是以超出其进口价值的付款。
因此,由于它对居住在外国的人负有义务,它从事贸易的优势较小。

该过程的步骤是这些步骤。进出口处于平衡状态,假设缔结一项条约,
该国根据该条约约束自己向另一个国家致敬,每年支付一定数额。
这也许是第一次通过汇款付款。这降低了支付国的价格,并提高了其接收国的价格:
支流国家的出口增加,其进口减少。当货币的流出在必要程度上改变价格时,
出口每年超过进口额,按致敬额计算:后者被添加到应支付的款项之和中,
恢复了两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平衡。支流国家的结果是,
她在对外贸易优势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减少。她支付昂贵的进口,在两个方面,
因为她支付更多的钱,因为这笔钱是高价值的,她的居民的钱收入是较小的数额。

因此,对支付贡品的国家进行致敬是双重的,对接受这种敬意的国家是双重收益。
支流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支付,第一,税收,无论其数额如何,
其次,还有更多东西,一国因进口成本增加而损失,另一个国家因自身成本降低而损失。

此外,缺席虽然在这些方式的前者中并不令人不快,因为无论接收者是否缺席,
这些钱的支付情况在所提到的两种模式中的第二种模式中仍然不利。
爱尔兰因缺席而为她的进口支付更贵的报酬:我们认为.M,无论政治经济学家与否,
库洛赫先生的袭击者迄今都没有想到要对他进行攻击。

11. 如果现在问这个问题,世界上哪些国家从外国贸易中获得最大收益,答案如下。

如果从最扩大的意义上说,如果以收益为本,该国通常将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外国商品最需要。

但是,如果通过收益来节省劳动力和资本,以获得国家希望拥有的商品,
不管它们是什么:该国将受益,不是根据本国对外国物品的需求,
而是根据外国人对本国生产的物品的需求。

让我们以法国和英国为例,说明我们的意思。这两个国家由于它们进行商业交往的限制,
彼此之间的贸易很少,几乎可以认为,由于对两国的财富和人口的影响,它们根本不需要。
如果这些束缚同时被摘掉,那么两国中哪一个将是最大的收获者呢?英格兰毫无疑问。
法国将立即出现对英国棉花、羊毛和铁的巨大需求:虽然法国的主食葡萄酒、
白兰地和丝绸不太可能在这里产生普遍需求,
但这种产品的需求也不太可能因价格下跌而迅速增加。
在法国能够在英国获得如此大一部分出口产品之前,这种下降可能非常大,
足以支付她可能进口的货款。贵金属将大量从法国流入英国。
法国葡萄酒的英国消费者不仅会节省葡萄酒现在支付的税额,
还会发现葡萄酒本身的黄金成本会下降,而他的购买方式也会因为增加自己的金钱收入而增加。
相反,英国棉花的法国消费者不久将无法继续以他们现在在英国销售的价格购买。
他将获得的收益比仅仅从两国目前商品价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的要少,
因为英国人获得的收益会更多。

法国和英国之间贸易的开放将产生各种后果,无论是朋友还是目前限制性制度的反对者,
都不希望这种贸易。法国的葡萄酒种植者认为,
自由贸易可以通过提高葡萄酒价格来缓解他们的苦恼,他们可能不会发现价格实际上降低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丝绸制造商被告知,免费进入法国市场,
我们的棉花和五金将危及他们的生产分支,他们会感到惊讶:但这很可能是影响。
法国很可能最有利地用丝绸支付我们一部分棉花和五金,我们应该卖给她:
虽然我们的丝绸制造商现在也许能够与法国竞争对手进行有利的竞争,
但在从法国流入英国的大量资金降低了法国市场上丝绸产品的价格,
并增加了这里的生产费用时,他们绝不可能这样做。

总的来说,在欧洲所有国家中,英国可能从国际贸易收益中获得了最大的份额:
因为她的可出口商品普遍受到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价格的下跌而迅速增加。
出口粮食的国家有前者的优势,但后者则不占优势。
但是,我们自己的殖民地和向我们提供我们制造业材料的国家,为了平等分享其贸易优势,
与我们进行艰苦的斗争:因为他们的出口也是一种在这里有最广泛的需求,
需求能够几乎无限期地延长价格下降。因此,与普遍意见相反,
我们与殖民地以及向我们提供本国工业原材料的国家的贸易,就其程度而言,
对我们的优势,很可能不比我们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大。
我们指的是仅仅返回该国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
从接收方可以选择花费的特定文章的有用性或可接受性中抽象地考虑。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

一个国家想要让它更富有,从来不是消费,而是生产。在后者的地方,
我们可能确信前者是不需要的。生产,意味着生产者渴望消费:
否则他为什么要给自己无用的劳动?他可能不想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
但他生产和销售的动机是购买欲望。因此,如果生产者一般生产和销售越来越多,
他们肯定也买越来越多的。每个人可能不想要更多他自己生产的东西,
但每个人都想要更多其他产品:并且,通过生产对方想要的东西,
希望获得对方所生产的东西。因此,一般来说,商品的产量永远不会比消费者多。
但是,可能而且总是有大量的人愿意成为某些商品的消费者,但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
因为他们既没有生产这种商品的手段,也没有任何东西来换取它。
因此,立法者不必对消费有任何顾虑。在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人的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之前,
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会有消费,然后生产不会进一步增加。立法者必须只考虑两点:
不存在任何障碍,以防止那些有生产资料的人使用他们最关心的利益的手段:
而那些目前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只要有消费欲望,就应拥有一切手段来获得这些手段,
即成为生产者后,他们才能消费。

现在,几乎所有自称研究过这一主题的人都充分理解了这些一般原则,
除了那些炫耀地宣称蔑视这类研究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我们触及这个问题,不是希望使这些基本真理比现在更清晰,
而是执行一项如此有用和必要的任务,
希望它经常被视为那些指挥他们攻击古代偏见的人的一部分——
即看到没有散落的重要真理粒子被埋藏和丢失在爆炸错误的废墟中。
每一个长期和广泛在受过教育的人和聪明人中盛行的偏见,
当然必须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当发现证据不能证明收到的结论时,
最重要的是看看它能证明什么。如果认为不值得调查,
则符合外观的错误通常只是交换与外观相反的错误:而即使结果是事实,
也是自相矛盾的真理,在虚假的外表依然存在时,也很难获得信任。

因此,让我们探讨外观的性质,这使人们相信,巨大的需求、旺盛的流通、
快速的消费(三种等价物)是国家繁荣的事业。

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生产,或用他的资本雇用他人生产,他需要的一切,
客户和他们的愿望将是一个对他极度漠不关心的问题。
如果他生产并储存了大量他可能需要的物品,他就会富有:
和穷人,如果他已经存储了没有在所有,或不足以持续,直到他可以生产更多。

然而,在分居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在文明社会中,
单一生产者仅限于生产一种商品或少量商品:
他的富裕不仅取决于他生产和储存的商品的数量,还取决于他成功地为该商品找到了购买者。

因此,对于每一个特定的生产者或经销商来说,他商店或工厂生产的商品需求巨大、
流通迅速、消费迅速,这对他来说都很重要。店里挤满了顾客的经销商,
几乎在产品完成的那一刻就能处理好产品,他赚了大把的利润,而他的下一个邻居,
资本相等,但顾客却少,收益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与一百个国家一样,个人的类比自然应不适当地适用于一个国家:
正如已经得出结论的那样,一个国家通常通过征服一个省而获得财富,
因为个人经常通过购置财产来获得财富:
因为,由于个人用他所能掌握的钱的数量来估计自己的财富,因此,长期以来,
他被认为是丰富一个国家、人为地堆放其中尽可能多的贵金属的绝好手法。

因此,让我们比通常更仔细地研究得出误导性类比的情况。
让我们确定这两个案件的实际相似程度:假象的解释是什么,
以及这种现象的真实性质,被模糊地看到,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如果外国人将收入汇给他面包、牛肉、外套和鞋子,以及他渴望消费的所有其他物品,
就不会假装他在我们海岸上而不是自己吃、喝、穿这些物品,对我们财富有任何好处。
现在,如果他的收入被汇给他,例如钱,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无论事后发生什么,
为了得到他的愿望,仅仅是交换等价物: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获得等值来换取等值来致富。

当据说购买外国消费者会给资本带来就业机会,否则不会给其所有者带来任何利润时,
同样的政治经济学家拒绝这一主张,认为这种主张涉及所谓的"普遍过剩"的谬论。
他们说,资本,任何人选择生产和积累,总是可以找到工作,因为他积累的事实证明,
他有一个不满意的愿望:如果他找不到任何东西来生产其他消费者的需求,他可以为自己。

因此,不可能对这些主张提出异议。但有一个考虑,显然搁置,有比这里考虑更多的东西:
这就是说,上述推理往往明显地证明,商人进入他的商店购买他的商品是没有好处的。
他怎么能被丰富?它可能会被问到。他只是得到一定价值的金钱,相当于商品的价值。
这也没有给他的资本带来就业机会:因为从来没有比找工作更多的资本,
如果一个人不买他的货物,另一个人就会有意愿:或者,如果没有人这样做,
有生产过剩的业务,他可以删除他的资本,并找到工作,它在另一个行业。

每个人都认为这种推理的谬论适用于个别生产者。每个人都知道,适用于他们,
它甚至没有似是而未有似是而未有:生产者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客户数量,
一般来说,每增加一个购买者确实增加了他的利润。如果推理如果适用于个人,
将非常荒谬,适用于国家,那么它所依赖的原则就必须需要太多的解释和阐明。

让我们努力精确分析生产者从客户数量增加中获得的优势的真实性质。

为此,有必要对资本一词的含义进行单一观察。它通常被定义为,食品,
衣服和其他物品预留用于消费的劳动者,以及生产材料和仪器。
在我们看来,这个定义特别容易被误解:我们设想,
许多模糊和狭隘的观点偶尔会因为过于机械地坚持单词的字面含义而产生。

如果每种商品平均在一定时间上都未售出,相当于其生产所需的时间,
那么很明显,在任何时候,该国生产资本中只有不到一半真正履行资本职能。
两半将互相缓解,就像希腊悲剧中的半科里:或者更确切地说,
就业的一半将是一个波动的部分,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结果是,
每个生产商每年只能生产一半的商品,如果他确定在生产完成的那一刻就卖掉它们,
他就可以生产。

在任何时候,生产者和经销商,所有,或几乎所有阶层,其资本都处于部分闲置状态,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实现分工对资本充分就业不可或缺的条件的手段,即相互交换产品的条件。
如果这些人能够找到彼此,他们就能互相摆脱这种不利处境。任何两个店主,
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只要能在那里购买像其他地方一样优质的商品,并以低廉的价格,
同意在对方的商店里交易,就会为国家提供服务。可以说,
他们以前必须与其他一些经销商进行同样数额的交易:但这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只能通过以前能够销售获得购买手段。根据他们的契约,
每个客户都会得到一个客户,他们将要求他的资本更充分地就业:
因此,每个将获得增加的产品:因此,他们将成为彼此更好的客户,而不是第三方。

例如,让我们以我们的例子巴黎为例,那里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
他们作为那里的居住者,靠自己的经济生活是无益的。让我们考虑,
从工业角度来看,这些人的存在是否对巴黎有利。

我们排除了陌生人向当地人支付的部分收入作为直接服务报酬或任何描述的劳动的考虑。
这显然对国家有利。无论劳动力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
在雇用劳动力方面花费的资金的增加都倾向于同样提高工资。到目前为止,
整个劳动阶级的状况都得到了好处。的确,因此,
被休员雇用的劳工可能部分或全部退出生产性就业。但这远非邪恶:
要么劳动阶级的情况得到改善,这远远相当于单纯的生产减少,
要么工资的上涨对人口起到刺激作用,然后生产性劳动力的数量变得和以前一样多。

此外,我们可能补充说,如果第一占有者不生产地支出,
但作为劳工或服务工资的留出者所支付的,可以由他们储蓄,并投资于生产性就业。
如果是这样,则直接增加国家首都。

这一切是显而易见的,政治经济学家也充分允许这样做:
他们总是把所有家庭佣人阶层的收益分开,作为真正的好处,
从那里的居住地产生的非生产性消费者越来越多。

我们只需要检查这些非生产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否给村庄、城镇或国家带来同样的利益,
而乡村、城镇或国家则通过在商店交易而赋予特定商人同样的利益。

现在很明显,这些游客在抵达时,将有关利益授予了一些以前不喜欢的经销商。
他们从这里的经销商那里购买食物和许多其他物品。
因此,他们把一些被锁在未售出货物中的经销商的资金称为更积极的就业。
他们鼓励他们储蓄,并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监督工资。
这些影响是不可否认的,问题是,这些住家的存在是否剥夺了巴黎其他经销商的类似优势。

城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在消费者附近尽可能多地进行商品生产是方便的。
资本从城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镇都很容易找到出路,因此,
城镇的资本量将完全由比其他地方更方便地使用的数量来调节。
因此,一个地方的资本将是,这样是足够的

第一。生产所有从当地情况生产的商品,其成本可低于其他地方:如果情况如此,
它将成为一个出口城镇。当我们说生产,我们可以添加,或存储。

第二,生产和零售该镇居民消费的商品,以及其生产地在其他方面漠不关心的问题。
在邻近国家,必须增加该镇的居民,因为与任何其他同样设施齐全的市场相比,
该地离该地更近。

现在,如果新的非生产性消费者求助于这个地方,很明显,对于这两个目的的后一个目的,
将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资本。因此,如果前一个目的不需要更少的资金,
更多的资本将建立自己的地方。

因为当人们普遍焦虑地出售,并且普遍不愿意购买时,各种商品就会长期未售出,
而那些找到直接市场的商品,价格会非常低。如果说当所有商品价格下跌时,
下跌是没有后果的,因为单纯的货币价格不是物质的,而所有商品的相对价值保持不变,
我们回答说,如果低价格永远持续下去,那将是事实。但是,由于价格迟早会再次上涨,
因此,那些不得不以低价出售商品的人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他收到的钱很快就降到普通价值了。
因此,如果可以的话,每个人都会推迟出售,同时保持资本的无益,
并维持由此导致的利息损失。那些没有义务出售的人停滞不前,
而那些没有义务出售的人则感到苦恼。

那些肯定所有商品都过剩的人,从未假装金钱是这些商品之一:
他们认为,没有多余的,但缺乏循环介质。他们所谓的一般超级富余,
不是相对于大宗商品的超大量商品,而是所有商品相对于货币的超大量。
其等价物是,在那个特定时期,一般人从被要求满足突然的需求的普遍期望中,
比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喜欢拥有金钱。因此,资金是要求的,所有其他商品都相对不光彩。
在极端情况下,在群众中收集和囤积资金:在较温和的情况下,
人们只是推迟与他们的钱离别,或接受任何新的订婚,以与它分手。
但结果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下跌,或者变得无法出售。
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一种商品上时,据说这种商品是多余的:
如果这是一个适当的表达方式,那么在情况的性质中,
当所有或大多数商品都处于同样的困境时,说所有或大多数商品都存在超多的超大量,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当行为。

如果一个国家所有居民的所有愿望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没有更多的资本能找到有用的工作: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会积累。只要还有人不拥有,我们不说生存,
而是说最精致的奢侈品,谁愿意拥有他们,就有资本的就业:
如果这些人想要的商品没有生产和处置,那只能是因为资本不存在,可以一次性地雇用,
如果不是任何其他劳动者,那些非常劳动者自己,生产物品供自己消费。
没有什么比担心资本积累会产生贫困而不是财富,或者资本的积累会过快地发生,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令人幻想的了。最真实的是,构成生产市场的农产品,
如果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时没有误判,那么每一次增产都会按私人利益决定、
创造或更确切地说构成其自身需求的比例进行分配。

ON THE WORDS 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无论政治经济学家以何种方式确定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力或消费的定义,
他们从定义中得出的后果几乎相同。与一个国家的生产性劳动力和消费量成正比,
它们都允许,国家是丰富的:与非生产性劳动力和消费的数量成正比,国家是贫穷的。
他们习惯于将生产性支出视为收益:非生产性支出,无论多么有用,作为一种牺牲。
非生产性支出的本来是生产性支出,它们总是被描述为浪费资源,并称之为大量和浪子。
在不侵占资本的情况下,生产性支出可能非生产性地支出,称为储蓄、经济、节俭。
匮苦、苦难和饥饿被描述为一个每年在生产中雇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越来越少的国家的命运:
由于就业人数的每年增加,舒适感和富裕感日益增强。

享受的来源可以积累和储存起来:享受本身不能。
一个国家的财富包括其中所包含的永久享受来源的总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我们认为,如果将劳动或支出增加或维持这些永久来源,就应当称为生产性。

劳动的目的是直接提供享受,例如表演者在乐器上的劳动,我们称之为非生产性劳动。
无论这种表演者消费什么,我们认为都是非生产性消费:国家所拥有的享受来源的累积总量,
由于他所消费的量而减少:而如果以他提供食物或衣服来换取他的服务,
那么该国永久的享受来源总数可能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那么,就表演的尊重而言,乐器上的表演者不是一个有生产力的,
而是一个非生产性的劳动者。但是,我们该怎么说制作乐器的工匠呢?
大多数人会说,他是一个有生产力的劳动者:并有理由:因为乐器是一种永久的享受来源,
它不以享受开始和结束,因此承认被积累。

但音乐家的技巧是一种永久的享受来源,也是他所演奏的乐器:
虽然技巧不是物质对象,而是表演者手和心灵的品质:然而,技能具有可交换的价值,
由劳动力和资本获得,并能够被储存和积累。因此,技能必须被视为财富:
而用于获得任何有利于人类利益或乐趣的技能的劳动力和资金,
必须被视为富有成效的就业和支出。

一个有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技能类似于他工作的机器:他们既不是享受,
也不是直接与它相通,但都间接地与它相通,而且都是以同样的方式。
如果一个旋转的珍妮是财富,微调器的技能也是财富。如果使纺纱的机械师富有成效地工作,
微调器在学习他的行业时也富有成效地工作:而且他们两个消费的东西都是生产性消耗的,
也就是说,它的消费并没有趋于减少,
而是通过对这些来源进行新的创造来增加该国永久享受来源的总和,超过消费量。

法官、立法者、警官、士兵的劳动就是这样:以及他们支持的支出。
这些工作人员保护和保障人类拥有属于这些物质产品或获得的院系:
通过他们赋予的安全性,他们间接地提高了产量,其程度远远超过维护所需费用。
但这不是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他们保护人类,不仅拥有其永久资源,
而且保护他们的实际享受:到目前为止,虽然非常有用,但他们不能,
符合我们试图建立的区别,被视为生产性工人。

家庭佣工的劳动和工资也是如此。这些人主要被娱乐为屈从于单纯的享受: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偶尔,有些习惯性地提供服务,必须被视为一种生产性质的服务:
如烹饪,食品制造的最后阶段:或园艺,农业的一个分支。

《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上》

穆勒序言

亚当•斯密的著作的最大特点,使它和某些其他著作最不相同的特点,
乃是它始终把原理和应用联系在一起。
而其他著作虽然和它是不相上下或甚至还略胜一筹,但只不过是这一主题一般原理的说明。
这本书包含着比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抽象思维的分支更为广泛的思想和课题。
实际上,政治经济学是同社会哲学的很多其他分支不可分离地纠缠在一起的。
除了一些单纯的枝节问题,也许没有任何实际问题,即令是其性质最接近于纯经济问题的问题,
可以单独地根据经济前提来决定。因为亚当•斯密从未忘记这一真理;
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应用方面经常进行远多于纯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一一
他对为了实践目的来掌握这一主题的原理,提出了有充足理由的看法。
由于这一点,在众多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只有《国富论》这部著作,不仅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
而且在上层社交界人物和国会议员们的心中都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本书作者认为,一本在目的和总概念上类似于亚当•斯密,
而与现代更广泛的知识和进步观念相适应的书,是目前政治经济学所需要的贡献。
《国富论》的很多部分已经过时,而且整个说来是不完善的。
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自从亚当•斯密的时代以来已经脱离了襁褓期。
而社会哲学(实际上这位著名的思想家从未使他所论述的特殊问题与社会哲学分开)
虽然尚处于发展的最初时期,同亚当•斯密时代相比也已大为进步。
然而,自从有了这种学说以来,
还没有人做过将他探讨问题的注重实际的方法和已增加的知识结合起来的尝试,
或者像他使那个时代的哲学同社会经济现象相联系并取得那么令人钦佩的成就那样,
坚持用现代最好的社会思想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在我看来,社会改良的崇高目的,应该是通过教养,
使人类适应于将最大的个人自由和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现行的财产法规并不以公平分配为目标)
结合起来的社会状态。当智育和德育达到这一状态时,无论是某种形式的私有财产
(虽然这与目前的形式大不相同)还是生产手段的共有和产品有规则的分配,
是否会最有利于造成幸福环境并使人性达到最完善的地步,
都是必须留给那个时候的人民去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人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绪 论

在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实践都长期领先于科学。对自然力作用方式的系统研究,
是长期努力将自然力应用于实际以后的产物。
因此,将政治经济学看作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最近的事。
但是它所研究的主题在各个时代却必然是人类所主要关心的事情之一,
并在某些时代,是最最关心的事情。

这个主题就是财富。政治经济学家们声称是讲授或研究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
包括直接或间接地研究使人类或人类社会顺利地或不顺利地追求人类欲望的
这一普遍对象的一切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任何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都能论述甚
或是列举出所有这些因素,但总要尽量阐明制约它们起作用的规律和原理。

每个人对财富指什么都有一对于日常用途来说是足够正确的看法。
与财富有关的研究不会同人类所关心的任何其他研究工作混为一谈。
谁都知道致富是一回事,而有知识、勇敢或仁慈是另一回事。
研究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富裕,和研究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自由、公正或在文学、艺术、
军事、政治方面声名卓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实际上,这些事情全都间接地有联系并且相互影响。一国人民有时会先富起来才得到自由,
有时又先自由了才富起来。一国人民的信仰和法律对他们的经济状况起很大作用,
而经济状况通过对智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又作用于人民的信仰和法律。
但是,这些事情虽说密切相关,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人们对此从来没有异议。

本书不打算给名词所表达的概念穿凿附会地下精确的定义,
只要所表达的概念足够明确,能满足实际需要就行了。
但是,尽管很少有人认为,在像什么是财富这样简单的问题上,
概念会发生严重的混乱,可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这样的概念混乱。
理论家和政治家在某一时期都曾普遍地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许多世代以来,概念的混乱引导欧洲的政策走上一条彻头彻尾错误的道路。
我指的是从亚当•斯密的时代以来被称为重商主义的一套学说。

重商主义流行时,在国家全部政策中都或明或暗地将财富看成只由货币或贵金属
(没有铸成货币的贵金属是能够直接转变为货币的)组成。
按照当时流行的学说,有助于一个国家积累货币或金银块的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增加其财富。
而将贵金属从一个国家运出则会使其变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金银矿藏,
它唯一能借以致富的产业便是对外贸易。只有这个产业才能带来货币。
在货币上出多于入的任一贸易部门,不论以别的形式获得的收益多么多,多么有价值,
都会被看作是失败的贸易。货物的出口受到优待和鼓励(甚至靠极耗费国家人力物力的方法),
因为出口的货物规定要用货币偿付,有希望由此而得到金银。除贵金属外任何东西的进口,
都被看作是国家的损失,损失额相当于进口物品的全部价钱,
除非输入是为了再出口以获取利润,或除非作为国内某些企业的材料或工具,
因而使出口物品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并从而提高出口数量。
世界商业被看成国家之间的斗争,为了争夺现存金银的最大份额。
在这一竞争中,只有使别的国家受到损失,或至少防止它们有所得,一个国家才能有所得。

一代人的普遍信念—— 若不靠智慧和勇气进行非凡的努力,
当时便没有人形瞥摆脱它—— 常常到下一代时会变得如此明显地荒谬可笑,
以致唯一的困难是去想象当时人们怎么会相信它。货币是财富的同义词这种学说就是如此。
现在把这种观念作为严肃的意见来对待,似乎太可笑了。
它看来像是童年时期的一个不成熟的幻想,只要任何成年人讲一句话就马上可以纠正。
但可以肯定,如果生活在其流行的日子里,无人会幸免于被迷惑。
日常生活和生意所造成的联想协力于促进这一观念的形成。
只要这些联想是考察这一问题的唯一媒介,我们现在认识到的显而易见的谬论就似乎是自明之理。
事实上,若一旦有了怀疑,它就站不住脚了。但如果一个人不熟悉描述和思考经济现象的某些方式,
他就不大会对这种观念提出疑问。而只是通过亚当•斯密和其解释者的影响,
人们才对这些方式有了大体的理解。

在日常交谈中,财富总是用货币表示的。如果问一个人有多富,得到的答复是他有几千镑。
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所有的得益和损失,用来使人致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用出入多少货币来计算的。
的确,在一个人的财产账上不仅包括他所实际拥有的或者应归于他的货币,
而且还包括一切其他有价物品。然而,有价物品不是以它们本身的性质登录在账上,
而是按它们能卖多少钱来登记的。如果它们的卖价降低,虽然这些物品本身还是一样,
其所有者的富裕程度就会被认为降低了。
同样确实的是,人们不会因有钱不用而致富,他们必须愿意为了获利而把钱花掉。
那些靠做生意致富的人,是通过用钱易货和用货易钱来做到这一点的。
前者和后者都是这一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为了获利而购买货物的人,会再把货物卖出去换取货币,以期赚更多的钱。
因此,即令对这个人来说,赚钱似乎也是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
他常常并不付钱,而是付出某些别的东西:买进等价的货物,用来抵消他所出售的货物。
但他是按货币价格接受货物的,相信这些货物带来的钱,最终会超过购买它们时所花的钱。
一个商人做大量生意,迅速地周转他的资本,在某个时候手头上只有很少的现钱。
但他只有在资本可转换成货币时才会感到对他有价值。
净收益尚未以货币偿付或记入贷方以前,他不会认为交易已结账。
他歇业时,要把全部所有都转换成货币,只有在转换成货币之后,他才认为获得了收益,
似乎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的价值是获得财富的唯一手段。
如果现在问一下,除了满足本人或其他人的欲望或享受以外,
还为了什么目的要去弄钱,重商主义的拥护者根本不会对这个问题感到为难。
确实,他会说,这些是财富的用途,并且当只限于购买本国商品时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用途。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以你所花去的款项,使你的同胞致富了。
如果你乐意,把你的财富花在任何嗜好上都行。但是你的财富不是这些嗜好,
而是你花在嗜好上的货币总额或年货币收入。

虽然有很多事情使重商主义所依据的前提条件看上去似是而非,
但重商主义断然把货币和其余各种有价财产区别开来还是有一些理由的,
尽管理由很不充分。的确,我们在衡量一个人因拥有财富而得到的好处时,
不是看他实际享有多少有用而合意的物品,
而是看他对一般有用而合意的物品拥有多大支配权,
即看他在应付紧急需要或满足欲望方面有多大能力。
而货币本身便是这种能力。在一个文明国家内,
所有其他物品似乎只因能换取货币才具有这一能力.拥有任何其他物品,
便仅仅是拥有这一具体物品。如果你不想要这件物品而想要另一件物品,
你首先要把它卖掉,或者如果可能的话,费很多事,
花很多时间寻找持有你想要的物品并愿意和你进行物物交换的人。
但是用货币你就可以立刻买到市场上出售的任何东西,因而一个人拥有的若是货币,
或是可以迅速转换为货币的物品,那么在他本人和别人看来,
他所拥有的就不是某一件物品,而是可以用货币随意购买的所有物品。
超过一定数量的财富所具有的最大效用,不是它所买到的享受,
而是其拥有者具有的达到一般目的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种财富能像货币那样直接和有把握地具有这种能力。
只有货币这种财富不仅能用于某一用途,而且还能立即转而用于任何一种用途。
这种区别尤其会对政府产生影响,因为它对政府有重大意义。
文明国家的政府若不能征得货币租税,则得自税收的好处便很少,
因为如果它要支付大笔意外的款项,特别是如果为了征服别国或不被别国所征服
(这在近代以前是国家政策的两个主要目标)而需要在国外支付战费或补助费,
则除了货币以外几乎没有别的支付媒介可供此用。所有这些原因共同使得个人和政府,
在估算其财力时,几乎只重视实际  有的(in esse) 或可能有的(in posse) 货币,
而把所有别的东西(当把 它们看作是其财源的一部分时)仅仅看作是获得货币的间接手段,
因为只有获得了货币,才能对欲望对象拥有无限的而又即时的支配权,
这便是重商主义者对财富观念所作的最好解释。

然而,谬论终归还是谬论,尽管我们发现了一些表面原因使它看起来似乎有道理。
当人们开始(尽管是以不完善的方式)探究事物的本质,
开始从基本事实而不是从日常谈话的方式和语句来探究事物的前提时,
他们便会看出重商学说的真正性质。一旦人们自问货币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在本质上是什么,
以及它所执行的职能的精确性质是什么—— 人们便会想到,
货币同别的东西一样,只是因为它有用人们才想占有它。
货币的用途并不像其虚假地表现出来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货币是用来按照产品分享者的意愿便利产品的分配的。
进一步的思考表明,增加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量,不会增加货币的用处。
货币所能做到的事并不因流通量的多寡而有所不同。
200万夸脱谷物不能养活 400万夸脱谷物所能养活的人口,
但 200万英镑却能与400万英镑做同样规模的生意,买卖同样多的商品,
虽然名义价格要低一些。货币本身不能满足任何需要。货币之所以对人有价值,
只是因为货币具有方便的形态,人可以借此得到自己的各种收入,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把这些收入转变成对自己有用的物品。
虽然使用货币的国家和完全不使用货币的国家有很大差别,但差别只不过是便利与不便利。
使用货币能节约时间和减少麻烦,就像用水力代替人工磨面,
或像(用亚当•斯密的例子)得自道路的好处。把货币误认为财富,
就如同把通往你家住房或土地最便捷的道路误认为房屋和土地本身那样,是大错而特错的。

货币作为对政府和私人都有重要用途的工具,被看作是财富,是正当的;
但所有其他对人有用而大自然又不是无偿提供的东西,也是财富。
所谓富有,就是拥有大量有用的物品,或购买这些物品的手段。
因此,每一件具有购买力的东西都是财富的组成部分,因为用它可以交换有用或合意的东西。
在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术语中,凡是不能用来交换的东西,不论它们多么有用或不可缺少,
都不是财富。例如,空气虽然是绝对必需的,但因为可以免费获得,
在市场上却没有任何价格,把它储藏起来不会使任何人获利或得到好处,
其生产和分配规律是与政治经济学很不相同的研究主题。
但虽然空气不是财富,可人类却由于能无偿地获得它而富了许多,
因为无需花时间和劳动来满足这一最迫切的需要,所节省的时间和劳动可用于别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空气变成财富的情形。
如果人们习惯于长期居住在空气不能自然地进入的地方(例如沉入海中的潜水钟),
那么,人工供应的空气就会像自来水那样具有价格。
如果由于自然界的剧烈变革,空气变得极为稀薄,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或可以独占空气,
空气便会获得非常高的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超过自己需要而占有的空气,
就会成为占有者的财富,因而乍看起来,如此巨大的灾难反倒似乎增加了人类的总财富。
错误是在于没有考虑到,不管空气的所有者在损害社会其他成员的情况下变得多么富有,
所有其他人都更穷了,因为他们不得不为以前无偿得到的空气付款。

这就使用来指个人占有物的财富与用来指国家或人类占有物的财富在含义上有了重大区别。
在人类的财富中,不包括那些本身不能满足某种实用或享乐目的的东西。
但对于个人来说,某样东西虽然本身是无用的,
但只要能使他从别人那里换到有用的或可供享受的东西,便是财富,例如,
抵押一块地产获得1000镑借款。这对于靠它收租或也许能在市场卖掉来还债的人来说是一项财富。
但它对国家来说却不是财富,因为如果契约被宣告无效,
国家既不会因此而更富也不会因此而更穷。受抵人会损失1000镑,土地所有者会得到这1000镑。
从整个国家来说,抵押本身并不是财富,只不过使甲可以得到乙的一部分财富。
它对甲来说是一项财富,是可以转让给第三者的一项财富。
但他所转让的实际上乃是以 1000镑为限的、仅仅在名义上属于乙的土地的一种共有权。
国家证券持有人或公债所有者的情况与此相类似。他们是国家总财富的受押人。
废除债务不会造成财富的毁灭,而只是财富的转移,
这是为了政府或纳税人的利益从社会某些成员那里不正当地夺取财富的一种手法。
因此,公债不能计作国民财富的一部分。统计学家往往忘记这一点。
例如,在根据所得税的收入估算国家总收入时,往往不把得自公债的收入排除在外,
而对纳税人则是按其全部名义收入课税,不允许从名义收入中扣除购买公债的款项。
因此在这种计算中,国家的一部分总收入被重复计算了,
使总收入额看来比实际数额要多出差不多3000镑,然而,
一个国家却可以把其公民所持有的全部外国公债以及别国欠其公民的其他债务计入其财富。
但外国公债之所以对该国来说是财富,仅仅是由于它们对别国持有的财富拥有部分所有权。
它们并不是人类集体财富的一部分。它们是分配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总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个例子是奴隶,同上面的例子一样,这种占有物对持有者来说是财富,
但对整个国家或整个人类来说却不是财富。许可蓄奴的国家,概念混乱得令人不可思议,
竟把所谓奴隶财产按每个奴隶的价钱计入财富总额或资本总额中。
如果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件具有生产力的物品,
这种生产力被别人拥有时他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那么这种生产力归他本人所有时他也同样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他在他主人心目中的价值乃是可从他身上榨取多少资财,
这种榨取并不能增加两个人合在一起的财产,也不能增加他们两人所在国家的财产。
然而,按照正当的分类,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应算作这个国家的财富。
国家的财富是为了人民而存在。财富这一名词是用来指他们所拥有的满足其需要的物品,
并不包括他们本身,而是与之对立的。虽然他们是获取财富的手段,
可他们对自己来说并不是财富。

有人提出将财富定义为“手段”:不仅是指工具和机器,
而且指个人或社会为达到其目的所使用的一切手段。
例如,田地是一种手段,靠它可得到谷物。谷物是一种手段,靠它可得到面粉。
面粉是一种手段,靠它可得到面包。面包也是一种手段,靠它来充饥和维持生命。
由此最终便得到了不是手段的东西,这些东西由于自身的原因而被人所需要,
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这样来看财富,在哲学上是正确的,
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和别的方式一道使用,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而是为了使通常的看法更清晰和更符合实际。然而,它与习惯说法相距太远,
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只能偶尔用来说明财富。

因此,可将财富定义为一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用的或合意的物品;
换言之,所谓财富就是一切有用的或合意的物品,
只是要刨除那些不付出劳动或作出牺牲便可随意得到的物品。
对于这个定义,唯一的反对意见看来是,它留下了一个引起很多争论的问题未能予以解决,
即所谓非物质产品可否视作财富,例如,
是否可将工人的技能或任何其他天生的或后来获得的体力或智力称为财富。

关于财富我们已作了以上预述,
下一步将转而考察财富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时代之间的巨大差异,
考察财富在数量和种类方面的差异,
并考察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财富的方式方面的差异。

现在也许没有完全靠采集野生植物维持生活的人民或社会了。
但有很多部落仍完全依靠或几乎完全依靠渔猎而生活。
他们的衣着是兽皮;他们的住所是用原木或树枝搭起来的简陋小屋,
可以随时放弃。他们的食物不易储藏,因而没有食物储备,常常极为缺乏生活必需品。
这样的社会所拥有的财富,只不过是他们所穿的兽皮;
少量装饰品,大多数野蛮人都有这种嗜好;一些粗糙的器皿;
用以捕杀猎物或与敌手争夺生活资料的武器;用以渡河过湖或下海捕鱼的独木舟;
也许还有一些毛皮或其他野生物,用来和文明人交换毛毯或烟酒;
可能还有少许未消费掉的外来产品。还应把土地计入这个贫乏的物质财富清单;
同定居的社会相比,他们对土地这种生产手段利用得很少,但这仍是他们生活资料的源泉。
如果附近有需要更多土地的农业社会,他们的土地便具有市场价值。
这是迄今所知的最为贫穷的社会状态,不过在有些富裕得多的社会中,
部分居民的生活境况比野蛮人也好不了多少。

摆脱这种状况的第一个伟大进步,是驯养较为有用的动物,由此而进入了畜牧或游牧生活。
人类不再依靠狩猎而是依靠奶和奶制品,依靠牛群和羊群逐年的增加而生活。
这种状况不仅本身更加符合人的心意,而且也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种状况下可以积聚起多得多的财富。只要地球上广大的天然牧场还没有被完全占用,
牧草的生长快于消耗,生活资料的储备就会很多而且会不断增加,
所付出的劳动仅仅是守卫好畜群以防野兽的袭击和强人的明抢暗夺。
因此,勤勉和节俭的人靠自己的努力,
以及氏族和部落首领靠其忠顺子民的努力终于拥有了大量的牛群和羊群。
这样一来在游牧状态下就出现了财产的不平等。
这在野蛮状态下是罕见的,那时无人拥有绝对必需品以外的物品,
匮乏时连绝对必需品也必须和部落其他成员共享。在游牧状态下,有些人拥有大量畜群,
足以供众多人食用,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多余的物品,或许根本没有牲畜。
但是生计不再是朝不保夕的了,
因为较幸运的人除了用多余物品养活那些运气不好的人以外别无他用,
而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人愈多,他们愈感到安全,拥有的力量也愈大。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摆脱所有劳动,而只进行监督管理,
就可迫使部属在战时为他们打仗,在和平时期为他们干活。
这种社会状态的特点之一,是部分社会成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全体社会成员,
有了闲暇。只需要花一部分时间来获取食物,其余时间既无需为将来担忧,
也无需用于劳累后的歇息。这样一种生活对新欲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也有可能满足新的欲望。因而人们想得到比野蛮时代更好的衣着、器皿和家具,
而多余的食物也使部落的一部分人能生产这些东西。因而在所有的或大多数游牧社会中,
都有粗糙的家庭制造业,有些社会甚至有精细的家庭制造业。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世界上那些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尚处于游牧状态时,
人们就已在毛织物的织造和染色、
皮革的制作和看来难度更大的金属加工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
甚至思维科学也产生于这一社会发展阶段所独具的闲暇时间。
根据很可能是真实的传说,最早的天文观测要归功于迦勒底的牧羊人。

从这种社会状态向农业的过渡不是很容易的(因为人类习惯的重大改变没有不困难的,
一般都是痛苦的,或很缓慢的),但这种过渡却是事物的所谓自然发展进程。
人口和牲畜的增长终于开始使天然牧草出现不足。这无疑便使人们开始耕种土地,
正如后来使尚存的游牧部落袭击农业部落那样。
后来农业部落变得强大得能够击退这种入侵,入侵的部落便失去了这种出路,
也就被迫变成农业社会。

但在迈出了这伟大的一步以后,人类随后的进步似乎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快
(除了某些罕见的情况以外)。即令在最糟糕的农业制度下,
土地所能提供的食物也远比在单纯放牧状况下要多得多,
结果是人口大量增加。但是只有靠大量增加劳动,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因此不仅农业人口比起游牧人口来说空闲时间要少得多,
而且由于长期使用不完善的工具和不熟练的技艺
(在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直到现在仍是这样),
除了在气候和土壤特别有利的情况下,农民们生产不出超过自身消费量很多的余粮,
因而供养不了大群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者。而且这点余粮,不论是多还是少,
通常都被政府以及领主
(所谓领主就是靠强力或靠宗教或传统的从属观念成为土地贵族的人)
从生产者那里掠夺去了。

那些从史前就占据着亚洲平原的幅员辽阔的君主国,最先采用了这种政府占有方式。
这些国家的政府,虽然会因君主的个人品质不同而在好坏上有所不同,
但却很少给耕作者留下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甚至常常连生活必需品也拿走,
以致在拿走了他们的全部产品以后,不得不再把其中的一部分借给耕作者,
以使他们有种子种地,能把生命维持到下一个收获季节。
在这种制度下,虽然大部分居民都在受苦,但政府依靠从民众那里收取贡物,
如果政治上还算过得去,就能显示出一种与社会一般状况完全不相称的富裕状况。
因而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东方国家是极其繁荣昌盛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直到最近才被消除。不算被税吏拿走的很大一部分,
除皇亲贵戚外,还会有很多人分享这一财富。
很大一部分被分配给政府各式各样的官员,以及君王的宠臣。
偶尔也用一部分修建公共工程。
水库、水井和灌溉渠(在很多热带地区没有这些很难进行耕种),
以及堤防、商市和旅舍,这些设施没有一个能靠使用者贫乏的财力来修建,
它们的存在要归功于王公们的慷慨大方和考虑自身利益的明智,
或者靠各处富人的乐善好施或摆门面讲阔气。
这些人的财产如追根溯源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财政收入,常常是来自君主的直接赏赐。

这种社会的统治者把大部分财富用于供养他本人和他所关心的一切人,
用来供养他觉得为保卫自己的安全或地位所必需的大量士兵,在这之后,
就挥霍多余的部分用于交换奢侈品。
那些靠他的恩赐或靠掌管财政收入致富的阶级也会这样做。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狭小而富裕的市场,出现了对精美昂贵器物的需求。
所需要的物品常常几乎完全由先进社会的商人来供应,
但常常也会在这个国家自身内兴起一个工匠阶级。这些人对物品的性质没有太多的了解,
全靠敏锐的感觉、耐心的观察和灵巧的双手做出某些非常精致的物品,
如印度的某些棉织品就是这样。这些工匠是靠政府和政府官吏获得的多余粮食生活。
实际上,在有些国家内,工人不是把活计拿回家去做,做完后再收取报酬,
而是带上工具到顾客的家中,在那里吃住到把工作干完。
然而,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由于人们对所有财产都感到不安全,
因而最富有的买主首先考虑的是要置办那些不会朽坏的、体积小而价值高的、
适合于隐藏或携带的物品。所以,金银珠宝便构成了这些国家的很大一部分财富。
很多富有的亚洲人把几乎其全部财产都戴在自己或妻妾的身上。
除去君主以外,谁也不想把财富投资于不动产。如果君主感到江山很牢固,
确信宝座能传给自己的子孙,有时他会沉溺于大兴土木,金字塔、
泰姬陵以及卡里亚王陵就是这样修建起来的。
用来满足耕种者需要的原始制造业由乡村工匠逐步建立起来,
这些人靠耕种不收租的土地或村民从政府留下的收成中付给他们的实物获得报酬。
然而,这种社会状况并不妨碍商人阶级的出现。这个阶级由两部分人组成,
即粮商和高利贷者。粮商通常不向生产者购买谷物,而是向政府的官吏购买。
后者愿将收来的实物租税委托别人运送到王公、文武官员、
军队和满足这些人需要的工匠们所聚居的地方。
高利贷者放债给因年成不好或苛捐杂税而破产的农民,用以维持他们的生活和耕作,
到下一次收获时收回贷款并得到巨额利息。
有时,他们以更大的规模贷款给政府,或贷款给衣租食税的贵族。
这种贷款是用交出某些地区归放债人所有或让他们指派税吏收税来作担保的。
这样他们就可以从税收中得到偿还。为了使他们能收回贷款,
通常要把政府的很大一部分权力交给他们行使,直到这些地区被赎回,
或债务已被税收抵消时为止。由此可见,
这两种商人的生意是主要依靠构成政府税收的那部分产品进行的。
他们的资本从这些税收定期地得到偿还并获得利润,
而且他们最初的资本也往往得自政府税收。在大多数亚洲国家,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只要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直到今天〔1848年〕,
其经济状况的一般特点依然如此。

在古代欧洲的农业社会中(对其早期的状况我们很清楚),事物的发展与亚洲大不一样。
这些社会最初大都是小城邦社会,建立在无人居住的地区或原先的居民已被赶走的地区,
所获得的土地以相等或分级的份额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氏族。
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有一个城邦,而是有一个城邦联盟,据说是属于同一种族、
同一时间到达该地的人所占据。每个氏族生产自己的粮食和衣料,
衣料通常由本氏族的妇女在氏族内部加工成当时人们喜欢的粗糙织物。
这种社会不课征租税,因为那时没有领取俸禄的政府官员,即使有,
俸禄也是由奴隶耕种的禄田提供。军队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
因此,土地的全部出产不折不扣地归耕种土地的氏族所有。
只要事物的发展允许这种处置财产的方式持续下去,
这种社会状况对于大多数自由农民来说也许并不坏。
在这种制度下,人类文化的进步有时特别迅速和辉煌。
特别是如果除了种族优越,气候宜人以及有利的意外事件(尽管已无从对其加以考证)
层出不穷外,还兼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文化的发展就更为迅速。
所谓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指位于辽阔的内海沿岸,而对岸已有人居住。
这种地理位置有利于了解国外的生产情况,易于接受国外的思想和发明,
从而使这些社会较容易摆脱成规的束缚,这样的束缚对于未开化人民通常是十分强烈的。
这里仅谈一下工业上的发展;他们很早就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欲望,
促使他们用已知的方法从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若土地贫瘠,或已达到了产量的极限,他们常常转而经商,
在别国之间从事转口贸易以获取利润。

然而,事物的这种状态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这些小社会几乎永远处于战争状态。
这有许多原因。在不大开化的单一农业社会中,常见的原因是,
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有限的土地施加愈来愈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常常由于歉收、农业的原始状态以及要靠非常狭小的国土来供应粮食而加剧。
由于这些原因,这种社会常常集体迁移,
或者派出大批的武装年轻人去夺取一些不太好战的人民的土地,
把他们赶走或作为奴隶留下,为掠夺者耕种土地。落后的部落这样干是为生活所迫,
而较富裕的部落则是由于野心和尚武精神。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所有的城邦不是成为征服者就是被别人征服。有时,战胜国满足于向战败国征收贡物。
而被征服的人民,在尽了这样的义务之后,却换得了免除自身的军费和麻烦的好处,
由此而可能在他国的保护下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保护国则获得剩余的财富,
供共同过奢侈豪华生活之用。靠这种剩余财富,
建造起了帕提农神殿和希腊雅典卫城的入口,购买了菲迪亚斯的雕刻作品,
举办了庆祝盛典,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
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就是为这些盛典创作的。
但是这种政治关系虽然对人类的进步和终极利益非常有益,却不能持久。
小征服者若不兼并被征服者,最终总会被别人征服。
因此,世界的统治权最终便落入了深谙此道的人即罗马人之手;
不论是否还采用其他谋略,罗马人总是一开始或最后让他们自己的领袖们占有大部分土地,
并让其余土地的大所有者加入统治集团。这里没有必要详细讲述罗马帝国悲惨的经济史。
一个社会一旦开始有了财富的不平等,而又不靠发展产业来弥补对财富造成的损失,
这种不平等就会愈来愈巨大,吞并会愈演愈烈。
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上最后见到的,便是少数几个家族所拥有的大片地产。
于是为了他们的奢侈生活,以及更多地为了他们的炫富心理,
开始生产最昂贵的物品,而土地耕种者则变成了奴隶,
小佃农也几乎处于被奴役的境地。从此时起帝国的财富就逐渐枯竭了。
开始时,财政收入和富人的财力至少还可以在意大利各地修建堂皇的私人建筑或公家建筑,
但到了最后,由于管理不善,财力日渐缩小,以致无法使已有的建筑免于颓败。
文明世界的力量和财富变得不足以抵抗北方边境游牧居民的入侵。
这些人蹂踽了帝国,随后建立了不同的秩序。

在由此而确立的欧洲社会的新格局中,
每个国家的居民可以认为是由两个不同的民族或种族,
即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以不同的比例组成的。前者是土地的所有者,后者是土地的耕种者。
这些耕种者被允许按照一定的条件占有土地。这些条件由于是暴力的产物,
常常是很苛刻的,但很少是完全奴役性的。在罗马帝国的后期,
奴隶制就已经广泛地转变成了一种农奴制。
罗马人的所谓coloni与其说是事实上的奴隶不如说是农奴。
而蛮族征服者的无 能和不愿亲自监督生产,
别无选择地只得允许耕种者从土地上取得某些实在的利益,以刺激他们干活。
例如,强迫他们每周为领主劳动3 天,而其余时间的出产则归他们自己所有。
若要求他们供应城堡日常消费所需的各种给养,并常常向他们征调额外的东西,
则只要满足了这些需要,就允许他们自行处理剩余的产物。
在这种制度下,中世纪的农奴同现代俄国(在那里,
直到新近实施了农奴解放措施以前,仍然基本上是这种制度)的农奴一样,
并非不可能获得财产,事实上,他们的积累是现代欧洲财富的原始来源。

在这个暴力和混乱的年代里,能积聚一点点存粮的农奴,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赎回自由并迁移到某个从罗马统治时期保留下来而未被毁坏的城镇或设防村庄;
或者不赎回自由,而潜逃到那里。在那个周围都是本阶级其他成员的避难所里,
靠他本人和同伴们的勇敢,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免受武士阶级的凌辱和勒索。
这些获得了解放的农奴大都成了工匠,
用自己的产品换取封建主土地上生产出的剩余粮食和原料以此为生。
这样,欧洲便呈现出与亚洲各国极为相似的经济状况。
不过亚洲各国只有一个君主和一大群宦海沉浮的宠臣和官吏,
而欧洲则有一个人数众多和相当稳定的大土地所有者阶级,后者远不及前者穷奢极欲,
因为他们就个人来说拥有的剩余产品要少得多,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用大部分剩余产品供养他们的家臣。
由于社会的好战习俗以及政府无力给予保护,
当时大土地所有者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豢养一批家臣。
这种社会状况同经济上与之相对应的亚洲政体相比,使个人地位较为安稳固定,
而这正是它有利于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因。自那时起,经济进步从未中断过。
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缓慢地但却稳步地增加。有益于生活的技艺不断进步。
掠夺不再是积累的主要来源。封建的欧洲发展成了商业和制造业的欧洲。
在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和佛兰德的市镇、德国的自由城、法国和英国的某些市镇,
住有大批精力旺盛的工匠,以及很多富有的自由民。
这些人的财富是靠制造业或买卖制造业产品获得的。
英国的平民、法国的第三等级以及北美洲大陆上的中产阶级,通常便是这些人的后代。
由于这些人喜欢节俭,而封建贵族子弟挥霍成性,
前者便逐渐取代后者成为大部分土地的所有者。
这种自然趋势有时因颁布旨在将土地保持在现有所有者家族手中的法律而受阻,
有时又因政治革命而加速。渐渐地,虽然比较缓慢,在所有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内,
土地的直接耕种者脱离了奴隶或半奴隶状态,
尽管他们所获得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在欧洲各国大不相同,
在由欧洲人后裔在大西洋彼岸建立的各大社会也大不相同。

世界现在有几个广阔的区域,它们拥有的各种财富,在丰富程度方面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不靠强制的劳动,每年从土地上便可获得大量的粮食。
这些粮食除了养活实际生产者外,还养活着同样数目、
有时甚至更多的生产无数种便利品和奢侈品或从事运输业的劳动者,
还养活着大批指挥和监督这种种劳动的人员,除此之外,
还养活着比最奢华的古代社会多得多的从事非直接生产性职业和无业的人员。
在同一块土地上(至少是在同一区域内)种植出的粮食可养活比以前多得多的人口;
而且可以十拿九稳地养活,欧洲早期历史上常见的、
目前在东方诸国仍周期性地发生的那种饥荒,已经看不到了。
除了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以外,质量和品种也大大改善和增加了,
与此同时,食物以外的便利品和奢侈品不再只限于供人数很少的富裕阶级享用,
已大量普及到很多日益扩大的社会阶层手中。这种社会的集体财力是空前巨大的,
可以用来作一番惊人的事业:例如供养舰队和军队;修建公共工程,
不论是有用的还是装饰性的;兴办国家慈善事业,如为西印度奴隶提供赎金;
建立殖民地,教育当地人民;简而言之,可干一切要花钱的事业,
而无需勒紧居民的裤腰带,甚至不必牺牲他们的主要的享受。

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所有这些特点方面,各个社会间相互差别很大。
虽然财富比过去多,但它们之间富足的程度却各不相同。
即令在公认为最富的诸国中,有些国家对生产资源利用得比较充分,
获得了相对于疆土来说比别国高得多的产量;它们不仅在财富的数量方面,
而且在财富的增长速度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财富分配的差别比生产的差别还要大。
在不同的国家,最贫困阶级的状况也大不一样,
最贫困阶级之上的其余各阶级在人口比例和富裕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
参与土地产品初始分配的阶级在性质和名称上,各地也有不小的差别。
在一些地方,土地所有者是独立的阶级,几乎完全脱离生产,在另一些地方,
土地所有者则几乎全都是耕种者,亲自扶犁下田。在地主本人不耕种土地的地方,
有时候在地主和劳动者之间,有一个中间媒介,即农业经营者,
他付给劳动者口粮,提供生产工具,付给土地所有者地租以后获得全部产品;
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由地主、受雇的代理人和劳动者共同分享土地产品。
制造业的情形如何呢?有时制造业是由分散的个人经营的,
这些人自备或租用所需要的工具和机器,除自己的家人外很少雇用外人;
有时制造业则是由富有的工业家经营,他备有昂贵而复杂的机器,
使许多人在一座建筑物里共同工作。商业活动方面也有同样的差别。
批发业务固然到处都是由大资本经营的;但整个说来占用大量资本的零售业,
有时是在小店里经营的,主要靠店主本人和其家人干活,也许还雇用一两个学徒,
有时则由大公司经营,其资金由富有的个人或合伙组织提供,雇有人数众多的店员。
以上是通常所谓文明世界的不同地方在经济现象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除此以外,我们前面所评述过的所有较早期的状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美洲仍有狩猎社会,阿拉伯和北亚大草原上仍有游牧社会;
东方社会本质上依然如故;俄罗斯大帝国在很多方面至今仍和封建时代的欧洲没有多大不同。
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形态,包括爱斯基摩人或巴塔哥尼亚人的社会形态,
现在都依然存在于世上。

生产财富,从物质世界索取人类生存和享受的手段,显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而是有其必要条件的。这些条件中有些是物理方面的,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取决于人们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对这些性质了解的程度。
政治经济学不研究这些,而只是予以默认,让人们从自然科学或日常经验中去寻找原因。
政治经济学把这些有关外部世界的事实同有关人类本性的其他真理结合起来,
试图探索出一些次要的或派生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财富的生产,
可用来解释现在和过去贫富的差异,以及预言财富会有什么样的增加。

与生产规律不同,分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制度,
因为某一社会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取决于通行于该社会的法令或习惯。
但是,虽说政府或国家有权决定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
可它们却不能任意确定这些制度起作用的方式。
它们对财富分配拥有的权力依赖于哪些条件,
社会所接受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如何影响分配的,这些同任何自然规律一样是科学研究的主题。

论生产要素

何谓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有两种:劳动和适当的自然物品。

关于另一种生产要素(适当的自然物品),需要指出的是,
某些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是自然存在或生长的。洞窟和树穴可以提供藏身之处;
果实、根茎、野生蜂蜜以及其他天然产物可以用来维持人类的生命。
但即令是这些东西,通常也需要花费相当数量的劳动,不是为了制造它们,
而是用于寻找和占有它们。

地球上的一块矿物和一张犁、一把斧、一把锯之间相似之处很少;
陶瓷和制作它所用的花岗石粉之间,混有海藻的沙子和玻璃之间也极少相似之处。
羊毛与绒面,或一把棉籽与一匹平纹细布之间的差别更大。
羊和棉籽本身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以往劳动和照管的结果。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最终产品和自然界供给的物质大不相同,因此按习惯的说法,
自然界仅仅提供原料。

然而,自然界不只是提供原料,它还提供动力。地球上的物质不是毫无生气的,
在形状和性质上完全听人摆布的。它具有活动的能量,可与劳动合作,甚至代替劳动。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小麦放在两块石头之间碾成面粉;随后发明了一种装置,
转动一个手柄便可使一块石头在另一块上面旋转,这一方法略加改进以后,
仍为东方常用的办法。然而,这是很费劲的,因而常用来惩罚冒犯主人的奴隶。
后来人们逐渐感到应节省奴隶的劳动,减轻他们的痛苦。
这一时代来临时,人们想出了一种方法,不再用人力而用风力或水力来转动石头,
所需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就是多余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力,即风力或水力,
做了一部分原先由劳动所做的工作。

些自然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些自然要素的数量则实际上是无限的

海洋渔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数量实际上无限的自然赠品,
但北冰洋捕鲸场已有很长时间不足以满足需求了,
即令以很高的价格来支付捕捞费用,需求仍降不下来。
南海捕鲸业因此而大大扩展,但也会照样把资源耗尽。内河渔场是数量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
如果不加限制地允许每一个人使用,就会迅速地枯竭。
空气,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在我们称为风的状态下,对于每一种可能的用途在数量上总是足够的。
海边或大河上的水运也是如此,不过在很多情况下,
为这种运输方式服务的码头或泊位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只要某种自然要素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则除非能被人垄断,否则它在市场上就不会有任何价值,
因为没有人会用东西换取可以无偿得到的东西。但是,一旦数量实际上受到限制,也就是说,
一旦不能想占用多少就占用多少,该自然要素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就会具有交换价值。
一旦某一地区对水力资源的需要量超过水利资源的供应量,人们就得为使用水利资源支付等价物。
一旦耕作所需要的土地超过某一地方所拥有的土地,或一定品质和位置的土地不足以满足耕作所需,
则这种品质和位置的土地就可以卖得价钱,就可以租出去收取年租。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劳动或是直接用于所生产的物品,或是用于生产的预备性作业

例如,制作面包时,施加在物品本身上的劳动是面包师傅的劳动;
但是磨坊主的劳动,虽然不是直接施加于面包的生产而是施加于面粉的生产,
也同样是生产面包所需劳动总和的一部分;播种者和收割者的劳动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认为,应把所有这些人看作是对此物品直接施加劳动的人,
因为小麦、面粉和面包只不过是处于三种不同状态的同一物质。
这里不准备对这一问题进行咬文嚼字的争论,不过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人外,还有耕作者,
他为播种翻地,其劳动从未接触以任何状态出现的这种物质;还有制犁匠,他与面包的关系更为间接。
所有这些人的劳动最终都从面包或其售价那里获得报酬,制犁匠也和其余人一样,
其原因是犁除了翻土外,没有别的用处,因而除非犁地能增加土地的收益,
使制犁匠的劳动得到充分报酬,否则谁也不会制作或使用犁。

所以估算任何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计算的项目很多——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是无限的,
因为如果我们把制犁匠的劳动看作是制造面包所用劳动的一部分,
为什么就不计入制造铁匠所用工具的劳动,为什么不计入制造这些工具所用工具的劳动,
为什么不追溯这些物品的来源,把一切劳动都计算在内呢?(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但是沿着这一台阶爬了一两步后,就会进入一个琐细得无法计算的领域。
例如,设想一张犁在磨损以前可以用 12年,则只需把制犁劳动的十二分之一列入每年的收获账。
制犁劳动的十二分之一还是一可觉察的数量。但是同一套工具也许足以供制犁匠锻制上百张犁,
而且这些犁可在其12年使用期内为很多不同的农场翻土。
所以,在一个农场一年的收获中所耗费的,不过是制作工具劳动的一千二百分之一。
当把这一数量进一步分摊到每袋小麦或每块面包上时,
一下子就可看出这种数量在和商品有关的任何实际意义上都是不值得考虑的。
的确,如果工具制造者不劳动,就永远不会生产出小麦和面包;
但是计入了他的劳遍以后,小麦和面包售价提高的幅度却不会超过四十分之一便士。

于生产随后劳动所需口粮的劳动

劳动间接地对物品生产起作用的另一种方式,也需要给予特别注意,即用劳动生产粮食,
以维持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生活。预先运用这种劳动,除对极小规模的生产以外,
对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除了猎人和渔夫的劳动以外,
凡乎没有一种劳动是可以立即得到报偿的。

如果我们假设一群劳动者既进行制造,同时又种粮食养活自己,
则会有食物和制成品报偿他们的辛苦。但如果他们只种植原料和制造工具,
则他们的辛苦只会得到制成品的报偿。

由于拥有可用于养活劳动者的食物而要求得到的报酬,是另一种性质的报酬,
是因节欲而不是因劳动得到的报酬。如果一个人储藏有食物,则他有权在懒散中自行消费掉,
有权用以养活侍候他或为他打仗、唱歌、跳舞的人。

除非收获在给农场劳动者带来报酬外,还有足够的余额来支付制犁匠的报酬,
给予制犁匠和农民两者以利润,否则他是不会支付货款的。

于生产原料的劳动

这种原料生产方面的劳动,还包括农民的下述劳动,如种植亚麻、大麻、
棉花、油料作物,养蚕,种饲料,剥树皮,生产染料以及很多其他东西,
生产这些东西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他工业部门的需要。猎人的劳动若目的在于获取皮毛,
也是如此;牧羊人和养牛人的劳动,就皮毛、角、猪鬃和马鬃等等而言,也是如此。
作为原料用于某种制造过程的物品是各式各样的,取自动物、植物和矿物界的几乎每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很多工业部门的成品又是另一些工业部门的原料。
纺纱业纺出的纱,除了作为织布业的原料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用处。
织出来的布也主要是用作制衣业或家具业的原料,或用作船帆制造业的原料。
糅皮制革业的全部工作,在于将未加工的原料转化成所谓加过工的原料。
严格说来,几乎全部食物,当其来自农民手中时,只不过是面包师傅或厨师的原料。

用于制造工具的劳动

由原料和工具的区别造成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唯一实际差别,在前面某个地方已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既然原料一经使用就会毁灭,所以为生产它们所需的全部劳动,以及提供生产手段的人的节欲,
都必须从这种使用所产生的成果中得到报酬。与此相反,工具是可重复使用的,
因而可用它们生产的全部产品,来为制造工具的劳动,以及那些用存粮养活劳动的人的节欲支付报酬。
每一产品只需贡献一丁点,通常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就足以酬报上面所说的劳动和节欲,
就足以补偿直接生产者预付给工具制造者的报酬。

用于保护劳动的劳动

第三,除了劳动对象材料和帮助劳动的工具外,还必须防止劳动受到干扰,
防止劳动产品受到损害。这些干扰或损害或是来自破坏性的自然力量,
或是来自人们的暴力或强取。由此便出现了另一种使用劳动方式,
即不是对产品本身直接运用劳动,而是帮助它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用来保护劳动。
所有工业用建筑物,如厂房、仓库、船坞,以及谷仓、牲口棚或农业劳动用房,
其目的都是如此。

如果政府不为生产活动提供保护,则生产者就必须从生产中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
保护生产或雇用武装人员保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这些劳动都必须直接从产品中得到报酬;
而不能为这种额外劳动支付报酬的产品,便不再被生产。
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产品是按一定比例向这种保护支付费用的,
尽管存在着挥霍浪费政府开支的现象,还是能够以较低的费用得到较好的保护。

用于产品运输和分配的劳动

还有另一类劳动者,也是把生产出来的物品提供给消费者,这就是商人,
或者可把他们称为产品分配者。如果消费者只能直接从生产者那里获得所需要的物品,
那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带来不少麻烦,常常无法得到所需要的物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过于分散,而且后者常常离前者很远。
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动,人们很早就不得不求助于集市和市场,在集市和市场上,
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定期晤面,而不需要任何中间媒介。

有固定住所和固定顾客的商人更值得信赖,若离得近,顾客更喜欢到这样的商人那里买东西,
因而哪里有足够多的顾客,可提供报酬,哪里就有人开设店铺。

例如向军队和济贫院供应此类物品时,通常也不是直接从生产者那里取得,而是从中间商那里获得,
因为他们知道从哪些生产者那里可以得到最好、最便宜的物品。
即令物品最后要以零售方式卖掉,为了方便起见,很快也会出现批发商阶级。
当产品和交易不断增加而超过某一限度时,当一家制造厂向许多商店供货,
而一家商店又常常从许多不同的制造厂进货时,对于制造厂和零售商两方面来说,
相互直接打交道所损失的时间和引起的麻烦会使他们感到和少数大商人打交道会更方便些。
这些商人仅仅买进卖出,从许多生产者那里进货,然后把货物分配给零售商,
让零售商再进一步分配给消费者。

与人有关的劳动

每个人从婴儿到被抚养成人,要花费某个人或数个人大量的劳动。
不花费这种劳动或只花费其中一部分,孩子就不会长大成人,代替父母一代而成为劳动者。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抚育幼年人口的劳动和花费是支出的一部分,是生产的一个条件,
是要从幼年人口未来的劳动产品中加倍偿还的。

社会的技术教育或工业教育,即用于学习或讲授生产技艺的劳动,用于获得和传授生产技能的劳动,
却实际上而且一般说来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或更有价值的产品才付出的,
为的是学习者可以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等或超过其劳动价值的报酬,
并使所雇用的教师的劳动得到适当的报酬。

发现和发明的劳动

所有的人类努力都是某些脑力和体力因素的混合。最愚笨的小工,尽管每天只是在梯子上爬上爬下,
但这种机械动作在某种程度上也要运用智力,
论如何加以训练,恐怕最聪明的狗或大象也不会爬梯子。
哪怕是最迟钝的人,只要事先给予指导,也会转动磨盘,
但要是没有人驱赶和照管,马是不会转动磨盘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最纯粹的脑力劳动,在产生任何外在成果时,也有某种体力成分。
牛顿不可能不动笔或不口述就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心中酝酿这本书时,
肯定画了许多图,在纸上作了很多计算和证明。发明家除了运用他们的大脑从事劳动外,
通常还要用他们的手从事很多劳动,在他们的思想能够成功地付诸实行以前,
他们必须制作一些模型和做一些实验。然而,他们的劳动,不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
都是使生产得以进行的劳动的一部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劳动,
同机械工建造蒸汽机或车工开动蒸汽机的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前者同后者一样,都指望从产品那里获得报酬。
发明的劳动常常同制作实施的劳动一样按同一办法估价和付酬。
很多装饰品制造商都雇用发明家,这些人由于设计图样而领取工资或薪水,
正像其他人由于临摹图样而领工资一样。设计和临摹严格说来都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恰如一本书的作者的劳动和印刷工与装订工的劳动同是生产的一部分那样。

从整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观点来看,学者或思想家的劳动,在非常狭窄的意义上,
同实际技艺发明家的劳动一样,也是生产的一部分;很多这种发明乃是理论发现的直接后果,
而且有关自然力的知识的每一次扩展,都会产生丰富的实际应用成果。

非生产性劳动

劳动生产的不是物品,而是效用

首先,即令在所谓物质实体的生产方面,也必须记住,所生产的并非是组成物质实体的物质。
世界上所有人的全部劳动连一粒物质也生产不出来。
织绒面呢只不过是按独特方式重新排列羊毛的粒子;
种植小麦仅仅是将一些称为种子的物质放入某一位置,
在那里它可以从土地和空气中聚拢物质粒子,形成称为植物的新的组合物。
虽然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我们却能使物质具有某些性质,
依靠这些性质,可使物质从对我们无用,变为有用。我们所生产的,或者想要生产的,
正如萨伊所正确称谓的,乃是效用。劳动并不创造物品,而是创造效用。
再者,我们也并不消费和毁坏物品本身;组成物品的物质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实际上所消费掉的只是一些性质,物品靠这些性质来适合于应用它们的目的。
所以,萨伊先生和其他人问得好:既然说生产物品时,生产的只不过是效用,
那为什么不把所有产生效用的劳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呢?
为什么拒绝把这一称号给予绑扎肢体的外科医生、维护秩序的法官或议员,
而把它给予切割和磨光钻石的宝石工?
为什么拒绝把这一称号给予向我们传授生活技艺而我们靠这种技艺获取面包的老师,
而把它给予为使我们暂时享受一种味道而制作糖果的商人?

生产性劳动意味着生产财富的劳动。所以,我们便回到了第一章接触到的问题:
什么是财富,是应该仅把物质产品包括在财富内,还是应该把全部有用的产品都包括在财富内。

效用分成三种

第一,固定和体现在外界物体中的效用,即运用劳动使外物具有能使它们对人有用的性质。
这是常见的情况,无需说明。

第二,固定和体现在人身上的效用:
在此情况下,劳动用于使人具备能使他们对自己和别人有用的品质。
所有与教育沾边的人的劳动,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家庭教师、教授,
而且还有政府官员(就其成功地改善了人民的素质来说)、道德家、
传教士(就其有益方面来说)、医生(就其有助于维护生命和体脑功效来说)、
体育教师和各种行当、科学和艺术的教师,以及学习者向他们求教的劳动,
任何人在整个一生中为求知或培养自己或他人体力或脑力才能所花费的全部劳动,
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也是最后一种效用并未固定或体现在任何物体中,而只存在于所提供的服务中,
即给予一种快乐,消除不便或痛苦,时间可长可短,但不会使人或物的性质得到永久性改善。

所谓生产性劳动,是指产生固定和体现在物体中的效用的劳动

某些权威人士认为,财富概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财富不仅应该能够被积累,
而且还应该能够被转移。因为一个人的宝贵品质乃至生产能力不能与他分离而转移给另一个人,
所以他们拒绝承认这些是财富,并且不承认花费在学习生产技能方面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
然而,在我看来,(例如)手艺人的技能既是一种值得向往的财产,又有一定的耐久性
(且不说还能生产出物质财富),如果只因为它附着在人身上便拒绝承认它是财富,
那么也应该拒绝承认煤矿或制造厂是财富,因为他们是附着于某个地点的。
而且,尽管技能本身不能与人分离而转移给买主,但技能的使用却可以转移给买主;
尽管不能出售技能,却可以雇用技能,况且在所有法律允许买卖人口的国家内,
技能是连同人一道出售的。技能在可转移方面的缺陷不是来自天然的障碍,
而是来自法律和道德的障碍。

如前所述,我并未将人本身归于财富之列,财富是为人而存在的。
但是人所学到的能力,只作为方法而存在,是靠劳动获得的,
因而在我看来,当然应归于财富之列。

手艺人的技能,只是因为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才算作财富;
任何无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才能,都不算作财富。不管一个国家的居民具有多么宝贵的创造能力,
多么宝贵的美德,多么宝贵的才能,也不能说该国因此而更为富有,除非在比喻的意义上这么说,
除非人们把这些看作是可以出售的物品,可用来吸引其他国家的物质财富,
就像古希腊人和一些现代国家所做的那样。

例如,我把花费在学习制造技能上的劳动看作是生产性的,不是由于技能本身,
而是由于用技能创造的制成品,学习技能的劳动从本质上说是有助于产品生产的。
政府官员的劳动是以某种方式提供保护,这种保护对工业的繁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因而也必须将其看作是生产性的,甚至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因为没有它,
物质财富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丰富。这种劳动可以说是间接生产性的,
而耕作者及棉纺工的劳动则是直接生产性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它们使社会的物质产品比以前更为丰富;它们增加了或有助于增加物质财富。

所有其他劳动,不论多么有用,都归入非生产性劳动类

凡是最终只带来眼前享受,而不增加耐久性享受手段积累量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
按照我们在本书中所下的定义,所有那些带来持久利益的劳动,
只要所获得的利益中不包含物质产品的增加,则不论多么重要,都应归入非生产性劳动类。
搭救一个朋友生命的劳动不是生产性的,除非这个朋友是个生产性劳动者,
并且生产的东西比他消费的东西要多。
对于一个信教的人来说,灵魂的得救要远比生命的得救重要得多,
但他不会因此而把传教士或牧师称为生产性劳动者,除非他们像“南海布教团”有时所做的那样,
除传教以外还传授文明世界的生产技艺。显而易见,一个国家供养的传教士或牧师愈多,
它能花在其他方面的钱就愈少;而它明智地在养活工农业劳动者方面花的钱愈多,
它能用于干其他各种事情的钱也就愈多。

裁缝做好一件上衣并把它卖掉时,钱从顾客那里转移给裁缝,除此之外还多出了一件以前没有的上衣;
但演员却仅仅是从观众口袋中得到钱,而并未留下物质财富酬报观众。
因而演员的劳动没有使整个社会得到任何东西。演员花费掉多少自己所挣的收入,
社会也就损失多少物质财富,而只保留下他所积存的。
然而,一个社会却可以利用非生产劳动靠损害其他社会来增加财富,
就像个人可以利用非生产性劳动靠损害他人来增加自己的财富那样。
意大利的歌剧演唱家、德国的家庭女教师、法国的芭蕾舞演员等在国外的收入,
在他们回国时,便成为本国财富的一个来源。希腊境内的一个个小城邦,
特别是那些比较原始和落后的城邦,是士兵的来源;
他们受雇于东方的王公贵族来从事无用和破坏性的战争,然后携带积蓄回到自己的国家安度晚年;
他们是非生产性劳动者,他们得到的报酬连同掠夺所得,
对于提供这些报酬的国家来说是没有回报的支出;但是,虽说整个世界毫无所得,
可希腊却有所收获。晚些时候,希腊及其殖民地向罗马帝国提供了另一类冒险家,
即所谓哲学家或演说家,这些人向上层阶级子弟传授所谓最宝贵的技艺;
他们大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但他们优厚的报酬却是本国财富的一个来源。
以上这些人都不会增加世界的财富。这些劳动者的服务,即便是有用的,对整个世界来说,
也是通过牺牲一部分物质财富而获得的;如果没有用,则对整个世界来说,
这些劳动者消费了多少物质财富,也就浪费了多少物质财富。

例如当商品因生产数量超过目前的需求而卖不出去时,或者当投机者过早地修建船坞和仓库时,
生产性劳动反而会使国家更穷。北美的一些无力还债的州过早地修建铁路和运河,
看来就犯了这种错误;有人认为英国过快地发展铁路事业,在某种程度上也重蹈了北美的覆辙。
当社会有紧急需要或财源有限而要求迅速回收资金时,为了在遥远的未来获得收益而投入劳动,
不但会使国家在当时陷于贫困,即所雇用的劳动者消费多少,国家就损失多少,
而且即使是到最后,国家也不如采取另一种做法富裕,所谓另一种做法,
就是从一开始便寻求眼前的收益,而推迟远期获利的事业。

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

为非生产人员做上衣的裁缝是生产性劳动者;但几周或几个月后,衣服破损了,
而穿上衣的人并未生产任何东西代替它。社会财富没有因这个裁缝的劳动而有所增加,
其结果和用这笔钱到歌剧院去看戏一样。不过,在上衣未被穿坏以前,
社会财富却因这个裁缝的劳动而有所增加,也就是说,
在该劳动产品被某一非生产性社会成员拿去消费以前财富有所增加。
金线带或菠萝形装饰品的情形与此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同上衣相比,
它们距离必需品更远。这些东西在被消费掉以前也是财富。

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和为非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

富国每年用很大一部分生产物去满足非生产性消费,若对此表示惋惜,那就大错特错了。
社会从必需品中抽出这样多的物品来供人享乐,供人从事更高级活动,这并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正是用这部分生产物满足了除最低生存以外的所有社会需要,
衡量出了社会具有多少供人享乐的手段,具有多大的能力来达到除生产以外的所有目的。
如此多的剩余可用来达到这些目的,实际上是值得庆贺的事。
应感到惋惜的只不过是,这种剩余的分配太不公平了,大部分用在了毫无价值的事情上,
落入了不提供等价服务,不给予回报的人手中,当然,这种状况并非无法加以纠正。

论资本

资本是拨出来运用于再生产的财富

在完全不熟悉这一问题的人看来,资本就是货币。要揭穿这一误解,
就得重复一下绪论中说过的话。货币不是财富,同样也不是资本。
货币本身并不能执行资本的任何职能,因为它不能向生产提供任何帮助。
为了向生产提供帮助,必须把货币换成别的东西;而任何能与其他东西交换的东西,
都能在相同程度上对生产作出贡献。资本为生产所做的事情,是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场所、
保护、工具和原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供养劳动者。这些是当前的劳动向过去的劳动,
向过去劳动的产物要求提供的服务。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用在这方面,
即用来满足生产性劳动所必需的以上各种先决条件,就是资本。

每个资本家持有的不是食品或衣着,而是货币,他把钱付给工人作为报酬,
让工人自己去购买食品衣着。此外,仓库中还有制成的货物,把这些货物卖掉后,
他可获得更多的钱,用这些钱支付工人的报酬,以及用来补充原料,修理房屋和机器,
更换报废的房屋和机器。不过,他拥有的货币和制成品并不全都是资本,
因为他不是把它们全部用在这些方面。
他用一部分货币和出售制成品所得的货款来满足他个人和他家庭的消费,雇用马夫和听差,
供养猎人和猎犬,教育子女,缴纳税款或捐给慈善机构。那么,他的资本是什么呢?
精确地说,乃是他用于进行再生产的那部分所有物,不论这些所有物以什么形式存在。
其中一部分甚或全部,是否能直接用来满足工人的需要,这无关紧要。

任何一种财产,不论多么不适合于劳动者使用,
但只要这种财产或得自这种财产的价值用于生产性再投资,
它就是资本的一部分。由各个所有者指定用于生产性再投资的全部价值总和构成了国家的资本。
这些价值是否都具有可直接用于生产的形式,这无关紧要。
不论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暂时的和偶然的;一旦被指定用于生产,
它们就会以某种方式转变成能够应用于生产的东西。

指定用于生产的资本要多于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资本

因为凡是用于生产的产品都是资本,所以反过来便可以说,国家的全部资本都用于生产。
不过,对第二个命题,必须施加一些限制并作一些解释。一笔资金可能正在寻求用于生产,
但可能尚未找到符合其所有者心意的用途,此时这笔资金虽说是资本,
却是未使用的资本。

人们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假设劳动者总是靠资本而生存,实际情况显然就是这样,
尽管资本并不一定非得由称为资本家的人提供。当劳动者靠自己的资金为生,
当自耕农靠自己的土地产品生活或工匠自立门户工作时,他们依然是靠资本为生,
也就是靠预先准备好的资金为生。农民不是靠当年的收成过日子,
只是靠上一年的收成过日子。工匠不是靠手中正在干的活生活,
而是靠已经制成和已卖掉的产品生活。他们各自靠自己的小额资本为生,定期用其劳动产品予以补充。
大资本家也同样是靠事先准备好的资金为生。如果他亲自经营管理自己的业务,
则他个人或家庭的开支只要不超过按市价计算的他的劳动报酬,
就应看作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而他的个人消费,就生活必需品而言,
乃是生产性消费。

考察某些可以说明资本概念的实例

一根树枝有病,所有其余部分仍可能是健壮的,但树根有病却会使整棵树枯萎。

例如,甲拥有一万镑财产,借给农场主或制造商乙,用在乙的事业上而产生利润。
该财产就如同是属于乙的资本。甲本人虽不是农场主或制造商,但就其财产来说,
实际上却可以把他看作是农场主或制造商。价值一万镑的资本被用于生产—— 
用于养活劳动者并提供工具和原料。这笔资本属于甲,而由乙来使用,
乙得到的报酬是该资本产生的利润与付给甲的利息之间的差额。
这是最简单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假定甲的一万镑,不是借给乙,而是在有抵押的条件下借给土地所有者丙,
丙用这笔钱筑篱、排水、修路或改良土壤,以此提高其地产的生产力。
这一万镑被投在土地上,而没有被挥霍掉。它们会产生持久的报酬。
如果使用得当,土地的产量会增加。足以在几年内收回这笔钱,最终使其增加好几倍。
这样,这一万镑乃是用于提高国家的产量。它便是一笔资本。
如果丙把土地租给了别人,他就会以高地租的形式得到报酬,
而放债人甲则以利息的形式按约定的金额每年得到报酬。
我们现在把所说的情况改变一下,假定丙并未用这笔贷款改良土地,
而是用于归还以前的债务,或为子女存起来。这样用掉的一万镑是不是资本,
取决于最终得到的人如何使用这笔钱。如果其子女把所得到的财产投资于生产,
或者收回贷款的债主又把这笔钱借给另一个土地所有者去改良土地,
或借给制造商去扩充其业务,这笔钱就仍然是资本,因为用在了生产方面。

设想钱不是借给某个地主,而是借给国家。甲将其资本借给政府去进行一场战争。
他向国家购买所谓公债,即每年支付一定利息的国债券。
如果政府用这笔钱修铁路,这笔钱便是用在了生产上,甲的财产仍然是用作资本。
但因为现在是用于战争,用于向什么也不产生的军官和士兵支付薪饷,
用于购买弹药,政府便处于丙的位置,即那个挥霍成性的地主的位置。
作为国家的资本来说,甲的那一万镑已不复存在了,实际上就财富或生产来说,
等于是扔到大海里了,虽然根据其他理由这样使用可能是正当的。
甲以后的收入不是来自他自己资本的生产物,而是来自对社会其余资本的生产物课征的赋税。
对于社会来说,甲的资本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来补偿这种支出。
甲的资本已被花掉而不复存在了,甲现在所拥有的是对其他人的资本和劳动收益的要求权。
他可以出售这种要求权,收回其资本的等价物,然后可将其用于生产。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但他收回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资本,也不是他的资本所生产出来的东西。
他的资本连同全部可能的收益已被毁灭了。他所得到的乃是另一个人的资本,
此人愿意用自己的资本换取甲对赋税的扣押权。另一个资本家代替甲成了公众的债权人,
而甲则代替这个资本家成了生产(或可用于生产的)资金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不会因这一交换而增加或减少。政府用掉甲的钱时,国家的资本已被毁掉,
已从生产中提取了一万镑资金,转用于非生产性消费,并把它毁灭了而未创造出等价物。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劳动受资本的限制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以致在日常用语中都有所表现;但是偶尔领悟某一真理是一回事,
而经常承认该真理,不容许任何命题与其相违背则是另一回事,直至最近,
这一公理还普遍受到国会议员和政论家的漠视;而与其不相容的学说仍在被大肆宣扬和鼓吹。

劳动者的食物和用于生产的原料,是没有生产力的,但若没有食物和原料,
劳动也就无法发挥其生产力。劳动不可能超过可用于加工的原料和可供食用的食物的供应量。
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是靠现在劳动的生产物而是靠过去劳动的生产物来供养的,
其需要也不是靠现在劳动的生产物而是靠过去劳动的生产物来满足的,
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但却常常被人忘记。他们消费的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
而不是即将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过,在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中,
只有一部分拨出来用于供养生产性劳动;因而生产性劳动不可能超过拨出来的生产物
(即国家的资本)所能供养并供给生产用原料和工具的劳动。

然而,尽管以上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法律和政府在不创造资本的情况下,便能创造出劳动。不是靠使人们更加勤劳,
或提高他们劳动的效率;这些是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能间接地作出贡献的目标。
人们认为,即使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或能力,不促使懒惰的人去劳动,
政府也能在不增加资金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国政府可以靠禁运法制止某种商品的输入;这样一来,就可促使该商品在国内生产,
因此而可以吹嘘使国家增添了一新的产业部门,把产量和就业人口数都堂而皇之地列入统计表,
把所有这些都看作是禁运法给国家带来的利益。虽然这种政治算术在英国已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但在欧洲大陆各国还是很能蛊惑人心的。假如议员们意识到劳动受资本的限制,
他们就会看出,由于国家的资本总量并未增加,因而他们通过法律转向新兴产业部门的那部分资本,
必然是从其他部门提取或扣除的。这部分资本在新的部门所雇用的劳动量,
也许和在原来的部门雇用的劳动量差不多。

若实施限制进口法导致建立起来的产业是所谓家庭制造业,情况则与此不同。
从事家庭制造业的是已得到供养的人,是工人家属作为副业进行的,
因而除了原料和工具所需的资金外,无需向这一行业转移资本,而原料和工具费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如果课征保护性关税导致建立起来的家庭制造业,国家的产量确实会有所增加。

为了使我们的理论命题无懈可击,必须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但这并不损害实际执行的自由贸易理论。
家庭制造业从本质上说无需加以保护,其原因是,从事家庭制造业的劳动者的口粮来自其他方面,
因而产品的价格,不管降到多低,几乎全部是净收益。
所以,如果家庭生产者退出竞争,这决不会是出于迫不得已,
而是因为在这些最精明的人看来,花费劳动制作产品已得不偿失。
与其自己缝制衣服,还不如花钱买衣服穿。除非社会给予他们的报酬高于他们自己估价的产品价值,
否则他们便不会再生产这种产品。

但劳动并非总是达到资本设置的限度

由于技术的改进等而造成的资本(或更加确切地说,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会促使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因为当总产量增加时,总有可能把增加的一部分节省下来转化为资本,
特别是当生产性劳动的收益增加时,会更加诱使人们将资金从非生产性用途转向生产性用途。

资本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得到雇用,而且这没有明确的限度

一般人总认为,富人的非生产性开支对穷人的就业来说是必需的。
在亚当•斯密以前,几乎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甚至在他之后,
一些非常著名和卓越的著述家仍认为,如果消费者节约和转化为资本的收入超过一定份额,
用于非生产性消费的金额不占国家资本的一定比例,则多余的积累会白白浪费掉,
因为将没有人购买用这种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
有许多错误产生于人们不是先考察简单的事例,而是一头扎进复杂的具体现象中而不能自拔,
我认为,上述学说就属于此列。

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仁慈的政府拥有社会的全部食物,全部工具和原料,
则它给予所有能劳动的人一份食物,便能迫使他们从事生产性劳动,
而无需担心这种生产性劳动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只要有某个人的某一需要尚未得到满足
(并且这种需要能用物品来予以满足),社会拥有的劳动就会转而生产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物品。
拥有资本的个人在用新的积累增加其资本时,所做的事情与我们假设仁慈的政府所做的事情完全一样。
既然可以借助于假设来进行说明,就让我们设想一种最极端的情况。
假定每个资本家都认为自己没有品行端正的劳动者贡献大,不应比他们生活得好,
因而从良心出发把剩余利润储存起来;或者假定这种禁欲不是自觉自愿的,
而是法律或舆论强加在所有资本家和地主头上的。非生产性开支由此会降到最低限度。
于是人们会问:增加的资本怎样才能找到出路?谁会购买增加的资本生产的商品?
甚至连以前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不再有人购买。因此,(据说)这些商品将卖不出去,
将在仓库中腐烂掉,直到资本数量降至原先的水平,或更确切地说,
直到资本数量降至与消费需求相等的程度。但这似乎只是事情的一半。
在所假设的情形下,就资本家和地主而言,不会再有对奢侈品的需求。
但当这些阶级将其收入转变为资本时,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灭他们的消费力,
而只不过将消费力转移给了他们雇用的劳动者。
就劳动者而言,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就是劳动者的人数要么随着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要么资本增加而劳动者的人数不增加。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则事情便很简单。
新人口所需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取代了一部分原先的奢侈品生产,并恰好补足所失去的就业机会。
但假设人口不增加,
则以前资本家和地主花在奢侈品上的那些钱就会以增加工资的形式分配给现有的劳动者。
我们假定这些劳动者的生活必需品本已得到充分的供应。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这些劳动者会成为奢侈品的消费者,原先用于生产奢侈品的资本仍可以用于生产奢侈品。
所不同的只是,奢侈品由社会普遍分享,而不是仅限于少数人享用。
严格说来,增加的积累和增加的生产可以持续下去,直到每个劳动者对财富的每一种欲望都得到满足
(假定他们的劳动力从物质上来说是足以为他们全体生产出所有这些东西的)。
由此可见,财富的限度决不会是消费者的不足,而是生产者和生产力的不足。
资本的每一增加要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么会增加劳动报酬,要么会使国家更富裕,
要么会使劳动阶级更富裕起来。如果能找到更多的人手去工作,总产量会增加。
如果人数不变,他们可得到较大的份额。甚至在后一种情况下,
由于劳动者受到刺激后会更卖力地干活,产量本身也会扩大。

资本是节省的结果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生产的全部东西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全部收入花在个人癖好上,
资本便不会增加。全部资本,除很少一部分外,最初都是节省的结果。
我说有很少一部分是例外,是因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可以把他所生产的全部东西都为自己花掉,
而不会变穷,同时在他获得收获或卖掉商品以前维持他生存的那些必需品,
虽然实际上也是资本,却不能说是节省下来的,因为这些必需品全都用于满足他自身的需要,
也许会像坐吃山空那样很快消耗光。我们可以假想一些个人或家庭各自居住在分散的小片土地上,
每个人或家庭都自食其力并且把全部产品都消费掉。
但即令如此,也必须从他们个人的消费中节省下种子。
因此,即使在这种最简单的经济状态下,也必须节省下一些产品;
人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多于使用掉的东西,或者说使用掉的东西必须少于生产出来的东西。
人们必须节省下更多的东西,才能雇用其他劳动者,才能使产量超过靠自己的手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
任何人用以供养他人劳动的产品,最初必定是靠节省积聚起来的;
必定有人先生产出了这些产品,并克制自己不把它们消费掉。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说,所有资本,特别是全部增加的资本,乃是节省的结果。

充满暴力的原始社会状态下,拥有资本的人往往并不是节省资本的人,
而是某个较强壮或有权有势的人。
他靠掠夺,将资本占为己有。即令在财产受到保护的状态下,很长一段时期以来,
资本的增加通常也主要来自剥夺,剥夺虽然在本质上和节省是一回事,
一般却不叫这个名称,因为它不是自愿的。实际的生产者是奴隶,
他们在暴力威胁下被逼迫着生产尽量多的东西,而只消费严厉的主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或出于往往很微弱的仁慈心允许他们消费的那一点点东西。然而,这种强制性的节省,
除非其中一部分被主人自愿地再一次节省下来,否则是不会使资本增加的。
如果他把迫使奴隶生产并节省下来的全部东西用来满足个人欲望,
那他就不会使自己的资本增加,也无法供养更多的奴隶。要供养奴隶,就得事先节省下一些产品,
至少是事先要储备一些食物。然而,这些产品或食物可能不是靠奴隶主的自我剥夺节省下来的,
而更可能是靠奴隶的自我剥夺节省下来的;剥夺了奴隶人身自由的战争或劫掠,
也把他们的积累转移给了征服者。

消费少于生产,就是节省;这就是资本赖以增加的方式;消费不一定要绝对地减少。
我们不应沦为词语的奴隶,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上述意义上使用节省这个词。
这样使用这个词时,只要记住以下一点也就够了,就是除了减少消费外,
还有另一种增加资本的方法,即增加生产。

资本都是要消费掉的

对一般人来说,所节省的都要消费掉,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事。
对他们来说,每个节省者看上去都像是守财奴。他们或许认为,若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节省,
这种行为还情有可原,甚至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会对别人有什么好处。
对他们说来,节省就是为自己保存一件东西,而花费则是把东西分给别人。
谁把自己的财产花在非生产性消费上,谁反而被认为是在施惠于左右,会大受称赞,
以至于花费别人财产的人也会受到称赞。花费别人财产的人不但毁掉了自己的资本
(假如他有资本的话),而且还通过借贷,通过对偿还的承诺,获得了别人的资本,
把别人的资本也毁掉。

这一流行的错误产生于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节省或花费所带来的一小部分结果,
而完全未想到所有那些看不到的结果。眼睛所看到的,只是节省的钱放进了保险箱,
花费的钱落入了商人和仆人之手。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未看到钱的最终去处。
节省(即为生产性投资而节省)和花费在其过程的第一阶段很相似。
两者都以消费开始,最初都毁灭一部分财富;区别仅仅在于消费的物品不同,消费的人不同。
在一种情况下,工具被磨损,原料被毁灭,一定数量的食物和衣着被劳动者使用而丧失;
在另一种情况下,消费即毁灭的则是酒、器皿和家具。至此,对国民财富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
在两种情况下都毁掉了同样数量的财富。但就花费来说,最初阶段就是最后阶段;
一定数量的劳动产品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反之,节省者则在毁灭的同时,使劳动者从事恢复工作;劳动者最终不仅将补足所消费掉的物品,
而且还会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因为即便没有新的节省这一过程也能无限重复下去,
所以一次节省下来的钱可以成为永久供养相应数目劳动者的基金,
这些劳动者每年都会再生产出他们自己的给养外加一定数量的利润。

正是由于货币的介入,外行人往往看不清这些现象的实质。几乎所有支出都是用货币进行的,
货币便被看作是交易中的主要因素;因为货币不消失,仅仅转手,
人们便忽视了发生于非生产性支出情况下的毁灭。货币只是被转移,
人们就认为财富也只是从浪荡子手里转到其他人手里。但这实际上是把货币和财富混淆在一起。
所毁掉的财富不是货币,而是用货币购买的酒、器皿和家具;这些东西被无偿地毁掉了,
整个社会的财富因此也就相应减少。有人也许会说酒、器皿和家具不是口粮、工具和原料,
无论如何不能用来供养劳动;它们只能用在非生产性消费方面;
因而它们是在生产时而不是消费时给社会财富造成损害的。就这种论点本身而言,
我乐于表示赞同,如果这些昂贵的奢侈品取自现有的资本,无需加以补充,这些人也说到了点子上。
但因为情况与此相反,只要有人消费奢侈品,奢侈品就会不断被生产出来,而且如果要求增长,
产量也会增长,所以,如果消费者每年花5000镑购买奢侈品,
那每年就会有相当数目的劳动者被雇用来生产这些对生产毫无用处的东西;
这些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毫无帮助;而他们每年消费的工具、
原料和食物要从可用于生产的社会总资本中扣除。一国的某一阶级愈奢侈浪费,
该国的劳动便愈多地用来生产供该阶级享用的奢侈品;此时不仅所雇用的生产性劳动者会减少,
而且赖以雇用生产性劳动者的口粮和工具实际上也会减少。

简言之,节省会使社会与个人富裕,而花费则使之变穷;换句话说就是,
整个社会会因用于供养和帮助生产性劳动的支出而变富,会因用于享乐的支出而变穷。

固然,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挥霍使总财富遭受的损害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所减轻,
或损害本身会或多或少地提供补偿。这些情况是值得予以注意的。
其中一种情况是,挥霍者通常并未成功地花掉他们的全部钱财。
由于他们大手大脚惯了,他们便在各方面经常被骗、被盗,
而行骗者和盗窃者则往往是具有节俭习惯的人。
一些大手大脚的财主雇用的代理人、管家甚至于仆人,常积聚有大量财产。
这些财主无论购买什么东酉,支付的价格都比精打细算的人高得多,这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顾客。
所以,他们实际上所能占有和毁灭的财富,决不等于他们挥霍掉的财产。
很大一部分只是转移给了别人,这些人会节省下一部分。应注意到的另一件事是,
某些人的挥霍可能会强迫另一些人节省。假定某一挥霍者忽发奇想,大量购买某种商品,
致使需求突然增加,由于事先没有预料到需求增加,供应通常不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将上升,并且可能上升得超过某些经常性消费者的资力所能承受的限度,
他们因此而可能放弃惯常的嗜好,节省下这笔钱。如果他们不这样,
而是继续像以前一样花费同等数量的钱在这种商品上,那么,商人出售同以前一样多的物品,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增加的报酬来自挥霍者支付的全部货款。
因而挥霍者损失的那笔钱全部转移给了商人,加到了商人的资本中。挥霍者的个人消费增加多少,
其他买主的个人消费也就减少多少,这些买主用同一代价所能得到的满足减少了。
另一方面,某处肯定在进行与此相反的过程,因为挥霍者在该方面的支出增加,
在其他方面就得减少购货量。他收回的也许是用于供养生产性劳动者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出售粮食和生产工具的商人就会有东西卖不出去,或者虽然卖出的数量和以前相同,
但得到的报酬却比以前少。不过,勤劳的人在收入或资本方面遭受的这种损失,除非数额特别巨大,
否则是会通过省吃俭用来弥补的。因此,社会的资本总的看来不会减少。
挥霍者纵欲所损害的,可能不是永久性的资源,而是别人的暂时享乐和舒适。
因为,如果某人的花费致使其他人缩减开支,社会的富裕程度就不会减低。
某些人的挥霍还会以另一些更为隐秘的方式致使其他人更加节省,从而补偿挥霍造成的损失,
但是,这些只能留待第四编去考察了,该编将论述限制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不是靠保存,而是靠不断再生产积累起来的

当人们谈到一个国家的古代财富,谈到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财富时,
总认为这些传下来的财富是很早以前生产出来的,是最初获得它们时生产出来的,
总认为除当年增加到资本总额上的以外,当年未生产出任何其他资本。
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现有的大部分资本是人力在最近12个月中生产出来的。
巨大的资本总额中实际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是10年前就存在的——除农场房屋和厂房,
少数几条船和机器以外,国家现有生产资本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是原有的;
即令这些东西,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没有投入劳动进行维护保养,大都也不会用得这样久。
而且几乎只有土地能长久存在。生产出来的每件东西都会消失,而且大部分东西会很快消失。
大多数资本从其性质来看不适宜长期保存。少数产品、而且也只有少数产品可以存在很长时间。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已存在了许多世纪,只偶尔需要进行维修;一些希腊雕像已存在了两千多年;
金字塔存在的时间更长,也许已达四千或六千年。但这些都是用在非生产方面的东西。

资本得以一代一代地存在下去,靠的不是保存,而是再生产。
资本的每一部分通常在生产出来后很快就被用掉和毁掉。
但消费这些东西的人同时也被雇用来生产更多的东西。资本的增长类似于人口的增长。
每个人都有生有死,但每年出生的人数却要超过死亡人数。
因此,人口总是在增长,虽然构成人口的每一个人都是最近才来到人世的。

为国家会迅速从灾难状态恢复过来

他们能否迅速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主要取决于国家人口有无减少。
如果其劳动人口在战时并未被灭绝,战后也没有饿死,那么,
由于他们以前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依然存在,由于土地和对土地的永久性改良并未受到破坏,
由于较坚固的房屋并未遭到损坏,或是只遭到了部分损坏,
他们就拥有生产出以往产量的全部必要条件。
如果留下来的食物,或能用于购买食物的值钱东西能使他们在勒紧裤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和干活,
他们就将在短时间内把产量提高到以前的水平,就将共同创造出和从前同样多的财富和资本;
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只需在各自的职业中花费同以前一样多的力气。
这也并未表明一般意义上的节省原则具有的力量,
因为所发生的并不是有意识的禁欲,而是非自愿的贫困。

然而,学者们却不可救药地习惯于仅仅依靠一套专门术语思考问题,
而又没有理由自夸不具有俗人的那种智力缺陷,因而就我所知,在查默斯博士以前,
没有一个政治经济学家曾作出过这样简单的解释。查默斯博士的许多观点我认为并不正确,
但这个人却有这样一个优点,即常常直接研究各种现象,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看法。
他们看法常常揭示出真实情况,而标准术语却往往掩盖真实情况。

用公债支付政府开支的后果

公债肯定全部取自支付劳动报酬的那部分资本,劳动者会因此而受苦。
但如果没有劳动者饿死,如果他们能忍受工资的这种减少,如果慈善机构能使他们免于陷入绝对贫困,
就没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劳动在下一年会比上一年生产得少。
如果他们生产得同往年一样多,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却少了几百万镑,
那么这些钱就落入了雇主手中。这样,国家资本遭受的损失立即得到了弥补,
不过这是用劳动阶级的贫困以及真正的苦难换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种时期,即令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仍有人会很容易地获得暴利,
而这些人的兴旺发达往往被社会看作是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方面 ,则必须记住,战争从生产中不仅抽走资本,而且还抽走劳动者,
从生产性劳动者的报酬中抽走的资金部分用于支付给这些劳动者或其他人以进行非生产性劳动,
这部分资金即战争开支造成的影响正好与查默斯博士所指出的相反,
直接抵消了正文中描述的那些结果。就从生产部门征用劳动者去服兵役而言,
劳动阶级并未受损,资本家并未得益,只是国家的总产量因战争开支而减少了。
因此,查默斯博士的学说,虽然适用于我国,却完全不适用于情况不同的国家,
例如不适用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法国。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连续多年从劳动人口中抽走了大量人力,
而大部分战争费用则靠对法国军队蹂踽的国家课税来提供,只有一小部分取自法国的资本。
因此,在法国,工资并未下降反而上升了;劳动的雇主们并未得益,反而受到损失;
国民财富由于生产性劳动被如此大量地中止或全部取消而减少。在英国,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反过来的。
英国相对而言很少雇用更多的美国士兵和水手,
同时却从生产部门拨出几亿资本用于供应大陆盟国的军火和军队。
因此,正如正文所说的那样,英国是劳动者受苦,资本家发财,国家的永久性生产资源并未减少。

每当从生产中或从生产基金中抽取资本,借给国家用在非生产性方面时,
抽走的全部金额便是从劳动阶级身上扣得的。所以,公债实际上当年就得到了偿还;
偿还公债所需作的全部牺牲实际上也已作出,只是付错了人,因而并未消除债权;
并且是靠最坏的赋税,一种只向劳动阶级征收的赋税来偿付的。
而在以这种最痛苦和最不公正的方式作出了偿还债务所需的全部努力之后,
债务却依然存在,依然要长久地为其支付利息。

我认为,就公债所吸收的价值如不这样使用就可用于国内生产这一点而言,
上述观点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很少完全符合这样的推测。
不太富裕的国家的公债,主要来自外国资本,外国资本也许只会向较有保证的政府债券投资。
而富裕繁荣的国家的公债,通常不是从生产资金中抽取的,而是来自收入不断造成的新积累,
一部分新积累如果不这样使用,就会转移到殖民地,或者向国外寻求别的投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将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考察),靠公债获得所需的款项,
非但不会损害劳动者,不会扰乱整个国家的工业秩序,反而同靠课税筹集款项的方法相比,
也许对劳动者和整个国家的工业更为有利,因为赋税,特别是沉重的赋税,
几乎总有一部分要由本来可以节省下来增添到资本上去的资金来支付。
而且很显然,如果一个国家每年能如此大量地增加其财富,
能拿出一部分作非生产性开支而不会减少资本,甚至不会妨碍资本大幅度增加,
那么在这样的国家,即使公债抽取的都是资本,都是在国内可以得到利用的资金,
劳动阶级遭受的损害,也要比所假设的第一种情况少得多,反对靠公债筹款的理由也弱得多。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放在后面也许更为合适;这里简要地预先予以讨论,
是为了防止人们从列出的前提条件中得出错误的推论。

对商品的需求并非对劳动的需求

例如,假设有对天鹅绒的需求,有用于购买天鹅绒的资金,却没有建立天鹅绒制造业的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这种需求有多大,都毫无用处;除非有资本被吸引进这一行业,
否则便造不出天鹅绒,因而什么也买不到;事实上,除非买主的欲望是如此强烈,
以致他把要付的一部分价款事先付给工人,使他们可以从事天鹅绒的制造,也就是说,
除非他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资本,并将这部分资本投放于天鹅绒制造业,否则什么也不会发生。
我们现在把这一假设反过来,设想有足够的资本准备好用于制造天鹅绒,但没有任何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制造出天鹅绒;但资本并不是专门用于制造天鹅绒的。
制造商和劳动者进行生产不是为了使顾客高兴,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既然他们拥有资本和劳动这两样生产要素,他们就可以生产人们需要的其他东西,
或者如果人们不需要其他东西而他们自己需要某种东西,他们可以生产他们自身消费所需要的物品。
所以,劳动是否被雇用不取决于买主,而取决于资本。
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如果商品已经生产出来之后,
需求出乎意料地中止,则这会使问题发生某种变化:资本实际上已用于生产没有人需要或使用的东西,
因而资本已毁灭,劳动的雇用也终止了,这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没有资本。
所以,这一事例并未能检验我们的原理。要真正检验我们的原理,就得假设变化是逐步的,
是被预料到的,没有资本被浪费掉。停止制造天鹅绒仅仅是由于未更换磨损的机器,
未把出售产品得到的钱重新投资于天鹅绒制造业。因此,资本可随时投放于新的事业,
在这一事业中,资本得维持和以前一样多的劳动。制造商和工人遭受的损失是,
他们在天鹅绒制造业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现在没用了,
这种技能和知识在其他行业中只有一部分使用得上。这就是社会因这种变化所遭受的损失。
但是这些劳动者们仍能工作,以前雇用这些劳动者的资本,
仍会被原先的老板或者被借得这些资本的其他人,用于雇用他们或相同数目人员来干其他工作。

我认为,购买商品自行消费的人没有给劳动阶级带来益处,只有节制消费,
把节省的钱直接付给劳动者以换取劳动,才能给劳动阶级带来益处,
才能使他们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原理,让我们来看以下情形。
消费者可以把其收入或用于购买劳务,或用于购买商品。
他可以用其一部分收入雇用泥瓦匠造房子,雇人挖掘人工湖,雇人种植树木和布置娱乐场;
或者不做这些,而用这笔钱购买天鹅绒和花边。
问题乃是,这两种花费收入的不同方式会对劳动阶级的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明摆着的是,在前一种情况下,他雇用劳动者,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些人将不会受雇,
或至少不会受到这样的雇用。但是,与我意见不同的那些人说,这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消费者购买天鹅绒和花边,同样要雇用劳动者,即雇用制造天鹅绒和花边的人。
然而,我坚持认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并没有雇用劳动者,
而仅仅决定了另外某个人雇用劳动者来干什么样的工作。
消费者并不用自己的钱来支付纺织工和花边工每天的工资。他购买做好的商品,
即已由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他既没有付工钱也没有提供资本,这些都是制造商提供的。
假设他过去习惯于用这部分收入雇用泥瓦匠,这些泥瓦匠把工资花在食物和衣着上,
这些东西也是靠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的。然而,他现在决定要天鹅绒,
由此而创造了对天鹅绒的额外需求。这种需求没有额外的供应便得不到满足,
而这种供应没有额外的资本也生产不出来。那么,资本来自何处呢?
消费者改变主意决不会使国家的资本增加。
因此,假如天鹅绒需求增加时未腾出增加天鹅绒生产所需的资本,
则增加的需求量暂时就得不到供应。消费者现在用于购买天鹅绒的款项,
以前是付给泥瓦匠的,他们曾用它来购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而现在或者不再买,或者通过竞争从其他劳动者那里挤榨过来。
因此,以前为泥瓦匠生产必需品的劳动和资本,被剥夺了市场,
必须寻找别的出路。他们在为新的需求制造天鹅绒方面找到了出路。
我并不是说,就是生产必需品的那些劳动和资本转而去生产天鹅绒,
而是说不管它们怎么转弯子,总之最后生产出了天鹅绒。现有资本可用于做两件事中的一件,
要么制造天鹅绒,要么为泥瓦匠生产必需品,但不能两件事都干。
究竟生产什么,这得看消费者的意愿;如果他决定要天鹅绒,泥瓦匠就不会有必需品。

为了进一步说明,让我们假设情形与上面所说的相反。
消费者已习惯于购买天鹅绒,但决定不再继续这种花费,
而将每年用于购买天鹅绒的钱用来雇用泥瓦匠。如果一般看法是正确的,
则花费方式的这一改变不会增加被雇用的人数,只不过把制造天鹅绒的工人转变成了泥瓦匠。
然而,若加以更为仔细的考察,就会看到,用于支付劳动报酬的总金额增加了。
假设天鹅绒制造商事先知道对其商品的需求将减少,则他会减产,相应地腾出一部分资本。
从天鹅绒制造者那里所抽出的这笔资本,并不是顾客用于供养泥瓦匠的那笔资金,而是另一笔资金。
因此,现在有两笔资金用于供养劳动者和为劳动付酬,而以前只有一笔。
天鹅绒制造工人并没有改行去当泥瓦匠,而是泥瓦匠的就业机会增加了,
天鹅绒制造工人改行去当了别的劳动者,很可能是去生产泥瓦匠消费的食物和其他东西。

对此有人会说,虽然花在购买天鹅绒上的钱不是资本,但它却替代了资本;
虽然它并未创造出对劳动的新的要求,它却是维持现
有需求的必要手段。(有人会说)制造商的资金搁死在天鹅绒上时,不能直接用于供养劳动;
只有在天鹅绒被卖掉,制造天鹅绒的资本从买主的花费中得到补充以后,
制造商的资金才构成对劳动的需求;因而有人会说天鹅绒制造者和天鹅绒买主没有两笔资本,
在他们之间只有一笔资本,这笔资本通过购买由买主转移给制造商,
所以如果买主购买劳动而不是购买天鹅绒,他只不过是把这笔资本转移到了别处,
在一处创造了多少对劳动的需求,在另一处也就消灭了多少对劳动的需求。

这一论点的前提是不容否定的。腾出一笔原先搁死在商品上,不能用来供养劳动的资本,
这对于劳动者的利益来说,无疑和创造出一笔新资本是一样的。
的确,如果我花1000镑来购买天鹅绒,我就使制造商可用1000镑来供养劳动,
天鹅绒未卖出去时,这些劳动就不会被如此雇用,如果我不购买,天鹅绒永远卖不出去,
因此毫无疑问,当我改变主意,不购买天鹅绒而雇用泥瓦匠时,我并未创造出对劳动的新需求,
因为当我一方面用1000镑雇佣劳动时,我在另一方面却永远消灭了天鹅绒制造者的1000镑资本。
但是,这把突然变化所产生的结果与变化本身所产生的后果混淆在了一起。
如果买主停止购买时,用于为他制造天鹅绒的资本必定消失,
则他用购买天鹅绒的钱雇用泥瓦匠并没有创造就业机会,而仅仅是使人改行。
除非天鹅绒制造者的资本能腾出来,否则我所说的劳动就业是不会增加的,
而且也只有等到天鹅绒制造商的资本腾出来时,劳动就业才会增加。
但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时间足够长,投放于某一行业的资本是能够抽出来的。
如果天鹅绒制造商由于未接到往常的订货单而事先得知需求有所减少,
他就会少生产1000镑天鹅绒,把相应的资本腾出来。
如果他事先毫无所知,因而货物留在他的手中,
则库存量的增加会导致他下一年度在把存货处理掉以前停产或减产。
这一过程完成时,制造商会发现自己和过去一样富有,雇用一般劳动的能力并未降低,
虽然现在他的一部分资本会被用于维持另一种劳动。
直到这种调整发生以前,对劳动的需求仅仅发生了变化,并没有增加,可是一旦调整完毕,
对劳动的需求便增加了。以前只有一笔资本用于供养织工来制造价值1000镑的天鹅绒,
现在这同一笔资本用来制造别的物品,此外还有1000镑分配给泥瓦匠。
现在有两笔资本用于支付两批劳动者的报酬,而在以前,
这两笔资本中的一笔,即顾客的那一笔,只不过充当机器上的一个轮子,
以使制造商的那笔资本能年复一年地雇用劳动。

我的看法实际上可表述如下:即一个人不是靠他消费,而是靠他不消费来对劳动者做好事。
这在某些人看来是自明之理,另一些人却认为是谬论。如果我不用100镑购买酒或丝绸,
而用它来付工资,两种情况对商品的需求是完全相等的。
在一种情况下,是对价值100镑的酒或丝绸的需求,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对具有同样价值的面包、
啤酒、工作服、燃料和其他物品的需求。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
社会上的劳动者会多出价值100镑的社会产品在他们之间分配。我的消费减少了100镑 ,
我的消费力转让给了劳动者。如果不是这样,我减少了消费而并不能使别人消费得多些,
则这显然是有矛盾的。生产未减少时,一个人所少消费的东西一定会分配给另一个人,
因为前者把购买力转移给了后者。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我的消费不一定最终会减少,
因为我所雇用的劳动者会给我造一座房屋,或为我将来的消费制造出一些别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我推迟了我的消费,将我在当前社会产品中所应享有的那一份额的一部分转给了劳动者。
如果过一段时间我得到补偿,这不是来自现有产品,而是来自随后增加的产品。
因此我让别人消费更多的现有产品,而且使劳动者有力量来消费这些产品。

济贫法可以最有力地证明与此相反的学说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不论我花钱购买物品供自己消费,
还是拨出一部分以工资或施舍的形式供劳动阶级直接消费,对劳动阶级都同样有益,那么,
既然我的非生产性花费对劳动阶级同样有好处,而且我还能由此而得到享乐,
又怎样才能证明要我出钱供养贫民的政策是正确的呢?
如果社会能使鱼与熊掌两者兼得,它又何乐而不为?但常识告诉每一个人,
就他个人来说(他并不能看得更远),他所缴纳的济贫税,实际上要从他本人的消费中节省出来,
而且并不会因支付的提前或推迟而使两个人能吃同一碗饭。如果没有让他缴这种税,
因此他能自己花这笔钱,则贫民所占有的国家总产量的份额会相应减少,
他本人则可以相应地多消费一些。

假定有一个富人某甲,每天以工资或施舍方式花掉一笔钱,
而接受者在得到这笔钱后立即以粗茶淡饭形式将其花掉和消费掉。
甲死后将其财产留给乙。乙停止了这一开支项目,代之以每天把这笔钱花在自己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
我这样假设,是为了使两者的情况完全相同,而只在要进行比较的那一点上有所不同。
为了不让货币交易这一迷惑人的媒介掩盖基本事实,我们进一步假定甲和其继承人乙都是地主;
接受甲付款的人所消费的食物和供乙享用的奢侈品,都是他们庄园自身生产的;
他们收取实物地租,事先指定要什么样的产品。
问题是,乙的花费是否也和甲的花费一样给予穷邻居同样多的就业机会或同样多的食物。

按照所述的情形,甲活着时,他花在工资或施舍上的那部分收入会从其庄园以食物形式给予劳动者,
并会这样消费掉,而继承人乙则代之以获得美味佳肴供其家庭消费;
因而同甲活着时相比,农民在乙的统治下每天生产的普通食物减少,
而昂贵的美味佳肴增加,结果在全年中劳动阶级和贫民阶级所分配到的食物便相应减少。

何国家从整体上看实际上都是一个农场和制造厂,每个社会成员从中取得指定的产品份额,
一定数量的称为英镑的筹码放到他的手中,他可以用这些筹码在合适的时候换回自己所喜爱的商品。
他并不像我们所假想的情形中那样,事先通知他需要什么东西;
但是商人和生产者完全能通过观察发现他需要什么,
因而需求发生变化后,供应会立即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消费者改变主意,不再把他的一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工资,
而于当天(不是以后遥远的某一天)用这部分收入购买供自己消费的物品,
并且保持这一做法直到生产有时间来适应需求的这种变化,那么,
从那时起该国为劳动者生产的食物和其他物品就会减少,
减少量正好等于现在额外需要的奢侈品的价值,
因而劳动者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其生活境况便相应地恶化。

关于征税的谬误

例如,课征所得税的理由是,这种税只落在上层和中层阶级身上,穷人可以不交所得税,
但一些辜负了众望的人却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人甚至说这是欺诈;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税从富人那里拿走了本来可以花在穷人身上的钱,
所以如同向穷人直接征收一样,会对穷人造成损害。对于这种学说,我们现在知道应该怎样看。
的确,从富人那里征收的税款,如果不征收的话,也许会节省下来,转变为资本,
或用于供养仆役或任何其他非生产性劳动者,用于向他们支付工资,就此而言,
劳动的需求无疑会减少,穷人无疑会因为对富人征税而受到不利影响;
而由于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这种影响,因而对富人征税时总有一部分税转嫁到贫民身上。
但即令如此,也有这样的问题,即政府收到税款以后,
难道不会像纳税人那样用一部分税款直接购买劳动吗?在全部税款中,有一部分如果不付给政府,
本来会用于购买商品(甚或花在劳务上,如果资本已预付税款),这部分税款,
根据前面考察的原理,肯定会落在富人身上,而决不会落在穷人身上。
就这部分税款而言,课税以后和课税以前,劳动需求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迄今用于雇用劳动者的资本保留了下来,并且仍能雇用同样数目的劳动者。
同样数量的产品用于支付工资,或用于向劳动者提供衣食。

但是,如果政府实际上拿出一部分税款,数额与纳税人本来要花在生产上的完全相等,
用来直接雇用劳动,如雇用水手、士兵和警察,或者用于还债(若用于还债,
甚至会使资本增加),那么,劳动阶级不仅不会因为课征所得税丧失任何就业机会,
反而有可能得到一些就业机会,全部所得税便落在了缴纳所得税的人的身上。

在国家的全部生产物中,劳动者以外的人为他自身所真正消费掉的那部分生产物,
丝毫无助于供养劳动。纯粹的消费只是使消费者本人受益。
一个人不能既消费自己的收入,又把收入让给别人消费。
通过征税取走一部分收入不会同时剥夺他和别人的消费,而只会要么剥夺他的消费,
要么剥夺别人的消费。要弄清谁是受害者,就得了解谁的消费会因此减少。
不论这个人是谁,他都是真正负担租税的人。

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

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资本中,都有一部分用过一次以后,就再也不是资本了;
再也不能对生产提供服务,至少不能提供同样的服务,也不再能对同一种生产提供服务。
例如,由原料构成的那部分资本就是如此。用来做肥皂的牛脂和烧碱,一旦用于制造肥皂,
就不再是牛脂和烧碱了,并且不能再用于肥皂制造业了,
尽管其变体肥皂可以在其他制造部门作为原料或工具使用。
作为工资而支付的那部分资本,或作为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而消费掉的那部分资本,也应归入这类资本。
棉纺业主付给其工人的那部分资本,一旦付出以后,就不再是他的资本了,
其中工人消费掉的那部分资本,就根本不再是资本了,即令工人节省下一些,
也只能把节省下的资本看作是新资本,看作是第二次积累行为的结果。
以这种方式完成全部生产职能的资本,即作一次使用的资本,称作流动资本。

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资本,存在于耐久性或大或小的生产器械之中。
这部分资本不是靠转手、而是靠保持来起作用,其效用不会由于一次使用而耗尽。
属于这一类的有房屋、机器以及称为器具或工具的全部或大部分物品。
其中一些是十分耐久的,它们作为生产器械的功能能持续存在于多次重复的生产操作中。
投资于土地的永久性改良的资本,也应归于这一类。
此外还有在事业开始时为以后的经营铺平道路所一次花费的资本,例如,开矿、开渠、筑路、
筑船坞的开支。还可以举出另一些例子,但这些已足够了。凡以上述耐久形态存在、
并在与此相应的时期内产生收益的资本,均称为固定资本。

挖地下排水沟所进行的土地改良也具有同样永久的性质,这种改良能大大提高黏土的生产能力;
施加长效肥,也是对土地的永久性改良,所谓施加长效肥就是加到土壤中去的,
不是会进入植物因而会被植物消耗掉的物质,而是这样一些物质,
它们仅仅改变土壤与空气和水的关系,如对重质土壤掺沙和石灰,对轻质土壤掺黏土和泥灰。
然而,即令是这样的改良,也需要有不定期的开支来维持其发挥充分的效力,
尽管开支数额也许很小。

然而,这些改良会名副其实地提高收益,在扣除了进行改良的全部开支以后还会有一个余额。
这个余额便是最初投资的收益,这种收益不像机器那样,由于机器的磨损而告终,
而会永远存在下去。由此而提高了生产力的土地,在市场上会具有与此成比例的价值,
因而通常认为投入土地改良的资本仍存在于增加了的土地价值中。
然而,绝不应产生误解。此处的资本和其他所有的资本一样,已经消耗掉了,
消耗在了土地改良者的生活上和他们使用的工具的磨损上。但它却消耗在了生产上,
对人们占有的自然要素土地产生了永久性影响,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我们可以认为,产量的增加是土地和固定于土地的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因为资本实际上已消耗掉,不能再抽走,
因而其生产力此后便和土壤的原品质所具有的生产力不可分割地融和在了一起;
所以使用土地的报酬此后便不再依赖于支配劳动和资本收益的法则,
而是依赖于支配自然要素报酬的法则。
什么是支配自然要素报酬的法则我们将在后面论述【参考论地租】。

在牺牲流动资本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本,对劳动者可能是有害的

例如机器不会因使用一次就全部消费掉,所以也就不必用使用一次得到的产品收回全部固定资本。
如果机器在每一段时间内带来的收益,足以抵补修理费和折旧费,
外加一可以为机器的总价值带来通常利润的余额,则这台机器对于其所有者来说就是合算的。

由此可见,固定资本若是靠牺牲流动资本而增加,则必然有损于劳动者的利益,
至少是暂时有损于劳动者的利益。
这不仅对机器来说是如此,而且对一切需要投资的改良来说也是如此,
它们会使资本永远不能用于供养劳动和为劳动付酬。假设有一个人耕种自己的土地,
有资本2000夸脱小麦,用来维持劳动者1年的生活(为简单起见我们略去了种子和工具)。
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为他每年生产出2400夸脱小麦,利润为20%。我们假设他每年都把利润消费掉了,
年复一年地以他原来的2000夸脱资本进行经营。
我们现在假设他花掉一半资本来对土地进行永久性改良,
这种改良由他的一半劳动者来进行,他只雇用这些人1年,
在此之后他将只需要从前一半的劳动者来有效地耕种他的土地。
其余的资本仍像往常那样使用。头一年劳动者的状况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有一部分劳动者现在是因改良土地领取报酬,而以前他们是因耕地、播种和收割取得报酬。
然而到年末,这个土地改良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有2000夸脱资本了。
只有1000夸脱资本是照往常那样再生产出来。他现在只有1000夸脱资本和经过改良的土地。
他在下一年及以后每年中将只雇用半数劳动者,并在他们之间分配仅相当于原数量一半的口粮。
如果改良的土地以及减少的劳动量像以前那样生产出2400夸脱,损失会很快得到弥补,
因为收益增加得这么多可能会促使土地改良家节省下一部分,加到资本上,
从而雇用更多的劳动。但可以想象情况不会是这样,因为(我们可以假设改良将无限期地有效,
要维持它也花不了多少钱)即使土地现在出产的不是2400夸脱,而是 1500夸脱,
土地改良家从改良中得到的收益还是很大,原因是1500夸脱便可以收回目前1000夸脱的流动资本,
而且对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来说,利润将达到25%(而不是以前的20%) 。
所以,这一改良对他说来是非常有利的,但对劳动者来说却是非常有害的。

最近爱尔兰农业总产量引人注目的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显然就是将供养劳动者的土地改用于饲养牲畜引起的,
而不通过移民和屠杀把很大一部分爱尔兰居民搞掉,是不可能改变土地用途的。
因此,在最近的这两个事例中,所谓的农业改良反而降低了国家供养其居民的能力。
不过,现代科学技术所引起的所有改良则会增加总产量,或无论如何也不会减少总产量。
但是,这对我们的论点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假设改良不是按上面假设的方式进行,
不能节省下一部分原先雇用来耕种土地的劳动,而能使相同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并假设相同的劳动靠改良从土地中获得的较多产品,是人们所需要的,是能够找到买主的。
土地改良家在这种情况下会需要与以前同样数目的劳动者,工资也不变。
但从何处他能找到资本来支付他们呢?他已不再拥有可用于这一目的的原来那2000夸脱资本。
其中1000夸脱已不复存在,用于搞改良了。如果他要雇用同以前一样多的劳动者,
并且支付同样高的工资,他就必须借入,或从其他方面获得1000夸脱来弥补这一缺额。
但这1000夸脱已用于供养,或已准备用于供养同等数量的劳动。
它们不是新创造出来的,只不过是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虽然这个农业家弥补了其流动资本的缺额,但整个社会流动资本的缺口却没有堵上。

一些人认为机器绝不会损害劳动阶级。这些人的论点大都是:
机器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大大增加需求,从而很快就会使比以往更多的人找到工作。
在我看来,这一论点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么有力。不过,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处,
情况却毫无疑问常常是这样。印刷术的发明固然导致了抄写员的失业,
但毫无疑问其人数很快就被取代他们的排字工和印刷工超过了;
现在棉纺业中劳动者的人数,要比哈格瑞夫斯和阿克赖特的发明问世以前多好几倍,
这表明,棉纺业现在不仅投入的固定资本数额巨大,而且还使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流动资本。
但如果这种流动资本是抽自其他行业,
如果替补昂贵的机器投资的资金不是由改良引致的增多的储蓄所提供,
而是抽自社会的总资本,那么劳动阶级怎样会从这种单纯的转移中得到好处呢?
流动资本转变为固定资本使劳动阶级遭受的损失,
难道仅仅由于一部分剩余的流动资本从老行业转到新行业就会得到补偿吗?

一些人力图证明,劳动阶级作为整体来说不会因采用机器,或投资于永久性的改良而受苦,
我认为这种看法肯定是错误的。通常都承认,而且常识也告诉我们,
在实施革新的特定工业部门劳动阶级会吃苦头。但人们常常说,虽然一个部门的就业机会减少了,
但另外一些部门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加,因为消费者由于某一物品降价所省下的钱,
使他们能扩大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增加对其他种类劳动的需求。
这看来似乎有道理,但如上一章所示,包含有一个谬误;商品需求和劳动需求,
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确实,消费者现在有更多的财力来购买其他物品,但这并不会创造出其他物品,
除非有资本用于生产它们,而改良纵然没有从其他行业吸收资本,可也未腾出任何资本。
因此,其他部门的生产和就业机会并不会像所推测的那样增加。某些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增加,
会被另一部分人需求的停止所抵消。这部分人就是被改良所取代的劳动者。
他们现在要么靠竞争,要么靠施舍才能在别人的锅中分享一杯羹。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然而,我认为,实际情况是,生产上的改良很少对整个劳动阶级造成哪怕是暂时的损害。
只有在突然而大量地进行生产上的改良时才会损害劳动阶级,
因为此时投入的许多资本必定要由已经用作流动资本的资金来提供。
但改良总是进行得很缓慢,很少或从不从实际生产中抽取流动资本,而是靠每年增加的资本来完成。
在流动资本不迅速增加的时候和地方,固定资本很少大幅度增加。
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会进行耗资巨大的大规模生产改良。为持久收益而向土地投资——
或采用昂贵的机器—— 是为长远目标牺牲眼前利益的行为;并表明,
第一,财产所受到的保障较为全面;第二,工商业很活跃;第三,所谓“有效的积累欲望”很高,
这三者正是资本迅速增加的社会的特征。所以,虽然不仅在固定资本靠牺牲流动资本而增加的情况下,
而且甚至在固定资本增加得过多过快而阻碍流动资本按人口增长速度相应增加的情况下,
劳动阶级都必然会吃苦头,但实际上却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因为也许不会有哪个国家的固定资本从比例上说增加得比流动资本快。
假如在1845年的投机狂热时得到国会批准的全部铁路都已如期竣工,
则很可能会发生这种本来不会发生的意外情况;但这一事例却提供了一突出例证,
说明要把供给老行业的很大一部分资本转为新的用途时会遇到多大的困难,
大得足以阻止要求投资的事业发展太快,阻止其对雇用现有劳动的资本造成损害。

改良会增加资本的收益,资本收益的增加,必然会使资本家和顾客都受益,
使前者的利润增加,使顾客所付的价格降低,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增加进行积累的资金,
同时利润的增加也会刺激积累。

生产上的改良有助于增加积累,从而有助于最终增加总产量,尽管有时会暂时减少总产量。
如果资本的积累和土地产量的提高都有规定的限度,这一趋势会更为明显。
一旦达到这些限度,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就会停止,但生产上的改良,不论会产生其他什么影响,
却有助于使其中一个限度或两个限度都向后移。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到考察的下一阶段人们会看得更加清楚。人们将看到,一国积累的甚或能够积累的资本量,
以及一国生产的甚或能够生产的总产量,是同该国现有的生产技术状况相适应的;
每一项改良纵然暂时会减少流动资本和总产量,但最终却会使两者都比以前有所增长。

如果投资于机器或有用工程的速度非常快,以致大大减少了供养劳动的资金,
议员们就义不容辞地应采取措施来降低其速度。既然从整体上来说并不减少就业机会的改良,
几乎总是会使某一特定阶级的劳动者失业,所以国会议员关心的对象,
就应是那些为了其同胞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作出了牺牲的人。

例如,制造商或商人任何时候在其仓库内都有一些尚未出售的成品存货。
这种存货虽然从目的上来看是资本,但还不是实际运用的资本。
它尚未参与生产,先要卖掉或交换掉,也就是说,先要转化为另一些商品的等价物,
因而还既不是固定资本也不是流动资本,但将会变成其中任何一个,或最终在两者之间分配。
制造商售出成品得到收入后,会把一部分收入付给工人,一部分用来补充原料,
一部分用来添置新的厂房和机器或维修旧厂房和机器;但究竟各个方面使用多少,
则要看他所从事的是哪种制造业,要看当时的需要而定。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

土地、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同的生产力

显而易见,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变化很大。
具有同样的人口和领土,有些国家的产量比另一些大得多,
而同一个国家的产量在某一时候也比在另一时候要大。
请把英国同俄国境内相同大小的一块土地或相等的俄国人口作一番比较;
请把现时的英国同中世纪的英国作一番比较;请把现在的西西里、
北非或叙利亚同它们在被罗马征服以前最繁荣的时候作一番比较。
造成生产力差别的某些原因是明显的,另一些则不那么明显。
下面我们将说明其中的几个原因。

生产力较高的原因。有利的自然条件

生产力较高的最明显原因是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很多。土壤的肥力是主要条件之一。
在这方面情况差别很大,从阿拉伯的沙漠到恒河、尼日尔河及密西西比河的冲积平原,
良好的气候甚至比肥沃的土地更加重要。有些国家适宜居住,但对农业来说却过于寒冷。
其居民不能超越游牧阶段。他们若不是像可怜的爱斯基摩人那样以渔猎为生,
就是像拉普兰人那样靠饲养驯鹿生活。还有些国家只长燕麦,不长小麦,例如苏格兰北部。
还有些地方小麦虽能生长,但因雨量过多和日照不足,
收成是靠不住的,如爱尔兰的部分地区就是这样。
一步步向南,或者从欧洲的温和地区一步步向东,某些新的农业部门先是有可能存在,
然后成为有利可图的部门;葡萄、玉米、无花果、橄榄、蚕丝、大米、海枣等相继出现,
终于有了糖、咖啡、棉花、香料等。在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下,可以种植较常见的农作物,
并且只要略加耕作,一年就可以收获两三次。不仅在农业方面气候的差别是重要的,
它们的影响在很多其他生产部门也是感受得到的。例如经受风吹雨打的建筑物就是如此。
假如凯尔奈克和卢克索的庙宇没有受到人为破坏,它们也许可以完好无损地永远存在下去,
因为残留下的一些碑文,虽然是史前的文物,却比我们这里50年前的碑文还要清晰。
而在圣彼得堡,三四十年前用花岗岩建造的一些宏伟建筑物,由于交替地受到酷暑和严寒的侵袭,
据旅行家告诉我们,几乎已需要加以重建。南欧织物在色彩的丰富和明亮方面要胜过英国的织物,
原因就在于气候较好,在我们潮湿多雾的气候下,无论化学家具有多么高深的知识,
无论染色工具和技术有多么好,也不能造出与其完全一样的东西。

气候的另一种影响在于可以减少生产者的物质需要。在热带地区,即使住房条件较差,
衣着较少,人们也可以过得很舒服;在寒冷的气候下,燃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但在热带地区,除了供工业使用外,即使没有燃料,人们也可以生活。
热带地区的人们需要的食物也较少;这一点早已被经验所证明,理论是这样来加以说明的:
我们所消费的大部分食物并不是实际滋养人体器官所需要的,而只是用于保持体温,
用于给予生命机能必要的刺激,而这些在热带气候下空气和阳光便可以充足地提供。
所以,在热带地区,无需像其他地方那样,为获得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而花费很多劳动;
如果其民族特性没有诱使他们把这些有利条件耗费在过快地增加人口和贪图安逸上,
他们就拥有较多的劳动可用来达到更崇高的目的,获得更高级的享受。

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中,除土壤和气候外,还必须提到丰富的矿藏,
特别是如果这种矿藏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不用花太多劳动就可以开采的话。
例如英国的煤田,这种有利条件对某些居民来说可以补偿气候上的不利;
还有英国和美国拥有的高品位和浅埋藏的富饶的铁矿资源,这些资源紧挨着可供炼铁使用的煤田。
在山区和丘陵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可大大补偿这些地区通常由于土地贫瘠所处的不利地位。
但最大的有利条件也许是位于海边,特别是当伴随有良好的天然港口时。
第二大有利条件是拥有大的通航河流。这些有利条件固然只在于节省运输费用,
但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人,不会充分理解这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经济利益;
若不想一想交换和所谓分工对生产的影响,也无法对带来的经济利益作出充分的估计。
这种有利条件十分重要,常常足以补偿土壤的贫瘠和几乎每一种不利的自然条件,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那时劳动和科学还不能提供能和自然相匹敌的人工交通手段。
在古代和中世纪,最繁荣的社会不是疆土最辽阔、土地最肥沃的社会,而是这样一些社会,
这些社会由于土地贫瘠而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有利的海洋性地理位置,
如雅典、提尔、马赛、威尼斯、波罗的海沿岸的各自由城市就是这样。

较大的劳动干劲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拥有最佳气候和土壤的国家并非就是最富强的国家,
反而(就人民大众来说)通常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列,不过全体人民在贫困之中倒也过得挺快活。
在这些国家,人只要有点东西吃就能活下去,穷人很少感到焦虑,气候使人活着就很舒服,
人们最喜欢的奢侈生活就是游手好闲。在感情发出呼唤时,他们也有旺盛的精力,
但却不表现在坚韧不拔的劳动上。因为他们不那么关心远大目标,未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制度,
因而对产业的热情由于其成果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而被进一步削弱。
成功的生产同很多其他成就一样,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素质,而不是工作环境。
活跃的体力和脑力是在艰难困苦中而不是在安逸舒适中培养起来的。
因此,侵犯和征服别人并使别人为自己劳动的部落,大都是兴起于困厄之中。
他们或者生活在北部的森林之中,或者像希腊人和罗马人那样用人为的严格军 :
另事纪律来创造艰苦的条件。自从现代社会环境中断了这种纪律以来,
南欧再也没有出现过征服者的国家。尚武精神以及思辨活动和工业活力,
这一切的重心都转移到了自然条件较差的北方。

因此,我们可以把较大的劳动干劲列为生产力较高的第二个原因。
这种干劲不能只有五分钟热度,而应是有规律的和习惯性的。
北美印第安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毫无怨言地承受大量暂时性的疲劳和痛苦,
更能使其体力和脑力处于长时间的极度紧张之中。然而,众所周知,
只要他能从当前需要的压力下获得一点喘息时间,他就会懒散起来。
个人或国家在强烈短暂的刺激下能够和愿意进行的努力差别并不大,差别在于为远大目标所作的努力,
和日常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种品质是人类取得任何伟大进步的必要条件。
为使野蛮人开化,必须激发起新的要求和欲望,即令是不很高尚的要求和欲望,
只要能刺激他们的体力和脑力进行稳定而有规律的努力。
如果牙买加和德梅拉拉的黑人在获得解放以后像所预料的那样仅仅满足于享有生活必需品,
不肯多干一点儿活(因为在人口稀少而富饶的热带土地上,只要干一点儿活,就足以维持生存),
则虽然他们也许不会比原先的奴隶状态更为不幸,但却会陷入更加野蛮的境地。
最常用的诱使他们工作的方法,是利用他们对精美衣着和个人首饰的喜爱。
没有人会支持培养这种嗜好,在大多数社会中,沉溺于这种嗜好只会带来贫困,而不会带来富裕。
但就黑人的精神状态来说,只有这种嗜好能刺激他们自觉地从事经常性劳动,
从而养成和保持自觉劳动的习惯,然后才谈得上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英国,需要向人们灌输的,不是对财富的欲望,而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财富,
如何正确看待财富所买不到的或无需财富便可以获得的欲望对象。
如果真想改善英国人的性格,不论是使他们有更高的抱负,
还是仅仅使他们更正确地评价眼前的欲望对象,就得减弱他们追求财富的热情。
然而,却没有必要减少那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英国最优秀的工人都具有这种精神,
这是他们最宝贵的品质。

值得向往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但人类却常常未认识到这一点,即劳动时应竭尽全力,
特别是要倾注全部心智;但若仅仅是为了赚钱,则一天劳动的时数要少些,
一年中劳动的日数要少些,一生中劳动的年数要少些。

较高的技能和知识

工人灵巧的双手、管理者的才智以及有关自然力和物体性质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转而服务于工业),
都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的效率,这一点是无需加以说明的。同样不言自明的是,
一国人民的劳动生产力是受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的限制的;
技术知识的进步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会使同样数量和同样强度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例子来说明劳动不靠工具的帮助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没有蒸汽机或其他机器驱动的水泵,在许多情况下就排不掉矿井中聚集的水,
这些矿井未挖多深就会报废;没有大小船只,就永远无法跨越海洋;
没有某种工具,就砍不倒树,也不能穿凿岩洞;要耕种土地,就得有犁,至少得有锄头。
不过,迄今为止人类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实际上只要有非常简单和原始的工具提供帮助就足够了;
后来的发明主要是使活儿能干得更好,特别是能大大减少劳动量,由此而节省的劳动可用于别处。

知识对生产的帮助,绝不限于使用机器这一种方式。在农业和园艺中,
除犁和少数另外几种简单农具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以外,
机器只是现在才开始表明它能从事某些重要工作。
最伟大的农业发明在于对土地本身和生长在土地上的植物直接应用更合理的农艺:
例如采用轮作法,以避免土地每隔两三季便休耕一季;为提高地力而施肥,
以恢复因种植作物而消耗掉的肥力;翻耕表土和底土,为表土和底土排水;
把泥塘和沼泽地改造成可耕地;以经验证明值得采用的各种方法对植物和树木进行修剪、
整枝和支撑;若不惜花钱,还可以疏种或移栽以及将根和种子四周的土壤弄得更细。
在制造业和商业中,一些最重要的改良带来的益处是节约时间,使劳动和支出能更迅速地获得收益。
另一些改良带来的益处则在于节省原料。

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相互信任程度较高

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多少需要运用一些脑力的技职人员总是供不应求的,
这可以从付给这些人员的薪水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之间的巨大差别看出来。
头脑简单和缺乏条理使大多数劳动者糊里糊涂,连生活也安排不好,大手大脚,
马里马虎,什么都没有计划,因而他们必然只能从事低级劳动,劳动效率低下。
普通教育的重要性,即令从这有限的方面来看,也是值得政治家们,特别是英国的政治家们,
给予充分注意的;因为据一些常年雇用不同民族的劳动者而又善于观察的人说:
他们常常发现其他国家的工人无需指导就表现得很聪明,而英国的劳动者除了伐木或打水外,
从事任何其他工作,都得先接受有关的教育然后才能动手干,尽管他们大都是靠自修来接受这种教育。
苏黎世的埃歇尔先生(一个工程师和棉纺织家,雇有不同民族的工人近两千名)
在其1840年提供的有关培训乞儿的证词(见《济贫法委员会报告》)中,
将英国工人和欧洲大陆工人做了一番对比。
我相信,所有具有类似经验的人都会同意他所作出的结论。

“意大利人头脑敏捷,这表现在他们能很快理解任何放到他们手中的新活计的说明书,
能迅速理解雇主的意思,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方面他们比别国工人要强得多。
法国工人具有类似的自然素质,但略差些。我们发现,英国、瑞士、
德国和荷兰工人在理解力方面要迟钝得多。毫无疑问,作为工人来说,
英国人比较受人喜爱,因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们全都是专门人才,在有关的领域受过较好的训练,
并能集中思想干工作。不过,若是挑选业务人员或一般职员,挑选雇主身边的人员,
我则宁愿要撒克逊人和瑞士人,特别是撒克逊人,因为他们受过很全面的普通教育,
这使他们的知识面超出某一专门行业,稍加准备,就能拿得起交给他们的任何工作。
如果我让一个英国工人安装蒸汽机,他就只会安装蒸汽机,而对于机械领域的其他事情或其他分支,
不论与蒸汽机关系多么密切,他都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不知应采取什么适当的措施,提不出合理的建议,甚至连工作报告也写不清楚。”

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对其劳动的效率和价值来说与智力是同等重要的。
且不说放纵对其体力和脑力的影响,且不说轻浮毛躁的脾性对其工作干劲和持久性的影响
(这些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无需再加以说明),
只是好好想一想他们劳动的总效果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诚实可信。
现在要花费大量劳动监督或检验工人的工作,
在这样一种辅助性职能上花费多少劳动,实际上就会减少多少生产性劳动,
这种职能并不是事物本身所需要的,而只是用来对付工人的不诚实。
大量的表面预防措施不会有多大效力,因为当前在几乎所有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地方,
只要略微放松一下警惕,就会有人乘机不履行合同。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人类的好处,
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方面的好处也许是最微不足道的,但即使如此,也是无限大的。
让我们只看一下人类的不诚实所造成的财富浪费中最明显的那部分;
在所有富裕社会中,都有一些居民靠掠夺或欺骗他人为生;其人数无法可靠地查清,但按最低估计,
在像英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多的。供养这些人是国民产业的一个直接负担。
由于有这样的人而不得不承受的第二个负担,
是警察机关,整个惩罚和刑事机关以及部分民事审判机关。
收费昂贵的律师业,就其工作并非由律师自己制造的法律漏洞造成的而言,
主要是靠人类的不诚实来维持的。随着整个社会诚实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花费会逐渐减少。
但这只是单纯的节省,而如果劳动者诚实地完成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雇主精神振作,
感到心里很有底,信心十足地安排各项工作,确信工人会很好地干活,那就会大幅度提高产量,
节省大量时间和开支,由此而带来的利益不知要比单纯的节省大多少倍。
人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相互信任,就有可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开展协作。
在一些具有一流工业能力的欧洲国家,妨碍做大生意的最严重障碍,
是很少有人在收付大笔款项方面值得信任。商人对有些国家的商品是怀有戒心的,
因为他们无法相信货物的质量是否同样品一致。在英国的出口贸易方面,
这种目光短浅的欺诈行为并非很少见。大家都已听说过“魔鬼的灰埃"。
巴巴奇先生列举了许多这类事例,
其中之一是某一外贸部门由于伪造和欺诈行为过于普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上不复存在了。
另一方面,巴巴奇先生在其著作中也列举了许多事例,
用以说明商业交往可以从已得到证实的信誉中得到多么巨大的利益。
“在我国的某个最大的城镇,每天做成许多规模很大的买卖,
但有关各方却无需交换书面文件气请想一想,
这种相互信任为该市的生产者和商人节省了多少时间、麻烦和费用,
给每年的交易活动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好处。

我们可以列举巴巴奇先生提到的几个小事例来进一步说明社会成员相互不信任所造成的浪费。

“买主的花费是他为货物所付的价款,加上检验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费用。
在某些情况下,货物的好坏一看便知。在这类情况下,不同商店中的价格不会有多大差别。
例如糖块的好坏一看便知,因而其价格在不同的商店基本一致,利润很小,
没有一个杂货商急于卖掉它。另一方面,茶叶的质量则非常难于判断,掺假的茶叶,
甚至能骗过有经验的眼睛,因而茶叶有很多种不同的价格,
每个杂货商都急于把它卖给顾客。在某些情况下,
检验的难度和费用会大得使人认为偏离公认的原理是正当的。
例如,有这样一条通用的原理,即政府购买物品要比自己制造物品便宜,然而,人们却认为,
政府建立庞大的面粉厂(如德普福德的那些面粉厂)自己磨面,
比起检验每袋购入的面粉和雇人来发明鉴别层出不穷的掺假的办法要节省一些。”
如果诸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此不受人信任,它就会丧失很大一部分面粉出口贸易。

较高的安全感

若一个人被人知道拥有一定资产,总担心随着局势的每一次动荡会被贪得无厌的政府官吏夺走,
那就不大可能会有很多人努力生产多于生活必需品的东西。
这是亚洲很多一度很富庶的地区陷于贫困的公认原因。从这里到欧洲治理得最好的地区,
安全感按程度来说可以分很多层次。大革命以前,在法国的很多省份,
残酷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及无法抗拒的横征暴敛,使每个耕作者不得不装出穷困的样子,
因此而不好好种田。只有一种不安全感会完全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那就是政府或政府官吏造成的不安全感。对于所有其他掠夺者的掠夺,
还有靠自身进行防卫的可能。古代世界的希腊和希腊殖民地、中世纪的佛兰德和意大利,
并未享有现代意义上的安全感,社会动荡不安,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但它们是自由国家。
人民通常既不受其政府任意的压迫,也不受其政府有组织的掠夺。各项制度使个人焕发的活力,
足以对外敌进行成功的抵抗,因而这些国家的劳动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在它们仍是自由国家时,
财富也在不断增长。罗马的专制统治结束了整个帝国内部的战争与争吵,
使人民摆脱了以往的不安全感。但是因为专制统治残酷掠夺本国人民,人民变得衰微贫困了,
以致后来被野蛮的但却是自由的侵略者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他们不愿再战斗或劳动了,
因为政府不再允许他们享有他们战斗和劳动的成果。

由于专制统治的一般特征是缺少公开性,因而在这种统治下,
必然无法克服下级官吏很多小量的勒索和其他暴行。在英国,人民受到了制度和习俗的较好保护,
得以免受政府官吏的敲诈勒索;但是人们能免受其他坏蛋的侵害,靠的却不是惯例和制度。
当法律要收取令人咋舌的费用才能保护财产,以致人们宁愿财产受损也不要这种保护时,
便不能说法律提供了这种保护。在英国,财产的安全靠的是舆论(除受到公开的暴力威胁外)
和对揭露的畏惧,这些比法律和法庭的威力还要有用得多。

劳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其劳动成果;
社会协议是否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要看能否使每个人的劳动报酬尽可能与其所作的贡献成比例。
所有只有利于一个阶级或一类人的法律或惯例,由于会妨碍其他人追求幸福,
会把劳动和劳动成果分离开来,因而是违背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的,
会降低社会的总生产力,尽管还可以根据其他各种理由谴责这种法律或惯例。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劳联合是生产力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简单合作的好处可用打猎的例子来说明。
据说,使两只猎犬一同追要比4只猎犬狼奔豕突能杀死更多的野兔。
在人类所从事的很多简单工作中,两人共同劳动显然要比4个人或16个人分开来劳动所干的活儿多。
例如,在抬重物、伐木、锯木、抢收,在大片土地上赶时间排水、拉纤,为大船划桨、
开矿、搭脚手架、敲碎铺路用的石头等等。在所有这些简单工作中,许多人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以同样方式工作,是绝对必需的。
新荷兰的野蛮人即令在最简单的工作中也是从不互相帮忙的,
因而他们的境况并不比他们时常捕到的野兽强,在某些方面还不及野兽。
只要设想一下英国的劳动者突然停止在简单工作中的互相帮助,
就会明白简单合作的巨大好处。”
在无数工作中,劳动产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工人间的相互帮助成比例的。
这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一旦
“一群人联合起来劳动生产出超过自身需要的食物,就会促使另一群人联合起来劳动,
以生产出超过自身需要的衣着,这样,一群劳动者就可以用剩余的衣着购买另一群劳动者剩余的食物;
如果这两群劳动者合起来生产出的食物和衣着多于他们的需要,
则他们通过交换就可获得适当的资本,可在各自的行业中使更多的劳动者工作。”
由此便在简单合作之外,产生了韦克菲尔德先生所谓的复杂合作。
前者指的是若干劳动者联合起来在同一组作业中相互帮助,
后者指的是若干劳动者联合起来靠作业分工来互相帮助。

“在简单合作和复杂合作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前者,合作者在合作时总能意识到,
对最无知、最粗俗的人也是明显的。后者则只有非常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觉察得出来。
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原因很容易看出来。当若干人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抬起同一重物或拉同一绳索时,毫无疑问他们是在相互合作。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事实。但当若干人或若干群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干不同的事时,
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虽然也是确定无疑的,却不像前一种情况能那么容易地觉察出来,
要觉察出这种合作,得动脑筋好好地思考一番。“

分工的作用

农民的劳动已得到使用,不是有了新来者的需求,他们才能供养自己。
这种需求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使他们的劳动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效率,
以新的动力刺激他们去作新的努力。新来者的生活和工作靠的也不是农民的需求,
他们备有一年的口粮,可以和原来的居民并肩住下来,
可以和原来的居住者一样只生产少量食物和必需品。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来说,
极其重要的是,附近有从事不同产业的生产者。一种劳动产品能与另一种劳动产品相交换,
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条件,若劳动产品不能交换,劳动总量几乎总是会减少。
当某种劳动产品获得了新市场,从而产量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并非总是靠牺牲另一种产品而取得。
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常常是新创造出来的,是新劳动的成果,
或者是改良或合作帮助劳动获得的成果,而如果没有提高产量的动机,
人们也许不会进行改良,也不会进行合作。

城镇和乡村间劳动的联合

首先是城镇人口的不足限制了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劳动的生产力。
印度的农业完全采用小农制度。然而,劳动联合的规模相当大。
村社制度与习俗是印度社会真正的框架结构,必要时靠这些来采取联合行动。
这样办不到时,政府(当政治还算清明时)就会插手,
靠赋税收入并靠联合劳动来建造必不可少的蓄水池、堤防和灌溉工程。
然而,农具却非常原始,耕作方法非常落后,以致尽管土壤很肥沃,气候对植物生长很有利,
但土地的产量却低得可怜。可以使土地在小农制度下为比现有数目多得多的居民生产出充足的粮食。
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刺激,要有众多的城镇人口,城镇与乡村靠简易而廉价的交通手段相连接。
然而,城镇人口并未增长,原因是耕作者没有什么欲望,
没有雄心大志(以及不久以前兵祸连绵、横征暴敛,致使财产很不安全),
因此而不想消费城镇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及早开发印度生产资源的最佳方法,
便是迅速增加其农产品(棉花、靛蓝、食糖、咖啡等)向欧洲市场的出口。
这些货物的生产者将消费其印度农民同胞供应的食物。由此而为余粮开辟的市场,
如果伴随有清明的政治,会逐渐增加人的欲望,从而对欧洲商品产生需求,
或对印度制造业人口增加后才会生产出来的物品产生需求。

试析分工带来的利益

第一,提高了每个工人的灵巧性;第二,节约了更换活计时通常会损失的时间;
最后,发明了很多方便和节省劳动的机器,使一个人能干很多人的工作。

其中,每个工人灵巧性的提高是最明显和最普遍的。并非是因干熟了就干好了,
而是取决于工人的才智,取决于专心的程度。但一件事反复干,却会变得容易些。
身体各器官若频繁使用会更加有力量:肌肉会更加强壮,筋腱会更加柔韧,脑子会更加好使,
全都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劳。能够容易地干的工作至少有较多的机会干好,并且肯定会干得更快。
起先干得慢者将会干得快。起先慢工出细活,最后快工也能出细活。
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都是如此。即令是幼儿,在做过大量练习以后,
也能极为迅速地把一串数字加起来。讲某一种语言、流利阅读、
看谱奏乐都是熟能生巧的显著事例。在体力活动方面,跳舞、体操、
摆弄乐器都是要靠反复练习来达到敏捷熟练的例子。在较简单的手工操作中当然还会更快见效。

巴巴奇先生说:“学习技艺的每一个人总会白白消费或糟蹋一定数量的材料。
他每干一种新的活计,都会报废一些原材料或半成品。如果每个人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
报废的数量将会比固定于一个工作岗位时多得多。”通常如果每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一种技艺,
比起三心二意者来,他会更快地取得合格证明。

亚当 •斯密列举的分工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我认为他和别人都强调得过分了。
为了公平评判他的意见,我在此要引用一下他的原话。他是这样说的:
“在节省因更换活计损失的时间上所带来的好处,要比我们乍看上去所能想到的要大得多。
人们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
一个耕种小块土地的乡村织工,一定会在从织布机到田间的来往途中损失大量时间。
当两种行当能在同一习艺所进行时,所损失的时间毫无疑问要少得多。
然而,甚至在这种情况下,损失也相当大。一个人在变换活计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
刚开始干新工作时,很难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的心还安不下来。
在一段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还不如说是在闲混。
由于农村劳动者不得不每半小时更换一下工作和工具,不得不几乎每天以20种不同的方式劳动,
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或更确切地说不可避免地养成了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的习惯,
这使他们总是懒洋洋的,即令在最紧迫的场合也是没精打采的。”
对能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国家来说,这一有关乡村劳动力效率低下的描述肯定是非常夸张的。
很少有人比园丁更频繁地变换工作和工具。是否园丁总是没精打采的?
很多高级艺人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做许许多多种工作。
诚然,他们做每一种工作的速度赶不上只干一种工作的车间工人,但是,
除了单纯从手的动作速度上来说外,从所有其他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更熟练的劳动者,
都是更加精神饱满的劳动者。

很少有人比园丁更频繁地变换工作和工具。是否园丁总是没精打采的?
很多高级艺人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做许许多多种工作。
诚然,他们做每一种工作的速度赶不上只干一种工作的车间工人,但是,
除了单纯从手的动作速度上来说外,从所有其他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更熟练的劳动者,
都是更加精神饱满的劳动者。

有些人的才能似乎天生发挥得很慢,并且在工作很久以后才会有成就。
另一些人固然才思敏捷,但要不了多久就会江郎才尽。然而,在这方面同在其他许多方面一样,
虽然是有先天差别,但习惯的差别更大些。从一行很快地转入另一行的习惯,
可以像其他习惯一样,靠早期培养来养成。有了这种习惯,
就不会在每次变换工作后出现亚当•斯密所说的闲混的现象。
非但干劲和兴趣不会减弱,养成这种习惯的工人反而会生气勃勃、精神饱满地从事每一项新工作,
而如果某一项工作干得时间过长(除非有不寻常的刺激),则不会有这种感觉。
妇女比起男人来(至少在他们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大得多的易变性。
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很多事例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在形成人类的见解方面,
妇女的思想和经验是多么无足轻重。很少有妇女会认为,时间拖得愈长,
工作的精神愈饱满,她们不会认为在更换新工作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作效率会降低。
即令就妇女来说,我也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与其说是天性,还不如说是习惯。
男人从事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专门性的,妇女从事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一般性的,
涉及多种多样零七八碎的事情,干每件事情只需很短的时间。
妇女经常很快地从一种手工操作转到另一种手工操作,脑力的变换还要多些,
因此很少值得她们去花力气或花时间。
而男人则通常长期而稳定地从事一种工作或非常有限的几种工作。
但情况有时候会反过来,性格也随之改变。妇女从事单调的工厂工作效率并不比男人低,
否则就不会这样广泛地雇用妇女去干工厂工作了。一个男人若是已养成了做多种工作的习惯,
则他非但不会成为亚当•斯密所描述的那种懒散怠惰的人,反而常常是精力非常充沛的,充满活力的。
然而,即令对于最多才多艺的人来说,工作也确实不宜更换得太频繁。
不断地变花样比起千篇一律更容易使人疲劳。

亚当 •斯密所认为的分工带来的第三个好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人愈集中精力干某一项工作,干某一项工作的时间愈长,
愈有可能在该项工作中搞出节省劳动的发明。
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不大可能对某一方面的工作作出实际的改进。
但这更多地取决于全面的智力和动脑筋的习惯,而不是工作的专门化。
如果这种专门化达到不利于培养智力的程度,则将失大于得。
还应加上一句,不论什么是搞出发明的原因,发明一旦搞出来,
劳动效率的提高就应归因于发明本身,而不应归因于分工。

如果某个人拥有很多不同工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具,则至少会有四分之三的工具老是闲着不用。
因而很明显,与其每个人拥有全部工具,交替地用于每一种工作,还不如建立这样一个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把这些工具分给每个人,每人只限于干某一工作。这种改变对整个社会,
从而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各种工具会被经常使用,
由此而使购置工具的费用得到较高的报酬。因而其所有者花得起钱来改进工具的质量,
使其更为完善。结果是,为整个社会未来的需要作好了更充分的准备疽

分工受到的限制

市场规模可能受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人口太少;人口太分散,住处相距太远,
相互来往很不方便;缺少道路和水陆运输;最后,居民太贫穷,也就是说,
他们的集体劳动效率太低,无力消费大量商品。因此,那些可能购买某种商品的人的懒惰、
缺乏技能和缺乏劳动联合,会限制该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联合的实际规模。
在文明的早期阶段,当每一地区的需求肯定都很小时,产业只是在这样一些人当中蓬勃发展,
这些人控制着海岸或通航河流,能把全世界或所有沿海地区或通航地区当作其产品的市场。
世界总财富的增加,当伴随有通商自由、航运的改进以及国内道路、
运河或铁路运输的改进时,会使各国产品的市场极大地扩大,
其结果通常是使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分工得到很大发展,从而提高各国劳动的生产力。

在很多情况下,分工还受到工作性质的限制。
例如,农业就不能像很多制造部门那样分工分得那么细,因为各种农活不可能同时进行。
一个人不能总是犁地,另一个人不能总是播种,另一个人不能总是收割。
一个人若只干一种农活,则在一年中会有11个月无事可做。
即使一个人一样接一样地干所有农活,在大多数气候条件下,也有很多空闲时间。
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良,常常需要很多人一块工作,但通常除少数指挥人员外,
他们全都以同样方式工作。运河的开凿或铁路路基的建设如果没有很多人联合起来劳动是完不成的,
但是除了工程师和少数几个办事员以外,全都是挖土工。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制造业中大规模生产方法带来的好处

企业愈大,分工也就可以愈细。这是大型制造厂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便扩大生产规模不会导致进一步的分工,把生产扩大到某一规模,
使每个适宜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工作饱满,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果。
这点巴巴奇先生已作了很好的说明。

一般说来,业务开支并不与业务量成比例地增加。让我们举邮政局的一系列业务活动为例。
假设譬如说伦敦邮局的业务,不是集中于一个单独的康采恩,而是分给五六个相互竞争的公司去管,
则每家公司就要被迫维持一个几乎同现在一样大的机构。
因为每家公司都必须为收发伦敦所有地方的信件作好安排,
所以每家必须派出邮递员到每条街道和几乎每条胡同,而且如果要使服务干得同现在一样好,
每天的投递次数也要同现在邮政局每天投递的次数一样多。
每家公司都必须在每个地区设一个收信的办事处,
还得设立从不同的办事处收拢信件和分发出去的全部辅助机构。
除此之外,还要雇用比过去多得多的高级职员,由他们来管理和检查下属的工作。
这不仅意味着付给这些人的薪水支出将增加,而且也许在很多情况下,
只能满足于雇用不太合格的人员,因此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在自由竞争状态下,
大规模生产所得到的好处在特定情况下是否会超过小商号通常孜孜以求的蝇头微利,
可以根据一准确可靠的检验标准来加以确定。在大小商号做同样生意的地方,
在当前环境下生产效率最高的一方能靠降价倾销挤垮另一方。
一般说来,持久降价倾销的能力只能来自劳动效率的提高。
而这种能力如果是靠进一步分工,或靠给工人适当分类以节约技能获得的,
就不仅会使较少的劳动生产出同样的产量,而且还会使同样多的劳动生产出较高的产量,
也就是说,增加的不仅是剩余产品,而且还有劳动的总产量。
如果该物品数量不需要增多,有一部分劳动者会因此失业,
那么用于供养和雇用他们的资本也就会腾出来;把他们的劳动用于别处,
国家的总产量也就将得到提高。

确实,用机器生产的物品会卖得便宜些,因此,就这一种物品来说,
卖出的数量也许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因为社会的损失从整体上说会落到工人头上,
他们即便是大多数制造部门的主顾,也不是其主要的主顾。

一种生产方式不一定因为能使某种商品卖得便宜些,就会增加整个社会劳动的产物。
售价降低一般会使产量增加,但却不是必然会使产量增加。

用大生产体制代替小生产体制所节省的很大一部分劳动,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
如果100个拥有小资本的生产者分别进行同一业务,则每个业主也许要花全部精力来管理企业,
至少没有时间或心思去干别的事。而一个拥有相当于他们资本总和的制造商,
雇用10个或12个办事员,就可以管理他们的全部业务,还有空干别的事。
小资本家通常事无巨细都要管,而大资本家则把有些事交给下属去做。
小农场主要亲自犁地;小商人要站柜台;小织布商要踩动自己的织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职能的联合是不经济的。业主要么把其指挥才能浪费在了日常事务上,
要么他只适宜于做指挥工作,因而把日常事务搞得一团糟。
然而,必须指出,有人十分重视节省这种劳动,但我却不这样看。
毫无疑问,花在监督很多小资本上的劳动要比花在监督大资本上的劳动多得多。
然而,小生产者通常感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某个雇主的奴仆,
由此而为付出的这种劳动获得了充分的补偿。可以说,如果他们看重这种独立性,
他们就会甘愿为此付出代价,甘愿减价出售其产品来同大商人或大制造商竞争。
但他们不能老这样干,同时又能维持生存。因此,他们逐渐从社会上销声匿迹。
在延长无望的挣扎中耗尽了自己小小的资本以后,他们或是沦为雇佣劳动者,或者依靠别人生活。

合股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任何个人都无力修筑从伦敦到利物浦的铁路;
即便建成铁路后,任何个人能否经营其运输业务,也是值得怀疑的。
诚然,政府既能修建铁路,也能经营其运输业务;在合作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
只能指望政府来搞需要大量资金的工程,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获得所需的资金,
而且也已习惯于管理大事业。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以及后面要详细说明的原因,
当有别的可采用的办法时,政府管理工业活动通常是最不适宜的。

其次,有些事业虽然并非个人绝对不能经营,
但个人经营的规模和连续性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苛求。
个人完全能够从英国向世界各地发出客船和邮船,在出现股份公司以前就已有人这样干了。
但是,随着人口、贸易和支付手段的增加,公众已不再满足于偶然的机会,
而要求班轮定期开出,对某些地方每天开出一两次,对另一些地方每周开出一次,
对另一些地方必须每月两次定期开出大型豪华轮船。很显然,要维持这样昂贵的定期的业务周转,
需要有多得多的资本和多得多的合格管理人员,而这不是个别资本家所能做到的。
还有另外一些事业虽然完全可以用小资本或中等规模的资本来经营,
但却需要有大笔认购的股金来向公众担保金钱方面的契约将得到履行,
特别是当业务的性质要求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钱托付给有关的企业时,
例如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业务。合股原则对这两个行业是非常适合的。
然而,由于统治者的愚蠢和自私,我国直到不久以前还用法律禁止这两个行业采用合股原则,
禁止集资办银行和海损保险公司,目的在于给予政府特许的机构,即英格兰银行和两家保险公司
(即伦敦交易所及皇家交易所)以有利的垄断地位。

合股或合伙经营的另一个优点,是公开性。公开性虽然不是合股原则的必然结果,
但却是该原则的自然结果,并且在某些重要情况下已成了强制性的。
在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完全依赖信用的行业中,
公开性比起已缴的大量资本来是取得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个人开办的银行发生重大亏损可以保密;即令在亏损已大到会引起银行倒闭的情况下,
银行家仍可以维持好些年,试图恢复其地位,结果是更为悲惨地破产。
但定期公布账目的股份公司却不那么容易隐瞒亏损情况。
账目即便被窜改,也仍具有某种抑制作用;股东若在股东大会上对账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便会使公众有所提防。

经营管理好一个工业企业,需要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条件,即忠诚和热情。
雇来管理企业的人,其忠诚是可以放心的。当其工作是严格地有章可循时,
不容易昧着良心去捣鬼,一旦失职饭碗就会被打破。但要使一家大企业生意兴隆,
需要做许许多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无法事先确定,不可能将其转化成明确无误的责任。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要求领导人时时刻刻把企业放在心上,不断地拟订增加利润、节省开支的方案。
不大可能指望一个受雇于他人、为他人利益管理企业的人,会如此强烈地关心企业的事情。
人类的实践活动已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一下整个统治阶级和政府部长们的情况。
委托给他们的工作是所有职业中最有趣和最激动人心的;国家的兴衰同他们的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而且公众对他们的毁誉褒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此人们有最强烈的感受和最广泛的了解。
然而,绝大多数政治家却无所用心,对所有这些诱惑无动于衷。他们很少考虑造福公众的计划,
除非不闻不问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他们除混日子以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以此来逃避舆论的指责。小而言之,所有雇用过工人的人都有充分的体验,
即工人只要不被解雇,就总想尽量少干活儿。再就家庭仆役来说,
除非长期相处和相互照顾已使仆人变得忠心耿耿,具有了某种共同利益感,
否则,只要是无法立规矩的事,主人的利益就得不到照顾,这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

股份公司的另一个缺点是不会精打细算,所有大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一缺点。
在管理大笔资本和大笔生意时,特别是当经理与其没有多少自身利益时,
人们往往对小笔金额是毫不在乎的;似乎犯不上为小笔金额费神,
而且不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还会得到慷慨大方的美名。
但是小利能聚沙成塔,小花费也会造成大亏损,对此大资本家是很清楚的,
也知道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如果严格执行这种制度,就可杜绝大企业中常见的习惯性浪费。

当企业规模较大,且能提供足够的报酬吸引较优秀的求职者时,
就有可能为企业管理部门和所有低级熟练工作岗位挑选有学问和教养的人员。
他们的聪明才智足以补偿他们对经营结果的关心不足。他们比普通人精明,
即令只使用一部分心思,也能发现普通人竭尽全力也看不出的获利机会。
他们的知识较丰富,看事情看得比较准,使他们得以少犯错误,
而别人遇到获利机会却唯恐犯错误,不敢进行越出常规的冒险。

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条件

大规模生产能否代替小规模生产,这当然首先取决于市场规模。
大规模生产只有在交易额很大时才是有利的。因此,这意味着,必须人口众多和经济繁荣,
或者具有广大的出口市场。而且,这种变化同生产方式的其他一切变化一样,
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资本积累的影响。一般说来,只有在一国的年资本增长额很大时,
才会有大笔资本寻找投资机会,
而靠新资本要比靠从现有用途抽调资本能快得多和容易得多地开办新企业。
少数人手中拥有大量资本时,这种变革也会方便得多。
诚然可以靠广泛集资来得到同样多的资本。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产业部门,
而且还得具有这样的先决条件,即整个社会中商业信用程度非常高,弥漫着创业精神,
因而只有在较为先进的工业发展阶段才能采用广泛集资的方法。

在市场最广大、商业信用和创业精神最普及、年资本增长额最大、个人拥有的大资本最多的国家,
各个产业部门都愈来愈强烈地显露出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趋势。
在所有这些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的英国,不仅大制造企业在不断增多,而且在买主足够多的地方,
大零售商店和大货栈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大企业几乎总能挤垮小商人,不用说,
这一方面靠的是分工和量才用人;另一方面无疑是由于大规模交易节省了劳动,
例如做一大笔生意并不比做一小笔生意多花多少时间和精力,
而比做很多笔小生意要少花许多时间和精力。

凡是对公众具有真正重要意义的事业,如果大规模经营才有利可图,
以致几乎不允许自由竞争,那么维持几套昂贵的设施来向社会提供这种服务,
就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不经济的分配。较好的办法是立即把它看作是公用事业,
如果这种事业不适宜于政府经营,那就应将它全部交给能以最有利于公众的条件经营它的公司。
例如,就铁路来说,谁也不愿看到在已经通铁路的地方再修筑第二条铁路,
由此而造成资本和土地的巨大浪费(且不说增加公害),
因为两条铁路不会比一条铁路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过不了多久也许就会合并。
应该只允许建一条这样的铁路,但国家决不应放弃控制权,而只能像在法国那样,给予暂时的特许权。
国会已给予现有公司的那些法定权利,同违反公众利益的所有其他垄断权一样,
只有被看作是要求赔偿的权利时,在道德上才是站得住脚的。

大面积耕作和小面积耕作之比较

我已经指出,农业经营很少得益于分工。即令在最大的农场,分工也很有限。
当然,不会由同一些人来放牧、做生意和种地,但除了这些初步和简单的分工以外,
就没有更细的分工了。

让很多人在同一块田地上一起犁地、翻土、播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即令是收割,除非时间很紧,也无需如此。
一般说来,一户人家便能提供这些田间作业所需的全部联合劳动。
即便是确实需要很多人联合起来干的活儿,小农场也几乎都能干。

分地会浪费生产力,常常带来巨大灾难,但这主要是由于把土地分得太小,
以致种植者没有足够多的土地耕种。在这一点上,推荐大制造厂的那同一原则也适用于农业。
为了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一般说来,每一农户应拥有足够耕种的土地,
使牲畜和农具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过,即使是这一命题也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才能接受)。
然而,并非只有大农场能做到这一点,在英国很小的农场也能做到这一点。
大农场主在畜栏方面享有某种有利条件。将很多牲畜养在一个畜栏里,
比将它们分散养在几个畜栏里花钱要少些。
在农具方面也享有某种有利条件。小农场主不大可能拥有昂贵的农具。
但主要农具,即令是最好的,也值不了多少钱。小农需要脱粒的谷物数量较少,
因而拥有一台打谷机也许是不合算的。但这种机器,或许可由邻近的农户共有,或由某人购置,
租给别人使用,特别是当这种机器靠蒸汽运转,可以移动时。
【犁和收割机的发明也许要求对正文中的说法作某种程度的修改。
然而,这些发明物对大农场和小农场相对优势的影响,不取决于这些工具的效率,
而是取决于其费用。没有理由认为小农场主或小农场主联合起来也买不起它们】
大农场主可以节省一些运输费用。把少量产品运到市场上和把大量产品运到市场上麻烦差不多;
在运送肥料和日用消费品方面也是如此。大量购买东西也会便宜一些。
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各种有利条件,但却不应把它们估计得太高。
在英格兰,过去几个世代几乎没有经营小农场的经验;但爱尔兰却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
不仅有经营得最糟的经验,也有经营得最好的经验,
因而可以引用爱尔兰权威人士的话反对英格兰广为流行的意见。

最常见的反对小农场的一个理由是,
小农场不会而且也不能相对于其土地面积而言像大农场那样饲养那么多牲畜,
而这会引起肥料不足,以致使小农场的土地总是贫瘠的。然而,人们会发现,
只有当小块土地落到穷得养不起足够数量的牲畜的农民手中,细分土地才会产生上述结果。
小农场和饲养牲畜少的农场并不是同义语。要公正地作比较,
就必须假设大农场主拥有的资本量与小农场主拥有的资本量相等。
具有这种条件或接近这样的条件时,并实行厩养
(厩养现在甚至在大农场上也被认为在经济上是有利的)时,
经验非但不会证明小农场不利于牲畜的繁殖,反而会证明事情完全与此相反。
在佛兰德的一个个小农场,牲畜成群,粪肥充裕,这可以说是佛兰德农业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切内行人,无论是英国的还是欧洲大陆的,都对此赞不绝口。

无疑是英格兰,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饲养了最多的牲畜。
只有荷兰和伦巴第的某些地区能同英格兰在这方面竞争。但这是否只是耕作方式的一种后果,
而与气候和地理位置无关?我认为确实是这样。不论过去有什么议论,事实却是,
凡是在大面积耕作和小面积耕作并存的地方,小农场主虽然不能饲养那么多羊,
却拥有最大数量的造粪牲畜。

小农常常具有很高的经验性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日常仔细观察事物获得的。
小农还具有丰富的传统性知识,例如,在出产佳酿的国家,小农就具有特别丰富的酿酒知识。
毫无疑问,他们缺少科学,至少是缺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缺少改良精神,不愿采用新方法。
还缺乏做实验的资金,只有富裕的地主和资本家能有效地做实验。
至于在大片土地上进行的系统性改良(如大规模的排灌工程)
或由于其他原因确实需要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改良,则通常不能指望小农甚或小地主去进行,
不过他们并非没有为此进行过联合,随着他们的才智进一步增加,这种联合会变得更为常见。

要理解小农制,就得研究这样一些地方的情况,在这些地方,耕作者自身就是土地所有者,
或至少是对土地享有永久使用权的分益佃农,他所作出的提高产量和改良土地的努力,
将全部或至少部分地给他本人和他的子孙后代带来好处。
我们将在后面较为详细地讨论土地所有权这一重要问题,在那里再引证自耕农惊人勤奋的证据。
在这里只需指出,英国农民即令没有永佃权,在政府分配的小块土地上也获得了非常高的产量,
不知要比大农场主从同样大小的土地上获得的产量高多少倍。

我认为,大面积耕作之所以对于仅仅为了获利而投资来说一般是最为有利的,
其真正的原因有如下述。大农场主占用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耕种。
花在它上面的劳动也不像花在小块土地上的劳动那么多。这并不是因为合作节省了劳动,
而是因为使用的劳动愈少,相对于支出而言,收益也就愈高。
自耕农甚或佃农在劳动成果全部归己时,会拼命干活儿,
但却不能指望被雇用的工人像他们那样拼命干活。不过 ,这种劳动也是生产性的,
有助于增加总产量。如果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相等,
大租地农场主获得的产量肯定少于小土地所有者或受到充分刺激的小租地农场主获得的产量。
但是,大租地农场主的收益虽说较少,可使用的劳动更少,既然他必须为雇用的劳动付酬,
所以雇用较多的劳动是不合算的。

然而 ,虽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农经济下的土地总产量最高,
虽然一个国家因此而能在小农经济下供养较多的总人口,但英国著述家一般都认为,
在小农经济下,所谓净产量即耕作者食用后剩下的产量肯定较少;
因而可以用于所有其他方面的人口,用于制造业、用于商业和航运业、
用于国防、用于提高知识水平、用于从事自由职业、
用于执行政府各种职能、用于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口必然较少,
因为所有这些人都依靠剩余产量为生;
因而该国(暂且不谈实际耕作者的境况)一定会在国力的主要方面和一般福利的很多方面差些。
然而,人们过于想当然了。
毫无疑问,在小农经济下比在大农经济下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要小些。
但在小农经济下,非农业人口的绝对数并不一定较少。如果农业和非农业的总人口较多,
则非农业人口本身也会较多,然而占总人口的比例要小些。如果总产量较多,净产量就可能较多,
然而与总产量的比例要小些。不过,连韦克菲尔德先生有时似乎也会把这些不同的概念搞混。
据估计,法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为农业人口,英国至多三分之一的人口为农业人口。
因而韦克菲尔德先生推断说:“既然在法国两个耕作者的劳动只能养活3个人,
而在英格兰两个耕作者的劳动能养活6个人,所以英国农业的生产力是法国农业的两倍”,
这是由于依靠劳动联合,大面积耕作的效率较高。但首先,事实本身被夸大了。
在英格兰,两个人的劳动并不能养活6个人,因为从外国和爱尔兰进口了不少食物。
在法国,两个耕作者的劳动则不止供给3个人的食物。它向3个人,有时还有外国人,
提供亚麻、大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蚕丝、油料、烟草,近来还提供食糖,
而这些东西在英格兰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法国所用的几乎全部木材都是国内生长的,
而英格兰所用的几乎全部木材都是进口的;法国的主要燃料是靠算作农民的人采集并运到市场上,
而在英国这种人则不算作农民。我没有计入皮革和羊毛,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这些产品,
也没有计入国内消费的葡萄酒或白兰地,因为英格兰也相应地生产啤酒和烈性酒;
但英格兰没有大量出口啤酒和烈性酒,却大量进口烈性酒,而法国则向全世界供应葡萄酒和烈性酒。
我没有谈到水果、蛋类等不那么重要的农产品,法国在这些方面的出口贸易额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可以不过分强调这些细微之处,而只看韦克菲尔德的说法本身。
假定在英格兰两个人真能生产6个人的食物,而在法国,为同样目的,则需要4个人的劳动。
那么,英格兰是否一定拥有较多的剩余产量可用来养活非农业人口呢?
回答是不一定,只不过英格兰能将三分之二的总产量用于此目的,而不是三分之一。
实际情况可能是,由于在法国的制度下所使用的劳动数量较多,
同样的土地也许会生产出供养12个人的食物,而在英国的制度下也许只生产出供养6个人的食物。
如果是这样(这完全符合假设的条件),那么,虽然在法国12个人的食物是由8个人的劳动生产,
而在英格兰6 个人只靠两个人的劳动供养,但在这两个国家可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却一样多。
我并没有说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知道从整体上说,法国(虽然其最先进的地区另当别论)
每英亩土地的总产量平均大大低于英格兰,而且相对于这两个国家的面积和土地肥沃程度而言,
英格兰在我们目前所说的意义上,拥有更多的可自由使用的人口。

法国农业的落后(就整个法国来说,必须承认这一点,虽然这一点常被过分夸大),
也许更多地是该国工业技术和能力的一般平均水平较低造成的,而不是任何特殊原因造成的。
即令部分是细分土地所造成的,也不能证明小面积耕作是不利的,
只不过证明法国的农场常常太小了(这无疑是事实),而更糟的是,
土地被分成了多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块,相互隔得很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唯一尚未解决的问题是速度问题,
即农业在哪种制度下发展得更快:对这两种制度都很了解的人一般认为,
将它们适当搭配在一起,农业发展得最快。

论劳动增加规律

生产增加规律取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增加的规律

生产的必要条件有三个,即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资本这个词指的是劳动创造的所有外界物质条件,
自然要素这个词所指的外界物质条件则不是劳动创造的。
但在自然要素中我们无需计入那些数量无限、无法被人占有并且性质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
这些东西总是随时向生产提供同等程度的帮助,不论生产规模有多大,如空气和阳光就是这样。
既然现在要考察的是限制生产而不是便利生产的因素,
所以我们需要谈一下在数量或生产力方面容易感到不足的自然要素。
这些全都可以用土地这一名词来表示。从狭义上说,土地是农产品的主要源泉。
如果我们扩大这个词的含义,把矿山和渔场也包括在内,即不仅包括土地表面生长和喂养的东西,
而且还包括地下或水中存在的东西,那么,它就把我们现在所关心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

将首先考察生产增长规律对劳动的依赖,然后考察其对资本的依赖,
最后考察其对土地的依赖。

人口规律

劳动的增加,就是人类的增加,也是人口的增加。

有很多种植物,一棵每年会长出成千胚芽。即便只有两棵长成,
14年后这两棵也会繁殖到16000多棵。一年翻四番的动物,只能说具有中等程度的生殖力:
即使半个世纪内只增加这么多,1万只在两个世纪后也会增加到250多万只。
增加能力必定是按几何级数提高,只不过比值不一样而已。

在气候适宜、盛行早婚、卫生状况良好、夭折人数很少、生活资料充裕的地方,
只要看一下普通家庭有多少子女,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假设,
在良好的卫生条件下,每代人仅比上一代人增加一倍,那这只能说是对增殖力非常低的估计。

布尔戴先生的理论,或许需要顺便提一提,因为它近来得到了一些信徒,
因为它是以生物学的推理作为幌子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以及所有其他生物的繁殖能力是与食物的数量成反比的,
就是说吃不饱的人口会迅速繁殖,而所有生活优裕的阶级,按照生理规律,其生育力是低下的,
以致不从贫穷阶级那里得到补充就几乎无法维持其人数。无疑,对于动物和果树来说,
养料过量是不利于繁殖的。而且,当食物供应受到某种限制时,
生育能力的生理条件很可能会达到最佳状态,尽管无法证明这一点。
但是,任何人若想由此得出甚或承认与马尔萨斯先生的原理相左的结论,
只要翻一下贵族姓名录,看一下普遍很大的贵族家庭,
或想一想英国牧师和中等阶级的大家庭也就行了。凯里先生说得有道理,
要与道布尔戴先生的理论相一致,美国人口的增长(移民除外),应是有史以来最慢的才对。

凯里先生有他自己的理论,也是以生理学作为依据,
他说有机体所接受的全部养料以最大比例送到系统中最常用的部分。据此他预料人类生殖力的降低,
不是由于吃得太多,而是由于伴随先进文明出现的用脑较多。这种看法似乎很有道理,
经验也许将证明这一点。但是,即便人体结构确实发生了凯里先生所假设的那种变化,
该变化之所以会导致生殖力降低,也不是由于不再有自我克制的必要,
而是由于能更容易地进行自我克制,因为最高的生殖率与很少运用生殖力完全是并行不悖的。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受哪些抑制因素的限制

人类的繁殖如果像其他动物那样听凭盲目本能的驱使,便会像其他动物的繁殖那样受到限制;
出生人数将达到人类体质所允许的最高限额,人口只有靠死亡来减少。
但是人的行为或多或少受到对后果的预见的影响,受到优于动物本能的冲动的影响。
因此,他们不会像猪那样繁殖,并且能够,虽然程度各不相同,
靠深思熟虑或社会影响来抑制生育,以免生下来的孩子夭折或陷于贫困。
随着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程度不断提高,抑制人口的因素愈来愈多地是对贫困的畏惧,
而不是贫困本身。即令没有饿死的问题,很多人也会因为担心失去体面的生活而抑制生育。
到目前为止,在大多数人中还没有发现比上述两者更强的动机,足以抑制人口增长的倾向。
中等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大多数人,一旦不再受外界的控制,就会尽早结婚,
而且在大多数国家会多生子女,限度仅仅是他们能过符合其出身的生活,
或惯常过的那种生活。中等阶级当中的许多人还受改善生活境况的欲望的抑制,
但这种欲望在劳动阶级中却很少出现或很少起作用。
劳动者只要能养家糊口,生活不低于自己小时的生活小平,
则哪怕是他们当中的深谋远虑者也会心满意足。他们常常连这也不想,
只是听天由命,靠政府或民间的施舍度日。

在非常落后的社会状态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和目前亚洲的许多地区,人口确实是靠饥饿来抑制的。
正常年景不会出现饿殍,荒年则饿殍遍野。在这种社会状态下,
灾荒要比现在的欧洲频繁和剧烈得多。在荒年,饥馒和随之而来的疡疫,
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而随后连续几年的好年景会使人口再度膨胀,
遇到荒年又大批饿死,令人惨不忍睹。在较进步的社会状态下,即令在最贫穷的人当中,
几乎也没有人仅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不是超量死亡,
而是节制生育.生育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节制。在一些国家,它是深思熟虑的或自觉的自我约束的结果。
劳动人民往往有其所习惯的生活;他们会察觉到,如果家庭人口过多,
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会降低,或无法使他们的子女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
他们不会选择这种前途。就我所知,自觉地大规模节制生育时间最长的国家,
是挪威和瑞士的部分地区。关于这两个国家,碰巧有非常可靠的资料,
马尔萨斯先生细心地收集了许多资料,而从那时以来又得到了很多补充资料。
在这两个国家,人口增长都很缓慢;抑制人口增长的,不是人口的大量死亡,而是出生人数较少。
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于人口而言都非常低,平均寿命是欧洲最长的。
人口中孩子所占的比例较低,壮年人所占的比例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高。
低出生率使人民生活优裕,直接有助于延年益寿。
毫无疑问,低出生率不仅有助于消除贫困的主要根源,而且也有助于消除疾病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特别令人尊敬的国家,都是小土地所有者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在另一些情形下,人民自己不深谋远虑,而是由国家为人民深谋远虑;
在男女双方能表明他们有相当不错的收入以前,国家不允许结婚。
在这种法律下(我在后面还要更详细地讨论这种法律),据说人民生活得不错,
私生子也不像所预料的那么多。而且在一些地方,抑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与其说是个人的明智,
还不如说是某种普遍的甚或偶然的习惯。在英国农村,
上个世纪人口的增长非常有效地被难于找到住房所抑制。按照当时的习惯,
未婚的劳动者可以在雇主那里寄居和搭伙,已婚的劳动者则必须有房子,
同时英国的济贫法规定,教区必须供养其失业的贫民,这使得地主们不愿意促成婚事。
上世纪末,战争和制造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致使人们把促进人口增长看成是爱国行为,
大约与此同时,租地农场主长期受益于高涨的谷价,日益想过富人的生活,
想让下等人住得远些,加上可以滥用济贫法获利的动机,他们逐步把劳动者赶入了农舍,
地主们现在也不再拒绝允许盖房子了。在有些国家,流传很久的风俗是,
一个姑娘在没有为自己纺织出足够的嫁妆(要够她结婚后一生所需)前不得结婚,
据说这一风俗极大地抑制了人口增长。目前在英国,在经济情况不好的年份,
工业区内结婚的人数便会减少,这可以看作是深谋远虑抑制了人口增殖。

但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的增长速度较慢,只要抑制动机一减弱,
增长率很快就会提高G 劳动阶级生活境况的改善,只是使他们暂时过得宽裕一些,
这很快就会被人口的增加所抵消。他们在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往往会立即多生育子女,
从而使其子孙的生活境况又趋于恶化,等于没有改善。
除非普遍提高他们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或至少提高他们所习惯的舒适生活水平,
使他们知道怎样更好地利用较优裕的生活境况,否则他们的生活境况是得不到永久性改善的,
最为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也仅仅是使人口增加,而不是使人民更幸福。
所谓劳动阶级所习惯的生活水平,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水平(假如有的话高于它,
劳动者便会增多,低于它,劳动者则不会增多。劳动者在知识水平、
文化教养和社会地位方面的每一提高,都有助于提高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水平;
毫无疑问,在西欧各先进国家,这一水平在逐步而缓慢地提高。
在英国,口粮和就业人数从未像过去40年增加得那么快,但从 1821年以来,
每次人口普查都表明,人口增长率低于前一时期的水平;法国工农业产量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
而每5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则表明,出生率在不断下降。

论资本增加规律

节约的手段和动机取决于什么

因为所有资本都是节约的产物,是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节制当前消费的产物,
所以资本的增加必然取决于这样两个因素,一是能够节省的资金的数量,二是节省意向的强度。

人们有节省的动机,部分是因为有可能从节省的产品中得到收入,
因为用于生产的资本不仅能再生产出自身,还会使其增加。
资本利润愈高,积累资本的动机也就愈强烈。事实上,诱使人进行储蓄的,
不是提供储蓄手段的全部资金,不是一国土地、资本和劳动的全部净产品,而只是其中一部分,
即形成资本家报酬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净产品被称为资本利润。
不过,即令尚未读到后面的解释,读者也很容易看出,当劳动和资本的总生产力很大时,
资本家的收益也会很高,而且通常在这两者之间会有某种比例关系,
虽然这种比例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造成积累欲望的实际强度参差不一的原因

人们从事安全的职业和生活在有利于健康的国家时,
要比从事有损于健康或危险的工作和生活在对健康有害的气候下时更乐于节省。
海员和士兵总是大手大脚。在西印度群岛、新奥尔良、东印度群岛,
居民们花起钱来是毫不吝惜的。但同样这些人,若住在欧洲有益于健康的地方,
未沾染上奢侈风尚,则会节俭地生活。战争和瘟疫过后,常常会继之以浪费和奢侈。
因此,凡有助于增加社会生活安全感的因素也有利于增强积累的欲望。

在财产不大安全或毁灭性的变迁比较频繁和严重的地方,很少有人储蓄。
而那样做的人,大都要求更高的资本利润率,
以使他们放弃目前享乐的引诱去选择难以预料的未来。

积累欲望不够强烈,可能是目光短浅或对他人漠不关心造成的。
目光短浅既有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智力水平很低的个人和社会总是缺乏远见的。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智力水平,
才能使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特别是未来的事物对人的想象力和意志力产生影响。
只要我们想一想目前有多少积累并非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而是以别人的利益为目的,
如子女的教育、子女生活的提高,其他亲属的未来利益,以及为促进公私利益而花费金钱和时间,
我们就会明白,对他人漠不关心确实会减少积累。
如果人类的心情总是像在罗马帝国衰落时期那样不仅不关心朋友、
公众或一切比他们存在得久的事物,而且也不关心其子孙后代,那他们就会过放纵挥霍的生活,
顶多只为年老时的生活有所储蓄,而且这种储蓄会采取终身年金的形式或某种其他形式,
随着年金所有者的死亡而消失。

积累欲望不强烈的例证

这些不同的原因,智力的和道德的,
使各种人在积累欲望的强烈程度方面的差异比通常认为的要大。
一般文明的落后状态常常更多的是积累欲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例如:“在圣劳伦斯河沿岸有几处小小的印第安人村庄。它们一般是为大片土地所环绕。
在这些土地上树木看来早就砍光了。此外还有大片森林。砍掉了树木的土地很少被耕种过,
几乎可以说从未耕种过,也未修筑过任何林中小道来耕种土地。然而,土壤是肥沃的,
即使不肥沃,房子旁边也有成堆的肥料。如果每家人圈起半英亩土地,加以耕作,
种上马铃薯和玉米,收获就足够他们过上半年。但他们却时常严重地缺吃少穿,
以致加上偶然的放纵,使人口迅速减少。这种我们感到很不好理解的冷漠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产生于对劳动的厌恶;相反,他们干马上能得到报酬的活儿是很卖力的。
例如,他们总是乐于狩猎和捕鱼,除了这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儿外,
他们还经常被雇用来从事圣劳伦斯河上的航运业务,可以看到他们在大船上摇橹或撑竿,
以及帮助木筏通过急流险滩。障碍也不是厌恶农业劳动。
毫无疑问,他们对农业有一种偏见,但单纯的偏见很容易克服,不会产生这样的行动原则。
当农业劳动的报酬迅速而巨大时,他们也会从事农业。例如,靠近圣雷吉斯的印第安人村落,
圣法兰西斯湖上的某些小岛,适宜于种植玉米,是一本万利的营生,只要半成熟,
就可以做出味道很美的饭。因此他们每年都在这些岛屿的最好土地上种植玉米。
由于牲畜践踏不了岛上的这些土地,因而,不需要修筑篱笆。而如果需要这种额外开支,
我猜想他们就不会耕种这些土地了,就像他们村庄邻近的公有地那样。
这些公有地显然曾经被耕种过。然而附近村民的牲畜毁坏了没有用篱笆围起来的庄稼。
这种额外的必要支出阻碍了这些公有地得到耕种,把它们归入了报酬速度不够快的土地之列,
这个小小社会中的实际积累欲望尚未强烈到要耕种这种土地的程度。

比这更糟的是,有时他们竟把耕牛宰了当晚餐,受到申斥时,
会振振有词地说他们饿了。……据乌罗阿说,这些神父必须走访印第安人的家庭,
弄清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东西,不这样细心地给予照料,印第安人往往什么打算和安排也没有。
屠宰牲畜时,神父们也必须在场,不仅是为了均分肉,还要注意有没有东西遗失。”
但是,夏勒瓦说:“尽管给予了这么细心的照料和监督,
尽管采取了一切预防生活必需品匮乏的措施,可是传教士们有时仍被弄得很狼狈。
印第安人留下的谷物常常连作种子都不够。若不很好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快就会断顿“。

就实际积累欲望的强度来说,作为上述情形和现代欧洲两者之间的例子,
中国人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根据他们的个人习惯和社会状况可以期望,
他们在节俭和自我控制力方面要优于其他亚洲人,但比大多数欧洲民族要差。
下面是有关这一事实的证明。

“耐用性是表明实际积累欲望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旅行家们证实,
中国人造的工具远不如欧洲人造的工具耐用。关于房屋,我们听说,除了较高级的以外,
通常都是用土坯、泥或涂上泥的竹片造成的,屋顶则用茅草和板条盖成。
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还会有比这更不结实或更不耐用的建筑物。隔墙是用纸糊的,
每年都得换一次。农具和其他用具的情形也是如此。它们几乎全部是木头的,金属用得很少。
因而它们很快就会磨损,不得不频繁地更新。若实际积累欲望较强的话,
他们也许会制造较昂贵但较耐用的农具。由于同一原因,很多在别的国家会被耕种的土地,
在中国却未被开垦。所有旅行家都注意到,大片土地,主要是沼泽地,仍处于原始状态。
开垦沼泽地,通常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先要将水排掉,曝晒很长一段时间,
做完很多工作以后才能种庄稼。虽然所花费的劳动也许会得到很多的报酬,
但这种报酬要等很多年才能得到。耕种这样的土地,需要具有比目前中国更强的实际积累欲望。

限制中国生产发展的不是人民不够勤劳,而是没有长远打算,
这一点比在半农业化的印第安人那里还要明显。众所周知,“在很快得到报酬的地方,
在所制造的工具很快见效的地方,适应国家自然条件和居民需要的技术知识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使人的劳动干劲和劳动效率倍增。“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居民在农业技艺方面已获得的知识,
以及优良品种的发现与逐步推广,使他们能非常迅速地从几乎每一块土地上获得报酬,
其数量远远超过耕种土地所付出的劳动。他们通常收获两次,有时三次。
当所种植的是高产作物稻子时,可从几乎每一块可耕地上得到非常丰厚的收成,
他们的技艺确保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凡是能立即耕种的土地都种上了稻子。
丘陵乃至山脉,都开成了梯田;水在这个国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被沟渠引到了各个地方,
或靠这个非凡的民族远古以来就使用的精巧而简单的水力机械提升到高处。
由于山上的土层很厚,覆盖着大量腐殖土,因而他们能比较容易地灌溉梯田。
更甚于此者,在他们很多的湖泊河流上,常常出现类似于秘鲁水上花园的木筏。
筏上覆盖以土壤并种着蔬菜。劳动由此可以很快得到报酬。
当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植物的生长将无比的茂盛。
这表明只要所制造的工具能很快发挥出效益,他们是乐于将最难加工的材料制成工具的。
但在虽然报酬很高,却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得到时,他们却不会这样做。
欧洲旅行家们见到沼泽地边上的这些小小浮动农场时无不惊讶不已,
要知道沼泽地只要将水排掉就可以耕种。使旅行家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为何不将劳动花在坚实的土地上,这样劳动成果可以长期发挥效益,
却宁肯建造这些要不了几年就会腐朽和毁坏的构筑物。中国人对未来不如对现在想得那样多。
中国人的实际积累欲望在这两方面是很不相同的。欧洲人着眼于遥远的未来,
他们对中国人因无远见和不大关心未来而长期劳累,并且陷入照他们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不幸之中,
感到十分惊奇。中国人的目光比较短浅,得过且过,相信这样一种劳碌命是出于天意安排。”

在静止状态下,虽然资本从整体上说不再增加,但有些人会变得更富,
另一些人会变得更穷。那些节约程度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会变穷,他们的资本会消失,
使积累欲望超过平均水平的人能够进行积蓄。这些人可以买下其不大俭省的同胞的土地、
工厂和其他生产资料。

而中国的情形则与此不同,如果真的是在资本报酬仍然很高的时候资本就停止了增加,
那便表明,同大多数欧洲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实际积累欲望要低得多,
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

积累欲望过强的例证

在英国,有很多因素给予了积累倾向以特殊的推动力。英国长期幸免于战争蹂踽,
很久以来财产就不再受军事暴力侵犯或任意掠夺,由此而产生了世代相传的长期信任感,
人们不再害怕把钱交到别人手中,而这种信任感在大多数其他国家则出现得晚得多,
也不那么稳固。在英国,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国力和国威的自然源泉是产业而不是战争,
使不小比例的最有事业心和精力最旺盛的人才转向制造业和商业,使他们靠生产和节约,
而不是靠占用已生产出来的和节约下来的物品来满足其欲望和野心。
较好的政治制度也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给予了个人很大的行动自由,
从而鼓励了个人的积极性和自立精神,由于允许自由地合伙和联合,推进了大规模工业企业的建立。
这种制度还从另一方面给予了追求财富的欲望以最直接和强烈的刺激。
封建主义较早的没落消除了或大大削弱了原先的商人阶级和一向瞧不起商人阶级的人们之间的恶感,
由此而兴起一种使财富成为政治影响真正根源的政体;获取财富除了有其固有的效用外,
还被赋予了人为的价值。财富变成了权势的同义语。因为在平民百姓看来,财富意味着权势,
所以财富就成为个人追求的主要目标,成为衡量个人成就的尺度和标志。
从某一社会等级上升到更高的等级,是英国中等阶级生活的最大目标,
而获取财富则是上升的手段。由于至今不劳致富的人总是比劳动致富的人在社会上地位高,
因而人们便力求尽量节省,不仅要在工作时能提供大笔收入,
而且要在退休后也能提供足够的收入过富裕生活。在英国,人民的清心寡欲大大地增强了这些因素,
清心寡欲是清教国家的特点。但是,虽然一方面不欢喜享乐使积累变得比较容易,
可另一方面喜欢花费却使积累变得比较困难。个人权势与财富象征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
以致大多数英国人都愚蠢地想装出能大把花钱的样子,而且这种欲望往往同情欲一样强烈,
尽管英国人从花费中得到的快乐也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要少。
因此,英国的实际积累欲望从未像荷兰那样高。荷兰没有一个懒惰的富裕阶级来树立乱花钱的榜样,
商人阶级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确立自己的生活尺度和礼节标准,
仍保留着节俭朴素的习惯。

既然限制生产的不是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增加的限度,
那就必须考虑从本质上说数量受到固有限制的那唯一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性质。
也就是说,生产的增加必然取决于土地的性质。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的真正限制

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的最终限制,这一点人们肯定看得很清楚。
但是因为从未达到过这一最终极限,
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全部能产粮食的土地都已精耕细作到产量再也无法提高的地步
(即令不考虑农业知识还会有新的进步),因为地球表面上还有不少地方尚未开垦,
所以一般认为,并且自然会设想,对目前来说这一因素对生产和人口的限制还无限遥远,
还要过很多世代才有必要认真地考虑这一限制因素。
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错误,而且是政治经济学整个领域中最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比任何别的问题都更重要和更为基本。它涉及在一个富裕勤劳社会中贫穷原因的全部问题。
除非彻底弄清这一问题,否则把我们的探讨继续进行下去将是毫无意义的。

土地生产规律,即随着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递减的规律

一旦农业的发展达到某一并非很高级的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土地生产规律,
即在给定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状态下,靠增加劳动量,产量不会以同等程度提高;
增加一倍劳动不会使产量也增加一倍;或者换一种说法,
产量的每一增长要求对土地施加更高比例的劳动量。

当为了提高产量而不得不利用劣等土地时,产量显然不会与劳动按相同比例增加。
所谓劣等土地,是指投入相同的劳动而产量较低的土地。

抵消报酬递减规律的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

我不会断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因其价格必然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提高。
虽然有这种趋势,但这种趋势有时会受到抑制,甚至会被抑制很长时期。
这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造成的结果。
有另外一种力量总是制约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一因素,
即所谓文明的进步。我使用这个笼统的并多少有点模糊的词语,是因为所包括的事情太多了,
一个含义较严格的词语很难将全部有关的事情都包括进去。

其中最明显的是农业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发明的不断涌现。
农业的改进有两种:一些使土地无需相应增加劳动就能提高绝对产量;
另一些不能提高产量,但可以减少所花费的劳动和开支。
属于第一种的有采用轮作废除休耕和推广适于轮作的新作物。
上世纪末叶在不列颠农业中引种萝卜被称为一场革命。这些改进不但使土地可一年收获一次,
而不再需要每隔两三年就休耕一年以恢复地力,而且还直接提高了其生产力,
因为饲料的增加使牲畜数目大大增加,由此而大大增加了肥料。
其次是引种了营养更丰富的新作物如马铃薯,或产量更高的品种如瑞典萝卜。
在这一类改进中还应加上对肥料性质的进一步了解,和采用最有效的施肥方法;
采用新的和更有效的肥料如鸟粪以及把过去的废物转变为肥料;深耕或暗渠的发明;
役畜饲养的改进;饲料来源的扩大等等;另外一类改进只减少劳动,却不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它们是:改良农具;采用节约人力的新机械,如扬谷机和脱粒机;采用更省力的劳动方法,
如在英格兰极为缓慢地推广苏格兰的犁地方法,即一个人赶两匹马,
而不像原先那样由两个人赶三四匹马。这些改进并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但它们同前者一样有助于抵消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随人口和需求的增加而上涨的趋势。

在效果上与第二类农业改良相类似的,是交通工具的改进。
好的道路也就等于好的农具。究竟是在生产粮食时节约了劳动,
还是在把粮食运到消费地点时节约了劳动,这无关紧要。而且无需说,
只要是减少了运送肥料的费用或方便了农场内部的运输,也就使耕种本身所花的劳动有所减少。
铁路和运河实际上减少了所有通过它们而运往市场的物品的生产费用,
而且实际上还减少了所有需要运输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费用。有了铁路和运河,
一些土地才可以耕种,否则这些土地在不提高价格的条件下是不会给予耕种者以报酬的。
航运的改进,对于从海外输入粮食或原料来说,也有相同的作用。

炼铁方法的巨大改进会降低农具的价格,降低铁路、车辆、船只,
或许还有房屋以及其他许多东西(这些东西目前尚未用铁来制造,因为铁太贵了)的造价,
由此而会降低粮食的生产费用。粮食加工方面的改进也会起同样的作用。
用风力或水力来磨面会像农业中非常重要的发现一样降低面包的价格;
制造面粉机方面的所有重大改进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降低运输费用的作用已谈过了。
还有一些土木工程方面的发明便利了在地球表面进行的所有大工程。
水准测量方法的改进对于排水、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都是重要的。
荷兰的沼泽地和英国某些地区的沼泽地是用风力或蒸汽作为动力的水泵来排干的。
在需要灌溉渠、蓄水池或堤坝的地方,降低造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机械技术。

制造业方面的改进,有些丝毫无助于粮食的实际生产,因而无助于抵消土地报酬的递减。
然而这些改良所起的另外一种作用,实际上却与此相等。它们虽然不能防止报酬的递减,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补偿报酬的递减。

农业劳动的效率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因此,粮食的价格会不断上升,
生产粮食的人口在整个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会愈来愈高;然而与此同时,
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力会如此迅速地提高,以致可从工业中节省出所需的劳动,
而且得到较大的产量,从而社会的总需求会比以前得到更好的满足。
由此而带来的好处甚至会惠及最贫穷的阶级。衣着和住房的降价可以补偿粮食费用的上涨。

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利害和感情的一致也极为重要,确切地说,
是或许也极为重要,因为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友好感情。
而且不仅仅是劳动阶级智力和性格的改善,会促进产业的发展。
就富裕阶级和有闲阶级来说,更高的智力、更扎实的教育以及更强的道德心、
公益精神或慈善心,会使他们在国家的经济资源以及制度和风俗方面发起和促进最有价值的改进。
让我们只看以下一些最明显的现象:法国农业在某些方面的落后状态,
部分是富有的地主沉溺于城市的享乐造成的,
而本来在这些方面是希望这一有教养的阶级能有所作为的。
人类事务上的几乎所有可能的改善,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固然,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更为自由和更富有创造性,会削弱对体力劳动的专心程度,
但却会使实际投入的劳动更有效率。

必须说明,上面我们有关农业的论述,几乎可以不加修改地应用于农业所能代表的其他产业,
即所有从地球上获取原料的产业。例如,采矿业通常只有超比例地增加费用才能增加产量。
不仅如此,即令保持年产量不变,采掘所花的劳动和资本也会愈来愈多。
因为矿山不会再生产出已挖出的煤炭或矿石,所以不仅所有矿山最后都会被采尽,
而且即令在还看不出任何枯竭迹象时,开采费用也会愈来愈高;
井筒必须做得更深,巷道必须开得更远,排水用的动力必须更大;
煤炭或矿石的提升高度也会加大,搬运距离也会更远。
因此同农业相比,报酬递减规律更加无条件地适用于矿业。采矿业比农业更容易受机械改进的影响。
蒸汽机的第一个伟大的应用是在矿山上,而在提取金属的化学工艺方面更具有改进的无限可能性。
还有另外一种并非罕见的可能性,有利于抵消现有全部矿山被采尽的进程,
即发现丰富程度相等或更丰富的新矿。综上所述,所有数量有限的自然要素,
不仅其终极的生产力是有限的,而且在远未达到其最高的生产力以前,
它们就愈来愈难以满足更多的需求。然而这一规律会由于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的增强,
特别是由于人类知识的进步和人类因此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自然要素的性质和力量,
而被中止或暂时受到抑制。

前述规律的后果

当生产是因积累欲望不足而受到限制时的补救办法

在一些国家,如亚洲各国,积累的观念很淡薄;除非受到巨大收益的引诱,
否则人们既不肯储蓄,也不肯为储蓄而工作,甚至如果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高额收益,
他们也不肯储蓄;由于既没有充足的资本也无足够的远见卓识来采用新发明的机械,
借以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致使生产仍很不发展,仍很原始;
从经济上说,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劳动热情,提高实际积累欲望。
方法首先是要改善政治制度;使财产更加安全;降低赋税,不再以税收名义任意勒索人民;
采用更持久、更有利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尽可能保障耕者所花费的劳动、
技能和经济方面不可分割的利益。其次是要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
破除阻碍发挥劳动积极性的习俗和迷信;促进精神活动的发展,使人们热心于实现新的欲望。
第三是要引进外国技术,以把追加资本的报酬提高到与低积累欲望相适应的水平;
输入外国资本,这可以使生产的增加不再完全依靠本国居民的节俭和远见,
同时还可以对他们起示范作用,这些即令并未改善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而仅仅是灌输了新思想和打破了习惯的束缚,也会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欲望,
更多地为将来考虑。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所有的亚洲居民,
并且也适用于文明和工业程度较低的一些欧洲国家,如俄国、土耳其、西班牙和爱尔兰。

并非仅仅在财产不平等的国家有必要限制人口

但在另一些国家(英国居于这些国家的首位),劳动热情和实际积累欲望则无需任何鼓励;
人们为了少量酬劳就会辛辛苦苦地工作,为了少量报酬就会拼命节省;
虽然劳动阶级的节俭远未达到所要求的程度,但富裕阶层的积累欲望却太高了,
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予以降低。在这些国家,
如果资本的增加不是由于报酬的锐减而被制止或陷于停顿,资本永远不会短缺。
正是报酬不断递减的趋势,使得生产的增长常常伴随着生产者状况的恶化;
这种趋势是土地生产的必要和固有条件带来的结果,最终会使生产的增长完全停顿。

在所有已超越了农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人口增长所引起的粮食需求的每一增加,
如果生产不同时得到改进,就总是会减少每个人按公平分配得到的份额。
若缺少未占用的肥沃土地,又不进行有助于降低商品价格的改进,
那就只有靠超比例地增加劳动才能增加生产。居民必须更辛苦地劳动,或减少粮食的消费,
或牺牲一部分其他享受来换取通常所需的粮食。如果尽管人口有所增加,
可这种必要性却被推迟出现,那是由于有利于生产的改良在继续,
由于人类提高劳动效率的发明在与大自然进行着势均力敌的斗争,
一旦原有的资源被人类的需要耗尽,就会从难以驾驭的自然力中索取到新的资源。

由此可得出这样一条重要推论,即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只有在财产很不平等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限制人口。在任何一种文明状态下,
较多的人口从整体上说都不会像较少的人口过得那样好。人口过多会使人受到惩罚,
并不是由于社会的不公,而是由于大自然的吝啬。财富的分配不公甚至不会加剧灾难,
最多只不过是使人稍微早一点感觉到灾难。有人说:“口”的增加会带来“手”的增加。
这种说法是不真实的。新的“口”需要和老的“口”同样多的粮食,
而新的“手”却生产不出同样多的粮食。如果所有生产手段作为共同财产由全体人民所拥有,
产品在他们之间绝对平均地分配,如果在这样组成的社会中,
劳动干劲和现在同样大而且产品也同样的丰富,则将有足够的产品使全部现有人口都过得很舒服;
但在这种条件鼓励之下,若人们的习惯保持不变 ,则毫无疑问,只需20年略多一点的时间,
人口就会翻一番,到那时,人们的情况将会怎样呢?
除非生产技术在同一时间内得到了空前巨大的改进,否则就得求助于贫瘠的土地,
就得在优质土地上进行更费力和收获很少的耕作来为这样多的人口获取
粮食,这必然会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比以前穷。如果人口继续以同样速度增加,
则每个人很快就会只拥有生活必需品,接下来每个人很快就会连充足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
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会被死亡所阻止。

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任何其他时候,
劳动生产率能否得到提高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
均取决于人口的增长是快于还是慢于改良的速度。在已经达到某一人口密度,
已获得了劳动联合的主要好处以后,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就只会损害人民的平均生活状况;
但是,改良具有相反的作用,可使人口增加时生活状况不恶化,甚至还不断地有所改善。
改良在此处必须从广义上去理解,不仅包括新的工业发明,或原有发明的推广应用,
还包括制度、教育、舆论以及一切人类事务上的改进,只要给予了生产新的刺激或新的便利,
就应包括在内。在一国的人口有所增长,从而需要增加产量时,若该国的生产力相应提高,
那就无需靠耕种劣质土地来增加产量,
也无需靠在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向原有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来增加产量;
或者不论怎样,随着改良的推进,工业劳动的效率会提高,由此而可补偿地力的下降。
增加的人口必然靠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维持生活,并可以过得同以前一样好。
但是,如果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停止增长或受到削弱,而人口却不放慢增长速度,
如果控制自然要素的力量保持不变,却要求自然要素提供更多的产量,
那么,除非平均说来每个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或平均说来减少每个人从总量中得到的份额,否则增加的人口就不会得到较多的产品。

事实上,在某些时候人口的增长快于改良,而在另一些时候改良则快于人口的增长。
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的人口增加得很慢;
但改良至少在农业方面似乎更慢,因为虽然并未出现使贵金属降价的任何情况,
可谷物的价格却大大上涨了,英国由谷物出口国一变而为进口国。

但自从瓦特、阿克赖特和他们的同时代人完成了伟大的机械发明以来,
劳动得到的报酬很可能增加得同人口一样快,而如果报酬的增加并未引起人类固有繁殖能力的增强,
则还会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在以往的二三十年间,农业生产进步得如此迅速,
以致土地产量的增加超过了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增加;
甚至在谷物法的废除暂时大大减轻了人口对生产的压力以前,谷物的平均价格就已明显降低了。
但是,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良会与人口增长保持同步,甚或超过人口的实际增长,
可是毫无疑问,改良永远不会达到人口可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如果不实际限制人口,
便无法阻止人类生活状况的普遍恶化。如果人口受到较严格的限制,而改良照样进行,
则对整个民族或人类来说,就会有比现在多的产品。
改良从自然界那里榨取的更多产品不会全部用于供养新人口。
虽然总产量不会大大增加,但按人口平均的产量却会提高。

即使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实行自由贸易,也必须限制人口

从外国进口较便宜的粮食同采用农业发明以低廉的成本在国内生产粮食是一样的。
它同样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以前是用一定数量的劳动种粮食而得到一定数量的粮食;
现在则用同样多的劳动生产棉花、器具或其他商品,而可以交换到更多的粮食。
这种改进同农业上的发明一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换回劳动生产力的下降。
但在这种情况下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样,要不了多久事物就会恢复原样;
退下去的潮水会马上又涨上来。诚然,当某一国家从全球的广大地区获取其粮食供应时,
地球该小角落人口的增加只会对如此广阔的地域产生很小的影响,
以致该国人口可以翻两番或三番,而不会感觉到生产的发条被上紧了,
也不会感觉到整个世界的粮食价格有任何上涨。但是这忽略了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能输出谷物的地区并不是整个地球,而只是地球上的某些地区,
主要是沿海地区或通航河流的两岸。在大多数国家,
沿海地区是最先有人居住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因而很少会有多余的粮食。

粮食出口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国家的实际积累欲望较高,另一类国家的积累欲望则较弱。
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实际积累欲望较强,资本迅速增加,粮食生产或许会很快扩大。
但在这些国家,人口也增长得异常迅速。它们的农业不仅要供养输入国不断增加的人口,
而且还要供养它们本身不断增加的人口。因此,它们必然会很快被迫耕种较为贫瘠、
较远和交通不大便利的土地,
并且不得不像古老国家那样采用劳动生产率较低和花费较大的耕作方式。

但是,粮食价格低廉而产业又繁荣兴旺的国家很少,
只有那些已将文明生活方式成熟地移植到富饶且未开发的土地上的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古老国家当中,只是产业非常落后的国家才能出口粮食,因为在这些国家,
资本和人口尚未增长到会使粮食涨价的程度。俄国、波兰和多瑙河平原就属于此列。
在这些地方,实际积累欲望较弱,生产技术很不完善,资本短缺,资本增长,
特别是国内资本的增长很缓慢。当向其他国家出口粮食的需求增加时,
只能逐步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英国用来交换谷物的棉布和金属制品,
俄国人和波兰人目前在国内并不生产。他们没有这些也行。
生产者会因市场向他们的产品开放而受到刺激,加强努力,
总有一天可以指望从这种努力中得到一些东西。
但是在由农奴或刚刚脱离奴隶状态的农民构成农业人口的国家内,
人们的脾性对增强努力来说,并不是有利的。甚至在当前剧烈变革的年代里,
人们的脾性也不会迅速改变。如果要靠增加资本支出来提高产量,
这些资本要么必须在新商品和更广泛的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很可能会迅速增加)
的刺激下靠缓慢的节约过程来获得,要么必须从外国输入。
如果英国要从俄国或波兰得到迅速增加的谷物供应,
英国的资本就必须输入这些国家来生产这些谷物。然而,这样做会有很多困难,
遇到很大的阻碍。其中包括语言的不同、
风俗的不同和由国家制度与社会关系造成的许许多多障碍;
而且最终输入的资本会不可避免地刺激当地人口的增长,
靠这些资本所增产的几乎全部粮食很可能在未运出国前就被消费掉了;
因此,如果这不是引入国外技术和思想以及给予这些国家的落后文明以有效刺激的唯一方式,
那么,靠此方法来增加出口以及持续不受限制地增产粮食来供应其他国家是不大可能的。
但是,一国文明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期间,
不论是在供应粮食的国家还是在得到粮食供应的国家,人口都有可能大量增加。
因而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在阻止粮价上涨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整个欧洲并不会比在某一国家更明显。

玉米是一种在数量上足以供养我国人口的产物,虽然其营养价值较低,
但价格甚至比马铃薯还要便宜。如果用玉米代替小麦作为穷人的主食,
粮食生产方面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家庭生活费用将大大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即使像美国的人口那样迅速增长,
或许也得要好几代人的时间才赶得上粮食的这种巨大增长。